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節
“繼續以長槍、火繩槍的輪回方式進攻盛庸所部,我要看看他們能堅持多久?!?/br> 朱高煦輕描淡寫的一句,成功讓六萬江淮南軍遭到了最為頑強的抵抗。 火槍與長槍的組合型陣型讓渤海軍無往不利,優秀的醫療制度也讓渤海軍在戰場拯救傷員時十分輕松。 一瓶酒,一根銅針,外加羊腸手術線成為了戰場急救的最佳手段。 眼看渤海軍巍然不動,俞通淵也最終按奈不住了,最終選擇了下令出擊。 “嗡嗡嗡——” 沉悶的馬蹄聲響起,然而他們要面對的,是一百多個搭建在鎮外的帳篷。 當帳簾被掀開,早早準備就緒的渤海軍火炮開始發威。 “轟轟轟——” 沉悶的炮聲幾乎打穿了揚州城上空的烏云,上百枚鐵炮彈跨越一里的距離,成功將一匹匹戰馬、一個個騎兵砸死,黃白之物散落一地。 當然,他們的沖鋒贏得了片刻的機會。 在火炮發射過后,接下來的火炮無法在一字時內繼續發射,俞通淵與平安等人率領鐵騎直插渤海右軍。 駐守此處的塔失見狀,當即舉起手中令旗:“火槍兵準備!” “嗶嗶——” 刺耳的哨聲響起,伴隨著騎兵沖入二百步的距離,渤海軍火槍兵開始抬起火槍,等待己方的開槍命令。 哪怕這次發起沖鋒的是騎兵,渤海軍的火槍兵也沒有畏懼。 “嗶嗶!” 刺耳的哨聲響起,南軍騎兵在五十步的距離被要求開槍射擊。 “啪啪啪……” 在朱高煦的注視下,三千火槍兵在射擊結束后開始更換長槍,靠后的兵卒則是收攏火繩槍撤退。 頃刻之間,數千長槍兵聚集起來,形成了一個對騎兵來說十分致命的長槍陣。 以往面對這樣的長槍陣,俞通淵會等待己方的火炮支援,然而他們的火炮在渤海軍面前,就好像是被動挨打的箭靶。 他沒有撤退,而是觀摩著朱高煦這臨敵變陣的手段。 顯然,朱高煦比起當初和吳高交手時成長太多,他麾下的四萬軍陣無懈可擊,除非硬要沖鋒。 可如果那樣的話,朝廷剩下的這最后一萬騎兵估計就要葬身此處了。 “撤!” 俞通淵沒有繼續和朱高煦交纏,而是鳴金下令騎兵撤退。 眼看騎兵撤退,盛庸也無可奈何,只能率領本部兵馬撤退。 一時間,戰場上除了硝煙味和一些哀嚎的傷員外,再無其它。 “殿下,你說他們這么試探的來打有什么意思?” 塔失策馬來到了中軍,在他看來俞通淵和盛庸進攻己方完全就是得不償失,還不如等吳高和李堅南下。 不過對此,朱高煦卻看了一眼塔失:“有的時候不是他們要打仗,而是后邊人逼著他們打仗?!?/br> “喔……”塔失似懂非懂,朱高煦見狀則是看了一眼南邊的長江。 長江距離他們五六里,而長江之上游弋著許多船只。 望著那一艘艘船只,朱高煦不知道孟章和徐晟經營如何,但他知道自家那位大兄的位置,恐怕已經坐不穩了。 “死傷三千余人……” 武英殿內,朱允炆拿著那份剛剛從揚州送抵京城的軍報,他如何都不敢相信,被視為天下精銳的上直和在京騎兵,居然連一具戰死的渤海兵卒尸體都沒法帶回。 他看著手中的軍報,精神恍惚。 面對他的恍惚,被召來的谷王朱穗上前作揖開口道:“陛下,眼下渤海賊人無法渡江,我軍可以行緩兵之計,暫時議和,隨后在江南各地招募鄉勇兵卒,以此來御敵賊寇?!?/br> 谷王朱穗,作為與朱允炆關系不錯的藩王,朱允炆倒是沒有貶他為庶民,而是將他放在京城之中,好吃好喝的招待著。 今日他能出現在武英殿,全靠黃子澄等人齊齊認為緩兵之計可行,因此他才能出現在此處。 朱允炆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讓谷王朱穗前往揚州萬壽鎮,與朱高煦好好詳談議和之事。 待地方鄉勇募集好,到時候朱允炆再揮師北上,鎮壓叛賊。 對此,朱穗也毫不擔心,畢竟他也是朱高煦的叔叔,朱高煦殺誰也不可能殺他,而且他就是傳個信,沒有必要欺負他。 “既然如此,那就請十九叔走一趟吧?!?/br> 朱允炆回過了神來,對著朱穗擺了擺手。 朱穗眼見自己有了事情做,當即也轉身退出了武英殿,準備明日一早前往揚州說服朱高煦議和。 倒是在他走后,黃子澄、齊泰、方孝孺、暴昭等人開始先后開口。 “這渤海賊軍一直盤踞在揚州,恐怕是在等待渤海水師擊破平倭水師?!?/br> “沒錯,臣以為理當派出監軍去監察平倭、長江水師?!?/br> “平倭、長江水師乃朝廷命脈,萬不可失?!?/br> “請陛下定奪……” 四人先后開口,可給出的提議都有些事后諸葛,畢竟朝廷給長江、平倭水師發寶鈔的時候,就已經把兩支水師士氣給傷到了,即便眼下多加犒賞,恐怕也不會取得什么效果。 “陛下!” 忽的,殿外傳來了唱禮聲,不多時徐增壽從殿外走進,雙手呈上奏疏。 “曹國公有奏疏,燕庶人撤軍五十里,似乎不準備再與我大軍于白溝河交手?!?/br> 徐增壽經過朱高煦的提醒,竟然主動為朱允炆傳送起了北方的軍情,這樣的情況讓朱允炆都十分詫異。 他可是記得,徐增壽基本不參與與朱棣、朱高煦有關的奏事,如今到底是怎么樣了? “齊先生……” 朱允炆看向齊泰,齊泰聞言卻皺眉:“想來,那燕庶人應該是得知渤海庶人奇襲淮東一事,眼下正在與我軍對峙,企圖耗盡我軍糧秣?!?/br> 運河水次倉的糧食確實有數千萬石,但這些糧食早就在朱允炆這兩年的大肆揮霍下開始日漸空虛,眼下連一千萬石都不一定能湊齊。 如果要算上民夫口糧,這千萬石糧食也頂多能支持一年罷了。 “可要調兵南下?” 朱允炆詢問齊泰,齊泰卻搖搖頭:“眼下揚州渤海賊軍似乎有所準備,不然也不會一直在當地扎營數日?!?/br> “我軍需要在意的,就是水師和長江,決不能讓渤海庶人獲得長江和戰船?!?/br> 齊泰交代著情況,又繼續說到京城的局勢:“眼下,京城有上直萬余兵卒,外加兵馬司和鄉勇等六萬人?!?/br> “雖說已經固若金湯,但還是需要多募民勇,以備不時之需?!?/br> 《渤海紀事本末》:“上以成功、孟章渡江而去,又有俅瑄相投,雖建文君有意議和,然上婉拒?!?/br> 《明世宗實錄》:“四月十一,庸與通淵率兵犯萬壽鎮,上揮軍敗之,是以江南聞此戰無不哀愁,群臣意欲議和?!?/br> 第270章 兵臨城下 “今日是十二了吧?”“是的殿下?!?/br> 萬壽鎮的空曠酒肆內,朱高煦站在廊道上看著正在飄落梅雨的戰場,下意識詢問了一聲陳昶。 陳昶下意識回答,朱高煦也開口道:“按照時間來算,楊展和徐晟應該已經經過龍潭水驛了?!?/br> “頂多明日清晨,他們就能抵達江寧鎮,兵分三路包抄京城南下突圍的三條道路?!?/br> “是啊,這一日總算來了?!标愱崎L嘆一口氣,畢竟他們接受的渤海教育中也有忠君愛國一說,對于內戰,除了沒有接受教育的女真八衛外,其余人心底還是有些抗拒的。 只是內戰結束的這一天總算要來了,只要平安度過最后的這兩天,天下大局定矣。 “包港的孟章他們準備好了嗎?” 朱高煦詢問,陳昶頷首:“還有一些軍馬沒有運抵,但在今夜以前運抵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就是……” 陳昶看了一眼酒肆外的梅雨,面露擔憂:“這梅雨若是持續到深夜,恐怕四千騎兵很難全部跑完一百四十里?!?/br> “哪怕只有一半能抵達南京城,時間上來說也足夠了?!敝旄哽悴[眼看向了北邊的南軍騎兵營盤。 雖然遙遠,但他可以看出南軍騎兵今日并沒有要出兵的打算。 這并不出奇,明初對于騎兵是十分寶貴的,作為將領,很少有人敢于連續在梅雨季節使用騎兵。 這點不止是大明,就連騎兵比大明還要多的唐初也是一樣。 李世民和尉遲恭就討論過雨后是否使用騎兵的問題,尉遲恭認為雨后土地泥濘,常用騎兵會讓馬蹄腐爛,得不償失。 然而面對他的想法,李世民卻持否決態度,認為只要能取勝,并且取得的戰果足夠大,那即便折損數千上萬的戰馬也是值得的。 二人的對話,其實就是代表了為將和為君的態度。 為將者,不能將兵馬視為自己的所有物,一旦折損的兵馬過多,那即便有功也功不抵過。 倒是為君者,只要能贏得勝利,即便折損再多的兵馬,只要為君者覺得值得,那便不存在有過這一說。 正如昨日,盛庸、俞通淵他們起碼折損了三四千人,可如今依舊好好的在這里領兵打仗,這全因為昨日的出兵是朱允炆給他們下達了軍令,他們只顧執行,哪怕有所死傷,朱允炆也不可能懲處他們,畢竟軍令是他下達了。 他如果懲處盛庸、俞通淵等人,反倒是打了他自己的臉,等同在說他的決策失誤。 對于好面子的朱允炆來說,想讓他承認自己決策失誤,這是萬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不過吃了昨日的虧,朱允炆即便再急于功成,卻也不敢再繼續將這江淮六萬余兵馬繼續折損下去。 萬一這六萬人在吳高、李堅南下前就打光,那到時候事情可就大條了。 “昨天派出的塘騎,今日應該能抵達海門吧?” 朱高煦看向陳昶,陳昶頷首:“二百里距離,一人三馬的情況下,應該能在申時(15點)左右抵達海門,屆時陳瑄和楊俅如果是真心投誠,應該會放開長江口,與鄭峻一同逆流而上?!?/br> “以楊展他們逆流而上的速度來看,大概五天后他們就能抵達我軍江南,護送我軍渡江前往南京?!?/br> “不過相比較他們,今日崔均將最后一批軍馬送抵包港后,便會繼續逆流而上,大概在明日黃昏就能抵達我軍江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