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節
明初朱元璋、朱棣能靠國子監的貢生來隨意裁撤更替不作為官員,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就不行。 說到底就是國子監都被滲透成了篩子,加上他們的背景也大多是江南、湖廣一帶,他們自然不愿意為了朝廷去得罪自家家鄉的鄉紳富戶。 “頭大啊……” 朱高煦一想到日后自己要治理一個國家,并且還要將這個國家治理好,腦中思緒就不斷涌出。 他如果要讓大明維持一個封建體制,那治理大明自然很容易。 可他不能,因為他清楚眼下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南洋、東南亞、東北亞、西域、青藏、漠南漠北、海外…… 大航海的時代已經要開啟了,大明既然有搶占先機的資格,那為什么要平白讓出去。 但凡江南三省三千萬人口能輸送出去一千萬,大明都能實現實控東北、西域加大半個南洋。 怎么運用六千萬人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國家,進而實現歷史跨越,這才是朱高煦所想的治國理念。 “殿下!” 朱高煦還在想日后怎么治國,帳外就傳來了塘騎的聲音。 徐晟起身走出帳外,不多時返回后對朱高煦作揖: “殿下,濟南方向朝我們放出步塘了,大概是李景隆的十萬南軍抵達德州了?!?/br> “來了嗎?”朱高煦將腦中治國的思緒收回,將所有思緒投入到了如何對付南軍這個問題上。 他的目光投向了帳內掛著的那副地圖,心中已經有了想法。 第258章 楊清水驛之戰 三月,北方的數十萬兵馬呼聲焦躁,膠東半島與華北平原的天氣開始逐漸轉暖。李景隆親率十萬馬步官軍抵達了德州,與北邊滄州的吳杰、俞通淵等七萬步騎形成掎角之勢。 他們依托華北平原的運河與河網,對北平的朱棣、青州的朱高煦形成壓制的態勢。 與此同時,留守京城的羽林左、右二衛在盛庸的統帥下渡過長江,集結江北十余衛所屯兵向徐州而去。 三月初一,盛庸抵達淮安府,身邊兵馬數量已經達到了四萬人,但他沒有著急進軍徐州,而是在淮安依托淮河布置防線,似乎想看看朱高煦會不會突然南下襲擊。 他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此時的渤海軍已經有兩萬馬步騎兵渡海,以他的這點兵力在淮北平原行軍,很容易被渤海軍突襲。 他的任務是在江淮拉出一條防線,避免朱高煦南下驚擾到京城的陛下。 況且,江北的四萬屯兵不堪用,得他加緊訓練才行。 盛庸在準備,李景隆也在準備,甚至朱棣都在準備,唯有朱高煦,此刻的他依舊帶著騎兵呆在青州城外,繼續包圍青州,似乎一副不把青州圍到投降就不走的架勢。 “他在想什么?” “等兵馬渡海嗎?可這也太久了?!?/br> 德州城,在十萬大軍延綿的營壘下,它顯得十分渺小,可在城內府衙的地圖上,它又顯得十分重要。 眼下,李景隆已經抵達德州,而朱高煦并沒有按照他預先設想的一樣奇襲德州,也沒有向濟南進攻,謀取東昌、東平來切斷南北運河。 “算算時日,他現在的兵馬少則一萬,多則兩三萬?!?/br> “這樣的兵馬數量,不管是向德州還是徐州,都有一定把握襲擾成功,他為什么一直在青州不走?” 站在地圖前,李景隆眉頭緊皺,不斷打量著地圖全貌,同時回答了諸將的問題:“他在等我們走?!?/br> “等我們?”諸將愣了愣,隨后便見到李景隆指向登、萊、青州。 “眼下,登州和萊州已經被他拿下,他收獲的糧草輜重足夠讓遼東無憂,而青州占據山東二成的耕地,也是提供德州糧草的主要地方?!?/br> “雖說眼下才剛剛三月,還沒有播種作物,但如果少了青州提供的幾十萬石糧食,我們便只能繼續依托運河運糧,而他便可以依仗騎兵不斷sao擾運河?!?/br> “可我們的騎兵也很多?!瘪€馬都尉李堅不解詢問,李景隆卻搖搖頭: “我們的騎兵是多,可我們的敵人也不止他一個?!?/br> “真正的大敵,是北方的燕庶人,而且推算時間,他現在應該已經返回了北平,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出現在我軍身后?!?/br> “我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因此你們派人去通知吳高和徐凱,堅壁清野,不得出營與燕庶人野戰?!?/br> “是!”諸將作揖,同時李景隆也揉揉眉頭: “騎兵雖然不能調動太多,但也不能一個都不調,不然以我軍的馬步來充作塘騎,很容易被渤海庶人所欺騙?!?/br> “傳令,調俞通淵、平安二人率一萬騎兵南下,陳暉與滕聚則繼續率剩下的騎兵留守滄州,等待我的軍令?!?/br> 李景隆做出安排,并準備等俞通淵和平安的騎兵抵達后,再進一步讓他們充作塘騎進入青州地界,獲知渤海軍的情況。 情報不對等,這才是行軍打仗的大忌,而眼下的他們就處于不對等的一邊。 南軍現在十分尷尬,他們從原本的單面對敵,成為了被東、北夾擊。 因為他們的兵力眾多,可他們能動用的騎兵和馬步兵卻遠遠少于燕軍與渤海軍。 李景隆想要等朱高煦和朱棣有所動靜再行動,可南邊卻不會容許。 “大軍抵達德州已經有七日,他一直未有行動,難不成是準備看著賊軍攻下青州嗎?” 應天府紫禁城武英殿內,朱允炆語氣沉重的質問齊泰。 他站在二丈長寬的沙盤前,看著眼下的江北態勢,很難不動怒。 跟隨他的黃子澄、方孝孺、暴昭等人默不作聲,唯有齊泰指著登州和金州說道: “大將軍抵達德州時,賊軍已經渡海多日,眼下兵馬數量恐不下三萬?!?/br> “賊軍馬多而我軍馬少,以少打多之下,我軍若無萬全情報,很容易被敵軍所襲?!?/br> “賊軍馬多?”黃子澄似乎聽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話:“如果下官沒有記錯,賊軍騎兵不過萬余人,而我軍有二萬余騎,還怕他不成?” “賊軍還有馬步兵?!饼R泰皺眉回答,可朱允炆不想聽借口,他揮袖道: “眼下距離秋季只有四個月的時間,四個月內,朕即便不奢求平叛成功,也當將渤海賊人趕回遼東?!?/br> “這件事情,你好生告知曹國公,勿要再讓朕失望了?!?/br> 朱允炆拂袖而去,顯然對于李景隆多日不動兵而感到生氣。 齊泰見狀也只能嘆氣,隨后安排人手將出兵的消息發給李景隆。 三月初九,當李景隆得到出兵消息后,他也沒有再繼續耽誤下去,因為繼續耽誤下去的話,朱高煦很有可能真的拿下青州。 想到這里,李景隆大軍開始渡過運河進軍,只留下一萬人守衛德州。 只是他們前腳剛走,拔營的消息就送往了北平和萊州。 “殿下,那李景隆總算拔營了?!?/br> 青州城外,得到萊州傳來消息的徐晟帶著消息走進了帥帳,朱高煦則是拿著教條看著地圖。 聽到徐晟的消息,朱高煦并不吃驚,也不驚訝,而是淡然自若的用教條指著德州。 “從德州到青州四百里地,從德州到涿州五百里地?!?/br> “眼下他從德州撤走,那不管是來打我們還是去打北平,都將距離另一個方向越來越遠?!?/br> “派出塘騎偵查,看看他是往我們這邊來的,還是往北邊去的?!?/br> “是!”徐晟作揖應下,朱高煦又追問:“兵馬都登陸了嗎?” “弟兄們都登陸了,只是還有一萬三千余匹馬還要十日時間才能運抵登州?!毙礻苫貞?。 “比我想的要快?!敝旄哽泐h首,然后看了看地圖。 “告訴朱成功和崔均,讓他們帶著一千料以上的船在運送馬匹結束后,立馬南下,我已經讓人在大嵩衛給他們備了份大禮,叫他們按照這份大禮接收禮物吧?!?/br> 朱高煦說罷,同時也對徐晟開口道:“騎兵都匯合了嗎?” “都匯合了,東邊的三千弟兄們今早剛到,現在正在休息?!?/br> “好……”聽著徐晟的話,朱高煦眼神閃爍:“放出消息,就說我們在青州只有六千人,不日即將進攻濟南?!?/br> “是!”徐晟以為朱高煦要放出假消息,于是轉身便去cao辦。 只是在他們溝通的時候,經過長達半個月時間的備戰、休整,北平的燕軍已經蓄勢待發。 從己方間客提交的報告中,朱棣成功了解到了南軍野戰集群在軍事上的新動向。 三月初九正午,朱棣在祭祀過朱元璋與馬皇后完畢后,立即率領六萬馬步兵出北平城,準備與其展開戰略決戰。 三月初十,燕軍南下至弘仁橋一帶扎營休整,翌日燕軍正式進發東安城。 兩軍塘騎在北邊的河谷遭遇,迅速將消息傳回了各自本陣。 “叛軍南下了?可看清規模?” 東安城外營壘之中,徐凱得知燕軍南下,當即便追問起了詳細的情況。 “看數量只有幾百騎兵,應該是小股塘騎前來偵查我軍動向的,不過看他們還敢追擊我軍的架勢來看,后方應該有大隊兵馬?!?/br> 指揮使俞端作揖回應,徐凱聽后卻皺眉:“大將軍提醒我不能出營迎敵,不過現在賊軍已經逼近我軍五十里……” 他略微思考,便開口說道:“你派塘騎前往滄州傳信,請陳暉、滕聚兩位將軍率騎兵馳援我軍?!?/br> “末將領命!”俞端聞言應下,轉身便向滄州求援去了。 在他走后,徐凱在營帳內來回渡步,而帳外再次傳來消息。 “都督,賊軍在我城北四十里外扎營?!?/br> “知道了,你退下吧!”徐凱擺手示意那傳信的千戶官退下。 眼下燕軍的做法,已經讓他篤定了這次前來的是燕軍主力。 只要自己固守營盤,那燕軍即便騎兵犀利,也別想從自己手中討到便宜。 如此想著,徐凱開始沉穩起來,而與此同時被派出的塘騎也經過一夜換馬不換人的趕路下,將東安的求援消息傳達到了滄州。 安陸侯吳杰沒有多想,因為李景隆交代過他要馳援東安和涿州,因此他當即派出陳暉、滕聚二人率領一萬騎兵北上馳援,同時將消息發往南邊。 時間過去,翌日清晨,在陳暉、滕聚率一萬騎兵北上的時候,北方南下的燕軍再度拔營三十里,駐扎在了距離東安城徐凱營盤北邊的十里外,兩軍兵卒都能清楚看到雙方營盤的火光。 “殺??!” “嗶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