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節
不是每個人都有朱元璋那種氣魄,況且即便是朱元璋,他也不過是指揮了萬人渡海進攻遼南,這難度和朱高煦從遼南渡海進攻山東可不是一回事。 朱元璋敢于派馬云、葉旺渡海遼南,是因為遼南的劉益投降明軍,明軍有了接應的人手才會如此。 可反觀朱高煦,單從信上的情報來說,他是完全靠渤海水師的實力擊退了南軍引以為傲的水師,然后炮擊拿下了登州城。 “老二這小子,是越來越了不得了?!?/br> 朱棣唏噓一聲,作為十分喜歡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朱棣看著眼下局面,不由的想起了李世民和李淵。 “俺不會步李淵后塵吧……”他如朱高熾當初與張氏所說的一樣,陷入了片刻的糾結。 不過他畢竟是朱棣,那個被朱元璋譽為肅清沙漠的燕王。 抓抓大胡子,朱棣又笑道:“還行吧,距離俺還差了些?!?/br> 他的那份自信又回來了,面對當下復雜的局勢,朱棣也翻身下馬,示意朱能他們幾個跟上。 帶著朱能等人,朱棣將地圖攤開在地上鋪開,隨后指著北平、滄州、涿州、德州、青州等地開口道: “眼下,老二替北平解了圍,南軍的吳高、徐凱依托胡良河、蘆溝河與俺們對峙,加上李景隆先前修建的塹壕、土城,俺們要是正面與他們交手必然不利?!?/br> “吳高這個人心思縝密又膽小,當初和老二做對手的時候就像個王八一樣耗著,肯定不會出來與俺們交手?!?/br> “倒是東安的徐凱那邊好對付,而且只有五萬人?!?/br> “東安距離滄州二百五十里,即便是俞通淵和平安、陳暉、滕聚他們四個人率騎兵馳援,也需要起碼兩天的時間?!?/br> “況且徐凱沖動又膽小,即便出營,也會向滄州方向求援?!?/br> “俺的想法就是,先拿下滄州援軍,然后趁徐凱馳援時設伏擊敗他,然后繞到吳高的身后,用最快的速度趁他還沒得到徐凱敗亡的消息,在清晨時分突襲?!?/br> 朱棣很敢想,用六萬馬步騎兵配合,擊敗滄州的援兵,然后再擊敗徐凱五萬精銳,最后又奔襲一百三十余里外的吳高。 只要這一計劃能成功,吳高和徐凱、吳杰的二十萬大軍將會被打的丟盔棄甲,李景隆只能帶著手中十萬步卒重整潰逃南下的敗兵。 不過這么做也有問題,那就是他們需要青州的朱高煦盡可能的將李景隆的主力吸引到德州,這就需要朱高煦進一步威脅濟南,給李景隆更大的壓力。 “王義你派八百里加急,走永平乘船前往登州,將消息送給老二,看看老二能不能做到?!?/br> 朱棣不給諸將思考的時間,便自顧自的拍下案來。 王義聞言也沒有拒絕,而是順從的作揖,畢竟這件事并沒有威脅到渤海的利益。 如果朱棣真能擊潰吳高和徐凱的十五萬大軍,屆時只要和自家殿下南北配合夾擊,李景隆剩下的那十七萬大軍也會很快敗亡。 因此在王義的授意下,渤海的一隊加急馬步兵奔向了永平,朱棣也在理清思緒后決定率軍先返回北平休整一夜,好好籌謀何時動兵。 黃昏時分,他便率大軍抵達了北平城下,朱高熾帶著朱高燧、張玉前來迎接他。 “爹,老二拿下了登萊,把南兵吸引過去了?!?/br> “俺今早聽說了?!?/br> 翻身下馬,朱高熾迎上來的同時說著南邊的事情,朱棣也點頭笑著表示知道。 隨后他將目光投向了張玉,點頭打過招呼后,這才將目光放到了老三朱高燧身上。 由于是小兒子,加上自己的過度寵溺,因此老三朱高燧持寵而嬌。去了京城后,朱棣原本以為他能改改脾氣,結果不曾想反倒是變本加厲了。 在這北平緊要時刻,朱棣、朱高熾二人都穿著鴛鴦戰襖,就連太監都披上了號衣,唯獨朱高燧穿著顯眼,披著一件綢緞圓領袍。 朱棣也不好在眾人面前說教他,只是對朱高燧開口道:“老三,在北平多聽你大哥的話,俺明日還得繼續南下?!?/br> “兒臣知道了?!敝旄哽莶灰詾橐?,他現在只覺得自家二哥都打到青州府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能打進京城,到時候他也能弄個親王當當。 瞧著他那副模樣,朱棣不由皺眉,朱高熾看出情況不對,連忙站到朱棣身旁打圓場。 “爹,娘還在后府等著您呢?!?/br> “嗯……”朱棣頷首,對一旁的張玉交代:“張玉,你帶人布置城外營壘,補充馬料,給將士們殺豬宰羊,弄些rou食吃吃,俺先回府上去了,稍晚些再來作陪你們?!?/br> “末將領命……”張玉應下,朱棣便帶著朱高熾和朱高燧返回了燕府。 在回去的路上,朱高熾也與朱棣說道:“三日前,兒臣給遼東撥去了十二萬石糧食,不過北平和永平的糧食還能撐到九月,您不用擔心?!?/br> “撥給老二是好的,他那里百姓多,況且我聽聞他拿下登萊后,又遷移了登萊的一些人口前往了遼東?!?/br> 朱棣的消息十分靈通,這些事情就連朱高熾都不知道。 “遼東苦寒,老二遷移這么多百姓過去,恐怕百姓會很不愿意?!敝旄邿雽|東的認知,還是充滿了江南士大夫的那種偏見。 朱棣聽后不是很喜歡,反倒是為遼東說了起來:“那遼東,雖說比北平冷些,但也沒冷到哪里去?!?/br> “說是苦寒,當年俺到北平的時候,北平也不過百萬人,如今都二百余萬了,也變得繁榮了些?!?/br> “現在遼東百姓數量也過百萬之數,繁榮起來也是遲早的事情?!?/br> “更何況,老二的理政手段也是被你爺爺青睞的,我看他在渤海就干得不錯,不然也不可能憑借貧瘠的渤海就拉出四五萬的人馬?!?/br> “這數量,就連人口是渤海數倍的遼東都拉不出來,老二只要稍加治理,日后遼東說不定會成為一個好地方?!?/br> 朱棣具體也說不出用什么手段能把遼東治理的繁榮,但是見過吉林城的他堅信自家老二的理政能力。 連那么貧瘠的吉林,都能在他的手段下不過數年就變得堪比江南一些府城,如今得了遼東和大寧、登萊百萬人口,關外之地必然興盛。 “那兒臣就拭目以待了?!敝旄邿胄π?,但不是嘲諷,而是打趣。 朱高煦的理政能力,還有他那一手看山點礦的本事,這些朱高熾都是清楚的。 旁人說要讓遼東興盛他不信,但如果執政的是老二,他便會相信。 父子二人交談甚歡,跟在他們身后的朱高燧則是看著嫉妒。 “二哥立功又不是你跟著立,你擺什么譜?!?/br> 他在心中暗自嘀咕,卻不想是他自己參與不進這個話題,怪不得旁人。 倒是在他總想著用朱高煦來壓制朱高熾的時候,此刻遠在千里之外的朱高煦卻在忙著算賬。 “殿下,都在這里了,每個小旗借了多少東西,打了多少白條,都計算在這里了,一共是七百二十四石五十六斤豆子,一千三百四十二斤米和七十二頭豬,三百四十五只羊?!?/br> 青州城外,當三千渤海精騎截斷道路,擺出架勢吸引李景隆的時候,徐晟抱著一堆賬本走了進來,口中說著一大串數據。 這些東西,都是渤海軍這三千精騎這幾日和百姓借走的東西。 坐在帥帳內,朱高煦用刀吃著烤羊腿,見徐晟來了,便開口說道: “這借了東西的村莊都要登記造冊,讓孟章帶人來組織他們遷徙去登、萊二府,用當地的耕地來償還?!?/br> “這工作繁瑣,因此南下前我已經讓亦失哈帶著一千吏目南下,你需要把賬本送到登州,把我的要求告訴亦失哈就行?!?/br> “好!”徐晟咧嘴笑著,同時坐在地上,單手倚著朱高煦的案幾。 他那模樣放在這個時代的文人看來是不尊重朱高煦,但在渤海卻是常態,渤海軍紀嚴明,可也充滿人情味。 “百姓們都不信我們會還?!毙礻尚⌒囊硪碚f著,朱高煦卻淡然用刀削了大塊rou遞給徐晟:“自我們之前無人這般對他們,他們自然不信?!?/br> “不過自我們之后,他們便信了?!?/br> “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嗎?”徐晟狼吞虎咽得將那大塊rou吃下,朱高煦卻輕笑: “為的就是讓百姓知道我們才是子弟兵,而南軍還是他們所認知的南兵?!?/br> 南軍的紀律好嗎? 自然是好的,但那是和封建時代的其它軍隊相比。 如果要拿南軍和接受了近現代訓練的渤海軍相比,南軍就和兵痞沒什么兩樣,頂多也就是內地的官兵軍紀好些,類似甘涼、遼東、陜西等地邊兵就不行。 這不是歧視,而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邊兵成分復雜,有漢人更有蒙古人和西番人,他們接受的教育自然是無法與內地的官兵相比的,所養出的思想也大相徑庭。 在他們看來,自己腦袋懸在褲腰帶上,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死了,拿點好處有什么的。 就是這種思想,讓他們和渤海軍成為了兩種時代的代表。 朱高煦推行的是兵卒一定要接受教育,哪怕付出代價也要如此。 接受教育的兵卒,尤其是軍事教育的兵卒是十分可貴的,就如眼下的老渤海軍。 老渤海軍可以接受丈量田畝、簡單繪圖、登記造冊等曾經胥吏才能做的事情。 一旦要擴軍,四萬老渤海軍可以立馬擴編為四十萬人,而且他們所帶出的兵卒,紀律必然要比南軍要好上那么一些。 這四萬老渤海軍,便是朱高煦日后掌握大明軍隊的底氣,而渤海的三萬多學子,則是朱高煦掌握江南經濟的底氣。 當然,三萬學子想要掌握直隸、江西、浙江三千萬人的經濟和稅收未免太過困難,所以朱高煦還需要在關外不斷培養學子。 如果他有十萬關外學子,他就敢給他們配護衛,對江南開展耕地清查,保證每一年的賦稅不出現拖欠。 江南常年拖欠賦稅,還不是吃準了朝廷拿不出那么多胥吏來維持地方運轉,只能依托士紳富戶的關系來收取基本稅收? 既然如此,那自己就用關外的學子來取代他們的作用,將稅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當然只是這樣還不夠,攤丁入畝才是緩解百姓壓力的辦法,不過朱高煦要做的攤丁入畝和雍正要做的不同。 雍正的攤丁入畝,無非就是明代中后期地丁合一的升級版。 這項舉措客觀上是對底層農民人身控制的放松,但這項改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沉重的負擔問題。 不管是攤丁入畝還是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還是豁除賤籍、地主佃戶平等法律……這些東西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負擔。 因為它們從本質上就是為了剝削百姓而達到充實國庫的政策,而雍正的理念也是為了充實國庫,而非改善民生。 攤丁入畝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地主與富農尚能維持,但擁有貧瘠的土地的貧農則入不敷出,反而造成了流民。 火耗歸公是增加國庫財政收入的手段,百姓的負擔沒有減輕,反倒更加沉重了。 廢除賤籍,本質上就是為了向這群不用交稅的賤籍收稅。 至于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這項政策很好,但怎么施行,能不能實現? 至少在朱高煦的印象里,這項政策就連雍正自己都只在部分地區實行過一段時間,然后就悄無聲息的沒了。 對農民收稅,朱高煦還是那個看法,收稅要從土地收,但同時要根據地方的情況不同,設置不同的稅收門檻。 這點上,老朱對北方除山西,南方除江南外都做得很好。 畝產高的地方自然要多收,畝產少的地方便要少收。 說出來很容易,但實際cao作起來卻十分困難。 想要把這套系統運轉好,必須要有足夠的基層稅收官員,因此興教育是能維持國家稅收系統運轉的前提。 在興教育的同時,還必須要牢牢掌控住這個教育系統,不然就會落得國子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