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節
“一號船塢沒有漏水!” “二號沒有漏水!” “三號……” 二十個船塢內,幾乎發出了同一指令,所有負責下水的船工開始緊鑼密鼓的檢查起來。 好消息開始傳來,從一號到九號船塢都沒有漏水,直到十號船塢才發現了一點漏水的痕跡,但問題不大。 再往后去,雖然有些船只確實漏水,但都是些小問題。 伴隨著船塢灌滿江水,一艘艘五千料戰船開始在挽馬的拉拽下,從船塢之中駛出水道,向著長江進發。 朱高煦率領眾人跟隨戰船走出船塢,看著它們慢慢的進入了長江流域之中。 很快,硬帆展開,二十艘戰船在經驗老道的下水船工cao作下開始在長江之中行駛。 不多時,長江兩岸便圍滿了人。 作為大明第一船廠,每逢龍江船廠的大船下水時刻,總能吸引到人們的關注和興奮。 從龍江船廠走出的船,無論是建造過程中的各種創新技術,還是下水儀式上的莊重和祝福,無不讓人驚嘆和震撼。 這次的戰船,可以說是大明造船最高技藝的代表。 每當這些五千料戰船與一些一兩千料的馬船擦肩而過的時候,那種大小對比的沖擊感讓人熱血沸騰。 “成了!終于成了!” 龍江船廠主事的王船工激動喊著,同時不忘向朱高煦作揖:“殿下,這批船成了!” 從七月到冬月,整整五個月的時間,龍江船廠耗費了不少庫存船料,經歷了許多失敗,總算趕在臘月前成功下水了一批五千料大船。 不過若說高興,最高興的應該還是朱高煦。 盡管他知道鄭和下西洋的造船技藝十分高超,但史料上的寶船長寬尺度駭人聽聞,實際是個什么情況,他自己也不知道。 可對于他來說,五千料戰船,這足以讓大明海軍馳騁海洋。 要知道,即便九十多年后的哥倫布首航美洲艦隊旗艦圣瑪利亞號,折算下來也不過才五百多料罷了。 相比較下,近十倍的大明五千料戰船,就算是單純撞擊,也能把圣瑪利亞號給撞沉了。 “日后,凡是超過五千料的戰船,統稱為寶船!” 朱高煦在歡呼聲中,大聲與身旁的王船工交代起來,并且還不滿意道:“我們的船還可以更大,五千料只是一個開始,日后還會有六千料和七千料,直到木料無法承受才會停止?!?/br> “是!是!臣領命!”聽到朱高煦的話,王船工也十分激動的回應。 在他們的共同注視下,那二十艘寶船在長江之中馳騁了一個時辰才返回了不遠處的龍江碼頭。 等待許久的塘騎將各艘船只情況帶回了船廠,王船工翻閱過后也給出這次測評的結果。 “除了兩艘寶船不合格,其余十八艘全部合格!” “好!”朱高煦心頭高興,直接大手一揮:“凡是參與這次寶船營造的船工,每人賞錢十貫,塢長每人二十貫!” “謝殿下隆恩??!” 得知朱高煦的大方犒賞,大量船工開始跪下謝恩,朱高煦則是扶起想要跪下的王船工,直接拍拍他的肩膀道: “龍江船廠所缺船料,可以盡數從定遼、金州船廠調取?!?/br> “此外,參與寶船營造的工匠,但凡有愿意前往金州和定遼船廠定居的,俸祿翻倍!” “謝殿下!”王船工激動作揖,朱高煦卻再次攔住他: “海軍明年五月就要下東洋,算上這一批,我需要你趕在下東洋前建造出五十艘寶船,六十艘五千料以上的馬船?!?/br> “馬船雖然主要是運送物資,但也要布置起碼二十四門艦炮?!?/br> “整個江南,包括北方的定遼、金州的官家船廠都歸你調遣?!?/br> “臣領教令!”王船工應下,朱高煦也回頭看向了身旁的鄭和。 “調五十萬貫錢供王主事驅使?!?/br> “奴婢領教令!”鄭和的激動不比朱高煦差,要知道他可是負責下東洋的主事人,一旦下東洋成功,那后續的下西洋也將交給他來主辦。 五十艘寶船和六十艘馬船最少需要兩萬人cao作才能在海上航行。 兩萬人規模的水師,除了前元征爪哇外,古往今來就沒有過那么大規模的水師遠航之舉。 自己只要把這件事情做好了,便能以宦官身份青史留名。 “繼續下水幾日,確定沒有問題之后,立馬交付海軍都督府?!?/br> “是!臣領教……” 眼看下水成功,朱高煦也沒有在船廠久留,只是交代了王船工后,便帶著鄭和與兵馬離開了龍江船廠。 直到他們走出二里,龍江船廠方向傳來的歡呼聲才小了些。 “殿下今日之舉,恐怕要載入史冊了?!?/br> 鄭和臉上笑意難以下去,贊揚著朱高煦今日的舉動。 對此朱高煦倒是謙虛道:“事情還沒成,現在說這些還為時過早?!?/br> “你接下來這半年也不用在東宮忙碌了,多在海軍都督府呆著學習,等待明年五月順風下東洋?!?/br> “奴婢領教?!编嵑托χ饕緫?,朱高煦也收斂了臉上笑意,在馬車上處理起了那一本本奏疏。 從江東門進入京城后,他開始時不時觀望馬車外,可見的是許多添置了新衣的百姓。 朱棣蠲免一半賦稅之舉,讓百姓有了更多的閑錢,因此添置了新衣,置辦了新的農具。 瞧著那穿著新衣的百姓,朱高煦算是勉強舒緩了一口氣。 “今年應天府的平均畝產有統計嗎?” 朱高煦專門派官員統計各省各府的畝產,因此當他詢問,亦失哈便不假思索道:“應天畝產實糧在二石二斗左右?!?/br> “二石二斗,真富裕啊……” 興許是見慣了渤海、遼東的實糧九斗、七斗,因此當聽到應天畝產實糧二石二斗的時候,朱高煦不免有些羨慕。 如果全天下的畝產都能那么高,那才是天下無憂的時候?,F在的大明,甚至連全天下的田畝數,人口數都無法清楚統計。 想到這里,朱高煦就想到了渤海的育苗田。 現在渤海樹木多,煤炭開采還算方便,育苗田還能繼續維持推廣。 可一旦日后樹木砍伐過多,育苗田培育的成本增加,那百姓就很難繼續耕種水稻了。 培育適應東北氣候的作物,才是他應該主抓的事情。 只是放在這個時代,想要培育出耐寒作物卻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若是去了日本,記得從日本北邊搜尋一些耐寒的作物?!?/br> 朱高煦不忘交代鄭和,鄭和也點頭記下。 從他被選為下東洋負責人的時候,朱高煦就一直與他說著各地作物和動物的情況。 不僅如此,那幅《天下四夷賓服總圖》他也見過,可以說他從未見過那么精確且廣袤的地圖。 雖然鄭和不知道自家殿下是怎么清楚天下各地情況,可他選擇了信任。 “雖然有了地圖,但你也不能掉以輕心?!?/br> 看著鄭和,朱高煦不厭其煩的交代道:“有地圖能方便許多事情,可海洋的水文卻需要你自己去探查和研究?!?/br> “天下有七洲四洋,但細分下來,又能分為西大明(太平)洋、北大明洋、南大明洋、東小西洋(印度洋)、西小西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和北冰洋?!?/br> “這些海洋不同,水文也不同,其中北冰洋不屬于你日后探查的范圍,但其它幾大洋如果可行,還是得走走?!?/br> “西洲(歐洲)的挽馬,北洲(北美)和東洲(南美)的作物,還有南洲(澳洲)……” 朱高煦一點點的開口,在他的《天下四夷賓服總圖》上,天下分為七大洲,海洋分為大明洋、小西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大明位居中州,歐羅巴位于西洲,北美與南美對應北洲和東洲,澳洲對應南洲,非洲對應昆侖洲,南極洲則是直接稱為南極洲。 對于地圖來歷,朱高煦也只是說這是根據先秦地圖與唐代杜環所遺留地圖,以及兩宋海航地圖而繪制。 面對他的話,沒有多少人表示質疑,畢竟朱高煦能掌握的資源太多了,就大明宮城的“古今典籍館”來說,除了朱棣就只有他能把全部書籍看個遍,其它官員都沒有這個資格。 朱棣不可能把“古今典籍館”的書看完,那他這個謊言就沒有人能揭穿。 日后編修《永樂大典》時,只要他用用小心思,那大明就可以對美洲和澳洲創造華夏主權。 想到這里,朱高煦幾乎是把自己知道的大洲和洋流情況都告訴了鄭和,鄭和也全都記下,準備返回宮城后用筆記錄。 “下西洋絕非一次就能結束的,所以日后肯定會下西洋多次,而每次下西洋和東洋,需要帶回什么東西,我都會給你一本文冊,你按照文冊去搜尋便可?!?/br> “奴婢領教……” 交代了最后一句后,他們二人乘坐的車輿也返回了宮城,在東宮門口停下。 “那奴婢先去海軍都督府了?” 鄭和扶著朱高煦下了車輿,小心翼翼詢問。 見朱高煦點頭,他這才松開了手,自己駕車前往海軍都督府。 告別他,朱高煦也返回了東宮之中,并隔著老遠就見到了亦失哈。 “殿下,戶部的賦稅文冊已經交上來了?!?/br> “好,我現在去看?!睉乱嗍Ч脑?,朱高煦走入春和殿內。 不過他不僅看到了文冊,還看到了堆積如山的奏疏。 沒有什么抱怨,坐回位置后,朱高煦開始翻閱戶部的文冊。 從錢糧到田畝,再到人口數量,不得不說因為自己的胡搞瞎搞,大明的紙面數據都得到了提升。 明明靖難之役打了一年,可大明的人口反而增長到了六千二百四十七萬,耕地也增加到了四億一千六百余萬畝。 至于賦稅,如果按照正常來,沒有遭遇蠲免的話,經過朱高煦改制的山東、遼東等地可以貢獻比改制前更多的錢糧,不過這些錢糧最后還是要投入到遼東的建設上去。 “明年遼東缺口是六百萬石,山東保留二百萬石,海運四百萬石?!?/br> “此外,北平也走陸路二百萬石前往遼東?!?/br> 朱高煦交代一句,亦失哈聞言也開口道:“殿下,遼東的教習俸祿還得加上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