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節
人往往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此前看到其它地方有鐵路,而江南沒有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么,但隨著其他地方鐵路越來越多,那作為賦稅之地的江南自然會心生不滿。 “早就該修建了!” “沒錯,不在江南修建鐵路,修去那種貧寒之地,也不知道怎么想的?!?/br> “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也能坐上火車,要是朝廷能讓我等隨意走動的話,我們倒也能乘坐兩京鐵路去北京看看?!?/br> “實乃喜事,當浮一大白!” 火車的消息成為了江南的頭版,相比較下,顏李案的風波卻并沒有那么惹人關注。 這并非是百姓麻木,而是報紙上對于顏李案結案的報道是比較模糊的。 報紙上并未報道抄家所獲多少,只是以一句“累財千萬計數,主犯車裂,其余流配”為結案報道。 正因如此,所以百姓們顯得并不關心。 相比較顏李案,他們更在意江南鐵路的事情。 當得知江南鐵路有兩條,兩條合計里程三千三百余里后,許多底層百姓立馬高興了起來。 按照他們過往所看報紙的內容,三千三百余里鐵路,起碼要修建十余年,用工百萬計數。 加上朝廷的工價通常高于市價,故此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份可以長期依靠的生計。 人的一生又有幾個十幾年,相比較一年干不了半年的力工,鐵路修建所需要的民工更能解決江南底層百姓的就業問題。 不僅僅是普通百姓在高興,就連原本還在因為“顏李案”而謾罵三楊的許多鄉紳富戶都紛紛高興了起來。 顏李案過后,江南鄉紳富戶被牽連一片,畢竟自古以來,鄉紳富戶的子嗣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科舉從仕。 倘若真的沒有天賦,那為了家族,去謀一項吏員的差事也是不錯的。 畢竟即便只是吏員,獲取情報的手段也要比普通的富戶強上太多。 鄉紳富戶之所以能富裕,主要就是情報掌握的比普通百姓要多。 正因如此,顏李案收割了近乎五成以上的北方和江南富戶鄉紳。 這樣的情況下,幸存之人不痛恨三楊不作為才奇怪。 只是現在三楊諫言修建鐵路,這無疑會使得江南的繁榮更上一層樓,而這樣的結果,也讓這群幸存的鄉紳富戶平息了不少怒氣。 江南鐵路是三楊為自己想好的退路,而事實是這條退路也起到了作用。 消息傳回北京后,散班后聚首的三人坐在楊士奇府邸上議論著接下來的安排,畢竟不能浪費這個官吏一空的機會。 “朝廷從地方上選了七千多名舉人任職,加上一個月后的科舉,這次只要挑選出得力的才子,江南一百多位進士席位足夠填滿江南正五品以下的空缺官員?!?/br> “至于正五品以上的那些空缺,也只有暫時讓旁人暫攝,待日后累功cao作了?!?/br> 楊溥交代著眼下的局面,楊榮也接上話茬:“官員補滿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過去那么多年都沒有興大案,癸卯案雖然嚴重,但北方學子也待職嚴重,這次對江南下手,想來效率能提升不少?!?/br> “江南鹽酒茶政居然能讓朝廷增收三百余萬貫,這是我等沒有想到的,看來下面人積極阻攔也是因為牽扯的利益太大所導致?!?/br> “如今鹽酒茶政已經收歸朝廷官營,具體數目我也看過了鹽課司的文冊,僅是過去兩個月便利用鐵路售出近一億三千余斤,獲利六十余萬貫?!?/br> “按照這個速度,僅是鹽政,每年便可獲利四百萬貫,而且當下鹽價偏低,若是選擇抬高,那每斤抬高一文,朝廷便可盈利百萬貫?!?/br> “此外,酒和茶,以及油也是大項,每年最少可歲入八百萬貫?!?/br> “這一前一后相加,即便價格不變,朝廷也能由此三項歲入一千二百萬貫,怪不得陛下要將此三項收歸官營?!?/br> 楊榮訴說著顏李案后大明鹽酒茶政的進展,要知道在案子開啟前,天下鹽酒茶政不過歲入七百余萬貫。 而今鹽價經過調整降低,鹽酒茶政收入本該降低,事實卻依舊達到了一千二百萬貫的收入。 如果鹽價略微增長一兩文,那朝廷便能多收入一二百萬貫。 想到這里,楊榮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朝廷的財政會在歲末達到一個新高,而且漲幅比去年還要大。 原本的利益集團已經死了,他們幾人也就不用再抗拒朝廷官營這些茶酒油鹽的政策了。 現在他們要做的是推動江南鐵路的建設,而江南鐵路建設就必須保障賬面上有足夠的錢糧。 他們自然不會想著去為朝廷創收,畢竟每一個行業都有一批利益集團,為了朝廷而得罪他們并不值當。 倘若錢糧短缺,他們更愿意去勸停北方的鐵路,而非創收。 不過就眼下局面來看,國庫還有六千余萬貫的積存,顯然不需要他們擔心錢糧之事。 “吏部那邊夏原吉唯才是舉,讓下面人干出點成績,拔擢起來也更為方便?!?/br> 楊士奇端著茶抿了一口,同時提點道:“提前從工部獲知鐵路具體路線,把有才干的人安排到臨近的府縣,這樣更容易得到拔擢?!?/br> 楊士奇話音落下,楊榮也皺眉道: “東宮那邊已經布置好了,不過殿下還是偏信任詹事府的高觀,這人雖然官職低微,但油鹽不進,對殿下來說是個好幫手,但有他在的話,我們的人便得不到重用了?!?/br> “此外,東宮私下已經拉攏了人,江西參議的陸愈,浙江參議的江淮都是他拉攏的人?!?/br> “這兩人有陛下安排,累功不少,估計再往上拔擢不是參政就是入京為官?!?/br> “若是這二人入京為官,那詹事府那邊就徹底成為擺設了?!?/br> “總歸要有人能平衡南北?!睏钍科婵赐傅溃?/br> “當今陛下雖然在彌合南北,但南北彌合又豈是那么容易得?” “即便依靠海外金銀扶持北方,可若是失去了海外,北方被打回原形也就是轉瞬間罷了?!?/br> “更何況北方只是一味從海外索取,而南邊則是不同?!?/br> “海外所需的紅糖、白糖、棉花、布匹、瓷器、茶葉都是南邊生產,海外越強則江南越強?!?/br> “江南之勢大,非一人之力可以阻擋?!?/br> 楊士奇給這場所謂彌合南北定下了調子,當下時代,南北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永樂洪熙年間的北方繁榮,也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對于他的言論,楊榮、楊溥二人深以為然。 他們的對話很隱秘,只是對于朱高煦來說,天下沒有他關注后還能保持隱秘的事情。 “簡直放肆!” 乾清宮內,朱瞻壑聽著胡季匯報的事情,當即出言呵斥起了三楊的言論。 反倒是相比較他,朱高煦卻老神在在,并不因為這件事情而生氣。 朱瞻壑見狀看向他:“父親,三楊此言,您難道不生氣嗎?” “生氣能解決問題嗎?你也不必裝給我看?!?/br> 朱高煦一開口,朱瞻壑立馬心里一驚,連忙躬身作揖:“兒臣班門弄斧,父親見笑了?!?/br> 朱瞻壑畢竟已經協理政務一年有余,三楊言論雖然驚人,但也不至于讓他失態。 他的失態,主要是為了表態罷了。 對此,朱高煦緩緩看向面前的胡季,隨后才開口談論道。 “南方勢大是需要承認的事情,南北彌合并非一朝一夕,朝廷需要面對的挑戰也很大?!?/br> “不過,所謂南北矛盾,倒不如說是階級矛盾更為合理?!?/br> “我且問你,江南的普通百姓會去仇視北方的百姓嗎?” 朱高煦對朱瞻壑提出問題,朱瞻壑搖頭道:“自然不會,百姓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br> “天下最大的問題永遠是階級矛盾,而不是地域矛盾?!?/br> “百姓興亡皆苦,唯有貧窮是不分民族和性別的?!?/br> “那天家……”朱瞻壑猶豫著提問,他自然知道階級矛盾是什么,畢竟中學政治課上講過。 “政治課上,階級矛盾如何調和和解決,還記得嗎?” 朱高煦繼續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想了想,這才模模糊糊的說道: “課本上說階級矛盾可以調和,從經濟上,可以通過社會福利實現資源的再分配,政治上則是以民主協商為主,而文化上以尊重其他民族,施行民族自治制度為主等等……” 聞言,朱高煦搖搖頭道:“你說的這些,這些都是在協調階級矛盾?!?/br> “書上所說的,其實是出于對政權穩定的考慮,而非真正的解決辦法?!?/br> “那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朱瞻壑謙虛詢問,朱高煦卻搖頭道:“我也不知道?!?/br> “……”聽到自家父親的話,朱瞻壑愣住了。 在他眼里,自家父親可以說無所不知,然而在面對階級問題的時候,自家父親卻給出了不知道作為答案。 “或者我應該說,有辦法,但這個辦法以當下的情況是無法實現的,也不可能為你我所接受?!敝旄哽阆氲搅撕笫赖闹贫?,不過這些制度需要搭配科技,順應時代背景來推行。 如果只是單純的照抄,不顧時代背景,那就是自尋死路。 更何況以他朱家的身份背景,后世子孫注定不會接受新的制度。 新制度的出現,一定會讓朱家跌落高位,所以他才說無法為他們父子所接受。 “階級矛盾解決不了,但剝削階級卻能夠解決?!?/br> “解決剝削階級,以他們的財富分配給普通百姓,那南北矛盾就會被彌合?!?/br> 朱高煦再度談起了財富分配的問題,這讓朱瞻壑意識到了,自家父親想讓自己繼承的,其實就是財富分配的思維。 “不患寡而患不均,兒臣明白了?!?/br> 朱瞻壑突然開口說出這么一句話,這倒是讓朱高煦高看了這小子一眼。 他將朱棣讓人記錄的文冊放在了桌上,示意朱瞻壑翻閱。 朱瞻壑見狀將其打開,很快便從中了解到了西北百姓的生活。 “今后是海洋的時代,當下的南北矛盾不難解決,日后的東西矛盾才比較難解決?!?/br> “不過不管是什么矛盾,只要記住分配合理,那百姓就不會鬧事?!?/br> “只有貧富差距拉大,加上富貴者不斷對百姓盤剝,那百姓之間才會意識到所謂階級矛盾是什么意思?!?/br> “當下,顏李案查獲的田地足有四百余萬畝,這些土地還在變賣中?!?/br> “待土地變賣完全,朝廷還能再收入三千余萬貫?!?/br> “正常來說,這些土地應該均分給百姓,但朝廷現在擁有上億人的海外市場,單純均分田地是不足以解決問題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