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節
面對這種情況,日本封禁了大明報刊,進而發行《日本日報》來爭取輿論。 同時,足利義合表面派遣使團前往大明乞求原諒,暗地里不斷下水軍艦。 四月,朱厚照接見日本使團,責令其歸還朝鮮、暹羅等國于昆侖洲土地,并奪回北昆侖洲土地。 然而面對這一要求,日本只是不斷的在國內煽動輿論,并遷移本國百姓前往昆侖洲。 日軍在昆侖洲開始抓捕大量昆侖百姓來開墾農場,但由于熱帶雨林對能量的利用效率過高,而且雨林地帶的雨水太多,開墾之后的土地養份很快也會被雨水沖走,所以一塊耕地往往能在開墾前兩年產量不錯,越往后產量越低。 這樣的環境,只能迫使日本不斷開墾新的耕地。 他們沒有足夠多的機器,甚至連畜力都嚴重不足,所以昆侖奴成為了他們的“畜力”。 大量昆侖奴被捕殺,昆侖洲亂成了一鍋粥。 與此同時,暗厄利亞(英國)在不斷下水軍艦后,開始嘗試探索北洲東北部地區。 他們的這一做法,遭到了大明北大西洋艦隊的無情阻止。 正德六年七月初三,暗厄利亞皇家海軍以十二艘蒸汽巡洋艦,五十艘木制護衛艦,海軍六千二百人前往北洲。 得知消息,大明北大西洋艦隊在海上將其攔截。 雙方碰面后,暗厄利亞海軍明面談和,實際上派水兵下水,使用水雷襲擊北大西洋艦隊。 爆炸發生后,明軍三艘六千多噸巡洋艦的水密艙破損,艦隊實彈還擊。 開戰一個時辰,自持武力的暗厄利亞海軍沉沒大海,明軍僅受創七艘巡洋艦和十二艘護衛艦,六十四人陣亡,二百余人負傷。 這表面上看,北大西洋艦隊似乎沒有遭受什么重創。 可實際上,隨著暗厄利亞敢對北大西洋艦隊出手,這就已經代表大明的威懾力開始下降了。 九月,弗朗察(法國)、弗朗機(葡萄牙)等四國組成聯合艦隊,向北大西洋艦隊發起襲擊。 四國艦隊除了艦隊總噸位和火炮數量遠超北大西洋艦隊,其余數據完全被北大西洋艦隊碾壓。 聯軍盡管已經裝備了鐵甲巡洋艦,但軍艦噸位普遍在兩千噸左右,而北大西洋艦隊則是以主力艦八千噸,其余五千噸左右的噸位。 一百七十六艘的四國聯合艦隊在總噸位超過了北大西洋艦隊,可北大西洋艦隊的軍艦數量僅有三十二艘。 在這場海戰中,北大西洋艦隊往往一輪炮擊能帶走聯軍艦隊數艘軍艦,而聯軍艦隊卻需要集火大半個時辰才能擊沉一艘北大西洋艦隊的五千噸巡洋艦。 雙方交戰三個時辰,北大西洋艦隊以受創十六艘鐵甲巡洋艦的結果,重創聯軍艦隊二十四艘巡洋艦,五十六艘護衛艦。 只是一支北大西洋艦隊,就將四國聯合艦隊打得倒退十幾年。 這場海戰讓許多國家見識到了如今大明的實力,而負責這支艦隊的指揮使汪直也得到了拔擢進入海軍都督府的機會。 在同一時間,戚景通父子三人經過大半年的練兵,也正式在十月發起反攻。 然而在他們發起反攻的同時,波斯地區、磧北地區再度發生叛亂,當地妖人聚眾叛亂,其中叛亂多以宗教為主,但很快被鎮壓。 冬月,山南爆發叛亂,若開、榜噶喇地區也出現了希望復國的聲音。 原本他們并入大明,為的就是享受大明的種種便利,然而隨著《新商稅法》的發布,他們所需要面對的環境立馬發生了改變,這令一些權貴迫切希望回到之前的狀態。不過他們想是一回事,朱厚照是否同意又是另一回事。 隨著中原地區的官吏不斷被裁汰,大明在一邊花費錢糧的情況下,一邊對貪官污吏抄家來獲得了大筆錢糧。 正德七年,隨著新政在兩京、山東、遼東、渤海、大寧、山西、河南等地逐漸落實,國庫也隨之充裕起來。 是歲大明人口經查為二億八千三百余萬,耕地數量為二十二億七千六百余萬,財政收入為一億七千八百余萬,支出為一億五千三百余萬,結余二千五百萬。 有了這筆錢糧,大明的新政推行更為順利,而東洲的宋襄之亂也迎來了轉機。 正德七年四月初六,泰寧城被明軍收復,襄王朱厚燼自焚而死。 在襄王朱厚燼死后,明軍只剩下了南國余孽,以及南邊的宋王朱佑極。 在戚繼光的率領下,明軍海陸并進,很快收復了沿海的大部分城鎮,朱佑極所部宋軍盡管還有七萬余,但似乎距離覆滅已經不遠。 如果事情能就此結束,那大明朝似乎很快就可以將心力放在新政推行上,將稅制徹底改革成功。 然而新政畢竟觸及太多人利益,朱佑極也是因為看到了這點,才會選擇叛亂。 正德七年五月初六,南洲湘王朱佑櫬、宣慰使張銓響應宋王朱佑極“奉天靖難”,發動叛亂,自稱清君側。 作為昔年罪犯流放最多的一塊地方,南洲對朝廷的許多政策并不感冒,可唯獨新政他們強烈抵制。 在成化、弘治年間,南洲昔年流放的罪犯們因為早早抵達南洲發家,所以在面對后來移民有著自己的優勢。 依靠這種優勢,他們基本掌握了當地的吏治和社會財富。 百姓們的意見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重要,他們所圖的就是阻礙新政。 《新商稅法》高稅收足夠要了他們半條命,只要能阻止新政,支持有野心的人叛亂對于他們來說并不算什么。 哪怕知道叛亂不可能成功,他們也想要試一試,萬一皇帝承受不住壓力,那贏的就是他們了! 可惜他們低估了朱厚照的抗壓能力,更低估了朱厚照想要改革得決心。 以當下的情況,唯有改革才能緩解矛盾,才能讓官府掌握分配權。 朱厚照遣遼國公肇州侯陳旻率兩廣十二衛及南洋、西洋、西海、南海四衛出征平叛。 七月,陳旻率軍登錄南洲北部北海港,百姓喜迎王師,而湘王則是整軍備戰。 由于軍中兵卒本就不愿被裹挾作亂,所以在戰場上,湘軍不斷敗退,投降的兵卒絡繹不絕。 南洲不比東洲,東洲百姓民族成分復雜,而南洲十分純粹,想要煽動當地百姓叛亂難度登天。 南洲連戰告捷,這極大威懾了一些試圖作亂的人。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隨著去年改革初步成功,擁有二千余萬錢糧的朝廷足夠有實力鎮壓所有。 正因如此,江南的罷工運動才漸漸平息。 這種時候,也就只有南洲的這群家伙睜不開眼了,不曉得外面的世界什么模樣。 不過南洲和東洲的叛亂,確實極大牽制了明軍的本土勢力,而這也讓被孤立的日本選擇了鋌而走險…… 日本,對于這個國家,除了朱高煦保持高度緊張并不斷控制外,其余幾代君主便只有朱祁鉞還算重視。 正因如此,日本通過宗藩朝貢體系,從大明偷學獲得了大量工業知識。 從宣德年間開始,他們就摸著大明開始嘗試工業化,不過直到景泰年間,隨著大明漸漸淘汰一些低端產業,他們這才通過接手大明的低端產業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當時的日本通過在昆侖洲開采礦藏,以及不斷開采本土銀礦來保持上升趨勢,不過這并非長久之計。 隨著石見銀礦漸漸枯竭,加上朝鮮、暹羅等國武力不振,日本的野心也漸漸按耐不住了。 成化年間,日本的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可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王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弘治十年,日本幕府制定了所謂“朝鮮征討策略”,并逐漸演化為以占領昆侖洲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其第一步是拿下昆侖洲的朝鮮、暹羅土地,第二步是聯合西洲,第三步是進軍朝鮮本土。 三步結束后,便是等待大明介入戰爭,他們便可以用歸還朝鮮本土為條件來活得昆侖洲的土地。 日本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畢竟是一個人口四千萬的大國,只要時機抓穩,并且堅定大明為天朝的原則,那大明也沒有與他們開戰的理由,畢竟他們依舊是大明的屬國,依舊為大明戍邊。 唯一受傷的,只有朝鮮和暹羅幾個屬國。 不過他們這些小國是什么感受,那就不是日本需要擔心的問題了。 日本要做的,只有成為大明第一屬國,進而成為昆侖洲大國這件事情,而朝鮮就是擋在他們前面的絆腳石。 唯有擊敗朝鮮,他們才能讓大明看到自己的實力,從而選擇扶持自己,而非朝鮮。 隨著明軍海軍的中洲海域艦隊都分別前往東洲和南洲作戰,足利義合感到時機成熟。 正德七年八月初九,日本向駐日明軍軍營發去消息,聲稱朝鮮在北海海域襲擊了日本的護衛艦,并抓捕了十余名日本士兵,借此需要對朝鮮開戰。 為了成為大明第一屬國和昆侖洲大國的愿景,日本從弘治年間就已經開始為如今這一戰做足了準備。 在正德元年,朝鮮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七艘,二千噸以下三十四艘,總噸位不足十萬噸。 哪怕到了如今,他們的海軍總噸位也沒有超過二十萬噸,海軍數量則不過區區三萬人,陸軍更是只有七萬。 與之相比,日本早在弘治年間建立了擁有四萬名士兵的海軍,已經擁有二十萬預備兵的陸軍。 時至如今,日本更是擁有海軍五萬名,陸軍二十五萬名。 除此之外,日本還出動大量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朝鮮,加緊對朝鮮各方面的情報搜集和滲透。 他們清楚知道,留駐在朝鮮的朝鮮軍隊數量不足三萬人,而這簡直是日本的天賜良機。 八月,足利義合親率大軍渡海,率軍艦四十六艘,大軍十五萬攻朝! 期間大明不斷警告,但都被日本所忽視。 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徹底擊敗朝鮮,并且繼續對天朝畢恭畢敬,嗎天朝完全沒有理由對自己下手。 不得不說,如果按照弘治年間的情況來說,日本的想法那還真的沒有問題。 不過那是弘治年間,而如今并非是弘治年間,而是正德。 八月十五前后,足利義合率軍十五萬登陸釜山,一路向北,勢如破竹。 朝鮮國王李峘得知消息,當即命令留守三都的王軍集結漢城備敵,同時向大明求援。 得知日本進攻朝鮮的消息,大明朝的大部分臣工都持觀望態度,畢竟日本為大明朝戍昆侖邊多年,況且足利義合也承諾會接手朝鮮產業,繼續為天朝服務,如今大明多方作戰,實在不應該在家門口再打一場。 當然,廟堂上也有人支持擊退日本,畢竟日本自弘治年間以來,屢次不聽朝廷旨意,也該教訓教訓了。 不過還沒等廟堂群臣討論出個所以然,新的消息便送到了廟堂上。 九月初二,足利義合率軍抵達漢城,并連續攻破漢城、開城、平壤三都,朝鮮國王李峘出逃至大明東海府東海城避難,乞請內附。 消息傳來,廟堂嘩然。 盡管早已知道朝鮮不是日本對手,但開戰半個多月丟失三個都城,這對于廟堂群臣來說也太魔幻了。 一時間,廟堂上大多都是建議恢復對日貿易的言論,畢竟朝鮮亡國也就轉瞬之間了,現在接受內附的話,還能得到其北部不少土地。 況且日本那邊也傳來消息,足利義合駐兵平壤,沒有繼續北上的舉動。 這么來看,足利義合也沒有和大明作戰的狂妄,大明能白撿半個朝鮮土地,這倒是他們喜聞樂見的。 他們沒有考慮如今沒了朝鮮,日本日后若是崛起挑戰大明,那眼下內附的朝鮮土地會在日后遭到怎樣入侵。 他們沒有考慮到,朱厚照卻考慮到了。 面對白撿半個朝鮮這種事情,朱厚照選擇了拒絕,因為他要的是一整個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