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節
第531章 洪熙十二年 “西亭石竹新作芽,游絲已罥櫻桃花。鳴鳩乳燕春欲晚,杖藜時復話田家……” 八月,北方的一畝畝玉米已經成熟,一名頭戴斗笠身穿布衣的中年男子也一邊吟唱詩詞,一邊將一根根玉米掰下來丟到背后的背籮中。 時不時還可見他將玉米剝開,將乳白色的玉米粒生吃入腹,看上去十分爽甜。 這里是渤海吉林城,而這個吟唱詩詞的四旬農民,便是被罷免數年的王回。 “這玉米經過培育,是要比我年輕時所見到的要大許多,味道也甘甜不少?!?/br> 王回做著評價,身旁還跟著他的長子王彧與次子王鶩。 兩小子已經十四五歲,如今在吉林城的中學就讀,而今日則是周末放假,故此前來與他采摘玉米。 他并不需要耕種,但在吉林確實無事可做。 他并不愿意傳道受業,更不愿意受到拘束,故此時不時作畫一幅販賣,吃些自己耕種的瓜果蔬菜便是他當下的樂趣。 這樂趣看似很平淡,但他很清楚皇帝不會閑置自己太久,不久之后自己還需要返回廟堂。 等到那個時候,他恐怕就沒有如今的愜意生活可過活了。 “爹,都收完了?!?/br> 王彧開口提醒王回,王回看了一眼,占地三分的玉米果然被他們父子三人在一字時的時間里收完了。 他示意兩個孩子放下背籮,隨后用手掂量了下,頷首道: “用上化肥后,這三分地的玉米居然也能有四十多斤重了?!?/br> “有四十斤嗎?”王鶩不信的上手掂量了一下,王回卻笑著為他摘下頭上的幾根草屑。 “你爹的這雙手,本事是自小練出來的,莫要只覺得只會舞筆弄墨?!?/br> 說罷,他坐在了田埂上,示意兩個兒子收拾著三分地的玉米桿子。 兩個兒子倒也不嫌棄,立馬動手開始收拾這些玉米桿子。 雖然這些桿子還發青,但丟到一旁變干也就是幾天的事情,屆時再焚燒便是。 若是有旁人將它們撿走,那反倒是省得處理了。 兩畝菜地,其中三分是玉米地,其余的則是正常的時令蔬菜。 望著自己的菜園子,王回將鐮刀杵在地上,輕笑道: “如今這個時代好啊,放在三十年前我像你們那么大的時候,是萬萬不敢想每個月都有蔬菜吃的?!?/br> 雖說火車滿載日行不過七百里,從湖廣到吉林需要整整五天半的時間,但架不住利益高。 火車滿載二百噸來吉林需要五天,但如果只運載一百噸甚至五十噸,那完全可以在三天左右將貨物運抵吉林。 春夏秋三季蔬菜還不算貴,但到了冬季,一斤白菜可以在吉林賣到十文的價格,而原產地只需要一文。 即便減去火車運送一百噸蔬菜的費用,一百噸蔬菜也能凈賺數百貫。 每斤十文的蔬菜,放在其它地方,百姓興許需要考慮考慮,然而在渤海境內卻不用考慮。 如今渤海耕地一千二百余萬畝,人口卻只有八十余萬人,幾乎人均十五畝。 如果不是種不過來,那恐怕這個耕地數量還能再翻一番。 饒是當下的人均十五畝,那都是每戶均有至少兩頭耕牛的結果。 而且即便有兩頭牛,這些耕地也多種不過來,基本都會拿出部分種植大豆、花生、玉米等好伺候的作物。 王回在感嘆現在人的好日子,何嘗又不是對過去的一種唏噓。 “爹,您都不著急回去當官嗎?” 王彧詢問著自家父親,而王回卻臉上掛著笑容,輕輕搖著頭。 他并不著急重返廟堂,因為他知道,現在天下富戶還未成長起來,他們手中的資本也還不足以讓他們尋找政治上的代言人。 至于之前躲避存活下來的那些則是手段精明,即便再次發動京察,還是會被這群人給逃脫,得不償失。 唯有官商勾結的影響到了一定程度,皇帝才會請自己再復出來收拾他們。 在此之前,自己要做的就是好好休養生息。 想到這里,王回將思緒沉浸到了面前肥沃的黑土地中,而整個天下也在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發生著變化。 從洪武年間開始發行的寶鈔,最終在洪熙十一年九月回收了個七七八八。 大批寶鈔被集中銷毀,而大西洋上的印度廝當地區成為了大明最佳的人口市場。 近七千萬人口的印度廝當分裂成為了大大小小十六個國家,每個國家都加入了大明宗藩體系。 錫蘭宣慰司成為了監督它們的主要勢力,而同時錫蘭宣慰司上的漢口也達到了三十二萬人,人口總數達到了一百四十五萬,漢人比例越來越高。 除此之外,大明在阿拉伯半島許多地方的百戶所也紛紛擴建為千戶所,并吸引了一定下西洋漢人來居住生活。 隨著學子畢業的數量越來越多,想進入太學的門檻也越來越高,民間開始涌現出一批發明家,他們研究并發明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 根據自行車,他們發明了腳踏式淘沙挖泥的船只。 這是一種讓工人無需進入水下淘沙的便捷工具,工作起來的樣子有點兒類似水車,只不過運送和挖掘對象換成了河底的泥土和沙子。 除此之外,還有人將自行車裝上了充氣的豬膀胱,試圖發明水陸兩棲的交通工具,以及方便躺著看書的眼鏡、木質折疊橋等等有用或者沒用的發明。 他們在發明了這些東西后,往往會迫不及待的前往太學,在太學門口展示自己的發明,即便阻攔也沒用。 朱高煦倒是樂見于此,所以對于一些有意思的發明,他會讓太學評定后帶給自己看看,并酌情給予發明者賞賜。 這其中許多發明都是無用的,所以廟堂上也有人評價這是百姓們吃飽了撐著的無趣發明。 這句話聽上去在罵人,不過卻是對朱高煦治理天下最好的評價。 若是沒有吃飽,又如何會有這些“奇技yin巧”呢? 興許是覺得如此大明過于平順,老天最終還是在入冬給朱高煦送來了一條條的壞消息。 潯州伯盛庸、慶遠伯劉真先后在十月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及六十二歲。 聞訃后,朱高煦以二人于國有功,分別追謚為忠誠、忠肅,并著其嫡長承襲爵位。 二人離去的噩耗還未消散,冬月中旬,沈國公王義薨逝,享年六十六歲。 得知消息,朱高煦只覺得心里難受的緊,盡管因為癸卯案,他對王義等人已經十分失望,但說到底是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臣。 王義的薨逝,似乎代表著曾經的渤海靖難功臣也在一一退場。 收拾了一下心情,朱高煦為其追封為膠東王,賜謚號忠武,其子王戎承襲沈國公爵。 經歷了這一場變故后,朱高煦將政務上的事情交給了朱瞻壑,準備趁著長吉鐵路開通而前往吉林看看自己曾經奮戰過的地方。 只可惜大明朝始終還是離不開他,而他也終究沒有下定決心前往吉林。 在洪熙十二年的新春硝煙中,朱高煦還是穿著冕服坐在了奉天殿的金臺上。 隔著冕旒,群臣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們都能從皇帝那魁梧的身材中了解他的健康。 又是一年過去,盡管還沒到他的生日,但他已經在走著五十歲該走的道路了。 這一年,大明朝人口達到一億一千四百余萬,耕地七億余四百余萬,人口中的文盲比例下降到了36%的水平。 這一過程,朱高煦花了整整三十年時間。 如果算上朱元璋打下的基礎,那就是整整六十三年。 大明朝的財政達到了五千九百六十余萬貫,其中農業稅進一步下降到了53%的水平。 從洪武三十三年農業稅占比的65%到如今的53%,盡管下降的速度并不算快,但放在這個時代背景下,這距離大明脫農轉工的目標已經越來越近了。 朱高煦十分欣慰,而六軍都督府也見狀開始上疏開口。 “陛下,如今東洲與北洲等宣慰司已經步入正軌,是否需要將南洲宣慰司也提上議程?” 發起提議的是海軍的楊展,他剛剛出巡南洋回來,五十六歲的他還算健壯,身體十分不錯。 “既然如此,便設南洲(澳洲)宣慰司,以及瀛洲(新西蘭)千戶所?!?/br> 朱高煦開口準奏,楊展見狀唱禮應下,朱高煦接著掃視了群臣道: “如今已是洪熙十二年,民富物豐并非朝廷自我夸耀,而是實打實存在的情況?!?/br> “盡管如此,可朝廷人口之增長速度卻屢創新高,去歲更是達到四百一十六萬的高度?!?/br> “若是以成人來算,此四百余萬人每歲起碼要一千二百余萬石才能勉強吃飽,而這糧食數量需要六七百萬畝耕地才能產出?!?/br> “國朝的耕地新墾數量在近年來也達到了頂峰,每年新墾四百余萬畝便已經十分不易?!?/br> “若是這般計算,最多百余年,天下之糧食便不夠朝廷百姓所食用?!?/br> “自古而今,凡是讓百姓吃不飽飯的王朝,無有不傾覆者?!薄跋胍尠傩粘燥栵?,首要重視農學,如化肥之助產,亦或者是提高生產力?!?/br> “爾等大多都是經過小學、中學畢業再科舉走上廟堂之人,想來對于這些話應該十分熟悉?!?/br> “正因如此,朕欲將今歲的太學支出提高至三百萬貫,諸臣可有異議?” 朱高煦都這般說了,群臣即便有意見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在大朝會表露出來,自然紛紛作揖行禮。 見狀,朱高煦交代幾句后,便起身離開了奉天殿。 聽著身后山呼萬歲的散朝聲,朱高煦略微感到幾分疲憊。 不過當他返回武英殿后,他又重振了精神,繼續面對著如此龐大帝國的繁雜政務。 即便有著朱瞻壑和殿閣的幫忙,但他的擔子依舊沉重,但這是應該的。 不管是在他之前還是在他之后,人類史上還從未有過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 即便是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論起疆域也無法與此時的大明比擬。 即便不算藩屬國的疆域,大明現在直接掌控的疆域面積也達到了驚人的三千六百余萬平方公里。 如果算上藩屬國,那大明需要管理的疆域達到了約七千余萬平方公里。 等到南洲宣慰司和瀛洲千戶所設立,那還將進一步的提高。 在沒有無電線的這個時代,管理如此龐大的疆域,對于封建君主的能力要求太高。 哪怕是老朱那樣精力充沛的人來管理這么龐大的疆域,恐怕也很難將其給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