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節
“陛下,丁丑科北方數百士子圍堵吏部門口,狀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br> “內城街頭上,更有數十名北方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攔住了五府和六部一些官員的馬車上訪告狀?!?/br> 宋忠的話剛剛說完,殿外就傳來了密集的腳步聲。 十余名文官出現在了殿外,他們氣沖沖的走到殿門,卻不想見到了站在金臺上的朱元璋,頓時跪倒一片: “陛下萬福安康??!” 他們的唱禮聲吸引了眾人注意,所有人回頭看去的同時,心里暗道不好。 這十余名文官,皆出自都察院,而這一情況是眾人沒有想到的。 “陛下!臣右都御史嚴震直上疏,請陛下嚴查丁丑科科舉舞弊一事!” 是這個家伙…… 當嚴震直的聲音傳來,所有人紛紛將目光看向了還跪在殿內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楊靖。 同樣是都察院都御史,但右都御史的嚴震直可是開國老臣,大明開國那一年,是他捐獻家中萬余石為大軍籌集北伐糧草,地位不可謂不高。 他這人,雖然與淮西部分勛貴牽扯過深,但為人正直,愛好打抱不平,因此當初在工部和刑部時,就搞出過不小的事情。 旁人可以賄賂所有人,但唯獨賄賂不了嚴震直。 嚴震直出現在這里,這也就代表這次的丁丑科舉之事鬧大了。 想到這里,暴昭等人汗顏,而他們的一切舉動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 瞧著畏手畏腳的這群人,朱元璋心里知道這次的事情,絕不僅僅是一黨一派就能組織起來的事情。 這件事情,恐怕與自己遷移天下富戶有關…… “請陛下徹查丁丑科舉舞弊一事,還北方士子一個公道!” 朱元璋還未想好怎么處理這件事,卻見殿門口的十余名監察御史異口同聲,大聲唱禮。 面對十幾名都察御史和南京城內動亂的北方士人,朱元璋看向了此刻站在殿上的劉三吾和白蹈信。 二人與朱元璋對視后,先后走上前來作揖: “陛下,此次科舉,無徇私舞弊之可能,臣請陛下命人復查考卷,以還臣等二人清白……” 劉三吾和白蹈信胸有成竹的模樣,讓許多人舉棋不定,但他們也很清楚,北方考生不可能一個都沒能取錄,因此紛紛緘口不言,等待皇帝發話。 朱元璋掃視眾人,唯有張信走出來作揖道:“陛下,臣侍讀張信愿意查閱此次會試考卷!” “好!”朱元璋了解張信,這個人雖然有些愛出風頭,比較執拗,但做事算是比較公正的,讓他查卷倒也貼合。 想到這里,朱元璋不假思索的下令道: “召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長史黃章﹑紀善周衡、蕭揖,以及廷試取錄的陳﹑尹昌隆﹑劉仕諤等人查卷,給天下士子一個公道!” “朕倒是要看看,到底是南方人才干超人,還是有人徇私舞弊!” “臣等領命……”聽到朱元璋的話,群臣紛紛作揖應下,心頭一沉。 不多時,被朱元璋召來的十二名官員開始閱卷,而朱元璋坐在金臺之上,冷著臉看著這一切。 與此同時,關于此次科舉舞弊一事的各種流言紛飛。 街頭巷尾中,有說主考劉三吾收了錢的,也有說主考歧視北方人的,種種說法讓主考們說不清楚。 此后三日,劉三吾及張信等人都在武英殿查卷,并且是在朱允炆、朱高熾、朱濟熺三人的監督下進行。 宮里將這消息傳出,許多北方士子算是按下了怒火,紛紛咬牙等待著答案。 三日時間一晃而過,當朱元璋于三月初八拖著病體來到武英殿時,此刻的武英殿已經站滿了臣工。 六部與都察院和各文官衙門的官員紛紛到場,伴隨著推金山倒玉柱的唱禮結束,朱元璋大馬金刀的坐在了金臺上,等待張信等人的答案。 “臣侍讀張信有事起奏……” “說!” 不出意外,這場在武英殿舉辦的早朝,以張信的開口而開始。 伴隨著朱元璋的準許,張信開始上奏查卷結果:“啟奏陛下,經臣等復閱,北方貢生所上呈試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 “臣等以考生水平判斷,所錄取的南方五十一名貢士,皆是憑才學錄取,無任何問題!” 當著朱元璋的眼皮底下,張信等人經過三日復核所得出的調查結論,讓所有人瞠目結舌。 “所謂紋理不佳,禁忌之語是指哪些,這么多北方士子,難不成連一個文章內容毫無問題的人都找不出來嗎……” 金臺之上,朱元璋盡力壓著脾氣,質問著做出回答的侍讀張信。 這是他曾經親信之人,因此他不可能看不出自己的意思。 自己不想追究這件事情,自己想要的不過是在丁丑皇榜上,增加一些北方考生的名字罷了。朱元璋目光深沉,張信卻假裝不懂,雙手呈上一疊奏疏: “回陛下,此乃此次復閱十二人分別給出的進士名錄,請陛下閱覽?!?/br> 他話說完,朱允炆就走下了金臺,將那十二本奏疏雙手接過,呈到了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接過這十二本奏疏,一一翻閱。 朱允炆和群臣與朱高熾、朱濟熺等人看著他,眼看著他的表情從一開始的平靜到忍耐,最后再到波瀾不驚。 “壞事了……” 瞧著朱元璋的表情,所有人心底都咯噔了一下。 “十二本奏疏,為何戴彝、尹昌隆二人所寫奏疏中,有北方士子的名字,而你們其余十人沒有?” “回陛下……”張信與劉三吾二人分別站了出來回答,而他們回答的回答并不能讓朱元璋滿意: “陛下,臣以為,北方考生卷中禁忌之語甚多,如‘君王不賢,臣可棄之’的話更是提及多次?!?/br> “此等言論,若是被選為進士,那日后天下人必定效仿,致使風氣敗壞!” “陛下,臣亦是這么覺得……” 劉三吾與張信所說的話并沒有什么問題,畢竟自從朱元璋下令劉三吾刪改了《孟子》內容后,‘君王不賢,臣可棄之’這句話就成為了不敬之言論。 他們以此來駁回北方考生考卷,倒也于情于理說得過去。 “陛下!臣吏部員外郎孟朝彈劾侍讀張信與翰林劉三吾沆瀣一氣,故意以陋卷進呈陛下,以此干擾陛下圣聽!” “陛下,臣禮部員外郎王歇附議!” “臣都察院……” 當孟朝開始彈劾劉三吾與張信,許多官員便紛紛站了出來。 從他們的口音中不難聽出,他們大多都是北方人,顯然這場科舉已經從簡單的名額之爭,變成了南北之爭。 但不得不說,張信與劉三吾二人用朱元璋的制定的規則來攻擊他,手段可謂精彩。 若是放在十年前,朱元璋一定會卯足了勁,與他們死磕到底,直至他們服軟。 可當下,朱元璋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身體正在惡化,他要做的事情不是與這群江南的腐儒糾纏,而是盡快的將天子的權柄交接到自家孫兒手中。 因此面對群臣,朱元璋再度看了一眼劉三吾與張信: “傳旨,再復閱會試考卷,朕不相信這么多北方士子,人人都犯了忌,更不相信數百北方貢生,會連幾個進士都找不出來!” 朱元璋的這話,已經說的十分露骨了。 復閱會試考卷,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學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不管這次事情的真相是北方考不過南方,還是南方用了手段,總之朱元璋不想追究,他現在想要的,只是劉三吾和張信選出幾個北方人,占上幾個進士名額,以此來平息南北之爭。 想到這里,他深深看了一眼劉三吾與張信等人。 與此同時,第一次復閱的結果也傳出了紫禁城,許多北方士子聽到劉三吾和張信說自己的文章犯忌后,紛紛對其破口大罵。 劉三吾是江南三老,在江南仕林有著極高的聲望,因此當北方士子開始謾罵劉三吾后,許多聽不過去的南方士子也開始回懟。 雙方這一來一去,很快就從口角上升到了拳腳。 數百人在紫禁城的西華門斗毆,偏偏他們都有功名在身,最低的也是舉人。 因此,五城兵馬司根本不敢管,最后還是五軍都督府的李景隆帶兵出面,平息了這場鬧劇。 然而這場鬧劇并沒有結束,并很快就在士子們的書信往來中發酵。 不過數日,直隸、湖廣、浙江、江西、山東、河南等地士子就知道了今年北方無一人被取錄,并且南北士子在西華門斗毆的消息。 一時之間,各地士子但凡有了功名的,紛紛開始上疏朝廷,奏疏如雪花般飛入南京城,同時北方的諸王府也得到了這一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 “這群人,明顯是在試探俺爹!” 三月初九,當燕王府的朱棣得知丁丑科舞弊一案的消息后,他立馬就將目光放到了江南豪強身上。 他雖然只負責帶兵,但他的政治眼光卻并不短淺,更何況他身邊還有姚廣孝。 燕王府承運殿里,朱棣說完那話后便看向姚廣孝:“老和尚,你說說這是不是江南那群人弄出來的事情?!?/br> 當下的承運殿里,只有二人因此朱棣也沒有什么顧忌,直截了當的詢問。 對此,姚廣孝盤算了手中佛珠,頭也不抬的回應:“殿下已經想到了,何必還要問貧僧呢……” “嘿嘿……”朱棣干笑幾聲:“總得問問你,這樣俺心安些?!?/br> 干笑過后,朱棣也慢慢收起笑容,他很清楚這次的事情是南方豪強想要爭奪官場主導權,并且他也理解。 “開國北方百廢待興,除了山西和山東,其它地方都得靠江南的錢糧貼補?!?/br> “如今過去了那么多年,俺爹雖然弄了以鈔抵稅,但能惠利的人實在太少?!?/br> “加上俺爹多次遷移江南富戶,他們恐怕早就積怨,這次為的就是想要往朝堂塞入足夠多的同鄉人,以便日后來控制朝局……” 朱棣說著自己的看法,不過說著說著他就感嘆道:“這群人,是完全不把允炆看在眼里啊?!?/br> “南人抱團,認為宗族大于朝廷,自然如此?!币V孝輕聲說起了南人的特性。 確實,抱團是宗族勢力強大的地區的固有特點,出身江南的朱棣自然了解江南豪強的宗族勢力有多大。 江南抱團,這聽上去天方夜譚,但在明初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 站在時代背景下,源自于南宋、蒙元時期的“南人”政治集團是很特殊的一群人。 這些人不同于南方人北方人的地理區分,而是一個以南人為名號,以仕途經濟為目標的江南政治集團,其政治屬性包括了江西、湖廣、浙江、兩淮和福建。 其余諸如廣東、四川都被他們排斥在外,更別提云南和廣西這種蠻荒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