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節
這里距離兀良哈禿山有近四百里,并且位于山麓之中。 如果遭遇襲擊,可以立馬順著砍伐出來的道路橫穿哈剌溫山脈北部,抵達漠北東部的草原。 不過對于脫魯忽察兒來說,這條路是最后的絕路,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走的。 “術兒徹帶著部眾留在了南邊,他肯定是想把我們當成邀功的機會,所以所有馬匹都不能放到河谷?!?/br> “如果明軍來襲,老弱婦孺驅趕牧群往上游走,我們在這里結營備敵?!?/br> 站在山坡上,脫魯忽察兒帶著兩名萬戶和二十余名千戶指揮著如何撤退,并給予了他們信心: “我們居高臨下,即便朱棣來了也不敢強攻我們?!?/br> “他們的補給從大寧出發,拉到這里能帶來的兵馬已經很少了?!?/br> “可如果他們從肇州出兵呢?”一名萬戶詢問這個問題,脫魯忽察兒聽后卻搖頭道: “關外能種多少糧食?即便是當初朱高煦領兵奇襲,也不過才幾千兵馬罷了?!?/br> “即便大明國力強盛,可朱棣想要調兵來到這里也并不容易?!?/br> 脫魯忽察兒的這番話說服了眾人,畢竟他們都知道關外糧食耕種困難,并且產量不高。 雖說渤海大力屯墾,但他們并不知道渤海發展到了什么程度,對渤海的認知依舊在五六年前。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孟章經營渤海期間,渤海騎兵多次出沒漠東,不斷襲擊一些中小部落,這才致使兀良哈遲遲無法恢復元氣。 如今的他們,實力不足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 可即便如此,他們卻也不可能退去漠北,因為現在漠北的韃靼與瓦剌爭斗還沒結束,現在貿然卷入爭斗,很有可能會讓兀良哈諸部被蠶食,更不用說前往韃靼部的道路并不寬闊,十萬人想走并非那么容易了。 脫魯忽察兒本意是想要向朱棣投降,可現實是沒有幾個兀良哈貴族愿意投降大明。 朱高煦和朱棣這對父子殺死了太多的兀良哈人,尤其是朱高煦活埋兀良哈俘虜的事情更是讓諸部無法接受。 因此面對朱棣的北征掃xue,他們只能一遷再遷,現在已經是遷無可遷了。 “嗶嗶——” 忽的,刺耳的哨聲從河谷下游傳來,所有人紛紛緊張起來。 他們向下游看去,只見數百名哨騎從下游往上游趕來,而這幾乎是兀良哈大半哨騎的數量。 “明軍來了……” 脫魯忽察兒的臉色鐵青,一些貴族聞言紛紛害怕起來。 他們看著那隊哨騎中奔走出十余騎兵,并順著山坡跑上來, 當他們來到眾人面前,便翻身下馬,語氣緊張又帶著幾分恐懼:“明軍的主力在東南方向的四十里外出現,最少有兩萬人……” “兩萬人!”所有人倒吸了一口涼氣,不由得將目光放到了脫魯忽察兒身上。 隨著哈剌兀、阿札施里等人的隕落,脫魯忽察兒成為了兀良哈諸部的主心骨。 “婦孺驅趕牧群前往上游,派人把檑木和碎石準備好,另外讓婦孺一邊走一邊砍伐樹木,阻礙明軍追擊?!?/br> 脫魯忽察兒也不好受,可現在的他不能亂,一旦他亂了,整個兀良哈諸部就會跟著動亂。 見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脫魯忽察兒便拔高聲音:“怎么?不愿意撤退,要投降?” “不是……”貴族們連連搖頭,畢竟他們之中大部分人的子嗣都戰死在了雞西關、戰死在了大寧,他們與大明誓死不休。 “投降絕無可能,那就打!” “打??!” 脫魯忽察兒怒吼一聲,眾人紛紛跟隨,一時間喊打喊殺聲不斷在河谷回響。 在脫魯忽察兒的指揮下,六萬余眾的老弱婦孺們開始驅趕牧群向上,只留下了山坡上不足三萬的男丁們。 他們準備檑木和投石,準備效仿當初強攻雞西關時,朱高煦在哈達嶺西坡的cao作。 只是這里不如哈達嶺的坡度大,他們也不是朱高煦,而朱棣更不是哈剌?!?/br> “嗶嗶……嗶嗶……” 翌日清晨,當哨聲此起彼伏的在哈達嶺河谷中響起,簡單休息了一夜的兀良哈男丁們紛紛起身。 他們的年齡從十三歲到五十多歲不等,能披甲的只有一萬六千人,剩余的一萬兩千余人則是穿著簡單的獸皮衣。 他們有兵器,但卻十分殘缺。 清晨的河谷往往會出現大霧,這是脫魯忽察兒用來對付明軍火器的幫手,但他不確定大霧能維持多久。 他站在一層層壘砌的碎石墻與壕溝中,張望著四周那群十幾歲的小伙子,還有五十多歲的老拔都魯,心里不知道作何感想。 十年前的這個時候,他與哈剌兀、阿札施里他們擁甲兵數萬,甚至連甲騎也能拉出一定數量,兀良哈在元明之間不斷反復讓他們擁有了站起來的資本。 可如今,那一切都煙消云散,他們似乎過上了他們自己都難以想到的貧苦日子。 “可汗如高高的太陽,我握著弓箭和長槍,旗子隨風在拍打聲響……” 不知道是誰起的頭,一首《阿剌來》在呼麥聲中傳唱起來,就連脫魯忽察兒也忍不住跟著歌唱。 那歌聲傳出了河谷,傳到了進入河谷的明軍耳邊。 明軍之中的不少歸化蒙古人聽出了歌聲中的悲愴,一時間有些止步不前,反倒是孟章他們麾下的女真人與漢人不受影響,穩步前進。 五十門野戰炮被一百匹挽馬拉拽,如此才能跟上大軍的行軍速度。 三千炮手的挽馬馬鞍上架起了架子,有的放著火藥,有的放著石彈。 因為北征距離太遠,明軍無法攜帶足夠多的彈藥補給,所以只能減少火炮數量,以此來提高炮擊次數。 “他們如果愿意投降,俺愿意冊封脫魯忽察兒為世襲的衛指揮使?!?/br> 馬背上,作為“知音天子”的朱棣也聽出了歌聲之中的悲愴,故而對王彥開口說著。 王彥見狀,當即派遣百余名蒙古騎兵攜帶著招降條件的書信先一步出發。 他們抵達了山坡之下后,便用箭矢將書信射出,同時用蒙古話喊道: “大明汗愿意接受你們投降,如果你們投降,過往所犯的事情既往不咎,臺吉們可以獲得世襲的官職?!?/br> “滾吧,漢人的獵犬!” 一支箭矢從山坡上射下,幸虧那百戶官反應及時,用臂鎧護住了自己的臉,箭矢也被彈開。 “走!” 百戶官確定安全后,立馬調轉馬頭離開,而射箭的脫魯忽察兒也將弓箭遞給了旁邊的人。 “準備作戰吧?!?/br> 脫魯忽察兒的聲音帶著絲疲憊,并轉身離開了壕溝,去到了自己的木屋中。 在這期間,明軍并沒有著急趕路,因為朱棣知道河谷的濃霧一時半會散不了。 一刻鐘后,當派去傳信的歸化蒙古人們返回并匯報了情況后,朱棣這才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 “山坡角度大概十五度,上面有三四尺的石墻,應該還有壕溝?!?/br>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會有檑木和落石,這脫魯忽察兒是想學老二在哈達嶺的布置?!?/br> “不過那地方坡度不夠,并且河谷寬闊,足以鋪開三萬大軍?!?/br> 朱棣口中說出了許多新名詞,但這些名詞對于孟章等人卻不陌生。 “等濃霧散去再進軍,塘騎與步塘分散出去,別給他們偷襲的機會?!?/br> “末將領命!” 朱棣吩咐著,孟章也不假思索的應下。 大軍的布置,依舊還是以李遠、徐增壽為前軍,李失為左軍、李齊為右軍,甘越為后軍,孟章為中軍。 這么安排,是因為孟章知道皇帝想讓李遠和徐增壽立功,而甘越由于當初得罪過皇帝,因此被他安排在了后軍,避免與皇帝接觸。 大軍在等待,從辰時到午時,濃霧才漸漸散去。 也是隨著濃霧散去,河谷的情況開始展現在明軍面前。 寬闊的河谷東西恐怕有六里,南北足有十余里,整個河谷被中間的一條阮里河分割為河東河西。 朱棣他們此時在河西,脫魯忽察兒他們也在河西,并且在河谷平原北邊的一處山坡上扎營筑壘。 河西從山腳到阮里河西有大約三四里,這距離足夠朱棣用火炮來對付脫魯忽察兒。 “自己找死,還要帶著部眾一起死?!?/br> 孟章倒是不加掩飾的諷刺脫魯忽察兒,畢竟渤海與兀良哈血海深仇。 朱棣雖然也看出了脫魯忽察兒是想要拼死抵抗,但他心里最多的是惋惜,畢竟招募了脫魯忽察兒這十萬兀良哈蒙古人,他起碼能拉出兩萬韃騎掃北。 現在看來,這想法是無望了,自家老二與兀良哈結仇太深,兩方注定不能善了。 “騎兵穿戴甲胄先出發,馬步兵著胸甲隨后,炮營選陣地準備炮擊?!?/br> 面對兀良哈大軍的居高臨下,朱棣駕輕就熟的指揮大軍前進。 除了原本已經著甲的外圍三千騎兵,其余騎兵也紛紛穿戴甲胄,而馬步兵和炮兵也穿上了胸甲。 一時間,河谷中都似乎光亮了幾分,而明軍的隊伍更是明晃晃的走入了兀良哈大軍的視野中。 他們沿河北上,給自己和兀良哈大軍留了足夠的距離。 一旦發生什么事,馬步兵可以在一字時內下馬結長槍陣。 雖然沒有著全甲,但胸甲輕步兵的長槍陣也不是兀良哈的騎兵能與之碰撞的,更不用說明軍還有五千著全甲的騎兵了。 “要沖嗎?” “不用……” 山坡上,貴族們詢問脫魯忽察兒,可他卻搖搖頭示意不用。 與明軍作戰經驗豐富的他怎么會不知道明軍火炮的厲害,又怎么會不知道明軍短兵作戰的能力。 實際上現在的兀良哈諸部已經是黔驢技窮,從朱棣發動北征,并將目標定為他們的時候,老天就注定了他們的戰敗。 脫魯忽察兒能做什么?他只能讓兀良哈諸部帶著壯烈離開。 至于老弱婦孺們,如果能走出那條狹長的獸道,那他們興許會被韃靼部吞并,但起碼比被明軍抓走要更好。 想到這里,脫魯忽察兒看了看自己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