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節
被火炮打出缺口的左右兩軍豁口開始遭到明軍騎兵的進攻。 他們逼近后面突,在五六步的距離射中渤海軍,造成不小的死傷。 “不要給他機會,全軍往本陣去!” 朱高煦下令全軍沖鋒,不過一百余步的距離很快就能接近。 然而面對渤海軍的沖鋒,明軍陣中卻響起了鳴金聲。 “鐺…鐺…鐺…鐺……” 在鳴金聲中,四千騎兵與兩萬步卒按照預設的方向向南撤退。 朱高煦有意追趕,可當他看到大軍追擊時開始逐漸散開的陣型時,他立馬吹響了木哨。 “先拿下鐵嶺,不要追擊他們!” “殿下為什么?” “是啊殿下,我們追上去就能圍殺他們!” 朱高煦一聲令下,許多將領紛紛不解詢問,朱高煦卻黑著臉質問:“你們的軍陣呢?” “額……”諸將聞言,這才發現他們追擊不過數十步就已經‘各自為戰’了。 “駐守,先拿下鐵嶺城!” 朱高煦黑著臉下令,而與此同時一直在觀望渤海軍動向的吳高與耿瓛也各自嘆氣。 “可惜了……” 二人都察覺到了渤海軍不善于兵團作戰,一旦能夠利用這一點,就能在渤海軍追擊的路途上將他們分割包圍。 “侯爺,還要撤退嗎?” 一名指揮使詢問,吳高也頷首:“渡了河,我們便不是對手,不要與他們纏斗,直接撤往沈陽?!?/br> “是!”聞言的指揮使不再詢問,而朱高煦也在一刻鐘后眼睜睜看著他們離去了。 “入城!”黑著臉,朱高煦在一字時后成功進入了他所期望進入的鐵嶺城。 然而鐵嶺城在吳高的手段下,早就成為了一座空城。 全軍除了在一些地窖里搜到了一些糧食,其它一無所獲。 這時候,朱高煦算是明白為什么歷史上朱棣會罵吳高膽小了。 不止是朱棣,就連他也想罵。 兩方列陣,他兵力居多,居然只是試探性進攻一次,見自己不上鉤就撤退。 若是天天與這種人交手,朱高煦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會被氣出病來。 “殿下,這吳高真是膽小,有這么多兵馬,居然不與我們交戰!” 王義謾罵吳高,倒是朱高煦聽了他的謾罵稍微順了順心。 “與他交手,討不得大的戰果,反倒受一肚子憋屈?!?/br> “委屈倒是小,主要是沒有太大的戰果?!?/br> 王義與孟章交流著,朱高煦則是坐在了馬背上,細細揣摩著自己的手指,似乎在思考。 只是呼吸間,他便想到了歷史上朱棣除去吳高的手段,不由瞇了瞇眼睛。 “小心謹慎是好,只可惜我那大兄不需要這樣的人,我那大兄需要的是大勝?!?/br> 朱高煦說罷,轉頭看向王義:“把遼東的傷兵救治好后,選出幾個受傷輕的派去遼西?!?/br> “去遼西干嘛?” 王義迷糊,朱高煦卻輕笑:“自然是對付那吳高了……” 《渤海紀事本末》:“與高連戰三日,高怯不任戰,遂棄鐵嶺,上獲鐵嶺?!?/br> 《明世宗實錄》:“上至鐵嶺,與官兵戰三日,諸將奮勇。高怯戰,欲棄城走,諸將所勸皆不聽也,遂撤。 上聞高撤,追擊敗之,指揮使吳文陣沒,余部皆沒,是役官兵遼北第一慘敗?!?/br> 第229章 破軍如牧羊 “地窖不要放過,尤其是那些大戶宅院的地窖?!?/br> 正午、在吳高撤退之后,渤海軍輕松占領了鐵嶺。 然而城中軍民糧食皆被轉移,除了有十幾戶軍戶沒來得及離開外,其余軍民都被吳高提前布置南下。 朱高煦也沒有著急追擊,而是選出了兩隊被渤海軍俘虜的官兵,讓他們將南軍在這一戰的表現往遼西匯報而去。 “殿下您這么做,那吳高有苦頭吃了?!?/br> 看著離去的兩隊官兵,諸將之中唯有明白朱高煦這么做含義的陳昶笑了出來。 “我即便不用這么做,他恐怕也領不了多久的兵了?!?/br> 朱高煦輕笑:“丟了三萬衛,又丟了鐵嶺衛,我那大兄若是還能讓他再度領兵,我反倒稀奇了?!?/br> 沒人比朱高煦更了解朱允炆,朱允炆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接受將領自辯后再失敗。 吳高肯定已經自辯過三萬衛為何丟失,也肯定說過鐵嶺的重要性,如今鐵嶺再度丟失,他恐怕很快就要滾到南邊去了。 “滾的好,別回來了……” 想到吳高要被趕到南邊去,朱高煦總算心里順了口氣。 誠然吳高即便在遼東,也很難阻擋他拿下遼東。 只是與他打仗,實在有種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覺,偏偏他撤退也就算了,撤退之前還得惡心一遍你,這就讓朱高煦很難受了。 “朝廷若是能把吳高殺了就好了?!?/br> 被吳高欺負不輕的孟章氣憤說著,朱高煦卻搖搖頭:“那可不行?!?/br> “嗯?”孟章等人疑惑抬頭,朱高煦也察覺到了他們對吳高等人的痛恨。 這樣的情緒,無疑讓朱高煦想到了朱棣在當上皇帝后,麾下將領報復南軍將領,致使許多將領被閑置報復,最后郁郁而終的事情。 他可不想自己麾下也發生這樣的事情,因此得早做準備才行。 “各為其主,他并無過錯,反而對我大明朝有功?!?/br> “若真的有錯,有怨念,你們也當將怨念放到把我們逼得靖難的人身上?!?/br> 朱高煦一開口,王義就明白了他的態度,當即改變口風:“這倒也是,傷兵營的許多遼兵都知道我們是被冤枉的,對我們的謾罵都不還口?!?/br> 王義附和之后,眾人便不好意思再繼續仇視遼兵與吳高了,雖然心里依舊那么想,但表面不能說出來。 “殿下,都算出來了!” 在朱高煦表態的時候,徐晟也策馬從街道遠處策馬而來,勒馬后將幾本文冊拿了出來。 他遞給了朱高煦,并根據文冊內容解釋道:“這一戰,我們殺敵一千四百六十七人,俘虜一千七百二十四人,獲得了三千余套甲胄與許多兵器,還撿回了許多鐵炮彈?!?/br> “傷亡這邊,我們戰死四百七十六人,負傷一千三百一十二人?!?/br> “在那些兵卒身上搜出了四百余石糧食,城內不少地窖中也搜到了三千余石糧食?!?/br> “這些糧食,夠弟兄們吃五天了!” 徐晟帶來了好消息,可以說算上趕路的時間,這次打鐵嶺幾乎沒有糧食損耗,渤海軍的軍糧依舊能支撐大軍四十二天。 唯一讓諸將心里不痛快的,便是折了快五百弟兄。 “鐵嶺的《魚鱗圖冊》拿到沒有?” “沒有拿到,估計被吳高帶走了,不過我們在指揮使衙門里找到還沒被燒毀的糧冊,何吏目他們按照糧冊的入庫糧與畝產反推,估算鐵嶺應該有三萬六千余畝田地?!?/br> 朱高煦詢問徐晟,而他也給了朱高煦答案。 聞言,朱高煦當即轉頭對諸多指揮使開口道:“今日先渡河的五衛三營指揮使,分別今夜休息前將各自立下首功的百戶編撰出名冊,立功的弟兄,每人按照人頭授田三十畝,讓他們可以寫信給他們的家人南下來鐵嶺安家耕種?!?/br> 朱高煦給出犒賞,隨后又道:“他們沒南下前,這城外的三萬多畝耕地,便交給被俘的官兵耕種,此外城中那未曾離去的十七戶百姓,也按照人頭各自劃分十畝耕地?!?/br> “殿下隆恩!”聽到朱高煦如此安排,諸指揮使紛紛作揖回禮,朱高煦則是頷首過后開始吩咐起王義。 “以那吳高在南下一路上和在鐵嶺守城的性子,恐怕會將鐵嶺至沈陽路上那三個千戶所都裹挾南下,試圖堅壁清野來瓦解我軍?!?/br> “等馬匹渡河,你帶三千騎兵一路南下,能截獲多少人口和糧食就截獲多少,遇到吳高也不要與他硬碰硬,他的好日子沒幾天了?!?/br> “是!”王義應下,隨后轉身辦事去了。 “殿下,那吳高是個能人,朝廷真能將他換了?” 剛剛返回的徐晟還不知道朱高煦先前的布置,因此疑惑詢問。 朱高煦聞言卻篤定點頭:“他這次棄守鐵嶺若是有斬獲還好,可我們自家的弟兄都保護的嚴嚴實實,他一無實物來充當斬獲,二又丟了遼北門戶的鐵嶺,將三個千戶所丟給了我們,你說朝廷還能相信他嗎?” “那不是太遺憾了……”徐晟一臉惋惜:“不能在戰場上擊敗他,多少有些難受?!?/br> “確實……” “沒辦法,這老小子就像泥鰍,也不敢和我們硬碰硬?!?/br> 徐晟的話贏得了眾人的附和,顯然他們都想在戰場上正面擊敗吳高。 倒是朱高煦輕笑:“對于他這種人,擊敗他也不能讓他感到難受,反倒是讓他以人臣、同袍的身份與我們站在一起,那對他來說才是一種折磨?!?/br> “殿下您想收服他?”站在一旁的陳昶說出朱高煦的想法,朱高煦也沒有掩飾,直接頷首道: “你們也與他交過了手,我們真憑實據的拿出來論論,若是沒有野戰炮和火繩槍,讓你們各自領兵五千與吳高所率五千人交手,你們可有自信贏他?” 朱高煦掃視眾人,然而除了心中有膽氣的徐晟與陳昶二人站出來外,其余指揮使面面相覷,無一人站出來。 事實上,朱高煦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手中若有能勝過吳高的人,便只有傅讓一人,剩下的林粟、張純、陳昶、王義、徐晟和塔失等人都很難穩勝吳高。 吳高眼下才四十有九,若是能收服他,那他還能為大明鎮守十數年乃至二十幾年的邊關,能省去朱高煦好多事情。 不止是他,就連西南兵團的顧成、瞿能、沐春、何福等人也是朱高煦想要的人才。 這群人的可貴在于,要么父子皆驍勇善戰,要么就是本人尚身強力壯,都可以為大明戍邊多年。 放棄這樣的人才,對于朱高煦來說,只是想想都十分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