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節
朱高煦特意只召見郭資,為的也只有這件事了。 “回殿下……”郭資對于朱高煦想聽什么,心知肚明,因此沒有片刻耽誤便匯報道: “新政推行時間已經有一年半了,現如今六府合計有口數九百九十二萬六千四百一十七,有田三千六百二十七萬四……” 郭資所匯報的數據,倒是讓朱高煦有幾分詫異。 六府在洪武十四年的人口在六百萬左右,如今三十年過去,他本以為以這個時代的夭折率,頂多就是九百萬,卻不想曾想已經接近千萬。 這是什么概念,大明明面上八分之一的人口都聚集在這不到大明百分之一面積的地方生活。 當然,這樣的人口稠密,也進而讓當地的城市化達到新高。 按照前些日子朱高煦所看的縣城人口二百九十八萬余人來計算,城市化率已經超過了25%,比自己預估的還要高出幾個點。 如果按照城鎮化來算的話,基本可以達到40%左右,但這個時代的集鎮與農村沒有太大區別,沒有太多手工業產出。 這樣的人口情況,商業很難不發達。 “這三千六百多萬畝耕地中,桑田占據多少?” 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也沉聲回應道:“從永樂二年開始逐年增加,如今有約七百萬畝桑田?!?/br> “嗯,我知道了?!敝旄哽阄⑽㈩M首,他倒是沒想到改稻為桑在江南地區已經提前開始。 這一進程一旦開始,那就得把握度量,不然很有可能會導致許多中下層百姓破產。 “南調的吏員到京城了沒有?”朱高煦詢問郭資,郭資也頷首道:“四萬吏員,三萬教習都已經在京城聚集?!?/br> “下半年向全直隸推行新政?!敝旄哽悴患偎妓鞯拈_口,郭資也畢恭畢敬應下。 拿下江東六府,幾乎就拿下了一半的南直隸。 現在對南直隸推行新政,阻力就不會那么大了。 當然,江東六府阻礙力度那么小是朱高煦沒想到的,他原本還以為最少要死幾千人才能推行新政,卻不想從一開始的三十幾人到現在,合計也不過才死了幾百人罷了。 算上被株連的富戶親眷,牽扯之人也不過六千余人,比他預計的小了很多,看樣子江南的這群家伙還真是惜命。 不過這樣,他反倒有些不好弄了。 “今年南直隸取消定額,一切賦稅按照田畝產出十稅一來上繳,認田不認人?!?/br> 朱高煦說罷,起身拿起朱筆,頭也不抬道:“你下去吧?!?/br> “臣告退……”見朱高煦如此,郭資也小心翼翼的回禮后退出春和殿。 在他走后,朱高熾這才對一言不發站了一上午的亦失哈開口道:“解縉那廝,最近沒有安分守己吧?” “沒有,即便赴任,依舊整日游山玩水?!币嗍Чu搖頭,同時露出譏笑: “廣西戰事即將開始,他卻不顧旁人忙碌,只活在自己的所作所為中?!?/br> “繼續放縱他,等他把事情鬧大,到時候再出手連帶著他一起,把江左給收拾了?!?/br> 朱高煦交代一句,隨后便低頭默默處理奏疏。 過了片刻,他處理到了王瑄的奏疏,不免夸贊道:“這次滇西舉薦的學子有些多,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生員出身?!?/br> “你和胡綸交代一聲,讓他考察考察這些生員的人品,如果可以的話,讓他們準備參加下一屆會試,算上遼東的中學官員,應該能走出不少中學出身的科舉官員?!?/br> 相比較小學,中學畢業之人若是還能從科舉之中高中進士,那無疑在各方面質量都算上佳。 有了這群人,朱高煦治理江南也會更容易。 以北人治江南,配以當地駐軍,朱高煦就不信江南還敢像歷史上那樣,動輒拖欠賦稅。 當然,眼下更值得他考慮的,還是遷都的事情。 “北京的營造也快結束了,遷都一事自然是勢在必行,不過南直隸這邊還需要確定一下?!?/br> “在遷都北京后,南直隸的四州十四府統一由京城直轄,不設行省?!?/br> 把南直隸碎片化,這是遷都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清朝把江南省一分為二,無非就是江南省實力太大罷了。 不過比起清朝,大明拆分的更厲害,直接把江東兩淮拆分十八塊。 歷史上明朝這么做了,也做的挺好,整個南直隸就沒有團結過,甚至后世江蘇十三太保,也有一定的原因。 未拆分為十八個直轄州府前,還能有江東、兩淮的劃分。 拆分之后,干脆以州府開始形成黨派,晚明的浙江是浙黨,山東是齊黨,山西和陜西是秦黨。 反觀南直隸,這里從來沒出現一個統一的黨派,因為當地連布政使司都沒有,想團結都沒機會。 不管是宣黨還是昆黨,它們都是以州、府作為底子聚攏的黨派,宣黨起家宣州,昆黨起家蘇州…… 除此之外,便是盤踞在南京的洪武遺留勛貴及鎮守太監和留守六部勢力。 像明初的淮西、江東等寬泛派系很難出現,畢竟各府之間還存在競爭關系。 資源就那么點,你多他無,自然合不到一起去。 正因如此,晚明南直隸還能正常向北方運送賦稅,浙江、江西就不太行了。 至于萬歷年間的南直隸蘇州抗稅,那只能怪萬歷派出的太監質量參差不齊了。 孫隆和陳奉,這兩個太監分別就是蘇州民變和武昌民變的罪魁禍首。 負責蘇州征稅的孫隆,一開始只征“行商”不征“坐賈”,主要針對小商小販,不針對大商販。 因此,對于這種征稅辦法,大商賈還是比較支持的,所以稅順利征收上去,但孫隆私藏較多。 到后來孫隆貪心,開始征大商賈的稅,而不降低小商小販的稅,被大商賈抓住機會,幾番慫恿就鬧成了全蘇州商販暴動的抗稅事件。 朱高煦記憶比較清楚的,就是“機戶皆杜門罷織,而織工皆自分餓死?!钡氖妨?。 可以說,這種手段即便放在后世都屢見不鮮,不過后世可以降低標準換工作,而這個時代的工作可不好找,而且糧食又貴,很容易餓死人。 在朱高煦看來,即便萬歷派出的太監能力不行,貪心十足,但只要有足夠的異地軍隊駐扎,那該收的稅還是能收上來。 滿清入關后又不是沒搞過強征,結果江南還不是老老實實的。 用江南的兵征江南的稅,這是行不通的,所以朱高煦才會設置換防這一手段。 如今南直隸、江西、浙江的兵,基本都被朱高煦調換為了山東、遼東、北平兵馬。 這次的調動的時間是三年,也就是說未來三年內,朱高煦可以用異地軍隊來好好推行新政,反正軍隊和當地沒什么沾親帶故,也不怕軍隊不辦事。 南直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浙江和江西才是重頭戲。 “殿下,雖說自高皇帝時期,四州十四府便多為京城直轄,但如今遷都北京,河北直轄便有八府,再加上這四州十四府,會不會太大了?” 亦失哈有些擔心直轄州府過多,導致不好管理。 朱高煦聞言卻并不在意:“不會不好管理,這點你不用擔心?!?/br> 雖然不知道蒸汽火車什么時候能出現,但朱高煦覺得再難也不會超過三十年。 說到底,蒸汽火車對基礎材料的要求并不算高,現在的大明基本都能滿足,唯一欠缺的無非就是橡膠罷了。 然而只要下東洋貿易能繼續,加上朝廷不斷在熱帶地區種植橡膠樹,這唯一欠缺的材料也可以補上。 只要火車出現,那治理江南就容易許多了。 想到這里,朱高煦心里對推行中學也焦急了幾分,除了中學,其它學校的推行他也一樣焦急。 “江東六府的夭折率我看過了,和當初的渤海差不多,沒有任何進步?!?/br> “你派人去太醫院問問,看看現在的幾大醫院,能具體拆分為多少個醫院,最好每個布政使司都有一個,以便日后總逐步向州府、縣鎮發展?!?/br> “另外,中學的事情,你也去禮部問個清楚?!?/br> 朱高煦交代完,便見亦失哈恭敬應下,最后緩緩退出殿內。 瞧著他離去,朱高煦收回目光,將目光放在自己手中朱筆上。 今年收拾完南直隸,明年就輪到江西了,想要收拾江西,自然得靠江左文人吹捧起來的解縉,只有他犯事,才能牽連整個江左文壇。 想到這里,朱高煦心里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第434章 皇明宗規 “嗚嗚嗚——”“吵死了!” 八月的春閨時分,山水一絕的桂林府中,坐在衙門內一身官員常服的解縉忍不住暗罵。 那號角聲是城內軍隊集結訓練的聲音,每日都把喜歡清閑的解縉吵鬧不行。 當然,除了軍隊外,充滿忙碌的廣西布政使司衙門也讓他尤為不喜。 自西南諸將前往南京述職,與朱高煦討論了如何對廣西土司平叛后,整個西南便開始運轉起來。 四川、交趾兩大糧倉對云南、貴州、廣西不斷輸送糧食,各地兵馬也抽調進入廣西。 眼下,整個廣西境內兵馬已經有十二萬之多,擔心民夫不足的沐春等人,還從貴州、交趾、云南、廣東、湖廣征募了六七萬民夫進入廣西。 當然,這點民夫數量根本不足以維護大軍。 因為西南挽馬不足,因此征募民夫便是廣西布政使司的頭等大事。 除此之外,云南、廣西、廣東、交趾等官員還得忙于橡膠樹的種植。 橡膠樹的壽命一般是二十五到三十年,通常來說種植兩到三年后即可開始割膠,但最佳割膠時間通常是在六到七年左右。 作為未來大明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之一,朱高煦自然要提早布置橡膠樹的播種,而橡膠樹也將成為大明熱帶地區百姓的一項重要收入。 當下,西南各省主要是督促交趾的長山戰俘開墾荒地。 平原上的荒地會被開墾成耕地,丘陵山地的荒地則是會被開辟成未來的橡膠樹林。 對于各類新作物的推廣,朱高煦選擇的是官府率先耕種,讓四周百姓看到足夠的經濟效益后,百姓自然會爭先效仿。 這樣做的壞處是速度太慢,但好處就是不會折騰百姓。 他的想法很好,但對于解縉來說卻有些折騰。 督促長山蠻、交趾敗軍戰俘開墾荒地無疑是一件無聊且費心力的事情。 解縉就分到了這樣的一件事,不過以他的身份,他并不需要前往當地視察,只需要坐在衙門內吃著美味佳肴,遙控指揮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