獨治大明 第125節
徐瓊很想狠狠地拍馬屁,但突然發現自己竟然詞窮了,腦海只有“陛下,牛逼”,但這話偏偏不能說出口。 堂堂的禮部尚書詞臣了,刁民冊的沖擊力可見一斑。 朱祐樘看到大家的反應良好,當即便一錘定音地道:“既然眾卿沒有異議,那么事情便敲定下來!各個衙門相互協調,禮部刊印《初級幾何》發放給各地的灶戶,吏部于每個分司衙門增設幾何教諭一名,刑部重造公尺行于地方衙門,各級衙門設工部公尺石供百姓借鑒,戶部……造灶戶刁民冊頒布于全國,凡入冊者免除功名,三代不得參加科舉,不得乘轎、乘馬出行,徭役不得雇人代替!” ??? 對前面的事項,在場的官員都能夠接受。 只是提到徭役之時,很多人不由得瞪起眼睛,怎么突然扯到徭役了。 不過很快他們又想通了,既然入冊者都已經沒有了功名,又不能再參加科舉考試,自然已經不能再屬于讀書人了。 但……好狠啊,幸好自己是在朝廷的優免之列,不然小心肝恐怕都要跳出來了。 呼! 劉忠長吐一口濁氣,明明眼前只是一位十八歲的年輕帝王,卻是突然生起一種“自己太年輕”的感慨。 “臣等領旨!”吏部尚書李裕等人知道天是真的變了,顯得恭恭敬敬地拱手道。 可想而知,這個刁民冊一經頒布,受驚的恐怕不僅僅只是那幫不法灶戶,還有全國隱匿田產的官紳們。 畢竟一旦刁民冊從鹽田到耕田,他們有能耐不被朝廷清查出來還好,但查出來真的徹底就要涼涼了。 恐怕刁民冊頒布之日,便已經有官紳主動到衙門報備了。畢竟為了逃避一點點稅賦和一些徭役,結果要葬送自己的仕途,甚至還有可能因服役而死,著實是劃不來。 朱祐樘剛剛將事情敲定下來,卻是發現劉忠一副蠢蠢欲動的模樣,便是鄭重地敲打道:“劉卿,朕送你一句話吧!” 刑部尚書杜銘等官員都注意到劉忠一副不死心的模樣,隱隱間覺得劉忠仍舊不放棄清丈田畝,便是紛紛扭頭望向朱祐樘。 “臣洗耳恭聽!”劉忠對面前的帝王是由衷的敬佩,當即便是拱手道。 朱祐樘的內心對劉忠還是寄以厚望的,但還是認真地告誡道:“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你回去好好參悟吧!” 鹽稅只是大明的第二大稅種,而維持整個大明王朝運轉的最大動力其實是糧稅。 糧稅的下滑是rou眼可見,特別是景泰之后,文官集團一步步做大,以致地方收上來的糧稅變得越來越少,這跟日益增加的耕地面積明顯相悖。 雖然他很想即刻著手于全國清丈,將那些隱田的官紳豪強通通揪出來嚴懲,但這個事情卻不能cao之過急。 且不說這個舉動很容易遭到整個官紳階層的反撲,而且自己這邊拍板容易,但想要落實到地方還需要有人去貫徹。 此次整頓鹽政之所以能夠收獲奇效,他從來都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真正有功的那個人是負責具體cao作的王越。 只是王越只有一個,但大明有一千四百多少縣,這里還不包括州衙,根本不是一個王越便能夠辦妥的事情。 何況,王越還得在地方繼續整頓鹽政和清理積引,加上自己對王越還有其他安排,現在亦是分身乏術。 正是如此,清丈田畝不宜cao之過急,更不可能一下子便推行于全國。 在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之前,他并不打算胡亂推行下去,到時所托非人只會浪費現在好不容易營造的大好局面。 “臣受教!”劉忠只覺得這話甚有智慧,當即恭恭敬敬地施禮道。 萬安和劉吉交換了一個眼色,單是朱祐樘能說出這種富含智慧的話,便已經證明眼前的帝王確實是擁有遠超常人的智慧。 結合剛剛拋出來的刁民冊,或許眼前這位帝王在武功方面不及太祖和太宗,但論治國智慧已經算是有明以來第一帝。 新任禮部右侍郎丘濬是第一次前來養心殿參加這種高級的會議,更是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到這位新帝,不由得驚訝地張開了嘴巴。 他亦是意識到自己所編寫的《大學洐義補》為什么沒有得到陛下的回復,敢情自己所推崇的理論壓根入不了皇帝的法眼。 禮部左侍郎劉健眼神復雜地望著這位主導全場的帝王,曾經那個老實又天真的乖學生形象越來越模糊,而眼前英明神武形象的帝王越來越清晰。 畢竟他還是錯過了,而今的帝王跟他是漸行漸遠。 其他幾位初次前來的六部侍郎看著眼前帝王的執政智慧,亦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武勛集團已經被陛下收拾了,若是他們還一直跟著徐溥眉來眼去的話,絕對是要落得沒有好果子吃的下場。 朱祐樘并不理會這些臣子的所思所想,便繼續談論正事地道:“李卿,兩淮的積引清理得如何了?” 工部尚書賈俊等人便紛紛扭頭望向戶部尚書李嗣,亦是好奇清理積引事情的進展,其實主要還是關心接下來鹽稅的收成。 戶部左侍郎陳坤和戶部右侍郎劉忠都是知道實情的話,嘴角不由得揚起一個弧度。 “回稟陛下,現在清除積引的成效非常!王越收繳的贓銀將近三百萬兩,而今遵照陛下的指令,已經開始著手整理積引,陳年舊引有望在今年便全部清理完畢!另外,兩淮清丈的鹽田完畢,地方的庫鹽日足,今九邊鹽商中鹽價已經是太祖之時的兩倍。因兩淮產鹽量有增,預計今年朝廷的鹽利是太祖之時的四倍!”李嗣的嘴巴笑得合不攏嘴,顯得如實匯報道。 這一次交由王越總理鹽政,朝廷可以說是贏麻了。 朝廷不僅從鹽政系統掀出一大幫蛆蟲,而且通過丈量找回四分之一的隱匿鹽田,另外還從李之清等官員和那幫鹽商得到了三百萬兩。 正是因為有著如此多的銀兩,清除歷年積引這件事情變得簡單起來。 那些由兩淮都轉運使司所發行的折色鹽引一律全部按原價退還,通過九邊中鹽所得的鹽引可以享受半價購新引或折色退還,而王府和勛戚的積引通通作廢。 雖然清除鹽引可能要將三百萬兩贓銀耗光,但現在鹽稅的實際收入達到太祖時期的四倍,簡直給大明財政開拓了一個水流不息的水龍頭。 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一筆十分劃算的買賣。 話音剛落,禮部尚書徐瓊當即感慨地道:“鹽稅竟然已經是太祖之時的四倍,這也太恐怖了吧?” “若是如此的話,那么今年的財政豈不是美哉?”今天一直不怎么說話的兵部左侍郎何琮眼睛頓時一亮,顯得十分欣喜地道。 刑部尚書杜銘是一個較真的性子,便是好奇地詢問道:“李尚書,為何能比太祖時期多上三倍?” “今天下食鹽者多,鹽易于售出,自然就會讓鹽商出更高的價了!”兵部尚書張鎣是生于富庶之地的松江人,顯得理所當然地搶答道。 朱祐樘前世便是研究行業發展趨勢的,自然知道這并不是全部的實情。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則是現在日益增多的鹽商競爭加劇,二則經過這么多年的壟斷等原因讓百姓接受更高的鹽價,所以鹽業的蛋糕已經被做大了。 不過有些事情是不可能避免的,雖然朝廷可以行政干擾來打壓鹽價,但這樣做只是讓鹽商從中得到巨利。 現在朝廷只需要尊重市場,維持一個合理的鹽價且保證百姓有鹽可食即可。 其實較高的鹽價才是有益的,只有較高鹽價才能產生足夠的溢價,從而刺激各地鹽商售鹽的積極性。 只有持續足夠的利潤,這樣才能讓大明的食鹽主動下鄉,送到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村落之中。 朱祐樘自然沒有理由拒絕這到嘴的肥rou,畢竟自己手里有足夠的銀子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軍隊,亦有底氣接下來整治糧稅。 吏部尚書李裕等人是聽信了張鎣的解釋,顯得若有所思地輕輕點了點頭。 李嗣看到朱祐樘榮辱不驚的模樣,心里亦是暗暗佩服,亦是不再多說什么了。 朱祐樘對戶部尚書李嗣的辦事能力很是認可,便輕輕地點頭道:“大明鹽法今后還是要以開中法為主,九邊的軍馬還是少了些,可以適當增加中馬的數量!”頓了頓,又是扭頭望向工部尚書賈俊道:“賈卿,若是王恭廠的精鐵不夠,你亦可以申請中鐵!” 大明開中法的妙法是萬物皆可“中”,其實這樣還能減少采購的環節,從而有利于朝廷防貪防腐。 “臣領旨!”李嗣和賈俊知道朱祐樘還是想要通過開中法加強九邊的軍事力量,當即便鄭重地表態道。 禮部左侍郎劉健等官員已經慢慢接受朱祐樘的強軍思路,雖然他們心里是希望共享太平之福,但遇上這么一個文治武功的皇帝亦是只能認命了。 其實他們亦沒有阻止的理由,畢竟現在蒙古那邊的小王子達廷汗勢力越來越強,而南邊的安南黎朝亦有狼子野心,甚至贛州府還出現了大股流寇,確定需要加強軍事實力。 何況,現在的軍費并不是通過派餉而來,而是大明自身稅賦的支開,對百姓實質上并沒有加重負擔。 正是如此,他們心里可以不贊同,但卻沒有任何理由反對。 朱祐樘看到鹽事已經處理妥當,便著眼于海外,當即侃侃而談地道:“今天下跟明初其實已經有所不同,成化十三年倭寇在浙江沿海劫倉瘐、燔室廬,積骸流血如陵谷,一鄉之地受災過半;廣東沿海地區,粵商跟外番往來甚密,外番來華者日益增多,今大明跟四海實為一體。前任首輔之子高恒舉家乘船外逃出海,此又是何故,東南商賈跟海外亦是十分密切也!太祖當年勒令片板不得下海,彼時剛剛驅逐北元,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故而不得不為之。太宗即位,令鄭和七下西洋,便是為探四海各國虛實。今四海船只往來漸多,先帝亦是憂心于倭寇,亦擔心南洋有強敵遠來。朕今于耽羅島開市,一則是跟朝鮮互通有無,二則是要以耽羅島為屏障,防的其實是倭寇擾我東南百姓!成化十三年之事不可重演,大明亦要居安思危,朕剛贈于劉忠之言,今亦贈予諸位: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雖然他的真正本意是要用耽羅島為大明討伐日本的跳板,但這樣拋出來必會受到阻撓,而自己亦會被編排成為好戰喜功的皇帝。 盡管名聲臭了,亦不是什么多要緊的事,但從長遠出發,還是不能給人輕易扣帽子,所以穩妥起見便打出防守大旗。 什么是執政智慧,大抵便是宛如兵法那般:虛中有實,實中帶虛。 劉瑾一直相伴在側,原本正要添上新的檀香,但一時忍不住失神地望向充滿智慧的帝王。 張虎和趙虎等四位掌軍太監來到這里值守,在聽到自己的主子這番言論后,亦是暗暗記下這個富有智慧的話。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 整個養心殿只有朱祐樘一個人的聲音,而這一番言論讓在場的重臣都聽進去了,亦是隱隱明白這位帝王的苦心。 原本以為大明跟朝廷在耽羅島開市,還要求大明重設市舶司開海,這是自己皇帝的一個胡鬧之舉。 只是聽到自己皇帝的真正謀略,心里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若是從全局和萬世的角度出發,他們在耽羅島建立大明的駐軍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更容易阻擊倭寇,甚至是直接切斷倭寇的退路。 至于在耽羅島建造據點所花的費用雖然不小,但跟東南沿海的損失和百姓遭到屠戮相比,這一點投入簡直是不值一提。 何況,他們還有市舶司的收入可以彌補這一筆開支。 “陛下圣明,臣等謹記!”吏部尚書李裕等人心悅誠服地道。 朱祐樘看到大家已經接受自己有關耽羅島的戰略,當即扭頭望向禮部尚書徐瓊道:“徐卿,朝鮮方面是不是已經回復了?” “回稟陛下,朝鮮國王已經同意將耽羅島更名為參治島,大明和朝鮮分島而治,軍政互不干涉!”禮部尚書徐瓊看到是談及正事,當即一本正經地道。 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知道朝鮮方向是罷不了大明入駐那座流放之島,便扭頭望向工部尚書賈俊。 “陛下,工部此次派遣工部郎中劉柊禹前去耽……參治島督造,必定會趕在開市之期前修建港口和新市城,必不負陛下所望!”工部尚書賈俊知道朱祐樘是要詢問工部的情況,當即便主動匯報道。 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便扭頭望向吏部尚書李裕道:“李卿,新市城的總督務必選一個能文能武之人,務必讓咱們大明懸于海外之城不容有失!” “陛下請放心,吏部定會選出最合適的人選,定要替大明守住海外的一片天!”李裕感覺自己做著關系大明興盛的事情,亦是鄭重地表態道。 兵部尚書張鎣看到朱祐樘望向自己,心里不由得暗自一喜。 朱祐樘望向兵部那邊,卻是淡淡地說道:“何卿,新市衛的兵員務必要多加用心,要以未成家的年輕人為主,不管是衛所的兵還是京畿之地招募的兵員全由你做主,但務必要保障這幫兵員夠狠敢戰!” 在說到“未成家的年輕人”的時候,他特意是加重了語氣,這事其實關系到他的另一項大計劃,只是現在還不能說出來。 “臣領旨!”何琮注意到蠢蠢欲動的張鎣,當即鄭重地接下這一份差事道。 雖然因為早前犯了一些過錯,特別是在籌建神盾營時的扯后腿,從而失去被提拔為兵部尚書的機會。 只是現在圣眷猶在,只要自己老老實實替陛下辦差,失去的終將會回來,眼前這個老貨遲早被自己所取代。 朱祐樘輕輕地點了點頭,便將目光落到了戶部尚書李嗣身上。 “陛下,現在戶部已經在上海擇地,松江市舶司定能如期開設!”戶部尚書李嗣猜到朱祐樘的意圖,當即便表明態度地道。 大明先后設立五個市舶司,其中一個便是在松江府的太倉州,只是被朱祐樘嫌離??谶^遠,故而選擇了上??h。 相對于遠離海邊的太倉州,選擇在上??h無疑更有利于海上貿易,畢竟上??h位于長江入???,完全可以發揮他水路所具體的優勢地位。 在場的官員發現殿儀確實要高效得多,而今不需要各個衙門相互扯皮,只需要在這里分工便能將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