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節
“稻田的畝產如何,都計算過了沒有?”朱高煦很滿意今年的收獲,低頭看了看糧冊上的水稻產量。 那吏目見狀,也伸出手為朱高煦示意道:“殿下您看,這稻田基本都在九斗到一石二斗左右的產量徘徊?!?/br> “好!”聽著吏目所說的水稻畝產,盡管朱高煦知道這產量還需要打七折,可心里卻依舊高興。 他轉頭看向那一望無垠的糧食田,肩頭的壓力似乎在無形之中輕了許多。 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開頭…… 第171章 親情難割 “稻谷二千一百六十余石,比我們估計的還多?!本旁露?,伴隨著吉林城的秋收結束,朱高煦坐在一處新建不久的院子書房內,感嘆著手中糧冊的糧食畝產。 坐在他一旁的,是正在泡茶的亦失哈。 毫無疑問,這里是亦失哈的住所,而朱高煦的渤海王府,如今已被拆了一半,正在興建中。 “這稻谷奴婢試過了,一石稻谷能出七斗半,比我們預估的還要高,而且顆粒飽滿,味道也不錯?!?/br> 亦失哈為朱高煦倒茶,同時說起了吉林稻谷的優點。 朱高煦聽后也頷首表示贊同,畢竟黑土地名聲在外,只要有配套的農業設施,所耕種的糧食即便畝產不高,口感也不會差到哪里去。 “叫人弄了沒有?我要吃吃這吉林城的稻米?!?/br> 他笑著催促亦失哈,亦失哈也笑著回應:“殿下放心,已經讓庖廚在弄了?!?/br> “好……”朱高煦笑著低頭繼續翻看糧冊,果然發現吉林城的糧食不論品種,基本都提高了一些產量。 曾經畝產七十多斤的蜀黍,如今居然能有八十多斤的產量,小麥和豆料、粟米也是一樣基本都提高了一成左右的畝產。 雖然提高的產量只有七八斤,但加工過后便能得到五六斤成品糧,足夠一個人省著吃三天了。 盡管這沒有達到朱高煦預期的三成,但一想到這其中許多田地才被開墾第二年,明年才是第三年,因此他也不由高興了許多。 水利對農作物的重要性,在這收獲的時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今年開荒了二十二萬畝河灘地,比我們想的還多?!?/br> 朱高煦看著糧冊上的開墾田地數量,心中又小小振奮了許多。 對此,亦失哈卻無奈的潑冷水道:“只可惜其中許多地方只簡單挖掘了土壑,排水不及水泥溝渠?!?/br> “沒事,冬季囤些水泥,三月后氣候稍暖,趕在四月前將水渠修好就行,水泥別的不說,干得足夠快?!?/br> “這倒也是……”亦失哈笑著附和,同時對朱高煦說道: “按照今年的安排,明年應該也是這近四萬畝老田種水稻,那二十二萬畝新田三分之一種植豆料,其余種植小麥,是這樣沒錯吧,殿下?” “嗯”朱高煦應了一聲,手中不停翻看著糧冊,怎么看怎么滿意。 不到兩年的經營,曾經只有幾千人的吉林城,如今人口翻了近十倍,耕地更是翻了近三十倍。 這其中之艱難,恐怕只有一路走來的人才能體會。 “今年所收的糧食,老田的粟米和小麥都達到了一百二十斤左右,加工后能得到接近九十斤的成糧?!?/br> “去年開墾,今年耕種的新田,產量則是在八十五斤左右,能得到近六十斤的成糧?!?/br> “奴婢算了算,今年收獲的糧食中,除去那四千石充作馬料的豆料,剩余的二萬五千四百余石糧食,能得到一萬九千余石成糧,起碼能解決三千二百多丁口的糧食?!?/br> 亦失哈高興的說著,朱高煦也唏噓道:“讓吉林城自給自足,這條路還真是任重道遠啊……” “呵呵……”亦失哈笑道:“您少收些野人,我們就能快些了?!?/br> 亦失哈的話讓朱高煦輕笑搖頭,收獲糧食的這幾日,又有不少東邊的野人小部落來投。 他們來投,主要是因為糧食不夠吃,其次是因為嫌真部的弗達哈。 不得不說,弗達哈眼下都快成為朱高煦在野人女真之中的宣傳委員了,但凡哪里有女真人遭了災,他就派人去找當地的頭人,與他們交流后,推薦他們前來吉林城。 當然,弗達哈也不是什么不求回報的良家子。 他介紹一些野人部落來吉林城,也是會收取一些牛羊作為回報,同時還能在吉林城這里領到幾十到幾百石不等的糧食報酬。 朱高煦算了算,僅今年,弗達哈就從他手里得到了近二千石糧食,基本能養活部落之中的千余丁口了,畢竟野人女真對谷物的要求并不算高。 在他這般想著的時候,一名兵卒也端著一張木盤從屋外走了進來。 亦失哈見狀,親自收拾了一下桌面,將木盤上的飯菜給擺上了桌。 一桶五六斤的稻米飯,一盤炒白菜,一盤炒羊rou和雞rou,這便是亦失哈招待朱高煦這位郡王的飯菜。 說寒酸吧確實,但在這即將入冬的關外,能吃上這些rou菜已經是十分滋潤的日子了。 朱高煦也不以為意,畢竟他在渤海王府,也基本屬于一日三餐,每餐兩葷一菜一湯。 即便后來郭琰嫁過來了,也只提升到了三葷兩菜一湯的標準。 在他看來,兩個人吃五菜一湯,已經極為奢侈了。 要是按照關內的物價算,他與郭琰每日飯食錢都在一百五十文到二百文之間,每年光吃飯就要吃去五六十貫,等同尋常關內百姓三四年的收入。 朱高煦很挑吃的,但卻不追求鋪張浪費。 若是讓他像諸如靖江郡王一樣的郡王,每年花費數百上千貫在飯食上,他寧愿將多出來的錢糧拿去養兵。 不過說起養兵,朱高煦也詢問起了亦失哈:“眼下還有多少兄弟沒有軍械甲胄?” 老朱是給了朱高煦兩千拖家帶口的軍戶和兩千獨身軍戶,但這四千人是沒有甲胄兵器的,所有的一切都得朱高煦自己準備。 三場的事情,朱高煦交給了孟章負責,但孟章一般都找亦失哈稟告,由亦失哈轉告朱高煦。 見朱高煦詢問,亦失哈也開口道:“之前繳獲胡兵甲胄和兵器都熔煉來鍛甲了,眼下六千兵卒之中,僅有不到三千人裝備有明甲、暗甲各一套,兵器俱全?!?/br> 明甲即扎甲,重四十五斤。 暗甲即布面甲,重十八到二十六斤,渤海軍基本選用二十六斤的暗甲。 在一人雙甲的情況,養一個兵光甲胄就得拿出不少于六十五斤鐵,加上兵器的話就是七十斤左右。 這還不算弓箭、箭矢之類的兵器,所以亦失哈先說有的,再說缺的:“當下還有三千二百一十六人缺少甲胄,府庫之中熔煉胡兵兵器后,得鐵料六萬四千斤,又庫存十萬一千余斤,尚缺六萬斤鐵?!?/br> “另外暗甲需要棉花,府庫之中的棉花只夠做兩千套?!?/br> “真算起來,恐怕得到明年四月,遼東都司運新的棉花來時,才能趕在七月前讓六千人盡數得到雙甲?!?/br> 亦失哈算好了時間,對此朱高煦也不著急。 冬季他們不會出兵,對暗甲的需求并不高,明年雖然他準備對三江平原動兵,但也會挑在春耕過后才動兵。 等回來的時候,渤海軍六千人應該甲胄雙全了。 “六千人……”朱高煦在心中呢喃這個數量,還是覺得太少了。 老朱雖然給了他兩千獨身軍戶,但始終沒有提高他麾下護衛的限額,這就讓他有些不太好辦了。 如果他沒有記錯,接下來兩年時間里,東北都不會再發生什么大事,而兀良哈這次又被打殘,不出意外的話,三五年不能作亂。 這么一來,他連想要提升兵馬數量的機會都沒有。 “只能私下養兵了嗎……”朱高煦腦中下意識想到了天高地遠的忽喇溫。 那個地方,依托松花江和吉林城,幾乎能零損耗的將吉林城糧食運到當地,不管是鑄炮還是私下養兵,都是一個極好的地方。 至于練兵養兵的兵源,以現在的局面來看,只有用北山一帶的野人女真來練兵了。 梳理好一切,朱高煦一邊吃一邊詢問道:“船廠那邊,明年開春能下水幾艘船?” “五艘,都是按殿下您的要求制作的千料馬船?!币嗍Ч患偎妓?,聞言的朱高煦也頷首。 這五艘馬船加上之前的兩艘戰船、三艘馬船,差不多能運三千兵馬和兩萬石糧食。 如果只運糧食,一艘馬船能運糧三千石,八艘就是兩萬八千石,加上戰船,一次性就能運三萬石糧食前往忽喇溫城。 “開春之后我要征討忽喇溫城的阿臺外蘭,你讓人去打探打探消息,看看從吉林城乘舟師沿江而下,需要多久才能抵達忽喇溫城?!?/br> “是……”亦失哈點頭應下,不停為朱高煦夾菜。 二人酒足飯飽,過了些許時間,朱高煦便返回了自己那正在被拆遷的王府。 他近來在學女真語和蒙古語,也算是休息時的興趣。 倒是在他等來這個可以休息的冬季之時,他那南歸的老父親卻在忙的焦頭爛額。 北平之地有人口一百九十八萬,然而其中大半是未曾逃回北方的蒙古人、色目人,以及之后戰敗投降南下的蒙古人。 可以說,眼下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數量,還不如北平一省之地多。 這樣的蒙古人數量,自然也就造成了北平時常發生叛亂,需要明軍常常平叛。 沒有出現意外,在時間進入晚秋之后,北平一帶的韃官又爆發了叛亂,這次的理由是覺得衛所之中的南人針對、歧視他們。 保定、河間二府數千蒙古人叛亂,但叛亂不到十天,就被朱棣領燕山三護衛平定,惡首被誅殺,從犯被赦免。 平叛歸來,朱棣依舊精神奕奕。 北平王府內,德勝歸來的他往存心殿走去,在即將進殿的時候看到了拿著一封信,恬靜坐著看信的徐氏。 “徐妹子,俺回來了……” 朱棣小心翼翼的走進殿里,徐氏聽到他的聲音后,也放下手中的書信,笑著回頭:“吃了嗎?” “沒吃?!敝扉ψ叩剿砼宰?,瞥了一眼她手中的書信。信是朱高煦寫的,但送信的人卻是朱棣安排好的。 類似這樣的信,他在軍營里還放著二十多封…… “這次叛亂的百姓都安排好了嗎?” 徐氏笑容親和的詢問起了朱棣,腦中還在想那二十幾封信的朱棣回過神來,點頭道: “安排好了,不過他們多少都有些怨氣,很難解決?!?/br> “這倒是……”徐氏皺了皺眉,臉色擔憂道:“兩邊百姓語言不通,本就容易鬧出矛盾,加上我們這邊都是軍戶,難免會讓他們覺得我們在仗勢欺人?!?/br> 徐氏口中的我們,赫然就是類指從南邊移民實邊而來的漢人。 北平作為前元重要的統治地區,聚集了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漢人貴族,加上從遼東、漠南遷移而來的六十余萬蒙古、高麗俘虜,種種內遷手段讓北平這地方與甘肅一同成為了大明民族矛盾最嚴重的兩個地區。 相比較之下,像遼東這樣原本都是蒙古、女真、高麗人的地方,反而變得民族團結了起來,因為只剩下了漢人。 北平的復雜性,讓朱棣十分頭疼,好在他這個人個性豪放,許多蒙古、女真、色目、漢人都信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