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節
對于自家陛下看山點礦的手段,工部許多官員早就習以為常。 漠南漠北地大物博,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僅朱高煦指點工部所找出的礦藏就有煤炭、黃金和銅鐵等十余條礦脈。 這些礦藏經過工部官員的勘察,最終交出了一份令戶部滿意的奏本。 在人力資源充足的情況下,這些礦脈每年可以穩定產出價值六十萬貫的銅錠和黃金,以及數千噸煤炭。 這些煤炭搭配太學調配出來的“蜂窩煤”,不僅可以解決漠北百姓的燃料問題,還能為東北、關內提供足夠多的煤炭。 相比較漠北產出的資源,大明則是只需要維持三個衛的燕然都司就足夠,每年支出四十余萬貫。 當然,想要將這些豐富的資源運出漠北,那必須還得修建一條東西兩千八百里的鐵路,同時還需要將原本東北鐵路中松原到鶴城的鐵路修通。 由于松原到鶴城中間是巨大的積淤地帶,所以只能繞道白城通往松原,而這一段距離是八百里。 也就是說,想要將漠北的資源運送關內,最少需要修建三千六百里鐵路。 盡管大明的冶金產業早已擴大生產并技術升級,但修建這樣距離的鐵路,依舊需要拿出一千九百萬貫的工程款項,等同大明朝四個半月的稅收。 雖說漠北資源豐富,但這樣一筆巨大的款項,還是讓六部與殿閣陷入了爭論中。 京察的事情還沒結束,北方就要繼續開修鐵路,這如何能讓楊榮為代表的南方勢力服氣。 “當下朝廷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北方,而這次又要開修漠北鐵路?!?/br> “盡管工部已經說了,漠北的礦產十分豐富,用心經營十余年后能每年穩定向國庫近百萬貫,但這百萬貫的前提,終究還是在漠北鐵路通車的基礎下才能達成的?!?/br> “戶部這邊雖然還有三千二百余萬貫,但還有兩個月就要支付先前積欠百姓的六百多萬國債和利息,也就是只能動用二千六百余萬貫?!?/br> “漠北鐵路和松鶴鐵路的修建,每年要支出最少二百萬貫,持續十年才能竣工?!?/br> “眼下張鳳鐵路和中原鐵路剛剛竣工,戶部的壓力好不容易從七百萬貫下降到四百五十七萬貫,這個時候又要增加二百萬貫的固定工程款項?!?/br> “若是沒了戰事還好說,可西南那邊正在厲兵秣馬,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爆發戰事?!?/br> “屆時萬一戰事僵持,那朝廷這邊的壓力又會突破七百萬貫?!?/br> “以國庫的情況,即便算上每年的財政增長,也需要八年才能將其持平,而且期間還不能新添工程?!?/br> “戶部這邊,事情確實是很難做……” 武英殿內,殿閣大學士與六部尚書分坐長桌兩邊,朱高煦坐在金臺上閉目養神。 身為戶部尚書,郭資將戶部的情況交代了眾人,眾人聞言也是各有心思。 楊榮隱晦看了看閉目養神的皇帝,然后才開口道:“漠北鐵路與松鶴鐵路自然是對朝廷有益,若是能實控漠北,那日后大明朝五個布政司的百姓就不用擔心遭受東遷漠北的胡人襲擊,不過……” 楊榮頓了頓,觀察了皇帝沒有什么舉動后,這才繼續說道: “我大明朝從永樂十六年開始,鐵路便專在北方修建運營,長江以南除了滇越鐵路和隴川鐵路外,其它地方便再也沒有鐵路?!?/br> “眼下開漢鐵路還有不到半年時間就能完工,按照原本的計劃,這條鐵路修建完工后,理應開始長江以南的湖廣鐵路修建工作?!?/br> “可現在如果要修建漠北鐵路,再修建湖廣鐵路,那戶部這邊的負支就會突破九百萬,若是再遭遇戰事焦灼,那便直破千萬?!?/br> “以國庫的情況,頂多也就是維持兩年罷了,而當下的西北鐵路還需要最少五年時間才能修通?!?/br> “依我之見,陛下既然答應了湖廣鐵路的修建,那就先修建湖廣鐵路,等到西北鐵路竣工,再修建松鶴鐵路和漠北鐵路也不遲?!?/br> 楊榮的話,代表了廣泛江南地區的大部分官員及士紳想法。 從永樂年間到當下,江南每年上交的賦稅都在一千八百萬貫以上,但二十五年時間下來,長江以南的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湖廣等廣泛的江南地區居然沒有一條鐵路在長江以南運行。 這一千八百萬貫的賦稅,基本都補貼到北方浩大的建設中了,這讓他們怎么平衡? 從之前長江鐵路到現在的湖廣鐵路,楊榮他們已經讓步很多了,如果一直不給泛江南地區修建鐵路,那不止是他們這群人不答應,就連底層的百姓都不會答應。 都是大明百姓,憑什么北方十年時間修建了八千多里鐵路,而南方就三條加起來不足兩千里鐵路,并且還是在西南,東南什么好處都沒落到。 合著江南的百姓,這二十五年下來,除了在水利上得到了幫扶,其它交通類工程就不配得到幫扶嗎? 江南百姓有怨言,這點眾人都是知道清楚的,但一項工程就能惠澤沿邊上百萬百姓,北方的資源開采就當下生產力來說已經飽和,為了讓資源開采可以運輸出去,他們必須修建鐵路。 江南貨運貿易僅僅依靠長江,未免過于單一,所以一條鐵路也是他們急需的。 當然,站在朝廷的角度來看,為了避免日后漠北再度被東遷蒙古人占據,加上除了朱高煦以外,沒有其它皇帝有魄力敢修建一條漠北鐵路,所以為了日后大明的長治久安,漠北鐵路必須要修建。 這么來看,大明朝必須要同時興建一南一北兩條鐵路,不然南北矛盾會愈演愈烈。 或許是因為王回不在,而徐碩又以皇帝態度為主,所以這北方沒人挑頭爭奪利益,雙方也難得心平氣和的討論了起來。 “將工期拉長,同時修建漠北、湖廣鐵路如何?” 吏部尚書夏原吉主動開口,以他的威望來說,他來充當和事佬也足夠資格。 “每年三百萬貫,南北各自一百五十萬貫修建,如何?” 夏原吉目光在楊榮和徐碩身上來回打量,楊榮則是看著徐碩。 徐碩隱晦看了一眼皇帝,發現皇帝不知道什么時候睜開眼睛看著自己,當即便點了點頭: “這個方案不錯,可以這么辦?!?/br> “可行!”楊榮言簡意賅,夏原吉也頷首道: “既然如此,那明年戶部再增三百萬貫支出,總體不要超過八百萬貫的話,加上朝廷三年增加二百余萬貫賦稅,差不多能維持三年?!?/br> “三年以后,朝廷只需要再發行一批國債,然后撐到西北鐵路竣工,那財政壓力就足夠得到緩解了?!?/br> 夏原吉大概說著,但他心里沒有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說出來,眾人也都心知肚明。 王回和楊士奇正在以天下為棋盤廝殺,每年被檢舉入獄的官吏多則上百,少則數十,這些人的家產多則數萬,少則數千。 楊士奇和王回的廝殺越久,朝廷所獲便越多。 戶部能有三千二百萬貫的積存,其中有八百多萬貫就是王回過去幾個月貢獻的,而且現在還有四百多萬在路上。 盡管都知道這是皇帝在布局,可沒人敢直言說出來。 雖說權力自下而上,但掌握軍隊的朱高煦卻并不在意這些。 經過小學和中學的多年推廣,軍隊之中二十五歲以下的男子,最低也是小學畢業的存在。 下面的人要亂,朱高煦不介意軍管一段時間。 到時候就看看是下面的人脖子硬,還是軍隊的刺刀硬。 對于惜命的百官來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步風平浪靜。 老老實實的遵守律法,他們屁股下的位置還能坐幾十年。 以朱高煦給百官的俸祿來說,足夠他們養家并雇傭下人伺候。 在大明百姓平均一年也就每戶十幾貫收入的環境下,朱高煦對最低收入二十貫的吏員和動輒幾十數百貫俸祿的官員已經足夠優待了。 后世某些國家的總統工資也不過四十幾萬美元,而大明的永樂通寶等同這個時代的美元。 就拿六部尚書來論,朱高煦將他們拔擢為正二品,每年七百多貫,等于一個普通家庭五十幾年的收入。 要知道大明的物價可比宋代便宜太多,宋代一斤鹽上百文,明代不過十余文,更別提糧食了。 宋代汴梁一套豪宅數萬貫,宰相都需要不吃不喝數年才能買得起一套。 當下大明北京與南京一套占地數畝的豪宅,也不過才五六百貫,以正二品尚書的俸祿來說,買了之后還能雇傭幾個仆人好好收拾,更別提朱高煦常常會賜錢給官員。 物價低、俸祿高,這是當下洪熙年間官員的真實寫照,所以朱高煦根本不在意那些貪官污吏對自己的謾罵,也更不會憐惜他們。 他武英殿和華蓋殿每年的用度也不過才幾千貫,這還包括了閣臣與官員們的三時三餐與夜宵和各自補品。 整個內廷上千太監及宮女,數十名妃嬪和十余位子女的吃穿用度一年也不過三十余萬貫,放在歷朝歷代都絕對是最低的。 除了大明宮的用度朱高煦不曾克扣,其余的用度他都是能節儉就節儉。 他省下幾十萬貫,必要時候就能給大明朝多修上百里鐵路,賑濟十幾萬災民。 他雖然用不到,但后世之君自然會用到。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掃視了一眼群臣,最后沉默無語的起身向偏殿走去。 群臣紛紛起身行禮,面對朱高煦一言不發的態度十分忐忑。 直到朱高煦走入偏殿內,他們才松了一口氣,繼續對朝廷的其它事情討論起來。 徐碩隱晦看了一眼偏殿,只覺得這位曾經令自己敬仰的陛下,心里似乎藏著許許多多事情。 自己能為他做的,其實也十分有限…… 第514章 南楊北王 “楊士奇,你這個jian賊!”“放開老子!” “老子可是渤海出身的人,老子跟陛下的時候,你們還在娘胎里沒出來呢,你們敢抓老子!” “押走!” 十月,在全國還在因為漠北大捷而歡慶的時候,河南、山東、山西、北直隸、遼東等地卻在上演著一場場鬧劇。 王回在江南抓捕貪污受賄的清流,鬧得江南人心不安。 清流為了報復,也開始利用本土優勢來調查江南的一些田地、宅院、別墅。 但凡只要扯出一些關于新政官員的證據,他們立馬便會上奏,而楊士奇也立馬著手開始調查。 按理來說,這種以田畝宅院調查的方式并不是主流方式,但奈何清流與新政已經掐紅了眼,現在他們要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能搞死對方多少人就搞死多少人。 只是一個月的時間,被調查的官員數量就達到了六千余人,其中被確認罪證的就有七百四十五人,牽連出的吏員近六千人。 要知道大明文官當下也不過四萬余人,一下子就有接近兩成的人被調查,這讓地方行政出現了不少問題。 許多不屬于清流、新政的官員看在眼里,急在心底,紛紛前往武英殿叩首求見皇帝,希望皇帝能結束這場京察。 然而面對他們的叩首,朱高煦不為所動,甚至以身體不適罷朝三月。 他在乾清宮處理奏疏,沒有他的準許,便是連閣臣都難得見到他一面。 許多奏疏都有亦失哈、鄭和幾人幫忙轉交。 在這樣的局勢下,朱棣也帶著諸多大將凱旋而歸,但回到北京的第一時間,他們便察覺到了關內的氣氛有多么不對勁。 “嗚嗚——” 北京東站,當朱棣雙腳踩在站臺上,他面前所見的是一群面色如喪的文武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