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節
等西域安定下來,養夷城的擴建是勢在必行的。 原本朱高煦是準備拿下怛羅斯的,但怛羅斯在十幾年前就已經被帖木兒國奪了回去,加上多年沒有修葺,如今的怛羅斯還不如養夷城。 師出無名加上距離、補給等問題,朱高煦最終決定放棄拿回怛羅斯。 “河中河谷(伊犁河谷)有二十余萬百姓,如果要修建一條鐵路,出動八萬男丁還是不成問題的?!?/br> “從納剌禿到阿力麻里也就大概五百里左右,但從阿力麻里到養夷,便需要一千五百多里了?!?/br> 朱棣與朱高煦說著鐵路的問題,朱高煦也頷首道: “從納剌禿到阿力麻里的五百里倒不是問題,有八萬男丁的情況下,只要將河谷內的銅鐵礦坑繼續好好經營,邊挖掘冶煉,邊修建的情況下,應該四年就能修通?!?/br> “不過從阿力麻里到養夷,這一路上雖然有不少城鎮,但人口稀少,大概看下來也不過三四萬,男丁頂多兩萬?!?/br> “河谷的男人不會都愿意遠離家鄉來修鐵路,加上河谷也提供不了那么多數量的鐵軌,這鐵路還是得多線開修才行?!?/br> “從高昌往庭州、再到昆陵、北上陰山州(海岬力),然后修抵阿里馬圖,這路程不是一千二百里就是一千五百里?!?/br> “有移民不斷遷徙工作的情況下,大概六年就能竣工?!?/br> 朱高煦與朱棣說著說著走下馬道,而胡季則是等待許久。 “陛下,朝廷那邊于西州府的高昌縣進行吏考,招募吏員一萬四千?!?/br> “帖木兒國兵馬撤出喀什,寧陽伯收復喀什與于闐?!?/br> “眼下許多官員已經抵達南疆各地,河中河谷也抵達了不少官員和吏員,您看著地名……” 胡季小心詢問,朱高煦聞言這才頷首道: “亦力把里改伊犁縣,河中河谷改為伊犁河谷,設伊犁府?!?/br> “此外,阿力麻里改弓月縣,忒勒哈剌改鹿州縣,納剌禿改鷹娑縣,南邊的烏孫故地設烏孫、昭蘇二縣?!?/br> 伊犁雖然是乾隆起的名,但實際上在《漢書》中就有“伊麗”、“伊列”的記載,所以取伊犁倒也沒有什么問題。 “阿里馬圖、托克摩克、峪穆翰、阿忒八失設河中府,更名為河中、碎葉、熱海、赤谷?!?/br> “養夷不改地名,歸屬河中府?!?/br> 緩了一口氣,朱高煦便繼續說道: “喀什改為疏勒府,治所疏勒,附近選擇幾個合適的地方修建演渡、雙渠二縣?!?/br> “葉爾羌改為莎車府,治所莎車,下設磧南、蒲犁、皮山三縣?!?/br> “于闐設府,治所于闐,改齊喇、克牙列、桂力昌、羅卜為渠勒、精絕、且末、若羌四縣?!?/br> 三言兩語間,朱高煦就把除養夷城外所有城池地名給改了個遍,基本恢復到漢唐時期的稱呼。 當然,也有的地方在漢唐時沒有記載,所以朱高煦只能根據河流與地形,亦或者是后世之命來賜名。 在他賜名結束后,他也對胡季說道:“將朱勇所抵達的地方設為金山府,擇地設縣?!?/br> 西域三都司十二府四十二縣,這就是日后漢人在西域的基本盤。 按照每縣最少三萬人來說,西域三個都司,最少需要一百二十多萬人口才行。 如果以游牧的方式,那西域自然不能穩定養活一百二十萬人。 不過以農耕的方式,加上對環境和自然改造,以大明眼下的工業實力想要盤活一個西域,養活四百萬人還是不成問題的。 光是一個伊犁河谷就足夠開墾近千萬畝耕地,畝產即便只有九斗,也能養活二百萬人。 算上南疆的可開墾耕地,養活四百萬人并不是什么問題。 問題在于,朱高煦從哪里找人來將這些土地給開墾出來。 “西域的好地方雖然不少,但缺人卻是事實,你準備怎么做?” 朱棣也看出了西域的問題,而朱高煦聞言則是頷首道: “當年我便與爺爺說過,衛所制不會裁撤,反而會隨著開疆拓土而保留?!?/br> “中南半島人口眾多,不需要衛所,但北方地廣人稀,納入疆土后就需要大量人口了?!?/br> “我準備從兩淮、齊魯之地遷徙人口來西域,哪怕百姓謾罵,這惡名我也背了?!?/br> 朱高煦目光一如平常,但只是這一句話,便決定了數十乃至上百萬人的去向。 朱棣瞧著他,不知道該說什么。 這時劉勉策馬而來,翻身下馬道:“陛下,沙哈魯和兀魯伯求見?!?/br> “讓他們去軍營,我們現在就過去?!敝旄哽阏f罷看向朱棣,見他點頭,便示意胡季牽馬過來。 不多時,父子二人翻身上馬,向著軍營前進。 與此同時,劉勉讓人帶沙哈魯和兀魯伯進城,向著軍營趕去。 此刻的養夷城外是數千馬步兵的營盤,他們甲胄鮮明的被要求列隊在西城城門外,隊伍長達一里。 面對騎馬前進的沙哈魯、兀魯伯及百余名帖木兒馬步兵,他們目光中有好奇,有輕視,還有的人并未觀察他們。 盡管放在世界各處,火繩槍都屬于現有的“高科技”產物,但對于明軍來說,這已經是他們淘汰多年的軍械了。 百余名背負火繩槍的馬步兵,都不等他們開槍,明軍就能趕在他們前面將他們擊斃。 馬背上,沙哈魯看著這些背負燧發槍的大明士兵,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多么可笑。 在他還在志得意滿自己擁有兩萬火繩槍射手軍團的時候,大明朝已經擁有了數十萬使用“自生火銃”的士兵。 此刻沙哈魯算是明白了,大明這樣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一旦形成,對四周將會造成多么龐大的影響。 大明活著,他們懼怕…… 大明死了,那將會將他們壓垮…… 這就是他們面對的現狀,單一一個地區的兵力就足夠橫掃一個乃至多個國家。 北軍都督府十余萬,西軍都督府十余萬,南軍都督府二十余萬,東軍都督府十余萬,海軍都督府近十萬。 任意一個都督府,都能覆滅帖木兒國,尤其是海軍都督府。 如果大明發生內亂,那整個宗藩體系下的所有屬國,恐怕都會遭受波及而乃至滅國。 相比較之下,面對一個單一的大明雖然倍感壓力,但起碼他們有著一定的戰略定力,并不是說想打誰就打誰,而是要評估是否值得才會決定用兵。 正如當下,如果朱高煦執意要覆滅帖木兒國,那也自然有這樣的實力覆滅他們。 不過后果就是征調西北甘陜之地百萬民夫,耗費上千萬貫的軍費從海陸遠征帖木兒國。 最后大明可能會遭受經濟倒退的局面,但留給帖木兒國的絕對是滅國。 想到這一切,沙哈魯反倒佩服朱高煦了。 如果他擁有如此龐大的帝國,恐怕早就四面開戰了。 這位洪熙皇帝的戰略定力,遠遠超過東西方歷史上的絕大多數皇帝。 當然,他的戰略定力也代表了他不動則已,動則滅國。 與這種人所執政的國家相處,得萬分小心才行…… 穿過城外明軍的營盤,走入養夷城西門的甬道,來到清潔干凈的道路上。 兀魯伯不由得感嘆漢人改造環境的手段,明明一個月前,養夷城還十分殘破。 然而一個多月過去,整個養夷城已經煥然一新,仿佛剛剛修建的一般。 這樣的基建實力,與他們為敵絕對是最愚蠢的選擇。 不過兀魯伯很清楚,帖木兒國沒得選,因為大明朝不會放過帖木兒這么龐大一個體量的國家存在。 在他的忐忑中,劉勉率領他們穿過了軍營的營門,二人跟隨劉勉翻身下馬,他們的護衛也被留在了軍營外。 軍營內,如上次一般,數千騎兵分列左右,留下一條丈許寬的通道供他們前往前方重新修葺的衙門。兀魯伯跟著自家父親與劉勉下馬前進,不多時走上那三十余臺階,走進了那衙門之中。 說是衙門,其實就是個寬闊的四合小院。 朱高煦與朱棣坐在正廳主位上,無須兀魯伯介紹,沙哈魯都能猜到誰是朱棣、誰是朱高煦。 “下國臣子沙哈魯,參拜大明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沙哈魯用著蹩腳的官話進行唱禮,但他并沒有完全下跪五拜三叩,只是單膝跪在地上,抱胸行禮。 朱高煦也沒有強硬要求他下跪,畢竟下跪并不能代表什么,他在得知自己的要求后還能來這里,這便已經足夠了。 哪怕他沒有下跪,日后的河中也會傳出他對自己下跪磕頭的謠言。 “平身賜座” “謝陛下……” 朱高煦打量著沙哈魯,雖說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實際上河中的蒙古人早已突厥化。 因此沙哈魯的長相說是蒙古人,實際上卻更像中亞人種,高鼻深目。 眼看他和兀魯伯坐下,朱高煦這才開口道: “早年你父親就要親征天朝,不過他沒成功,你反倒成功了?!?/br> 朱高煦說這話的時候,朱棣來了幾分興致,畢竟當初他還興致勃勃的等著帖木兒來攪亂漠北局勢呢。 只可惜,這廝還沒到西域就病故訛答剌了,自己與他也沒能交上手。 如果當時的帖木兒和大明交手,那雙方即便只是小規模沖突,卻也能打個勢均力敵。 畢竟大明的西北人少,帖木兒的人更少,打的不是戰場上兵將多寡,而是誰的后勤能撐住。 帖木兒要是征服了西域,那說不定雙方真能在哈密和肅州一線碰一碰。 只可惜他失敗了,而歷史沒有如果。 “我沒有冒犯皇帝陛下的想法,只是想出兵幫助皇帝陛下罷了?!?/br> “至于和亦力把里那群人的事情,那也純屬是謠傳,我并沒有想要接收他們的心思?!?/br> 事到如今,沙哈魯自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 “陛下,這是我父親為了慶賀您攻滅叛亂的察合臺而帶來的禮物,希望您喜歡?!?/br> 兀魯伯適時開口,并交上了一份禮單。 胡季上前接過,走回來雙手遞給朱高煦,朱高煦接過看了一眼,內容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