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節
“按照遼東和渤海的教習數量與俸祿來算,需要發六十萬石俸祿?!?/br> 六十萬石的數額讓朱高煦頭疼,所以他做出調整道:“祿米每年只發十二石,剩余十石折算為錢四貫?!?/br> “奴婢領教?!币嗍Ч?,并讓身后的東宮班值太監記下,自己則是交代其它事情。 “吉林的醫院,今年已經畢業三百七十七人,這群人要編為軍醫嗎?” 亦失哈提醒了朱高煦,他在吉林弄的醫院也已經開始有學子畢業了,雖然數量不多,但積少成多。 “把吉林醫院拆分為三個醫院,分別在吉林、沈陽、遼陽各置一個,由原先的教習帶著畢業的這三百七十七人分別擴建?!?/br> 渤海的醫院主攻外科和兒科,畢竟大明需要醫生最多的地方是軍隊和接生。 自從渤海的醫院創辦以來,關外的夭折率急轉而下,對于沒有什么無菌概念的這個時代來說,酒精消毒和各種類似感冒、流感、瘟疫等傳染途徑的應對辦法可以說十分先進。 父母佩戴口罩,進行消毒對于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十分重要。 只要熬過這一兩個月,嬰兒再回家就十分安全了,并且即便感染疾病,只要不是先天性的,醫院也可以對其進行醫治。 中藥的藥效相比現代醫學來說自然不算好,但放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先進了。 如果能弄出顯微鏡來研究中藥成分,進而弄出古早版本的中成藥,那大明的醫學也能跨升一個臺階。 當然,相比較這個,朱高煦還得把目光放到教育上。 渤海的五年教育,其實培養出的學子知識儲備,也就和后世的小學生差不多,甚至某些方面還不如,畢竟朱高煦也不是每一學科都能精通。 五年教育已經把他的底子掏空的差不多了,大學畢業后他壓根就沒去翻書。 如果不是地質、地理這些學科與他的工作有關,他甚至都記不住世界上哪里的礦產出名。 原先討厭的工作內容,現在反倒是成為了他領先世人的本事。 “當初早知道好好學理科了……” 批閱奏疏的同時,朱高煦不免感嘆起了自己沒能帶來更多的東西給這個時代。 饒是如此,只要他的五年教育能推廣開來,大明的基礎數學、物理和地質、天文都能得到提升。 朱高煦再貪玩,也總歸是記得太陽系八大行星,日食月食,七大洲四大洋,以及細胞、病毒等等小知識的。 這些知識如果沒有他,那得幾百年后才能被人總結出來,但現在他一套《五年教育》,直接解決大部分問題。 有這個基礎在,加上朝廷鼓勵,朱高煦不相信大明會誕生不了新的理論知識。 只是在此之前,他還是得推進遼東、山東的教育。 這兩個地方的人口已經達到近七百萬的程度,只要能讓這兩個地方普及教育,那就代表近百萬戶百姓家庭脫離文盲,因為他們的家中已經有了接受教育的人。 只要有這么一個人在,整個家庭都會發生不小的改變。 “山東的辦學,可以提前在明年年初開始接受招生,在永樂元年二月開始學子就讀?!?/br> “你看看如果在這個時間開始辦學,那朝廷會遇到什么問題?!?/br> 朱高煦停下手中的筆,給出了山東開始普及教育的時間。 他揉了揉眉心,亦失哈聞言則是遲疑道:“最大的問題還是教習和錢糧問題?!?/br> “山東口數五百余萬,哪怕只有五十萬學子報名,朝廷也得準備起碼五萬教習,才能保證將每個學堂學子數量控制在五十人左右?!?/br> “奴婢算過了,哪怕明年渤海畢業兩萬學子,也還有三萬教習的缺額,而山東治下的府、州、縣、衛等學校,僅有教習一千六百余人?!?/br> “山東辦學的缺口,很難在明年就填補上,除非推遲到永樂四年,等遼東學子畢業……” “此外,若是要養五萬教習,那按照您剛才定下的俸祿發放規矩……” 亦失哈說著,開始敲打起算盤來,不多時繼續道:“每年支出二十萬貫,糧食六十萬石,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br> “如果還要加上學子們的書本費,筆墨費,以及在校午飯的費用,那山東學政每年支出不下三十萬貫,糧食二百萬石,等同山東賦稅的四成?!?/br> 亦失哈說完,他忐忑的看著朱高煦,以他對朱高煦之前的了解,朱高煦肯定還會繼續辦下去的。 可如果真的強行對山東辦學,那大明的財政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朱高煦居然平淡頷首: “全面招生確實無法進行,既然如此,就將明年的招生限制在十歲以上,十六歲以下?!?/br> “此外,只要參與了報名,年紀上去也無妨,山東的報名持續兩年,開學推移到永樂三年正月?!?/br> “辦學要辦,但不能給地方帶來較大壓力,更不能讓質量下降?!?/br> “如果這么調整,你估計會有多少山東學子入學?” 朱高煦放緩了步調,他要辦事情,但不像之前那樣匆忙焦急了。 “大約三十萬左右,而且如果是這樣的話,教習也不會有什么問題,錢糧所需也能下降一半?!?/br> 亦失哈松了一口氣,并補充道:“不過辦學是每年都招生,后續的生源應該會保持在每年五萬以內的增長?!?/br> “后續的事情,等政策頒布看后續情況再討論,你去忙吧?!敝旄哽愦驍嗔艘嗍Ч脑?。 亦失哈聞言,當即回禮退出了武英殿內。 只是在離開武英殿的時候,他還是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坐在位置上處理政務的朱高煦。 現在朱高煦給他的感覺,好像又回到以前了。 《明太宗實錄》:“洪武三十三年十月癸卯,上令太子辦學遼東,太子責令官學曰:“十歲以上不就學者,罰其父兄”?!?/br> 第288章 永樂元年 “放!”“噼里啪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當爆竹聲在南京街頭響起,洪武三十三年成功過去,迎來的,是永樂元年。 正旦新春這樣的節日,總是讓人浸染著喜悅和熱烈。 巨大氣氛,讓整個南京城都變得熱鬧非凡。 興許是蠲免的緣故,不止是繁華的內城百姓張燈結彩,就連外城的百姓漸漸地繪起了彩燈,爆竹聲所到之處,皆是節日喜慶的氛圍。 走過街道,一路的笑聲和歡聲笑語,縈繞在空氣中,令人感到愉悅和溫暖。 即便是南京城外的一些鄉野集鎮,也都熱熱鬧鬧的辦起了廟會,人滿為患,熱鬧非凡。 攤位擠滿了趕集的人群,攤位上琳瑯滿目的商品擺滿了整個市集。 這里一邊是陶器,一邊是油脂,再往前走,馬上就能看到推著車子行走的小販,車上掛滿了諸如風箏、木馬、燈籠、魯班鎖和木雕等這個時代的玩具。 在新年的氣氛下,便是他們這些普通集鎮的攤販們都充滿著活力和喜悅,更別提居住在南京內城的那些江南富戶們。 整個內城都飄揚著各種年節食品的味道,普通百姓的飯桌上多了rou味,富戶家中則是擺滿了傳統的芝麻糊、面筋、餃子、以及其他的小食,味道使人陶醉。 孩子們在新年里玩具和衣服的厚禮中盡情玩耍,家長們則與子女一起欣賞醇香的糖果和其他的小吃。 辭舊迎新,在這些喜悅的時刻里,宮城之中也熱鬧非凡。 由于京城安定,留守北平的朱玉英等五位公主也在朱棣的安排下南下抵達京城。 因此,正旦節這一日的乾清宮內十分熱鬧。 包括朱高煦在內的三子五女齊聚,張氏與郭琰兩個兒媳婦也跟著到來。 其中,年紀最大的是剛剛被冊封為永安公主的朱玉英二十有四,比朱高熾還大一歲,并且早就被朱元璋賜婚嫁給了開國勛臣袁洪之子袁容,次女朱月貴二十有二,也被朱元璋賜婚嫁給了勛臣李達之子李讓。 雖然是賜婚,但老朱的賜婚水平明顯不行,袁容十分驕縱,唯有李讓還算恪守本分,有幾分本事。 朱高煦被冊封太子后,袁容常來春和殿,希望能謀個權力大些的差事,倒是李讓除了朱棣吩咐,其它時候都回避前往春和殿。 “飯菜上桌了,都吃吧,看著干什么呢?” 乾清宮內,伴隨著徐氏開口,一家人開始動筷,坐在朱棣身旁的朱高煦隱晦掃視了一眼自己的這群家人。 人說兒子像娘,女兒像爹,這句話放在自己這一家子也十分貼合。 朱玉英等人長得雖然十分白凈清秀,但也頂多就是一般容貌。 反倒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他們三個長得不錯,尤其是朱高燧,可以說繼承了徐氏的容貌,濃眉長目高鼻,也難怪朱棣寵溺他。 當然,就這個時代的眼光來看,身材魁梧高大,形貌俊偉的朱高煦更符合尚武風氣的明初審美。 朱棣時常吹噓朱高煦像自己,也變相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 實際來說,平日里還算高大的朱棣一旦坐在朱高煦身旁,立馬就小了一號。 不止是他,幾乎任何人坐在朱高煦身旁都會小上一號。 “今日是家宴,都吃喝開心些,就是不要貪杯就行?!?/br> 朱棣作為一家之主舉杯開口,眾人也連忙附和。 朱高煦自顧自吃著飯菜,時不時與朱棣和徐氏說兩句話,倒是一旁的郭琰與張氏、朱玉英、朱月英等人說說笑笑。 她僅僅來了京城不足半年,就已經把京城大部分文武官員的妻妾聯系好了,甚至剛到京城不久的朱玉英、朱月英等人,也被她三言兩語說的笑容不止。 “漢王府和趙王府的營造如何了?” 飯桌上,看著一盤盤美味佳肴上桌,朱棣卻突然問了一句掃興的話,讓徐氏瞪了他一眼。 不過朱棣卻恍若未聞般看著朱高煦,朱高煦也停頓埋頭干飯的舉動,擦擦嘴道:“云南與湖廣布政使司上疏了,云南的漢王府營造在五華山北,當地的昆明左衛搬遷至城外,王府南北東西各一里,占地近六百畝?!?/br> “長沙的趙王府,在潭王基礎上擴建,占地近五百畝?!?/br> “其中,漢王府已經營造了三殿與王城,后續還需要大概三年的時間才能竣工,但眼下就可以入住?!?/br> “趙王府還需要兩年竣工,但眼下也可以入住?!?/br> 朱高煦說罷,朱棣聞言便直接開口道:“今年年末,老大你和老三就一起就藩吧,俺已經給老三相了親事,西平侯之弟,都督沐晟的長女?!?/br> “我才剛到京城都沒一年就要讓我就藩,我不去?!甭牭阶约耗昴┮头?,朱高熾還賠笑,朱高燧就直接翻臉了。 仗著朱棣寵愛他,他怎么說都不愿意離開京城。 “俺二十就藩了,你如今也十九了,翻年剛好二十歲,就藩怎么了?” 朱棣眼看朱高燧不上道,立馬就端起了臉。 京城是個是非窩,讓他們就藩是保護他們,這個傻兒子怎么就不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