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節
所謂草方格,其實利用麥草將其一束束呈方格狀鋪在沙上,再用鐵鍬軋進沙中,留麥草的1/3或一半自然堅立在四邊,然后將方格中心的沙子撥向四周麥草根部,使麥草牢牢地堅立在沙地上。 在后世麥草的用處并不算大,但在這個時代,一千斤麥草依舊能賣出不少錢,但鋪設在沙漠上卻鋪設不了幾畝地。 草方格搭配地下水渠及坎兒井與樹木、抽水機,不得不說在沙漠惡化還沒嚴重到后世程度的明初時期,這套組合拳打起來還是有用的。 近些年來,襲擾北京的風沙也基本隨著大寧、山西等處的植樹造林人漸漸變小。 若是后人都能像朱高煦這般重視治沙,那許多沙漠即便形成,也無法如后世那么大了。 這其中,右翼河套南部的毛烏素沙漠最為出名。 歷史上的毛烏素地區曾發展過農業,漢代以后主要是游牧區,到了唐代因為不合理的開墾,當地植被遭到破壞,流沙不斷擴大,到兩宋時期,毛烏素的沙漠化向東南拓展,到晚明就已經需要每年對長城扒沙了。 如今是明初,毛烏素的沙漠是北方治沙的重頭戲之一,至少就面積來說,它如今的面積不足二十世紀的四分之一,想要治理雖然困難,但也絕不是不可能。 除了它,其余大寧、漠南等地的治沙工程也在繼續。 隨著鐵路貫通,各地的廉價煤炭不斷經過鐵路運送各地,加上朝廷發布的《禁伐令》,北方的柴火在明面上已經不能販賣。 即便是私底下販賣,價格也達到了每擔二百文的天價,相比較之下,煤炭的價格則是已經降低到了每擔六十文。 低廉的煤炭價格加上蜂窩煤和配套的蜂窩煤爐出現,北方百姓的柴火已經開始由木柴轉向了煤炭。 除此之外,各地房屋的營造若是需要木料,也是必須向當地官營的木料廠購買,而當地木料廠的木料則是從不斷開荒的東北、交趾、琉球及南洋運輸而來。 這些種種政策,加上私下砍伐樹木被發現則各官營工場不予錄用的懲罰,北地百姓確實鮮少為了每擔二百文的木柴去丟掉每日幾十文的官營工作。 這些年,北方的植被也慢慢恢復了起來。 當然,植被能被恢復還是主要來源于低廉的煤炭價格,而這個價格則是朝廷以不賺錢為結果而定下的價格。 正因如此,許多民營煤礦在與官營煤礦打了幾年價格戰后,無一都被官營礦場所兼并。 由于漠北蒙古被解決,現在的陜西、山西等地自然也就不存在走私的情況了。 畢竟他們想要走私,那得穿越幾千里的大漠去到西西伯利亞去了。 正是因為漠北蒙古被解決,所以許多地方的軍隊也要隨著朝廷的布置而調動。 朱棣這次來西北,就是想要看看甘肅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同時也出來走走,這對他身體有好處。 自己能活到六十七歲,這是朱棣自己都沒能想到的,他還以為他會和自己大哥,老二老三他們一樣,活到四十幾就薨了呢。 現在看來,自己和老五反而是正常的,都活到了六十幾。 捋了捋大胡子,朱棣看著眼前這茫茫大漠,滿意點頭道: “幾十年后,這里也應該會成為一片綠洲吧?!?/br> 他伸出另一只手拍了拍正跪在沙地里拋沙的朱祁鉞,朱祁鉞心領神會,扛著鏟子就跟著自家太爺爺往鐵路走去。 數百步的距離,他們見到了許許多多被發配來植樹的人。 僅是rou眼可見,便有不下千人在種植草方格和樹木。 “太上皇……” 王彥與鄭和二人見朱棣回來,當即行禮請意,朱棣也開口道: “等下一班前往涼州吧,另外現在西北鐵路修建到哪了?” “已經修抵甘州府治所張掖了?!蓖鯊┗卮鸬?。 “抵達甘州府治了?”朱棣倒是沒想到西北鐵路的建設如此之快,聞言便開口道: “既然已經抵達甘州,那我們等下一班車直接前往甘州吧,順帶看看這西北的情況如何,回去后也好與老二說說,不然他整日困在紫禁城,也不知道外面變化如何?!?/br> 朱棣倒是很有良心,即便出巡還是不忘坐在紫禁城的朱高煦,不過他這話說錯了地方,因為此刻他身旁有一個專門拆臺的小子。 “可是爺爺在紫禁城,不是因為太爺爺您和爹總是亂跑嗎?” 朱祁鉞一如既往的正常發揮,只是略微開口,便硬控朱棣幾個呼吸。 “額……你這小子不識好歹,若是太爺爺不出來,你能跟著來到這里嗎?” 朱棣瞪了一眼這個自己所寵愛的曾孫,也得虧他身體還算健朗,不然早就被這小子氣出好歹了。 “太爺爺您不帶俺來,日后俺自己來也可以?!?/br> 朱祁鉞咧嘴一笑,鄭和見狀上前笑道:“殿下,您可不能隨便亂跑,您是千金之軀?!?/br> “太爺爺萬金之軀也到處亂跑啊?!敝炱钽X把鄭和懟的說不出話來,朱棣只能打圓場道: “就你話多,少說兩句,不然讓人把你送回去?!?/br> 見朱棣這么說,朱祁鉞連忙閉上了嘴巴,而這時一輛火車也朝著這里緩緩駛來。 兵卒揮動令旗,這輛火車當即開始減速。 隨著他將速度減下來,百余名兵卒開始上車將百姓調整到其他車廂,留出了一節車廂給朱棣與朱祁鉞乘坐。 這也幸虧是西北鐵路的乘客不算多,不然這么做恐怕會讓許多人只能站著走完全程了。 “嗚嗚——” 刺耳的汽笛聲響起,這輛火車開始沿著鐵路向著西北進發。 不多時,它的身影便離開了這處熱火朝天的植樹防沙工地…… 第524章 以一持萬 “嗚嗚——”汽笛作響,不過發出聲音的它并未出現在站臺,而是停在了距離甘州十余里的一處軌道上。 “都快到了,怎么就突然趴臥了?!?/br> 朱祁鉞埋怨著走下火車,不遠處的官道已經備好了馬車。 “無礙,坐坐馬車也挺好的?!?/br> 朱棣年紀大了后,心態也隨之放開,樂呵呵笑著。 “鄭大伴,這火車這么容易壞嗎?”朱祁鉞不明所以,鄭和卻躬身回應道: “倒也不是,雖說有些小毛病,但直接停下了動不了的情況還是挺少的?!?/br> “那等會這玩意修好了才能動?后面豈不是會堵起來?”朱祁鉞詢問道。 “也不是,稍許會有火車頭來拉拽,雖說速度慢些,但總比不管要好?!?/br> “不過要是能修好,倒也不用來拉拽了?!?/br> 鄭和解釋時,上百名護衛的隊伍也來到了官道上。 朱棣和朱祁鉞上了馬車,鄭和與王彥騎馬在馬車左右兩側。 除去他們,其余百余名護衛則是步行向著甘州府的治所張掖縣前往。 坐在馬車上,朱棣考校道:“鉞兒,你知道這張掖的來歷嗎?” “知道!”朱祁鉞一副別瞧不起人的模樣,直接回答道:“西漢元鼎六年,酒泉郡分出西部置敦煌郡,同時分出焉支山以東置張掖郡?!?/br> “張掖郡轄張掖、姑臧、休屠、武威、揟次、鸞鳥、樸媼圍、蒼松、宣威、令居、枝陽等縣?!?/br> “不過這些縣大多都已經改名了,就連西域的名字都變了?!?/br> “噢?你還知道西域的事情?”朱棣倒是沒想到,這小子平日上樹打鳥,下水捉魚的同時,居然還能知道那么多東西。 “知道!”朱祁鉞解釋道:“沙州是敦煌,哈密是伊吾、吐魯番是高昌、亦力把里是烏孫,喀什是疏勒,還有……” 朱祁鉞并非說大話,他似乎是繼承了朱高煦的身體素質,記憶力雖然達不到過目不忘,卻也能很輕松記住許多東西。 此外,他的身體素質也強于普通的小孩,至少其它小孩七歲時最多也就是四尺不足,而他卻已經四尺二寸了。 “好好好,這些東西是你自學的,還是旁人讓你學的?” 朱棣看得歡喜,朱祁鉞也道:“偶爾看看的時候就學會了?!?/br> “好,那以后要多看看史書,只有明了史書上的東西,才能知道許多事情應該如何做?!?/br> 朱棣如此教導著,朱祁鉞卻舉一反三道:“太爺爺說的不對,爺爺之前說過,歷史總是在人們認識到它的本來面目之前不斷的重復運動著?!?/br> “所以俺覺得,即便讀了史書,也不一定就能避開所有重復運動的歷史,因為歷史并非能輕易躲避的?!?/br> “你爺爺還說過這話?”朱棣有些詫異自家老二還能說出這話,朱祁鉞點頭道: “說過,爺爺還說過,后人嘲諷前人不知史書,不懂教訓,但若是將后人放在前人的位置上,一樣規避不了這些重復的事情?!?/br> “爺爺還說過其他東西,不過說的太多,俺當時沒注意聽?!?/br> “你這小子,你爺爺教你東西你還不好好記?!敝扉p拍朱祁鉞后背,朱祁鉞卻直接躺在馬車上,頭枕在了朱棣的腿上。 馬車載著他們向前走去,官道兩旁是一棵棵種植沒多少年的樹木,而道路兩旁的耕地正有人在翻地。 朱棣瞧著這些百姓干活時還能穿著棉衣,便知道這西北之地也得到了鐵路的實惠。 由于氣候比后世略冷,這個時代的甘肅想要種植棉花并不容易,即便能種出來,產量也不高,主要還是得從南方的江淮平原、江漢平原運輸。 一件棉衣價格不便宜,能穿棉衣干活,足以說明西北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當然,這只是表面,真正的情況,還得朱棣自己去張掖走訪走訪才能知道。 在他的關注下,馬車開始靠近張掖。 一刻鐘后,他們所乘坐的馬車進入了張掖縣城,而朱棣特意下旨不用官員前來迎接,入了城后他便直接前往了西市。 張掖雖然是大明二次營造過后的城池,但城內情況還是以曾經的東西市為貿易市場,主干道所販賣的商品遠不如東西市便宜。 這其中,東市是高檔消費商業圈,交易的都是高收入上層階級。 縣衙和府衙的各級衙門多在東市設立,因此東市的配套消費和房價都趨于高位。 不僅如此,東市的商品質量也比較高,價格相對較貴,適合那些有經濟實力的人購買。 在東市,人們可以購買到各種奢侈品、高檔商品和精美的工藝品。 相比較東市,西市則更像是一個跳蚤市場,面向的人群比較大眾化,主要以城內外的老百姓和小商販比較多。 西市的商品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價格也相對較低,適合大眾消費。 在這里,人們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商品,從日常生活用品到農產品、手工藝品等應有盡有。 西市的熱鬧程度要遠遠超過東市,買賣人員的規模及人流量也很大,因而西市要比東市更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