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節
“《宗規》你看了吧?” 朱棣示意朱權坐下,同時詢問他對《宗規》的看法。 朱權倒沒有那些哥哥弟弟那么暴虐,因此對于《宗規》,他并不怎么上心,也不覺得苛刻。 “人在軍中便有軍法約束,在民間便有律法約束,那宗室子弟也自然要有東西約束,臣弟不覺得《宗規》有什么問題?!?/br> 朱權畢竟站在朱高煦那邊,既然沒有侵害自己的利益,那自然要幫朱高煦說好話。 “之前老二說要把你移藩大同,你是怎么想的?” 朱棣詢問朱權,朱權聞言也知道朱棣到底在想什么了。 如今瓦剌、韃靼接二連三的遭受重創,七八年內是掀不起什么風浪了。 另外,由于北京營造完畢,遷都自然勢在必行,因此在大寧城就藩的自己,便成為了可以威脅到京城的存在,畢竟洪武、永樂年間并沒有大規模修建長城,即便修建,也多是夯土構建,并不牢固。 朱權手中護衛雖然只有五千多人,但這么短的距離,也能做不少事情了。 朱高煦將朱權移藩大同,主要是大同和北京之間有居庸關,即便日后寧藩作亂,也不會威脅到北京。 不過相比較朱高煦,朱棣對藩王的防備要更甚,他擔心的不是寧藩威脅到京城,而是擔心寧藩帶著工匠,給草原帶去火器的技術。 因此他的詢問,多少帶著些目的。 朱權了解后,想了想便開口說道:“臣弟如今而立之年,還能上馬征戰?!?/br> “若是可以,臣弟想去關中、亦或者隴西之地?!?/br> 朱權主動提及西北,但朱棣一聽又有些不好意思。 西北確實因為民族成份而容易發生叛亂,但那地方之所以容易發生叛亂,主要還是資源不足導致的。 各民族爭奪土地資源鬧出矛盾,從而引發叛亂。 雖然經過朱高煦內遷數十萬色目、蒙古人進入河南、山西、四川生活,又遷徙十余萬漢人前往隴西生活,將延安一帶陜北百姓遷入關中,但當地的叛亂規模并沒有比以前小。 這樣資源不足的地方,自然會十分貧瘠。 把靖難、北征都立下功勞的朱權移藩到西北之地,朱棣確實做不出這種事情。 “這件事情……我還是回南京后再做決定吧,你明日先率王府護衛返回大寧好好休息,多照顧身體,日后我不一定能來北邊看你了?!?/br> 朱棣交代著朱權,不忘關心起他的身體。 不過相比較他,朱權反倒更關心朱棣的身體,畢竟他們這一代的前幾個哥哥都是三四十就薨逝了,五十二歲的朱棣,毫無疑問是二十多個兄弟里最高壽的存在。 “四哥也要多多注意圣體,臣弟告退?!?/br> 朱權叫了一聲四哥,這讓朱棣更不好意思把他移藩到西北了。 摸了摸大胡子,他最終決定把這個鍋讓給別人背。 “老二,你十七叔這件事,看樣子還是得你來辦啊……” 第436章 春風吹又生 “這就是京城啊……” 十月初,南京城江東門碼頭上,第一次走出云南的江淮,面對著熱鬧而又繁華的碼頭,心中感受到了一種震撼。 在碼頭上,他看到了無數停留的船只和貨物,也看到了數以百計的船夫們正在忙碌地搬運貨物。 他看見許多在碼頭擺攤的小販,叫賣聲此起彼伏,也看到了一些商人協商生意。 在這里,即便是碼頭販賣力氣的力夫,也是穿著得體,不會像在村里一樣,赤膊上身。 占地數百畝的碼頭被水泥抹平,干凈整潔,還有專門打掃衛生的一些老婦。 江淮感到這里的一切都太不真實了,只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境中。 跟著隊伍,他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些攤位,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物品。 他看到了一些小販叫賣著他們的貨品,還有許多人站在攤位面前挑選。 江淮也忍不住停下腳步,看了看這些攤位上的東西。 他看到了一些精致的飾品,還有一些美麗的綢緞。 “掌事的這匹蘇錦多少?” “三貫一匹?!?/br> 顧客與掌事的交談聲,讓江淮下意識摸向了自己的腰間。 這次前來南京,他一共帶了十五貫錢,幾乎是家中能湊出的最大數額。 現在看來,這筆錢放在南京城這樣的繁華之地,恐怕并不經花。 一瞬間,江淮的目光便從這些綾羅綢緞上挪開了。 “江生員,走了!” “噢噢!” 不遠處,身穿鴛鴦戰襖的一名男子叫喚了一聲,江淮這才從繁華中走出,連忙跟了上去。 秋閨已經結束,在昆明府參加鄉試的他并沒有考中舉人,但他也不氣餒。 百余名身穿鴛鴦戰襖的兵卒將他們這群從云南走出的七十多名學子帶出熱鬧繁華的江東門碼頭,來到江東門前。 江東門那高四丈余的城墻讓這群從滇西之地走出的學子們忍不住仰起頭來感嘆,那沒見過世面的模樣,引得許多來往的人輕笑,惹得眾人臉紅。 江東門前,數百名身披甲胄,背負火槍的兵卒檢查了所有手續,確認沒有問題后,便讓武官帶著江淮他們走入了江東門。 穿過長長的甬道,前方景色豁然開朗。 經過永樂年間的十一年承平,南京的人口日漸增長,就連曾經荒蕪的外城,也鋪設了寬闊的水泥官道。 官道兩側三丈還高的臨街商鋪整潔有序,來來往往的人群烏壓壓一片,在這里根本不需要叫賣,光是江東門進出的人流,就足夠長街上的商鋪們吃飽。 “四人一組,上車!” 前方,武官的叫嚷聲將江淮拉回現實,定睛看去,原來是武官已經為他們這群學子租好了馬車。 帶有轉向的四輪馬車,無疑讓從滇西來的學子們大開眼界。 四輪馬車是前些年經過太學研究出來的一項技術,雖說杜仲膠不耐熱,但用來包裹車輪并不成問題。 上了馬車,上面的穩當讓江淮感到新鮮,而他們這輛車的武官也開口道:“這四輪馬車有減震器,日后你們進了中學就能學到?!?/br> 江淮并不知道減震器是什么,但今日的一切,都讓他對未來五年的中學生活感到新鮮。 “我們也是三月初一入學嗎?” 一名學子詢問,武官聞言則是搖搖頭:“你們最多能休息到元宵,元宵之后就得入學學習?!?/br> “當然,這只是第一年才這樣,過往你們的學習時間都是三月初到七月初,九月初到臘月末?!?/br> 說完這些,武官又與他們說了一些自己了解的中學需要注意事項,眾人都認真聽著。 簡單來說,南京城有江寧、上元兩所中學,每所占地數千畝,可容納上萬學子在其中學習生活。 由于占地面積太大,因此它們被安置在太學與大教場北部的外城空地上。 不過在前往這兩所中學就讀前,他們這些人都得前往內城的應天府衙門報道并登記。 “你們若是要參加科舉的鄉試,最好還是回昆明府參加,畢竟昆明府是中卷,難度不算大?!?/br> 武官提醒一聲,但這一聲卻讓江淮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馬車穿過莫愁湖,兩岸有許許多多的街坊和酒樓,不過由于十六樓的存在,這個時期的秦淮河還沒有晚明那么濃重的胭脂氣。 沿著三山門外大街來到三山門前,這里的城墻由青石壘砌,看上去更堅固,更厚重。 經過簡單的檢查,他們被放入三山門,走入內城之中。 穿過甬道,這里的繁華又比外城更上一層樓。 青石壘砌的街道上,來來往往許多身穿綾羅綢緞的行人。 一眼看去,身上沒有一件便宜的成衣。 來到這里,江淮才知道王渙為什么說自己來到南京,便不會再想著齊家小娘子了。 看著那群皮膚白皙嬌嫩,身穿綾羅綢緞,身上配飾五光十色的內城女子,光是膚色一說,便已經勝過江淮所見九成以上女子。 若是五官嬌俏些,那便已經稱得上是絕美。 “這些女子還算不得漂亮,趁著沒有考中舉人前,他們什么時候可以去十六樓看看,那里的女子才是真的美艷絕倫?!?/br> 武官嘖嘖幾聲,似乎有幾分懷念,不過話音落下,他也不忘補充道:“當然,若是要說漂亮,那是得那些大家閨秀?!?/br> “你們若是在中學取得成績,參加科舉能高中進士,那種才藝雙絕的絕色便對你們不再是問題?!?/br> 武官這話所言非虛,大明文官數量常年保持在三萬上下浮動,其中進士出身的官員數量也不過兩千多人。 這兩千多人起步就是正七品,稍微努力些,懂點眼色,找得到靠山,那就能觸及正五品的門檻。 因此只要他們高中進士,那種有實力有背景的家族自然會上門提親,不僅能幫助他們平步青云,還能讓他們迎娶美嬌娘,過上滋潤日子。 正因誘惑如此,才會有那么多人把持不住,紛紛栽倒大染缸內。 十余輛馬車內的學子們目不轉睛的掃視街上,漂亮的女子看得人眼花繚亂。 江淮也在看,但在看之余,他腦中依舊是當初的齊家小娘子。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們被人帶到了應天府衙門之中,排隊登記了信息后,便被馬車送出了內城。 馬車走出內城的時候,大部分學子都十分不舍。 盡管他們從未在內城生活過,但只是一路經歷,便已經將他們的魂給勾了去。 雖然他們是滇西數萬學子之中的佼佼者,但放眼整個大明,他們之中能被稱為天才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即便不甘心,他們也一樣被送往了江寧中學。 作為南京城兩大中學之一,江寧中學被丈六圍墻包圍起來,大門寬二十丈,大門左右兩側分別是兩尊高三丈的混凝土雕像。 兩尊雕像頭戴兩漢高冠,身穿寬袍大袖,一人背負雙手,意氣風發,另一人手握毛筆與書冊,眺望遠方。 兩尊雕像都是青年模樣,而在他們中間則是矗立著一塊巨大的太湖石碑,上書【江寧中學】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