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節
他記得從英國1773年制定《印度規管法案》開始,英國的財政收入便不斷地水漲船高,不到三十年時間,英國財政收入反超清朝,并將其遠遠甩在了身后。 這是東西方之間,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財政收入上敗給西方單一國家。 哪怕是被人嘲諷很窮的明末,其財政收入也能達到二千七百萬兩,比同時期的日不落西班牙還要略高一些。不過這并不奇怪,英國當時的經濟市場已經很大,加上科技不斷發展,歐洲人口也不斷增加,所以能實現財政收入反超并成功破億。 當下的世界人口雖然不如十八世紀末的一半,但大明擁有的人口市場卻遠超英國。 大明加藩屬國,合計兩億六千多萬人的人口市場將會是大明財政水漲船高的關鍵。 這其中,印度廝當無疑是大明所掌握最大的人口市場。 維持當下十六個國家格局的印度廝當,是大明需要長期堅持的一件事。 除此之外,便是日本關東、天王、關西三方勢力的平衡,以及朝鮮國王、文武兩班的平衡。 至于其它國家,目前中亞和西亞的藩屬穩定需要帖木兒國,南洋則是需要暹羅國。 掌控好這些國家,這些地區就不會出現什么無法應對的事情。 只要大明能鞏固好自己治下的這些疆域,日后便不是大明被歐洲孤立,而是世界孤立歐洲。 思緒之間,朱高煦這才開口道: “北方的經濟很重要,不僅要發展重工業,我所寫上去的輕工業也同樣重要?!?/br> “北方日后淘汰的技術和機器,則是可以經過校正后送往西南,至于江南,我自有打算?!?/br> 朱高煦并不覺得北方可以一直穩穩壓制江南,甚至聯合西南也不行。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從這次江南的官商勾結就能看出。 江南,天生就適合搞金融,而金融來錢一定會比實業要快。 或許朱高煦應該慶幸,由于大明地大物博,地形復雜,所以大明注定不可能像后世美國一樣去工業化,專心金融。 江南可以金融,北方也可以搞工業好和大農場,可西南與西北卻不行。 大明的人口市場,足夠吃下中高端工業和金融以及農業。 正如后世西方人所畏懼的一樣,以中原王朝的人口規模,一旦其邁入發達,其它的發達國家都將會被它給擠掉,除非有更為先進的技術并帶來新的工業革命。 吃rou又喝湯,然后將喝不完的湯交給幾個維護地區和平的小國,這就是朱高煦想做的事情。 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得先做了之后再討論。 “還有事嗎?” 朱高煦將自己的思緒從腦海中抽出,側目詢問起了王回。 見狀,王回作揖示意:“臣告退……” 在朱高煦的目光中,王回一步步離開了武英殿的偏殿。 在他走出的同時,也正巧碰到了被召見前來的徐碩與楊士奇。 “楊尚書,陛下宣您先入殿?!?/br> 王回還沒來得及思考,便聽到班值太監的聲音從他身后傳出。 略微思考,王回便知道皇帝想要利用楊士奇做什么了。 他嘴角挑起一抹難以察覺的笑意,而后步伐輕快的走出了武英殿。 楊士奇得到召見,下意識看了一眼楊榮、王直等殿閣大學士,隨后才走入殿內,畢恭畢敬的作揖行禮。 “臣禮部尚書楊士奇,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賜座?!?/br> 朱高煦的聲音傳來,兩名班值太監為楊士奇抬來了椅子。 楊士奇謝恩之后入座,朱高煦目光盯了他許久。 只是對此,他全程眼觀鼻、鼻觀心,全程沒有任何舉動。 瞧他老實,朱高煦這才開口道:“江南的事情,我準備就此告一段落了?!?/br> “今后是海洋的時代,爾等之前想在湖廣改稻為桑,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朝廷已經決定將西南作為面向西洋的紡織工廠,而浙江和南直隸則是面向日本、朝鮮和東洲、北洲的紡織工廠?!?/br> “北方那邊,朕也已經有了想法,并即將實施?!?/br> “現在湖廣、兩廣、交趾、福建、江西等地還沒有決定,你以為如何?” 朱高煦詢問楊士奇,這讓楊士奇感到了詫異。 對于江南,皇帝向來是提防的,哪怕江西與江東、浙西不對付,但皇帝的提防卻并未減少。 楊士奇本以為皇帝解決了江東和浙西的大商幫后,轉頭就會對江西和福建下手。 現在看來,皇帝確實要下手,但并非是下狠手。 聯想到西南和北方都得到了扶持,楊士奇心里大概便有了一個猜想。 “臣以為,兩廣及交趾、福建均可作為朝廷對南洋貿易的橋頭堡?!?/br> “福建與江西的茶葉、瓷器,兩廣及交趾的紅糖,湖廣的酒等商品都能在南洋獲利?!?/br> 楊士奇還是傳統的儒家觀念,走的路子也是沿著曾經的老路子在走。 聽著他的這些話,朱高煦只能搖搖頭。 他算是知道,三楊為什么能在把握朝廷權力的同時,并未對朝廷帶來太多利益了。 不是他們心眼壞而不做,是他們壓根不關心外面的世界,思維也并未轉變過來。 論起權謀,他們三人或許值得稱道,但論起治國,他們三個人要是有實力,那朱瞻基和朱祁鎮也不用靠郭資、夏原吉和黃福來撐場面了。 至于為了壟斷海上貿易而丟掉交趾,這種說法也太看得起他們了。 楊士奇要是真的有什么治國得當的見解,也不至于在洪武年間連個科舉都考不上,畢竟朱元璋所出題目都是偏向治國的。 有治國才能的人,即便拿不到狀元,也不至于考不上。 他們能被重用那么多年,正好代表了大明朝正在走下坡路。 不然但凡出幾個類似夏原吉、郭資、郁新、黃福之類的臣子,也不至于把宣德、正統年間搞得起義頻頻。 三楊的出現表明了明代臣子在這一階段脫實向虛,官場不再講究能力,而是講究人情與排場。 三人的表現和所得到的名聲不成正比,也難怪茅元儀、張璁、霍韜、桂萼這些中晚明文臣會把三人噴的狗血淋頭了。 “看來江西需要一些實干派了……” 朱高煦暗自在心底搖頭,同時也開口道:“朝廷在南洲設置了南洲宣慰司,這件事你如何看待?” “臣……”楊士奇想了想昆侖的事情,而后才試探道:“陛下想要將昆侖之舉效仿南洲?” “是也不是?!敝旄哽泐h首道: “南州雖然資源豐富,但卻不足以容納太多人爭斗,昆侖土人數千萬,而南州不過百萬數,可見一斑?!?/br> “湖廣、江西、兩廣及交趾、福建雖有足夠的人口和商品,但面向南洋的市場還是太遠、太小?!?/br> “可若是在南洲經營,向北則是可以溝通南洋,向東則是可以溝通東洲,如此一來市場便大了許多?!?/br> 朱高煦說來說去,主要還是想讓楊士奇他們組織下面官員,勸導這些地方的商賈組成商幫去開發南洲。 盡管他這次將江東、浙西的商幫一掃而空,但貿易路線只要一直在,他們崛起只是時間問題。 江西這次并未遭受打擊,江東和浙西幸存的官員不可能還會像之前一樣信任他們。 加上洪武年間的矛盾,三方之間注定無法組成一塊。 這種時候,趁著江東、浙西商幫沒崛起而扶持江西、湖廣和福建的商幫,不僅能讓三方在科舉中的南卷斗得你死我活,還會從商業利益中不斷爭斗。 只要這三個地方不聯手,北方和西南為主導的官營勢力想要壓制他們還是十分容易的。 “臣……不敢妄言?!?/br> 楊士奇不知道皇帝是什么想法,但他知道這對自己而言,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從楊士奇和故友答應為建文殉國,再到故友殉國而楊士奇茍活并效忠朱棣來看,楊士奇本身就是一個先己后國的人。 唯有保全自己,才能進而保全其它事情。 這種性格影響著他,所以他不可能去做一件他無法摸清的事情。 朱高煦也不指望他能那么快想通,但等他回去后,隨著他漸漸想通,朱高煦不相信他可以抗拒南洲和南洋、東洲三個市場的誘惑。 “你先下去慢慢想吧,不用著急給我答復?!?/br> “臣告退……” 見皇帝讓自己出去,如坐針氈的楊士奇這才緩緩起身,一邊后退向外走去,一邊思考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 瞧著他的背影,朱高煦并不擔心他想不通。 說到底,楊士奇并不蠢笨,只是思維與當下的時代格格不入。 只要他想去研究,那還是能研究出來東西的。 在他想好之前,朱高煦還需要對西南做出長期布局。 故此在楊士奇離開后,朱高煦側目看向洪保:“宣徐碩進來吧?!?/br> “是……” 第555章 狐假虎威 “刑部尚書徐碩入殿!”武英殿內,當偏殿的班值太監唱聲傳出,徐碩也不緊不慢的走入了偏殿之中。 “臣刑部尚書徐碩,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賜座?!?/br> 面對徐碩的客套話,朱高煦沒有過多說什么,只是在賜座后才開口道: “工部對西南鐵路的奏疏,你已經看過了吧?” “臣已經翻閱,整體有十二條鐵路,里程約二千八百里?!?/br> “其中主要的三條鐵路在川東四府,另外九條鐵路則是零散在云南境內,但里程均不長,沒有超過三百里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