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節
大家都知道要削藩,如今朱高煦的《削藩論》擺到了明面上,它能保障藩王們的生活和地位,那就沒有必要反對。 正因如此,朱元璋才會讓朱允炆記住朱高煦的《削藩論》,因為這條路是最好走,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動亂的。 “允炆,聽到了嗎?” 朱元璋的聲音再度響起,目光直插朱允炆。 顯然,他剛才詢問朱高熾,為的就是讓朱允炆知道藩王們的態度。 “孫兒,聽清楚了?!?/br> 朱允炆低頭作揖,朱元璋見狀示意他上前,待他走到近前后,朱元璋才繼續交代道:“你若繼了大位,當好好待你的叔叔與弟兄們?!?/br> 朱允炆聽完后,張嘴想問點什么,但最終沒有說出來,只能回應:“孫兒知道了?!?/br> “好…好…好……” 朱元璋一連說了三個好,然后在朱允熥的攙扶下,躺回到了自己的拔步床上。 望著躺下的朱元璋,朱允炆說不出是什么心情。 為了整理心情,他將身心投入到了那一份份奏疏上。 倒是在他處理奏疏時,朱高熾這個在武英殿內待了三年的燕世子,也心情凝重了起來。 當然,他并不是因為擔心朱允炆削藩而難受,而是因為朱元璋。 與朱元璋相處的這些年,他可以感受到自家爺爺對自己的關愛,盡管或許在他眼中,自己不如高煦,可他還是將燕世子的位置給了自己。 為了避免兄弟鬩墻,他還讓高煦出走就藩,杜絕了燕府內斗擴大。 一想到他那滿頭白發,朱高熾便忍不住鼻頭一酸。 難受之余,他心中更是想到了朱高煦:“不知老二與父親知道這消息后會如何……” “殿下千福安康??!” 在朱高熾想到朱高煦的時候,朱高煦也在幾乎同一天等到了朱棣的二十余萬人馬。他率領數百騎兵出城十里,在一字時后便見到了朱棣與朱權,并見到了郭英、劉真、平安等熟人。 “小子,拜見父親、十七叔、岳祖父……” 翻身下馬,一身鴛鴦戰襖的朱高煦對著眾人作揖。 他并不認識朱植,所以沒有貿然稱呼。 “好小子!倒是高大了不少!” 朱權與朱高煦并肩作戰過,十分佩服他,因此第一個翻身下馬,將他扶起來的同時,不由得感嘆了一下他的樣貌。 十九歲的朱高煦,已經接近身體的完全成熟了,那幾近兩米的身高,以及衣服下那鼓起來的身材,給人的壓迫感不言而喻。 饒是平安與楊文、劉真這種身經百戰的勇將,在下馬與朱高煦對視時,都會本能的覺得他十分危險。 當然,他的身材并不像后世健身者一樣看上去那么夸張,不然以郭琰的小身板,恐怕新婚之夜就是絕唱了。 “哈剌兀跑了嗎?” 朱棣滿腦子都是在想著怎么打仗,雖然對于朱高煦生得魁梧高大十分高興,但他更關心哈剌兀的去向。 “應該跑到兀良哈山去了,父親不如在這里先扎營,派出塘騎打探哈剌兀奔逃方向?!?/br> 朱高煦開口建議,可朱棣卻在他開口建議的同時感覺到了不對勁。 通過朱高煦前幾次出兵作戰,他很早就意識到了朱高煦比他還要了解關外和漠東,因此如果哈剌兀真的北逃了,那朱高煦根本不需要派出塘騎,他完全猜到哈剌兀逃走藏身的地方。 這一刻,他腦中響起了姚廣孝的那些話。 “陛下時常將你提在嘴邊,倒是你與琰兒婚娶兩年有余,怎么一點動靜都沒有?” 朱棣還在想朱高煦的變化,可郭英卻沒想那么多,他與朱高煦雖然也要避免親近,但那是公事上,家事還是可以聊聊的。 “這個……”朱高煦輕笑,他總不能說自己才碰了郭琰沒多久吧,因此只能含糊其辭:“還是小子忙碌了,這次北巡過后會抽出時間來陪王妃的?!?/br> “那倒不必,大丈夫就應該將心思放在功業上?!惫⒄f罷,也轉頭看向了朱棣: “殿下,現在要扎營嗎?” “扎營,派出塘騎搜尋哈剌兀蹤跡?!敝扉Τ谅曢_口,態度比起見到朱高煦前,有了些細微的變化。 “末將領命!”郭英沒能察覺,所以在應下軍令后,便開始與楊文節制大軍向兀良哈禿城扎營而去。 “城內已經清掃干凈,同時為軍中諸將備了休息的木屋,父親請……” 眼見朱棣按照自己所建議的去做,朱高煦也側過身子,示意朱棣往兀良哈禿城而去。 朱棣心中有太多好奇,但他并沒有把朱高煦想的很壞,只是覺得自家老二或許是有事情要與自己說。 他回身上馬,帶著全軍半數指揮使以上的武官前往兀良哈禿城內休息。 這些武官都有自己的親隨護衛,朱高煦私下看了看,估算著應該有一千人左右。 “可以控制……” 知道了這群武官攜帶的親隨護衛數量后,朱高煦心思稍安。 不多時,他們來到了兀良哈禿城的南門處。 只見碎石夯土壘砌起來的兀良哈禿城門口被渤海軍修建了塹壕、羊角墻等多重守城工事。 城內外,兩千多被召回的渤海軍正在班值。 在進入城內,路過城門口的時候,北巡諸將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渤海軍兵卒與己方兵卒的不同。 他們長得不算高,但十分敦實,身材也堪稱魁梧,比諸多武官的親隨護衛都要強壯些。 這樣的兵卒,引得不少武官眼前一亮,朱棣也毫不吝嗇的夸贊:“你這些兵選的不錯,練的精銳?!?/br> “高煦你這次帶來了多少兵馬?”朱權也跟著開口詢問,諸將紛紛豎起耳朵。 在他們看來,在關外毫無節制的朱高煦,理應帶來了足夠多的兵馬,少說也得有個六七千才對。 只是出乎他們的預料,面對朱權的詢問,朱高煦卻輕笑回應:“三千” “三千?”不止是朱權,幾乎所有人都愣住了,也包括了朱棣。 他們不敢相信的看向朱高煦,似乎覺得朱高煦此舉不像是參加這次北巡備邊,反而像是出塞燒荒。 面對他們的目光,朱高煦也沒有解釋,因為他知道這次北巡不會有繼續北上并建功的機會。 只是這件事,他不能與眾人說。 頂著那些目光,他帶著這一千人走進了兀良哈禿城內,并讓王義帶著武官們去休息。 至于他自己則是在朱棣的帶領下,與朱權等人前往了兀良哈人的議事大木屋中。 走進那木屋里,朱棣當仁不讓的走上了高位坐下,朱高煦則是選了右首第三的位置坐下。 接著,朱權坐在了第二位,第一位則是由一個和朱權差不多的人坐下。 在他坐下的時候,朱高煦就知道了這人是朱植,因此對其作揖稱呼,不過朱植只是輕笑頷首,隨后便回頭等著朱棣發言。 叔侄二人的互動只是木屋內的小插曲,期間跟隨走進木屋的郭英等武官也紛紛尋了位置坐下。 這其中,郭英坐左首第一位,其次是幾張朱高煦不熟悉的面孔。 劉真與平安坐在了第五和第六位,顯然地位低于前面的四人。 不出意外的話,第二位應該就是眼下的北平都司總兵官楊文,其次是卜萬,吳高。 在朱高煦打量他們時,木屋內又走進了幾人,分別是朱高煦熟悉的朱能、丘福,以及上次吉林之戰未能見到,存在于前身記憶中的張玉。 三人見到了朱高煦,紛紛點頭示好,并坐在了他身后的三個位置。 一時間,殿內便坐下了連帶朱高煦在內的十三人,這十三人,也基本就是能參與會議的藩王、將領了。 “俺爹的意思說的很明白,那就是最好這一次就把兀良哈這群娘賊趕去漠北,然后讓俺家老二在漠東興屯墾,如此才可保護大寧與遼東轉兵為農?!?/br> 朱棣的發言,還是一如既往的鄉土氣息十足,盡管已經在記憶和現實中聽了多年,可每次傾聽,朱高煦都覺得挺有樂子的。 “俺已經派了塘騎搜尋哈剌兀他們的蹤跡,一旦搜尋到了蹤跡,便要大軍北上,教他們知道俺們漢人的厲害?!?/br> “眼下到了兀良哈禿城,便以此城作為糧草存放的地方,十五弟與吳高你二人留守看守糧草,十七弟與老二你們兩人各自戒指本部騎兵,保護民夫運送糧草給大軍?!?/br> “這次出兵,武定侯與平保兒率全軍兩萬三千馬步兵作為前鋒,俺與朱能、張玉、丘福作中軍,楊文與劉真、卜萬你們做后軍?!?/br> “是!”聽著朱棣的安排,眾人皆沒有什么異議。 郭英雖然老邁,但他當年可是與王弼一同搜尋北元,并成功搜尋,直搗元廷,創造捕魚兒海大捷的兩位先鋒之一。 別說眾人,便是朱棣自己都不敢質疑郭英。 搞后勤的功勞低,讓升無可升的朱高煦、朱權、朱植來做正好,而吳高則是因為與諸將關系不好,即便放在兀良哈禿城也沒事,反正只要戰事結束后,把功勞給到位就行。 中軍都是燕府的人,方便朱棣自己指揮。 后軍是剛到北方的楊文,以及連續兩年立功,很難升賞的劉真和卜萬。 可以說,朱棣的安排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在人情世故上都拿捏的十分到位。 單說這一手,就足夠朱高煦好好學學了。 “這老頭,果然心眼不比我少多少?!?/br> 朱高煦聽著朱棣那一口一個俺的自稱,只覺得他十分腹黑。 在他這么覺得的時候,朱棣也繼續安排著行軍路線和三軍布置,不過這些東西朱高煦都沒有認真聽,因為他知道這次北征也就到此為止了。 因此當所有事情說完后,隨著眾人退場,朱高煦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有離去的意思。 朱棣也看到了朱高煦的舉動,因此在眾人離場后,他走下主位,坐到了朱高煦旁邊。 “老二,你是不是有事情要與俺說?” 朱棣那梭黑的臉一笑起來,頓時露出兩排大白牙,看上去人畜無害。 就這演技,難怪前身會被他一個個大餅給套牢,畢竟誰會懷疑這么個‘憨厚’爹呢。 不過,前身是前身,自己是自己。 這輩子,自己可不會再吃這大胡子的大餅了,因此他坦誠布公的詢問朱棣:“父親北上前,可有從京城收到了什么消息?” “消息?”朱棣愣了愣,想到了自家父親給自己寫的家書,于是笑道:“你爺爺倒是給俺寫了家書,叫俺好好看著弟兄子侄們,好好防備北邊的胡兵?!?/br> “父親沒有多想嗎?”朱高煦轉過身來,與朱棣四目相對。 “想什么?”朱棣還真沒多想,畢竟自家父親安排的事情,他向來是按部就班的聽話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