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節
“南直隸都如此,更別說浙江、福建、江西了!” 王回言之鑿鑿,同時對偏殿一直沒出聲的朱高煦作揖: “陛下改革茶政,收上來的稅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現在朝廷缺錢,作為臣子的不想辦法,反而在這里推卸責任?!?/br> “若是天下茶政都沒有起色也就罷了,偏偏現在各地茶政都有了起色,唯獨江南的茶政遲遲不見效果?!?/br> “楊學士,我倒是想問問你們,江南的茶鹽政策到底是推行不下去,還是有人根本不想推!” 王回言辭犀利,楊榮卻也不是啞巴,他當即回懟道: “王惟中,江南沒有鐵路,有茶也難以流通出去,你告訴我怎么賣!” “江南水路發達,怎么賣不了?!”王回繼續道: “自永樂到如今二十五年時間,朝廷對江南水路疏通的工程還少嗎?” “陸路走不了,那就走水路,東拉西扯半天,不過就是想要掩飾自己的無能罷了!” 王回不給楊榮機會,直接快步走到偏殿前重重跪下叩首: “陛下,您都已經聽到了,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官員瀆職嚴重,請陛下治罪!” 沉悶的叩首聲在殿內回響,那聲音只是聽到,便讓人倒吸一口涼氣,只覺得額頭隱隱作痛。 一時間,殿內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第508章 快馬加鞭未下鞍 死寂般的武英殿內,眾人只聽得到自己的呼吸聲,這無疑加重了氣氛的緊張感。 忽的,偏殿內傳來了腳步聲,眾人紛紛把心懸了起來。 當一道身影從偏殿內走出,眾人紛紛跪下叩首:“臣參見陛下,陛下千秋萬歲!” 朱高煦穿著一身青色常服走出,目光沒有在偏殿門口跪著的王回身上停留一秒。 他向武英殿的金臺走去,同時開口:“都起來吧?!?/br> “臣謝恩!”群臣起身,王回也緊跟著走到了金臺之下。 朱高煦入座金臺,居高臨下的看著眾人,眼底略有些淡漠。 “鹽茶改革,酒業專營,這是朝廷定下了兩年的政策,然去年鹽酒茶稅合計也不過七百余萬貫,你們又是如何看待的?” 借著王回的話,朱高煦開始敲打眾人,而王回也當即上前作揖行禮: “陛下,去歲鹽酒茶稅歲入七百八十二萬六千余貫,其中有近七成都是各地征收,江南人口占據朝廷四成,卻只繳納了三成稅?!?/br> “若是江南之地的官吏勤懇,明歲之鹽茶酒稅突破九百萬貫又有何難?” 王回將江南架在了火上,如果楊榮等人沒有舉動,那就得看著朱高煦對江南下手了。 正因如此,二人在王回話音落下時連忙上前作揖,楊榮率先開口道:“陛下,江南百姓貧苦,不似北方百姓行當甚多,自然花銷不如北方北方?!?/br> “沒錯陛下,況且北方交通鐵路每年歲入二百余萬貫,而江南僅有兩京鐵路部分,卻依舊每年上交三十余萬貫鐵路收入,江南各地官員都是勤勤懇懇,只是百姓收入不多,毫無消費余力罷了?!?/br> 楊溥附和著楊榮,王回聞言冷哼一聲:“酒茶之稅,本就是針對富戶,而江南富戶遍地,這是朝野皆知的事情?!?/br> “去歲江南酒茶二稅,多以外銷為主,但即便如此依舊收獲了一百五十余萬貫,反觀江南內部的茶酒稅收連一百萬貫都湊不齊?!?/br> “怎么,江南的外銷市場是江南本土市場的倍數還多嗎?” 王回巧言善辯,針對徐碩的時候就引經據典,針對楊榮楊溥的時候就用新政知識和名詞話術,一套組合拳把楊榮楊溥打的說不出話來。 徐碩也并不想為保守派開脫,他只是不贊成蒸汽紡織的推行罷了。 眼下的話題既然引到了鹽酒茶稅上,他自然不會站出來將話題引回紡織行業。 “好了……” 眼看楊榮楊溥被王回懟的說不出話來,朱高煦主動站出來開口道: “今歲負支出過甚,主要是朝廷在西南和漠北的大戰,以及海軍的新艦下水耗費了六百余萬貫錢糧?!?/br> “刨除這些,僅是修建西北、開漢、張鳳、中原四條鐵路,耗費也不過七百余萬貫罷了?!?/br> “歲末中原鐵路竣工通車,耗費便下降至五百四十萬貫,明年三月開漢鐵路也竣工,耗費亦可下降到四百二十萬貫?!?/br> “算上朝廷財政的增長,明年負支出亦不過二百萬貫左右罷了?!?/br> “再撐兩年,便可轉危為安了……” 朱高煦這般說著,王回聞言也作揖道:“陛下圣明,但朝廷還有國債及利息未償還?!?/br> “雖說癸卯案中抄家獲得不少,但償還了國債和利息后,國庫的錢糧頂多還能維持朝廷四年運轉?!?/br> “雖說四年后朝廷便可凈入二百余萬貫,加上張鳳鐵路竣工減少一百多萬貫消耗,可以每年凈入國庫三百余萬,但朝廷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興修鐵路,況且朝廷的官學教育支出也在不斷加大?!?/br> “陛下,臣建議對江南京察,把江南鹽酒茶稅的事情盡快落實,以此充盈國庫!” 與朱高煦上疏,王回就不敢那么放肆了,但他依舊想要讓江南老老實實把兜里的錢糧掏出來。 北方和西南都老老實實掏出來了,就江南私藏著,他不對江南動手,又該對誰動手? “南直隸、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的新政推行確實有問題,王回……” “臣在!” 朱高煦淡漠開口,王回也聽出了皇帝不滿意的意思,連忙上前作揖。 “任命你以大學士身份節制都察院、刑部、刑科、吏部、吏科、戶部、戶科,對江南進行京察,盡快把新政落實……” “臣領旨謝恩!”王回跪下叩首,楊榮楊溥二人則是臉色很不好看。 薛瑄閉口無言,徐碩也不想插手其中。 “好了,此事不用再議,對江南的京察也即日開啟?!?/br> 朱高煦起身,眾人紛紛躬身行禮。 隨著朱高煦走下金臺,走回偏殿,眾人這才直起了腰桿,而楊榮與楊溥也陰沉著臉,死死盯著王回。 王回撇了他們一眼,似乎覺得這群人已經落伍,跟不上時代。 “既然陛下有旨意,那就請諸位暫替在下處理政務,在下現在要去忙江南京察的事情了……” 話音落下,王回拂袖而去,腳步都輕快許多。 新政派勢大,只要有了皇帝的旨意,對某一地方和衙門進行京察根本不會遇到什么太大的阻礙。 每兩年科舉高中進士的人足有三百人,而大明朝現有的正七品以上官職不過四千多個空缺。 可以說,每年都在有人等待位置,其中不乏有實力有背景和能力強的人。 但凡能力強,基本都會被人所拉攏,故此不管是新政派還是保守派,他們都需要足夠的位置來安排人。 江南京察不僅能查出許多位置,還能把鹽茶酒稅的新政推行下去,解解燃眉之急。 不僅維護了朝廷的財政,也維護了新政派在廟堂的權柄。 這件事辦好,王回的地位不管是在武英殿還是在新政派,都會變得十分穩固。 在他的安排下,三千余人的京察團隊開始分批南下,而此刻的北方也是狼煙遍地。 七月初四,朱瞻基率塘騎搜尋到了忽蘭忽失溫,并在這里看到了大批的牛馬糞便,這些糞便代表著蒙古人就在附近,而朱瞻基也馬不停蹄的將這消息告訴了朱棣。 “率領精騎把他們包圍,然后不斷向內擠壓,將他們俘虜并帶往關內,如此一來,漠北最少二十年無法恢復元氣?!?/br> 軍帳內,火把的火光飄零,孟章與朱能則是在完善對忽蘭忽失溫的韃靼、瓦剌軍隊用兵計劃。 朱棣坐在主位,他身著一身鴛鴦戰襖,略微厚實。 雖然身體還算健壯,但他畢竟老了,所以漠北的七月夜晚對于他來說還是有些寒冷的。 瞧著諸將討論,朱棣考校般的將目光放到了朱瞻壑身上:“小子,你來說說?!?/br> 朱棣一開口,眾人就將目光投向了朱瞻壑。 朱瞻壑的能力有目共睹,指揮這種十萬騎兵的能力他顯然沒有,不過既然是太上皇詢問,諸將也不好說什么,畢竟只是詢問,而不是執行。 “爺爺,我覺得當下應該防備的還是胡人逃竄,不如把包圍圈放大,同時在北邊的各個山坳駐扎兵馬,堵住他們去路后,再由諸位將軍領兵將胡人全殲于此?!?/br> 朱瞻壑實際帶兵確實指揮不了十萬騎兵,但只談及理論知識,那他的理論知識還是夠用的。 在他看來,明軍的騎兵數量和質量都要比蒙古人的更好,并且按照阿力臺等人原先的計劃來看,他們也并無正面與明軍作戰的把握和準備,所以一旦他們發現明軍主力向他們靠攏,那自然會開始發瘋般的逃竄。 既然如此,那就把大軍一分為十,制造一個大的包圍圈來包圍并圍殲他們。 “殿下這辦法不錯,可漠北草原廣袤,若是分兵合擊,那糧草和糧道……” 朱能皺眉做出分析,其余將領也紛紛點頭。 朱瞻壑都能想到的辦法,他們自然也能想到,之所以沒說,就是這種大包圍的作戰方法很耗費糧草,并且很容易被襲擊糧道。 “暴露糧道,這不是什么好辦法……” 朱瞻基皺眉開口,毫不留情的打擊著朱瞻壑。 不過對此,朱瞻壑卻表示道:“胡人既然從未想過與我們正面作戰,那就說明他們的意圖只是把我們拉進草原深處,消耗我們糧食來逼迫我們退兵?!?/br> “既然如此,不如主動暴露糧道,趁他們奇襲糧道的時候,將他們的退路全部都堵住?!?/br> “這時,只要率領一支偏師擊敗他們,他們就會潰逃,而其余兵馬也就可以對他們進行圍剿了,這就和狩獵一樣?!?/br> 朱瞻壑雖然指揮不行,但他知道明軍基層的實力。 但凡明軍數量超過一千人,蒙古人都沒有辦法迅速的將他們吃下。 正因如此,王戎才能依靠燕然都司的萬余騎兵縱橫漠北。 朱瞻壑在燕然都司服役過,他自然清楚明軍和蒙古軍隊的實力差距,所以他才敢提出這個建議。 “若是糧道受損,那恐怕還要向戶部索要糧食,這……” 王戎、孟懋等人面面相覷,朱棣聞言卻起身道:“花幾百萬貫換二十年太平,值!” 他用實際行動為自己的大孫子站臺,盡管諸將都不看好,但朱棣還是這么做了。 很快,在朱棣的安排下,十萬騎兵各自帶著兩萬輔兵和挽馬車開始對忽蘭忽失溫進行包圍。 不同的是,這次的包圍圈很大,每一支兵馬之間起碼有上百里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