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 po1 8m b.c om
暴雨侵襲著滬市,落地窗外是一片模糊的城市輪廓。華盛頓大學的?;赵陔娔X屏幕里緩緩浮沉,咖啡杯在桌面上留下第叁個水漬。李明達輕輕將耳旁垂落的發絲別到耳后,看著雪梨片在茶杯中舒展開來,如半透明的蝶翼。 “ms.li,請用叁分鐘簡單介紹一下您的研究計劃?!睗M帶美式腔調的聲音從耳機中傳來。 李旻緩緩吐出一口氣,這是她過去幾個月練習多次的腹式呼吸法。指尖無意識地輕敲著手邊一本《變態心理學》的書脊,書里露出泛黃的便簽,標記的是一處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案例。 “我的研究興趣聚焦于青少年時期前額葉皮層發育與社會情感需求之間的關系,”她的語調穩定而清晰,“尤其關注高壓教育環境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其神經機制?!?/br> 這段話李旻修改了許多次,原本充滿批判性的字眼早已被她劃去,換成了客觀中性的表述。 “能舉個具體案例嗎?”另一位教授接著問道。 李旻迅速整理了一下思緒:“幾個月前,我在滬市一所中學的干預實驗中遇到一位高叁學生,他連續18小時備戰競賽后出現了解離癥狀,卻被學校當作了抗壓典范。我認為,這種看似積極的狀態背后,隱藏著長期的心理風險?!?/br> “那么,您如何平衡學生隱私與學校管理需求之間的沖突?”另一位教授拋出了一個尖銳但切中要害的問題。 李旻語氣柔和了些:“咨詢工作就像化學實驗中的滴定,要在保護學生隱私和保障他們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我曾嘗試過在校方、學生和家長之間建立明確的溝通機制,以保障學生隱私的同時,滿足必要的監管需求?!?/br> 一位教授略顯興奮地插話:“您在上海的那所高中具體實施了怎樣的干預方案?效果如何?” 李旻的眼神亮了一下,過往的畫面瞬間鮮活:“我通過小組輔導、個體咨詢和壓力緩釋活動,讓學生們逐漸學會合理管理壓力。結果表明,學生的焦慮水平顯著降低,而學習效率反而有所提高?!?/br> 屏幕另一端傳來短暫的沉默,一名發展心理學教授問:“更高的壓力并不意味著高效率?” “正是,”李旻語速稍快,“有效的心理干預更像是調節閥門,而非一次性釋放所有壓力。緩慢、持續地釋放壓力,才是更為健康且持久的方式?!?/br> “以您的背景和經驗,申請教育心理學似乎更合理,為何選擇臨床心理學?”主考官追問??锤嗪脮偷剑簆o18er. 李旻沉靜片刻:“我希望做的不僅僅是優化教育體制,更想幫助那些受困于過度期待與壓力中的個體。我看到很多學生陷入焦慮、抑郁甚至自我否定中,我想幫助他們走出這種困境?!?/br> 面試接近尾聲時,一位教授舉起了馬克杯:“最后,您為什么選擇在這個年齡重返學術界呢?” 李旻心頭微微一緊,十八年前那個妥協的自己忽然浮現眼前。她的手輕輕碰觸著頸間的吊墜,沉穩地說:“十八年前,我以為犧牲自我可以換來穩定。但今天,我希望通過重新踏入學術,告訴自己,也告訴更多的女性:我們永遠有權利選擇重新開始?!?/br> 會議室里似乎有人微笑著輕輕拍了拍桌子,隨即耳機中響起了禮貌的告別聲,李旻看著五位教授陸續起身,主審教授最后離開鏡頭前,對她眨了眨左眼,“msli,你知道華盛頓大學的吉祥物是哈士奇嗎?”——這在嚴謹的學術面試中實屬罕見。 電腦屏幕熄滅,李旻望著窗外連綿的雨幕,終于松了一口氣。她的心底,有什么沉重的東西慢慢釋然了。 片刻后,她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