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節
“倘若選的都是老實本分之人,那工錢該是多少便是多少,一分不少的都會落到工人手中?!?/br> “倘若選的都是見利忘義之人,那即便有縣官監督,該有的盤剝依舊會有?!?/br> 李賢這話倒是別有一番深意,于謙聞言頷首:“看來你對你所選之人格外自信?!?/br> “確實乃下官精挑細選,又如何不信呢?”李賢作揖回應。 見狀,于謙也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在工地范圍內走了走。 期間他也見到了一些健婦在勞作,這種場景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能見到的。 不過對此,于謙并沒有再提出質疑,因為健婦也需要賺錢養家。 幾番巡視后,他記下了李賢的名字,隨后便騎馬向太平府其它工場趕去了。 在他調查江南民心的時候,大明朝的西進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四月初六,朱棣在朱高煦的監督中帶著夏原吉、朱祁鉞前往了哈密。 與此同時,一輛輛火車也隨著開春后的氣候轉暖將一車車物資送往西北的哈密。 甘州與肅州不知何時,突然集結了上萬騎兵和數萬從關中前來務工的民夫。 民夫們穿著鴛鴦戰襖,外套一件胸甲,便完成了從民夫到輔兵的轉變。 “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肅州城外,一隊隊輔兵正在進行體能訓練。 他們之所以這樣刻苦,不僅僅是為了每日五十文的工價,更多是為了朝廷承諾他們的工作。 “都給老子跑整齊點,凡是通過選拔成為輔兵之人,日后可任兵馬員、衙役!” “不用老子說,你們也知道這代表什么?!?/br> “想要過上好日子,就給我專心訓練!” 馬背上,一名年輕將領暴躁罵著這群兩個月前還只是普通百姓的輔兵們。 輔兵的隊伍拉的老長,近四萬輔兵的隊伍幾乎將肅州城都快包圍起來了。 站在城頭上,六十三歲的朱能捋捋自己的短須,笑談道:“這徐韜雖然名字有文韜,但脾氣倒是和長春侯(徐晟)如出一轍?!?/br> “確實?!蔽迨臍q的陳懋爽朗一笑,畢竟徐晟與陳昶在武英殿廣場和文官們動手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對于徐韜對輔兵訓練如此嚴苛,他們倒也不覺得奇怪,反倒是樂見其成。 “這四萬輔兵,陛下估計是準備在拿下西域后準備他們駐扎當地?!?/br> “至于剩下的十一萬輔兵,大概率是在戰后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詢問是否就地安置?!?/br>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輔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萬青壯來高強度訓練,并承諾會在戰后給他們衙役、兵馬員等差事。 兵馬員和衙役的俸祿是每年十五貫,如果是偏遠地區,那還有大約三貫的補貼,加起來也就是十八貫。 盡管為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賺十八貫,可問題在于,工地并非處處都有,而衙役和兵馬員這些差事卻可以長長久久。 以大明朝的規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歲才會被罷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費,一年也不過就是十二三貫罷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積攢一二百貫,購置二三十畝田地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對于沒有遠大抱負的一些平頭百姓來說,衙門永遠是最穩定的差事。 “四萬人,這最少又是八十萬貫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產出八十萬貫的賦稅……” 朱能唏噓幾聲,陳懋也眺望起了肅州城外的景色。 “我記得三十年前,這肅州城不過才幾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內便已經有近七萬人了,這發展的速度還真是快啊……” 陳懋感嘆著看向城內,城內街道由石磚壘砌,房屋由混凝土與石磚修建而成,街道整潔干凈,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綠化的樹木。 百姓人頭攢動的穿梭街道上,因為數萬輔兵的到來,當地的經濟發展迅猛,商販根本不愁有東西販賣。 這樣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間,那是連關中都難以見到的,必須得前往江南、湖廣一帶才能看到。 而今,這樣的場景已經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縣,超過八成縣城發展都不比肅州差。 剩下那兩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剛剛改土歸流結束。 相比較陳懋看城內,朱能則是主要看城外。 祁連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肅修建的一條條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進入地下坎兒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區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學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壓井機,故此現在即便沒有抽水機,也能用人力來手壓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這種手壓井機比后世一些獨門獨院壓井水的手壓井機要大一些,需要兩個人cao作。 流出來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連續壓一刻鐘才能讓水渠充滿水,灌溉四五畝耕地。 盡管效率不高,但造價遠比抽水機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來說,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幾倍,更適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廣袤農田區域都有幾個矗立在鄉道水渠旁的手壓井機。 再眺望遠處,一片片經過種植呵護的林區為肅州城阻擋了風沙,這就是大明這三十幾年來對西北的改變。 類似這樣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個城鎮隨處可見。 科技將地區的生產力提高,使得原本因為世界氣溫降低,降水線東移而不適合宜居的地方變得宜居,難以耕種的地方變得容易耕種。 曾經耕地稀少的肅州,如今卻零零散散的擁有著六十余萬畝耕地。 當然,光有耕地還不夠,即便有了足夠的水源澆灌耕地,但耕地的產出依舊保持在每畝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隨著硫酸與磷礦石制作生產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當地的畝產也被拔高到了每畝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間。 曾經五畝地才能養活一個人,而今只需要四畝就足夠,這便是生產力提高帶來的改變。 當然,由于磷肥價格昂貴,所以現在的推廣全靠朝廷自掏腰包來補貼農民,所以還做不到全天下推廣,只能在一些急需糧食的地方緊急推廣,亦或者是產出高的地方推廣后運送缺糧的地區。 蒸汽機、化肥、水泥…… 這三種產物改變了如今大明的環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業,也是為了未來的小冰期做準備?!傲追实脑靸r,如今已經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br> “以這個造價,其實只需要朝廷補貼二十文,就足夠讓百姓購買磷肥,帶回家從事生產?!?/br> 武英殿內,朱瞻壑坐在主位翻閱奏疏,而站在殿內的則是戶部尚書王回。 王回正在匯報大明朝未來的北方工業布局,同時將這幾個月取得的成績也一同匯報。 朱瞻壑看著奏疏上的內容,他沒有自家父親預卜先知的能力,但他知道事情欲速則不達,所以并沒有對當下正在進行的三項新政催促,反而是讓他們不用趕時間,而是要注重細節。 “磷肥的事情你看著辦,至于工業的事情也不用太著急?!?/br> “陛下此前休息前便說過,欲速則不達?!?/br> “農業轉工業這種事情古今未有,我們是第一批這么走的人,所以不要太著急,要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br> “慢一些,那發現了問題,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繼續向前走?!?/br> “此外,告訴下面的官員,若是出現了什么差錯,只要上報都不會記錄考功冊中,倘若不匯報而被考功司查出,那便不要怪孤不近人情了?!?/br> 朱高煦在時,朱瞻壑像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倒是朱高煦前往乾清宮休息編著書冊后,朱瞻壑反而有主見了許多。 “謝殿下體諒……” 王回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眼前這位,他沒有前幾任皇帝的雄才大略,但卻足夠有耐心,做事不急不躁,從不催促臣子。 單從這點來說,他絕對是大明眼下幾代皇帝中,最體諒臣子的人。 當然,必要時刻朱瞻壑也會展露自己的威嚴,例如一些貪腐紅線,他是絕不容忍的。 “還有事情要啟奏嗎?” 朱瞻壑詢問王回,王回回過神來之后作揖回禮:“沒有了,臣告退?!?/br> “嗯,下去吧?!敝煺佰謱⒆⒁饬Ψ诺搅俗约好媲暗淖嗍柚?。 王回退出了武英殿,而殿外則是以楊榮、楊溥為主導的殿閣群臣。 陳昶和薛瑄除了在關鍵時刻會站隊皇帝,其它時候基本就是朝九晚五的正常處理奏疏,不參與任何黨爭。 這一年多來,三派的爭斗一直沒有停下來,如果不是現在三派都在忙著各自地區的經濟轉型,恐怕早就如當年三楊對紀綱一樣鬧起來了。 瞥了一眼楊榮等人,王回便收斂心神向外走去。 走出武英殿后不久,他剛剛走下臺階便見到了走入廣場的徐碩。 二人目光碰撞,面色如平常一般走上前作揖行禮。 “聽聞西南鐵路興修密布,平緬戰事也連戰連捷,若是緬甸宣慰司和八百大甸、大古剌的事情都解決,那西南恐怕還能更上一層樓?!?/br> 王回主動開口,徐碩卻略皺眉頭,而后才道:“都是為了朝廷在做事,西南若是能有所產出,那北方也會受利?!?/br> “這是自然?!蓖趸仡h首認可,同時開口道: “朝廷給北方撥了兩千萬貫,又給西南和江南分別撥了一千萬貫?!?/br> “加上西南和西北、南洋的三處戰事,國庫之中的積存只剩下了不到四千萬貫?!?/br> “這其中,還有百姓的近三千萬貫國債?!?/br> “老實說,我身處此高位,反倒是最希望你們新政取得成效之人?!?/br> 王回這話沒有撒謊,他看過徐碩和楊士奇的奏疏,如果算上他自己的奏疏,那三份奏疏所代表的經濟轉型,總投入將達到九千六百萬貫。 以大明朝現在的狀況,如果國庫沒有錢,那需要積攢十幾年才能存下那么多錢糧。 “惟中,戶部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將北煤南運,南糧北運,這一手倒賣,便為朝廷增收百萬貫,我不相信你沒有把握應對幾年后的國債?!?/br> 徐碩直言不諱,王回也只是笑笑,并未反駁,而是伸出手示意徐碩與自己走一走。 徐碩皺了皺眉,本不想與他走一遭,但還是跟上了他的腳步。 二人并排在武英殿廣場上游蕩,王回直言說道:“西南與北邊本是一體,北邊要的是中土的市場,而西南追求的是海外的暴利,二者并無沖突?!?/br> “反倒是江南,他們既想要中土的市場,又想要海外的暴利,這才是你我需要提防的?!?/br> “說到底,庚戌案為何在江南發生,為何江南履興大案卻還能屢次崛起,論到底無非就是因為江南人口稠密,占據國朝近半人口?!?/br> 王回所說江南,已經包含了湖廣、福建、廣東等地。 對此,徐碩不可置否,但他也繼續說道:“正常競爭便可?!?/br> “正常競爭……”王回笑了笑,雖然他沒說什么,但嘲諷意味十足。 “你還想挑起黨爭?”徐碩皺眉,他是一個不喜歡黨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