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節
第468章 漠北事變 “嗶嗶嗶——”寒冬時節,隨著刺耳的哨聲不斷響起,與南邊所預想的太平不同,大明的北方也遭遇了不曾設想的戰火。 “快進城??!” 土道上奔馳著塘騎,他們不斷呼喚著在田間來回走動,視察自家田地的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們聞言,也紛紛快跑到土道上,騎上自己的挽馬,撒丫子的往城內跑去。 只是兩刻鐘時間,城池四周的百姓便紛紛跑入了海喇兒城中。 過了許久,西邊的天際邊出現了大隊騎兵奔走的場景。 他們急迫的朝著海喇兒城趕來,在守軍的注視下,數百哨騎涌向城門,而作為燕然都指揮僉事的王戎也在城內的哨聲中穿戴戎裝,走上了海喇兒城頭。 “怎么回事?” 王戎沒有貿然開城門,而是詢問城外那局促不安的數百騎。 隊伍之中,面熟的哨騎千戶策馬而出,仰視作揖: “僉事,韃靼部太師阿力臺率兩萬騎兵襲擊瓦剌部的太平,被馬哈木和把禿孛羅聯合太平設伏圍剿大敗而歸?!?/br> “阿力臺派人傳來消息,馬哈木正朝闊灤海子趕來,阿力臺乞請東遷海喇兒城!” “蠢材!”聽到哨騎千戶的話,王戎難免罵了一句阿力臺。 他手里的四萬鐵騎都是朝廷扶持的結果,如今被他報銷了近一半,那他還能拿什么來對抗馬哈木。 況且現在別說對抗,就連自保都成問題。 “讓他們遷徙過來!” 王戎只能讓阿力臺遷徙過來,以此庇護他們不被吞并。 城外的塘騎隊伍聞言,當即折返往草原而去。 王戎也在下令戒嚴后,返回城內衙門休息,安靜等待消息傳來。 大約三日后,狼狽的阿力臺便帶著十余萬部眾來到了海喇兒城外。 王戎穿戴甲胄,率領三千余騎兵出城,與塘騎的數百騎兵合兵四千騎。 他看了一眼狼狽的阿力臺,隨后將他們安排到了北邊的草原休整。 他詳細詢問了阿力臺事情經過,得知確實是阿力臺主動襲擊的太平,便是連他也覺得有幾分棘手起來。 安排阿力臺休整,王戎這才將消息傳往了京城,同時等待著馬哈木的到來。 馬哈木來的速度并不快,因此王戎還沒來得及將最新的消息送出,馬哈木與阿力臺的消息就送抵了京城。 消息送來時,正是臘月二十八日,距離朱棣退位,朱高煦即位僅有兩日。 “這個節骨眼上,鬧出這樣的事情,著實令人惱怒?!?/br> 武英殿里,朱棣拿著手中的奏疏,不免有幾分生氣。 站在殿內,朱高煦也有些不太舒服。 他沒想到馬哈木的恢復速度會那么快,要知道距離上次北征不過才過去七年。 七年時間,這對于二十幾萬人的部落來說,并不算一段漫長的時間,想要恢復上次遭受重創的傷勢十分困難。 但即便如此,馬哈木還是恢復了傷勢,并且重創了阿力臺。 阿力臺的無能,超過了朱高煦的想象。 他用腳指頭都想不到,兩萬打四萬怎么能打出全軍覆沒的戰果,即便不敵,也頂多損失萬余人才對。 難怪這個阿力臺身為兄長卻在韃靼部名聲不顯,他的能力和阿魯臺相比,確實差了太多。 “先把繼位的事情弄好,如果阿力臺著實不敵,那我老頭子也要北上收拾馬哈木這條老狗了?!?/br> 朱棣雖然確實氣憤,但心里還是不免有幾分高興。 原本他想的是等東北鐵路修抵松原,然后自己再進行北征。 現在看來簡直就是瞌睡來了送枕頭,馬哈木與阿力臺的戰事逼得大明只能下場,而這個下場的人,自然要以自己為主啦。 想到這里,朱棣不免有些高興,而朱高煦也看出了老頭子的高興,不免道: “話雖如此,但具體也得看馬哈木對朝廷的態度?!?/br> “況且先前馬哈木便被我軍重創,此次即便出塞,他恐怕也會避而不戰,不與我軍交手?!?/br> 朱高煦分析的有理有據,馬哈木并不是傻子,上次他和朱棣決戰是因為他覺得明軍的戰力即便再彪悍,也不可能對瓦剌部造成重創。 況且當時這么想的不止是馬哈木,還有太平、把禿孛羅等人也是這么想的。 只是經過上次一戰,瓦剌人徹底喪失了短時間內與明軍開戰的信心,因此這次如果得知朱棣準備北征,馬哈木一定會提前跑路,就如歷史上的阿魯臺一樣。 “可以拉攏太平和把禿孛羅,許多他們一些好處?!?/br> “我看了看漠北的局勢,如果沒有馬哈木,太平和把禿孛羅也就和阿力臺一個水平?!?/br> “沒了馬哈木,漠北就是三足鼎立,有利朝廷控制?!?/br> 朱棣的思路還十分清晰,并且他也預料到了馬哈木可能奔逃的事情,因此他將自己的想法說出: “這次很有可能徒勞無功,但能讓馬哈木忙于逃命,耽擱他們來年的放牧,無疑也能起到削弱他的作用?!?/br> “這樣吧,我點兩萬騎兵,四萬馬步兵和兩萬輔兵,四萬匹挽馬?!?/br> “這次也不帶火炮,你給我準備五十萬石豆料,四十萬石糧食?!?/br> “我這次只出去四個月的時間,順帶你也可以讓瞻壑和瞻基跟我走一趟,讓我親自教教他們怎么打仗?!?/br> 朱棣所說的四個月,顯然是從海喇兒出發開始算起,而糧食豆料也是從海喇兒算起。 聞言,朱高煦沉吟片刻后才道:“兒臣需要回去算一算才能知道,明日午膳前給您答復?!?/br> “好好好,你快去吧?!?/br> 朱棣催促著朱高煦,生怕他反悔不同意。 見狀,朱高煦也只能無奈的走出武英殿,同時對殿外等候的亦失哈開口道: “瞻壑那邊,你派人去問問學習進度如何了?!?/br> “怎么了殿下?”亦失哈十分疑惑,朱高煦見狀也將漠北的事情告訴了他。 亦失哈聽后也點頭道:“既然交戰的可能性不大,那的確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br> “看來殿下您也比較支持這次北征來削弱馬哈木?!币嗍Чχ聪蜃喜捷浀闹旄哽?。 朱高煦聞言頷首,卻又帶著幾分無奈:“總歸要學習的,況且這次單獨對付馬哈木,以太平和把禿孛羅的性格來說,他們不太可能去幫馬哈木,他們上次已經被打怕了?!?/br> “因此,這次即便無法對馬哈木造成什么傷亡,但能離間瓦剌三部也十分不錯?!?/br> “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得算算調集五十萬豆料和四十萬糧食抵達海喇兒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br> 朱高煦說著,亦失哈也趕緊讓人加快腳步送他回春和殿,同時派人前去召見戶部尚書郭資。 大約兩刻鐘,朱高煦便抵達了春和殿,并且見到了早早在里面等待的郭資。 “殿下千歲……” “平身!”朱高煦應了一聲,隨后走回位置上坐下: “說說大寧、渤海、遼東的情況,看看能不能調集足夠的糧食前往海喇兒?!?/br> “物資肯定是足夠的,就是環境不太允許?!惫Y交代道: “大寧都司和渤海都司、遼東三司物資充沛,僅大寧都司就存有二十萬石豆料,七萬石小麥?!?/br> “渤海都司存有三十六萬石豆料,水稻小麥五十余萬石?!?/br> “遼東都司近五十萬石豆料,水稻小麥和蜀黍近七十萬石?!?/br> “物資上來說,三地都十分充沛,而人力上來說,過去幾年里,大寧都司的移民也漸漸多起來,如今有四萬二千余戶,二十四萬六千余百姓?!?/br> “渤海都司那邊,如今也有十八萬六千余戶,八十八萬余口?!?/br> “遼東人口最多,七十三萬戶,三百七十二萬余口?!?/br> “因此要出男丁的話,大寧最少可以強制招募四到八萬,渤海最少二十萬,遼東則是完全足夠?!?/br> “這上百萬石豆料和糧食,大概需要出動二十萬輛挽馬車和百姓?!?/br> “只是當下正值冬季,哈剌溫山脈以東大雪覆蓋,想要穿越并不容易,最少要等到來年四月才能等到積雪融化?!?/br> “不過如此一來,運糧起碼就得兩個月時間,也就是說出兵估計得推遲到七月,而漠北和漠東北部九月便已經進入冬季?!?/br> “這算來算去,如果是明年就要出兵,那恐怕可供征戰的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半月……” 郭資將后勤問題給交代了清楚,朱高煦聽后也頷首道:“這些事情我已經想過了,你只需要告訴我,這百萬豆料糧食起運,能運抵海喇兒的有多少?” “大約能運抵六十萬石豆料,以及八十萬石糧食?!惫Y回答道。 “還好……”聽到這個結果,朱高煦滿意的緩了一口氣。 “按照你所說的時間招募民夫護送糧草北上海喇兒,你算算耗費是多少?!?/br> 得知后勤可以保障后,朱高煦便在意起了出征成本的問題。 “這個……”郭資看了一眼亦失哈,亦失哈也眼神示意了一名司禮監的太監。 不多時,便有人將算盤遞給了郭資,郭資幾番敲打后,便得出了結果。 “關外民夫價格是每日四十文,朝廷只算往而不算歸,故此二十萬民夫約四十八萬貫?!?/br> “豆料、糧食的價格是九十六萬四千余貫,合計一百四十四萬四千余貫?!?/br> 郭資江這筆賬算出來了,同時補充道:“這沒有算上軍餉和賞銀……”“軍餉和賞銀不用算?!敝旄哽愦驍嗟溃骸败婐A反正駐扎也得發,賞銀得殺到敵人才行?!?/br> “你既然已經把賬算好了,那稍許回去就準備安排吧?!?/br> “另外,朝廷的鐵路修建如何,你可曾詢問過黃福?!?/br> 一個半月過去,這對于整個工程來說杯水車薪,但卻能造福十數萬百姓。 “南邊已經修抵任丘,北邊則是修抵豐潤?!?/br> “此外,西北的鐵路勘察已經基本敲定從北京東到鳳翔的路線,但接下來是難度比較大的隴山段及隴右段,速度可能會慢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