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節
“殿下,這兩重甲連木頭樁子都吃不住力,您又是怎么穿得上做萬人敵呢……” 這甲胄是他早年在吉林時為朱高煦更換的甲胄,留下后沒有修補,便被他藏了起來。 如今拿出來擺放,也能做一個念想。 除了這甲胄,旁邊還有一桿沉重的鐵槍和半人大小的大弓。 這些,都是他的念想。 天色已經徹底變黑,整個明樓只有他一個人。 他呆坐在地上,渾濁的目光看了許久,隨后才長嘆一聲,一瘸一拐的走出了明樓。 他將一扇扇門親自關上后,身影便漸漸沒入了黑暗中。 與此同時,返回北京的朱瞻壑也從他母親郭琰手中接過了他父親耗費十數年心力所書寫的五冊無名書。 他帶著書冊返回了春和宮,獨自在偏殿看了一整夜。 第二日他從春和宮走出,整個人的氣質發生了不少變化,原本失去主心骨的迷惘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堅定。 九月十二日,他于社稷壇祭祀天地,而后前往太廟祭祀祖先,最后于奉天殿在七十七國及海內藩王宗親的瞻仰下即位稱帝,改明歲年號為“宣德”,封朱祁鉞為太子。 即位大典結束后,留給他的便是為朱高煦挑選廟號和謚號。 “廟號之中,以太中高世為最佳,如今太宗文皇帝已然占據太宗,那便只剩下中宗與高宗、世宗了?!?/br> 武英殿內,身穿皇帝常服的朱瞻壑坐在主位,身旁站著成為太子的朱祁鉞。 在他的面前,禮部尚書楊士奇正在侃侃而談。 對于他提出的四個廟號,眾人最鐘意的其實是太宗,奈何太宗給了朱棣,所以只能在剩下四個挑選。 “中宗不可,取廟號瞻仰前人,而唐中宗、宋高宗皆軟弱之徒,唯有世宗可取?!?/br> 王回主動站出來為朱高煦爭取世宗的廟號,這讓楊士奇皺眉道:“金世宗、周世宗、漢世宗、商世宗雖不錯,但世宗亦有許多……” 王回開口同時對朱瞻壑作揖道:“世人視漢武帝為暴君,然新學中大行皇帝曾以秦皇漢祖制骨,漢武魏孝文裱皮,而本朝太祖重塑來形容?!?/br> “臣以為,廟號當選世宗,而謚號當選為“武”?!?/br> “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br> “大行皇帝,當以為大明世宗武皇帝簡曰?!?/br> 王回據理力爭,并且引用的也是朱高煦編撰的中學歷史內容。 秦始皇大一統、中央集權,劉邦鞏固,而漢武帝確定思想,北魏孝文帝則是因為民族矛盾改革入選,很符合日后大明統治疆域所需要的一個風向,而明太祖重塑則是多帶幾分政治屬性。 “明世宗武皇帝……” 朱瞻壑喃喃自語,隨后頷首道:“倒是不錯,謚號再完善些吧?!?/br> 他看向楊士奇,楊士奇見狀只能應下。 不多時,關于朱高煦完整的廟號和謚號便起草在了圣旨上。 大明世宗啟運廣運立極仁孝襄武欽安弘文定業圣武皇帝…… 長長的謚號,也不知道朱高煦見到后會不會迷糊。 只可惜他迷糊也沒用,因為這份廟號和謚號再起草結束后便張發天下告示,張榜天下報紙。 只是幾個月的時間,九州萬方的人便都知道了昔日洪熙皇帝的廟號與謚號,許多人簡稱其為大明世宗武皇帝,亦或者世武帝。 在此期間,朱瞻壑也開始制定屬于自己的時代方針。 實際上在朱高煦駕崩國喪之后,許多人便迫不及待的開始上疏,自以為聰明的為大明朝制定一條又一條的新路。 若說之前朱瞻壑還略微有些迷茫,但現如今他卻極有主見。 朱高煦駕崩后,國喪花費并不多,而早年積欠的國債也早早償還。 他給大明朝留下的,是常平倉內一億二千四百余萬石儲備糧,以及國庫內八百多萬兩黃金,以及六千八百多萬貫錢幣。 此外,相比較錢糧,他留下的局面也是歷代所不能及的。 鐵路連接除西南、海外以外的整個大明,東起寧波、定遼,北至燕然、南達兩廣,西抵河中,總計五萬七千四百二十五里。 全國水渠長度十二萬四千里,堤壩三千六百二十四座,束水閘一萬六千二百一十四處,混凝土官道十二萬八千四百余里,工廠二千六百二十四座…… 這些數不盡的工程,才是他留給大明朝和朱瞻壑最大的財富。 他留下了一個人口一億六千余萬,耕地七億七千六百余萬畝,八十二萬正兵部隊,五十四萬兵馬司二線部隊,三千七百余處報社…… 年財政收入八千七百余萬貫,占據世界五分之三疆域的龐大王朝。 治理這樣的王朝,以當下的通訊手段已經是極限。 因此朱瞻壑并不打算擴張,而是按照自己父親留下的內容向下穩扎穩打。 不到一年時間,他宣布西南緬甸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大古剌宣慰司改土歸流成功。 云南行都司被取消,新置南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敕令六部開始遷徙人口充實南中,勘察地形,修建鐵路。 除此之外,便是從南直隸、浙江編軍戶十二萬戶前往河中、安西、北庭,漠北鞏固邊疆。 加大對太學投入,對現有科技進行改進并升級。 面對他的政策,大部分百姓都忙碌生活而只關心與自己有關的政策。 發現與自己有關的好政策便拍手叫好,沒發現則調侃其不如世武帝,若是遭受打壓則暗自在心底非議。 當然,也有對政策完全不關心的老一代人。 “干爹,兒子來看您了!” 天壽山世陵神道口的一個小院子內,當熟悉的聲音響起,亦失哈推了推自己的老花鏡。 很快,他便見到了帶著幾個小太監前來看自己的王燾。 見他們大包小包提著,亦失哈搖搖頭道:“這些東西我都有,稍許你讓人給我買些空白的書冊和筆墨?!?/br> “好!”王燾沒有詢問為什么要買這些,而是笑著答應下來,隨后走上前去。 “您在寫什么?”他好奇看向桌上的書本。 “寫的以前的一些事情?!?/br> 亦失哈低頭吹干了墨跡,伸出手書本合上,顯露出了書冊封面。 瞧著封面那行字,王燾下意識將其念了出來。 “渤海紀事本末……” (全書完) 第582章 后記宣德(1)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江南的絲綢,安西的棉花,兩廣的紅糖……都是上好的貨色??!” “都往這看看??!今日rou價作賤,豬rou十二文,牛羊rou十文賤賣!” “南中和云南的美玉,都別錯過??!” 六月夏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街道兩側鋪子分別有伙計走出來叫賣。 寬闊四丈的長街留有兩丈的馬路,還有左右各一丈的人行道。 人行道每隔十余步便與綠樹,每棵樹下都有水泥的長椅可以入座。 白墻黑瓦高二層并排而去近一里的長街,不知道的興許以為是那座繁華大城的街道,然而仔細往長街兩頭走去,南北兩個牌坊卻讓人驚掉下巴。 【大寧白城府高橋鎮】 牌坊內容讓人不敢置信這繁華的地方竟然只是一個鎮子,而街道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所穿戴的綢緞成衣更是讓人咋舌。 “吁!” 一個中等身材的男人出現在了牌坊下,在鎮口便尋到了一座二層酒樓。 他遞出馬韁,對酒樓門口站著的小廝示意:“兄弟,幫忙喂喂馬料!” “客官您這馬是吃什么料的?”小廝見這人要來店里,當即擺上笑臉,走上前來接過馬韁。 “弄點玉米粉吧,再放半斤干豆,記賬上?!?/br> 男人說了一句,便從懷里拿出一枚錢幣丟了過去。 “誒!好嘞!” 小廝接過那枚錢幣,瞧著錢幣上標寫的“十文”,不由感嘆這男人出手大方。 自宣德以來,關外經濟式微,除吉林不受影響,其余地方經濟卻比不上洪熙時了,偶爾有人打賞也不過二三文,鮮有十文者。 “上客!” 小廝朝酒樓內唱聲,很快便有另一名小廝連忙迎接過來。 “貴客是坐二樓還是一樓?” “坐二樓窗邊,有位置沒?” “自然有,您這邊請?!?/br> 二人一問一答,小廝帶著男人向二樓走去。 盡管是個小鎮,但酒樓內客人卻并不少。 一樓大半位置都坐滿,哪怕到了二樓,沿街的三張窗戶桌子也有兩張被坐上。 男人趕巧得到了最后一張桌子,入座后便接過了小廝遞來的菜單。 “來壺米酒,要肇州和吉林產的,若是味道不對,我在你們這也是有人的?!?/br> “您這是哪里的話,小店可不做這種喪良心的事情?!?/br> 二人一問一答間,男子又陸陸續續點了一葷二素和兩碗米飯。 這樣的舉動若是放在洪武、永樂年間,那怎么的也得被奉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