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節
朱瞻壑似乎還沒從朱高煦所說的那個人吃人天下中走出,朱高煦也很有耐心,一邊處理奏疏,一邊等待他開口。 片刻后,朱瞻壑這才艱難道:“兒臣懂了?!?/br> “你不一定懂了,但是沒事,以后你會懂的?!?/br> 朱高煦放下了朱筆,嘆了一口氣的同時看了看朱瞻壑。 “有白的地方就有黑,完全杜絕所有的黑是不可能的,但你得控制好這個度?!?/br> “用人要用對,不能被人遮蔽雙目,蒙蔽雙耳?!?/br> “只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才能真正的駕駛好大明朝這輛馬車?!?/br> “我其實不太想讓你去隴川,因為那里被人治理的太干凈了?!?/br> 朱高煦似乎在夸贊江淮,可他的意思是太干凈了也不好,故此朱瞻壑忍不住道:“干凈不好嗎?” “干凈可以,但有的時候太干凈就是物極必反?!敝旄哽憧粗煺佰帜遣环獾难凵?。 “他不可能一輩子坐在那個位置上,也不可能保證自己能一輩子的堅守本心?!?/br>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他言傳身教,可是面對他的話,朱瞻壑還是把持不住自己骨子里的那份清高,嘴硬道: “兒臣就是覺得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和白都沒人敢說了,遑論其他?” 面對他的模樣,不由得讓朱高煦想到了前世年輕的自己。 興許是自己錯了,也或許是朱瞻壑被自己保護太好,他的話讓朱高煦不知道該說什么,或者說他現在說什么,朱瞻壑都聽不進去。 面對朱瞻壑,他靠在了椅子上:“你自有崚嶒骨,但不是每個人都是你……” “看來這次讓你去歷練是對的,但這個歷練的時間太短了,對你沒什么好處?!?/br> 朱高煦略微思考,而后才開口道: “我準許你在隴川歷練一年,一年后,我會調你去別的地方再歷練兩年?!?/br> “如果三年后你還能堅持你的崚嶒骨,那我便不再多說你一句話?!?/br> 朱瞻壑心中生出一股不服氣,躬身作揖道:“兒臣謝陛下成全!” 話音落下,朱高煦擺了擺手,示意他可以出去。 朱瞻壑見狀便轉身離去,只留下空蕩蕩的武英殿,以及被陽光斜照著的朱高煦。 除了他,殿內便鮮有明亮處…… 第487章 草臺內閣 “臣請諫,重選殿閣大學士!”“臣等附議……” 洪熙五年臘月冬至日,當朝臣內外數千文武官員身穿朝服,手持笏板作揖唱聲并下跪,其場景不可謂不震撼。 殿閣大學士,這是洪武年間丞相被廢除以后侍從左右,以備顧問所設置的一個制度。 自永樂十二年開始,朱高煦便開始慢慢閑置殿閣大學士,內外廷每日二百余本奏疏,四百余件國事都經他手處理。 他的精力雖不如朱元璋充沛,但處理這些政務還是能在一天之內處理好的。 只是隨著年紀日漸增加,他也開始漸漸感到力不從心,故此下放了部分權力給六部,內外廷每日奏疏下降至一百六七十,國事僅在三百余件。 如果以朱高煦個人的意見,那他自然不會那么快復設殿閣大學士,但西廠和錦衣衛的舉動,不由得讓群臣愈發擔心。 盡管史書上的永樂三大案都是出自朱棣手筆,可廟堂上的群臣誰又不知道,這三大案手筆都是朱高煦所為呢? 甚至可以說,其中不少案子,便有廟堂上部分人的推波助瀾。 由于朱高煦改常朝為十日,而他又只接見六部尚書及六府都督,故此眾人不免擔心起來。 復設殿閣大學士,并非是為了爭斗權力,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可以時時刻刻與朱高煦溝通的平臺。 對此,朱高煦心知肚明,故此才開口道: “此事,朕也考慮了很久,誠如諸位所說,這殿閣大學士確實應該選,而我也準備從群臣之中選出五人擔任殿閣大學士,不知道諸位可有舉薦之人?” “陛下,臣舉薦兵科都給事中王回!” “陛下,臣亦舉薦兵科給事中王回!” “陛下,臣舉薦御史薛瑄!” “陛下,臣舉薦御史薛瑄!” “陛下,臣舉薦翰林院學士楊榮!” “陛下,臣舉薦翰林院學士楊溥!” “陛下……” 一時間,眾人針對殿閣大學士的人爭論不休,面對他們的舉薦之聲,朱高煦只是輕聲咳嗽,群臣紛紛閉上嘴。 面對眾人的表態,朱高煦也頷首道:“你們推薦的我已經記下,六軍都督府沒有能推薦的人嗎?” 朱高煦將目光投向人數龐大的武官群體,而這樣的舉動讓群臣愕然。 殿閣大學士雖然等同皇帝的秘書處,但大體都是文官在擔任,從未有武官擔任大學士的說法。 “陛下,六軍都督府無異議?!?/br> 人群之中,陳昶躬身作揖,選擇了獨善其身,這樣的做法使得朱高煦冕旒背后的目光透露出幾分失望。 陳昶也知道他這么說會讓自家陛下失望,可奈何大明疆域太大,稍微有才干的武官都被派往邊塞了,朝中大多都只是一群從邊疆退回來養老的武官,指望他們進入殿閣,那不是丟人么…… “既然如此,便選王回、薛瑄、楊榮、楊溥……徐碩?!?/br> 朱高煦突然補充了一個徐碩,而這個名字讓殿內的王回忍不住抬頭看了一眼,但又迅速低下頭去。 “殿閣大學士不得擔任任何除大學士以外職位,此外拔擢殿閣大學士為正五品,僅有建議、侍從左右之權?!?/br> “賜徐碩、楊榮、楊溥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賜王回、薛瑄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br> 由于徐碩是云南左布政使,故此將其調回北京擔任正五品殿閣大學士后,朱高煦也要給予相應的補償,最少不能讓其生活出現什么問題。 正三品散階的俸祿,足夠徐碩在北京買一個五六畝的宅子,雇傭十幾個仆人伺候他了。 “臣等謹遵陛下旨意!” 目的達到,眾人都沒有與徐碩爭奪這最后一個名額,因為他們都知道,徐碩代表的是渤海,王回代表的是新政派,至于楊榮、楊溥、薛瑄三人便是略微保守的傳統派了。 看似傳統派在殿閣之中人數最多,但實際上廟堂之上依舊是渤海、新政為大。 故此,殿閣之中如果再以他們為主,那就有點不太妙了。 “傳旨,令徐碩年后啟程入京,趙軌升授云南左布政使?!?/br> 話音落下,朱高煦便起身離開了龍椅,群臣見狀山呼萬歲。 在唱禮聲中,朱高煦走到殿后更換常服,乘坐步輿往武英殿趕去。 內閣這個制度,朱高煦雖然不太需要,但群臣需要,后世之君也需要。 只要控制好,不讓內閣大學士有雙重身份就行。 虛就是虛,實就是實,若是像中后期一樣,內閣大學士兼六部尚書職,那就有點權力過大了。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在廟堂上明說殿閣大學士不得擔任任何職位。 他可以下放部分權力,但也要保證能收得回來。 如此想著,朱高煦也緩緩閉上了眼睛,順帶松了一口氣。 時間一點點過去,很快大明朝便在硝煙與鞭炮聲中走入了洪熙六年。 《大明報》一如既往的在開年第一日刊發,各地百姓都紛紛出錢購買《大明報》,即便貧困之人,也會幾人湊在一起買一份共同觀看。 不止是百姓,就連官員也毫不例外。 正旦節這日,大明絕大部分的地方都較為寒冷,而其中能被稱呼為悶熱的,便只有云桂廣東及南部的交趾、南洋各宣慰司了。 車里府,作為去歲老撾土司與明軍交戰的主戰場,此地的治安已經恢復太平狀態,當地人口也在幾次遷徙之中達到了二十萬口之多,其中僅三分之一是漢人。 多出來的白衣,大多都被遷徙去了北邊的普洱、昆明等府。 混凝土構筑的城墻給了景洪百姓安全感,而作為車里府衙門,府衙的修建也是以防炮工事的標準來修建的。 四尺厚、一丈高的混凝土院墻讓人懷疑人生,而這其中則是生活著整個車里府衙門的數百名官吏,以及兵馬司的二百兵卒。 正月的景洪氣候還算怡人,與江南晚春的氣候差不多。 坐在嶄新的江南中式書房內,陸愈手拿著一份《大明報》,面前則是為其煎茶的年輕官員。 “朝廷重設殿閣大學士,看樣子是群臣都擔心陛下獨斷乾坤,所以想出殿閣大學士這個衙門來與陛下對話?!?/br> 陸愈評價著《大明報》中關于廟堂的事情,隨后又在看到報紙上關于各種建設、經濟政策時不免唏噓。 “廷益,云南雖好,奈何地形過于復雜,你恐怕要與我繼續困居山中了?!?/br> 面對陸愈的話,坐在他面前煎茶的那青年臉色如常,但一開口卻字正腔圓: “調不走就在這里做事,不管去到哪,終歸要對得起身上這身袍子的?!?/br> “呵呵……這也就是你于廷益能說出這話了?!?/br> 陸愈輕笑,而他所笑之人是去歲派來云南的一名御史。 “我于謙不在乎那些東西,只要俸祿足夠養家,做事情問心無愧,那在哪里做事都一樣?!?/br> “有多大的本事,我便要辦多大的事情!” 他話音落下間,茶也已經煎好,故而熟練的為陸愈斟茶。 看得出,兩人已經相識許久,十分融洽。 作為常駐車里府的御史,于謙要在車里府任職三年才能被調換地方,而他麾下還有十余名御史走訪。 對于他來說,陸愈是一個好官,所以他才能給陸愈一個好臉色。 換做一些他看不過眼的人,他自然不會有什么好臉色。 他就是這樣的人,性子直,眼睛揉不得沙子,但有有些迂腐,墨守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