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節
因為在城內,因此倒是沒有城外吊腳樓那種設置欄桿走廊,樓上住人,樓下作畜廄的情況。 能住在播州城內的百姓,大多都是和楊家沾親帶故的,因此漢化的十分明顯。 除了少部分人依舊穿著麻布染青藍二色的無領長衫外,其余基本都是穿著漢人的里衣褡護和長褲。 能穿里衣的人,基本是不會去干活的,如剛才徐碩他們一路走來,但凡要干活的百姓,都會穿著短衣前往田間,并在抵達田間的時候脫下衣服,赤膊干活。 作為自小在海邊捉魚,幫忙耕地的徐碩來說,他很清楚這是農民擔心磨破衣服而做出的不得已舉動。 “這城內的人,都在城外有耕地嗎?” 徐碩詢問帶路的千戶官,那千戶官聞言則是邊走邊回應道:“原本都有,但改土歸流后,與楊家有關的田地都被沒收了?!?/br> “衙門那邊有《黃冊》和《魚鱗圖冊》,都是弟兄們丈量出的情況?!?/br> “按照朝廷的新政,這田地怎么分,那就是您自己需要處理的事情了?!?/br> “不過我們雖然收了耕地,但他們的錢財卻沒收,因此光以前攢下的錢財,就足夠他們揮霍好幾年了?!?/br> 千戶官一邊說一邊帶路,不過街道上的人比較少,想來是因為被遷出貴州了。 徐碩作為重慶府的巴縣知縣,自然是了解播州遷出百姓的事情。 他不僅了解,還參與其中,為遷移百姓準備了不少糧食。 就過去半年的情況來說,播州起碼遷出了幾十萬口人。 正因如此,四川布政司才耽擱了這么長時間,直到開年二月才將他們調派來遵義。 “到了,這里就是之前的宣慰司衙門?!?/br> 千戶官的聲音將徐碩喚醒,他往前方看去,卻不想這宣慰司衙門居然修建在山上,并且相比較衙門,這里更像是軍事堡壘。 好在這小山不算高,不然上下一次估計得累的氣喘吁吁。 “多謝帶路?!毙齑T作揖回禮,并從袖中掏出了一吊錢。 雖然只是百來文,但蚊子再小也是rou,那千戶官笑著接過回禮,而后便離開了。 離開前,他還特意吩咐看守衙門的兵卒好好干活,別怠慢了眾人。 “走吧,進去我們這衙門看看是什么情況?!?/br> 走入遵義府衙,其中許多東西雖然已經搬走,但衙門建造時所用的昂貴木料卻無法帶走。 府衙南北長二百步,東西寬一百二十步,足以容納數百人在其中辦公,并且還有亭臺水榭供人休息。 “這府衙,都快比得上布政司衙門了?!?/br> 走到一處水榭中,同知趙軌感嘆一聲,徐碩也嘖嘖幾聲:“不知道花了多少錢糧才能修建起來?!?/br> “不管耗費多少,總之現在是我們的了?!壁w軌輕笑,他和徐碩是同屆進士,不過一個出自吉林城,一個出自長春城。 “知府,文冊都取來了?!?/br> 水榭外,遵義府的通判、與推官、巡檢帶著文冊走進了水榭中,徐碩和趙軌聞言也走出書房,在水榭正廳與眾人坐下。 他們開始翻看《黃冊》與《魚鱗圖冊》很快便了解了遵義府和遵義縣大概的情況。 遵義府有耕地五十六萬九千四百余畝,但其中僅遵義縣就有二十四萬六千余畝,剩下三個縣合計三十二萬三千余畝。 這么看來,其它三個縣情況也不算差,最差的應該就是王章的桐梓縣了。 在黃冊上,桐梓縣的人口記載是四千二百二十四人,應該是算上了遷徙過去的那些百姓,但依舊是五縣之中最少得。 遵義府有民十七萬六千余口,人均耕地三畝余,有耕牛五百六十二頭,挽馬六百七十七匹,并不算多。 檢查了黃冊和魚鱗圖冊后,徐碩便緊急將所有官員召見于府衙會廳,在眾人入座后開口道: “都看到了吧,遵義府情況就是這樣,比旁邊設立但還沒有人任職的平越府來說算好了?!?/br> “三日后,大家準備準備,各自前往自己的縣核實情況?!?/br> “如果情況無誤,那首要做的,就是提出各自的問題,到底是缺了翻譯,還是缺了教習,吏員、工匠?!?/br> “這次蹇布政使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朝廷給的支持更不用多說?!?/br>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盡管年紀輕輕,可徐碩卻很有官派,氣勢上能壓住眾人。 “大家都在各縣做過官員,應該知道農業是經濟之根本,其次才是手工業?!?/br> “不過農業和手工業的關系不一定要排先后,我們當下要做的,主要還是看看哪個縣適合修建水泥場,哪個縣交通不方便,需要向三司衙門申請火藥擴寬道路,哪個……” 徐碩說了一堆,主要說的就是缺了什么東西就說,他來想辦法。 不過缺的東西抵達后,他必須要見到實打實的政績,東西都要用到實處。 盡管很年輕,可徐碩做事很老派,也很實誠。 他與眾人開門見山,眾人也不好意思和他打小算盤,畢竟能主動申請來貴州的,沒有幾個是怕窮的。 “我最后再交代一句?!?/br> 一刻鐘的時間,徐碩便交代了所有事情,但到了最后他補充道: “遵義府不比其它地方,這里的少民眾多,語言是我們最大的問題?!?/br> “因此在面對百姓的時候,大家還是好好說話,心平氣和,避免矛盾升級,耽誤諸位的仕途?!?/br> 說完最后一句話,徐碩便站了起來,對眾人躬身作揖:“遵義府十七萬六千余口百姓,就拜托諸位了?!?/br> 眾人見狀紛紛回禮,隨后各自散去。 待他們走后,趙軌留下與徐碩帶著翻譯走出了衙門。他們前往了遵義縣內較為繁榮的一條長街,這條長街比起其它街道更為繁榮,光看街道兩旁那刷上白灰的沿街二層店鋪就能看出。 尋了一處酒館,二人走了進去,并見到了一名雖然是漢人打扮,卻說著一口仡僚(仡佬族)語的小廝。 “你們是漢人?” “是漢人,今日跟著官員們來送物資的,不過明天就要走了?!?/br> 翻譯笑著回應,那小廝聞言也來了興趣:“這批官大人是哪里的官?” “當然是來你們這里上任的?!狈g男子回應,那小廝聞言連忙詢問:“你們當官的人好嗎?” “還不錯吧,聽說之前在巴縣當差,他走的時候巴縣的一些百姓還舍不得?!?/br> 翻譯一邊說,一邊看向徐碩,徐碩什么也沒說,只是看著小廝和翻譯,因為他聽不懂仡僚語,只能和趙軌大眼瞪小眼。 “李柏,你們說什么呢?” 趙軌詢問,李柏卻擺擺手示意等會告訴他。 “真有那么好的官?”小廝不信,但還是給翻譯倒上了一碗水。 李柏笑著拿起碗喝了一口,笑道:“我也不知道,但一路上跟他們來這里,他們倒是還挺好說話的?!?/br> “路上我還聽說他們要來這里分田地,好像……” “真的分田?分多少?”小廝聞言聲音忍不住拔高,而那聲音也讓四周數量不多的食客關注了這邊。 “不知道,反正說是要分田?!崩畎馗杏X有些引人注目,便搪塞了過去。 “分就行,分就行,分了田我就有賺頭了?!?/br> 小廝樂呵呵的笑著,其余食客得到消息也紛紛激動的湊在一起聊天,顯然他們同樣期待分田地。 “有了田你準備干嘛?不做活計了?” 李柏好奇詢問小廝,小廝連忙搖頭:“做!當然做!” “有了田還做?不伺候田地了?”李柏詫異,可小廝卻道: “你先說你們點什么吃,我再告訴你?!?/br> “有什么菜?”李柏回頭看了眼掛在柜臺的一塊塊菜牌,瞪大了眼睛。 菜牌上有漢字和多種語言,但這不是讓李柏驚訝的東西,而是菜牌下的價格。 【炙鵪子脯二十文、炒白菜十文】 “一個炒白菜都十文?!” 李柏不敢置信的看向小廝,小廝咋舌道:“我們這地方就是這樣,沒有鹽,想吃熱菜肯定貴?!?/br> “鹽價多少了現在?”李柏詢問,小廝則道:“你先點菜吧?!?/br> “來條魚和一盤豬rou和一只片鴨,另外來三碗米飯?!?/br> 雖然已經知道了菜價貴,但李柏還是硬著頭皮點了三個菜。 在他點完菜后,那小廝才開口道:“一斤鹽二十文?!?/br> “二十文?”李柏詫異道:“官鹽不是才十幾文嗎?” “您也說了那是官鹽,可我們這里沒有官鹽,現在二十文一斤的鹽價都是官軍便宜賣的,不然得三四十文一斤?!?/br> “換做之前,有的吃不起鹽的都只能燒草灰來吃?!?/br> 小廝記下了菜名,回答了鹽價的問題后便讓庖廚做菜去了。 在他走后,李柏才將剛才打探到的消息說了出來。 聽到遵義鹽價二十文一斤,徐碩和趙軌都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 “得趕緊向朝廷批鹽引,找行商販賣鹽才行?!?/br> 趙軌看向徐碩提醒,徐碩也道:“我也知道貴州缺鹽,卻不知道缺鹽缺到這種程度?!?/br> “不過單一運鹽來沒辦法解決問題,還得看看其它的問題?!?/br> 這么想著,三人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了聊,然后在飯菜上桌時問了問菜市的位置。 待吃飽喝足,三人起身繼續在縣內游蕩,不多時便見到了擺著販賣的菜市。 由于沒有專門的集市,所以遵義城四個城門附近都有城外的百姓挑著菜前來販賣。 徐碩蹲下挑揀蔬菜,同時對面前那名身材不足五尺的仡僚老人詢問道:“一斤多少錢?” “一斤不賣的,十斤一文錢,或者三兩糧食?!?/br> 仡僚老人說著價格,李柏負責翻譯。 徐碩聞言爽快的付了錢,起身同時與趙軌說道:“看樣子他們這邊貨幣還是比較少的,不然也不會繼續保持以物易物的情況?!?/br> “要是運鹽進入這里,首要就是讓百姓們手里有錢才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