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節
“不……”聽著朱允炆的話,朱元璋搖了搖頭,并不認同他的看法,甚至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刀拜爛和儂貞祐所處的地方和這土蠻阿資不同,寧遠與廣南二地山高林密,遍布瘴氣,便是允恭想尋幾處平坦的地方決戰都不容易?!?/br> “況且這阿資一死,此二賊恐怕會撤兵固守,依托高山密林與瘴氣來拖住允恭他們?!?/br> 朱元璋沒有被這小勝沖昏頭腦,他很清楚云南土司的兵馬并不強盛,但他們之所以可以一直讓明軍頭痛到現在,主要依靠的還是地利。 面對廣南和寧遠那兩處地方,即便是朱元璋親自領兵,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其平定,必須要做好鏖戰的準備。 想到這里,他對司禮監隨身太監道:“替朕擬旨,告訴魏國公不要輕敵冒進,只需要在維摩、教化三司、大窩關等地駐兵屯墾,將二賊拖到春耕即可?!?/br> “是……”隨身太監應下,轉身cao辦去了。 瞧著他離去,朱元璋滿意的坐下。 他很清楚,云南的土司大多限制于耕地稀少而鮮有囤糧,即便有囤糧,卻也支撐不住幾萬大軍吃上小半年。 只要他們撐不住,那春耕時分必定會放回一部分土兵去家中耕種,屆時就是他們兵力空虛,明軍趁勢而進的時候。 “高煦這些日子在干嘛?” 似乎是放松下來了,朱元璋主動提起了朱高煦,聽著他的話,朱允炆及朱高熾也紛紛看向司禮監的隨身太監。 面對問題,司禮監隨身太監作揖回禮道;“聽下面的人說,二殿下這幾日在屋里哼曲,順手學了琵琶和古箏、古琴等樂器?!?/br> “哼曲彈琴?”聽到回答,朱元璋表情愕然。 不止是他,朱允炆四人也十分驚愕。 饒是他們再怎么想,也想不到朱高煦抱著古琴琵琶彈奏,口中哼著歌曲的模樣。 只是不管他們再怎么想不到,此刻的朱高煦確確實實的抱著一把琵琶在書房里彈奏。 他不僅靠在椅子上,還翹著二郎腿,慵懶的彈著手上那一把嶄新琵琶。 這琵琶很普通,是秦淮河上花個百來文就能買到的琵琶。 不過相較于這個時代的那些樂手,朱高煦這廝彈得琵琶卻讓人聽得十分帶感。 屋外,耳房內的林五六等人全部躺在榻上,聽著隔壁主屋的朱高煦彈奏,時不時跟著抖抖腿。 “我說殿下這琵琶怎么跟成了精一樣,彈得曲子和我們去秦淮河聽得都不一樣?” “管那么多作甚,有免費的聽就不錯了?!?/br> “反正我聽著這曲子,殿下好像挺高興的?!?/br> “這哪是高興,那琵琶都快成精了……” 耳房里的林五六幾人搖頭晃腦,時不時拍拍大腿。 盡管跟不上節拍,可架不住他們頭次聽那么帶感的曲子。 不僅僅是他們,就是隔壁幾個軍戶院子的小孩大人也紛紛安靜下來,聽著隔壁院子那位“大人”的曲子,只覺得很有意思。 他們并不懂朱高煦所彈得曲子叫什么名字,可若是丟個后世人來這待著,估計會忍不住趴在墻頭,破口大喊:“是誰彈的搖滾!” 琵琶搖滾,這是朱高煦前世學的一手絕活,原本是看了網絡上用人用琵琶彈了好幾次樂器風格后跟著學的,除了新生晚會亮了一手,之后的日子就漸漸荒廢了。 倒是不曾想來到了這大明朝,他反倒是重cao舊業的彈起了琵琶,而且還把不少前世的曲子都帶了回來。 “這《逃亡列車》彈得手疼……” 良久,朱高煦睜開了眼睛,同時甩了甩手。 自冬月過去,他自覺救了傅友德后,便每日高興的來回哼曲。 到了后來,由于需要寫的東西已經寫完,他干脆重cao舊業的讓王儉、林五六弄來了古琴、古箏、琵琶等前世略有涉及的樂器,憑著這身體的記憶力將曲子譜出來后,每日醒了就是拿著琵琶來幾首流行樂消磨時間。 不然這大門不能出的日子,著實是有些折磨人。 “殿下,吃飯了!” 聽著琵琶聲停了,林五六從榻上翻身而起,提著食盒就往朱高煦書房一邊喊一邊走。 待他打開書房房門,只見魁梧的朱高煦翹著二郎腿在甩手,手里還抱著一把琵琶。 盡管已經看了好幾天,但林五六還是看不習慣。 朱高煦這個年紀正長身體,只是三個月時間,他這身高卻是又漲了一些,前幾天林五六給他量衣服的時候這才發現朱高煦都五尺八(185cm)了。 一個身高五尺八,腰圍二尺九的魁梧漢子懷里抱著一把琵琶,這畫面怎么看怎么別扭。 虧是朱高煦的甲胄被收走了,要是他再穿上甲胄彈著琵琶,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廟里的東方持國天王跑出來了。 當然,刨除這違和的身材,單聽這曲子還是不錯的。 “殿下,兄弟們都吃過了,您快點吃吧?!?/br> 林五六拿著食盒到書桌前開始拆開擺放,幸虧這幾日朱高煦沒有練習書法,因此直接擺菜即可。 正常來說,書桌是肯定不能擺放這飯菜的,哪怕林五六這種糙漢子也知道,不過朱高煦都這么交代,他自然也就照辦了。 只是幾個呼吸,等朱高煦把琵琶放好轉身回來,書桌上已經擺好了兩葷一素一湯的四個飯菜。 “每日待在這院子里,除了照顧赤驩就是彈些曲子,著實無聊……” 朱高煦坐下邊吃邊說,林五六聽后卻苦笑。 在他們看來,朱高煦這樣的日子簡直不要太舒服,哪怕是他們班值的這群人,也覺得這幾個月是他們當兵以來最舒服的日子。 不用cao練、站哨還可以輪班,而且輪得很快。 除了站哨的時候,其它時候不是躺在耳房休息,就是院里喝酒打牌。 那耳房里還有火墻,暖和和的,每日三餐還有酒有rou,雖然不能喝多,但那日子每天都和過年一樣,舒服的緊。 這么舒服的日子,放在朱高煦眼里反倒是不舒服了,林五六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只能用笑容來糊弄過去。 當然,朱高煦也只是抱怨,他知道自己過的日子已經是大明富戶才能享受的日子了,不過幾個月不能出門,他還是有些牢sao的。 要不是傅友德和馮勝那邊沒傳來什么壞消息,估計他這幾天也不能這么高興。 “這米很清甜啊,是新稻嗎?” 談話間,朱高煦品嘗出了碗里米飯的口感,盡管不如宮里的貢米,但口感絲毫不比后世市面上的一些大米差。 “是新稻?!绷治辶Φ溃骸斑@是所里兄弟們家中剛收回處理好的粳米,我看院里的米缸空了,特意從所里帶了百十斤過來?!?/br> “留錢了沒?”聽林五六說這米是所里的兄弟們帶來的,朱高煦第一反應就是給沒給錢。 林五六和朱高煦朝夕相處那么多天,自然知道他的性格,因此笑著點頭:“都留了,按照市價給的?!?/br> 見林五六這么說,朱高煦也點了點頭,吃著這米飯的同時也詢問道:“今年的畝產如何?” “有高有低,基本每畝能收個三百四十來斤?!绷治辶脑捵屩旄哽泓c頭,他對江南的糧食畝產能有這么高并不奇怪。 他來大明一年多,基本也了解了大明現有作物和各地區的畝產情況。 拿水稻來說,江南、湖廣的水稻畝產能有三百四五十斤,河南、山東及北平山西能有三百斤左右,陜西和甘肅等地就較差,只有一百六七十斤。 除此之外,小麥的畝產也是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畝產在一百三十斤到一百六十斤。 諸如大麥、小米、大豆也是同樣的畝產,唯有被稱為蜀黍的高粱產量稍微高些,即便北方也能達到一百六十斤,往南方最高能到二百斤。 在現有的糧食作物中,經濟價值最高的是大豆,一畝地的大豆能榨出大約二十斤左右的豆油,能賣八九百文錢。 以大明現在的情況來看,除非遭遇災荒,不然不存在吃不上飯,吃不上rou的情況。 朱高煦記得,明代史料里盡管多次出現人相食的記錄,但這并不是代表明代比前朝過的差,而是明代文人在記載地方事情上更詳細。同樣一件事情,漢代可能寫一句話就了結,例如“某某縣,人大饑”,但到了唐宋就會開始增加篇幅,而到了明代就會記錄更加完善。 不過不管怎么說,人相食的事情是實實在在發生的,這除了基層賑災系統崩壞,還有地方賦稅沉重和糧食產出不同的問題。 同樣的一畝地收同樣的稅,雖然都是三十稅一,但江南百姓一畝地產出三百五十斤糧食,算上雜稅頂多交五十斤糧食就能了結,農民還有三百斤糧食可以吃。 可是放到了北方,哪怕是如山西那樣沒有遭遇太大兵災的地方,畝產糧食也不過三百斤,同等比例下藥交出四十幾斤糧食,留給農民的只有二百五十來斤。 同樣的稅收和雜稅,北方一畝地僅比南方少交幾斤,可北方產出糧食遠不如南方。 這就導致了明代北方人口不斷有南逃跡象,因為在政策上,他們只在洪武、永樂年間比較舒坦,越往后就承擔的越多。 如果朝廷想要吸引人口去北方,最實際的就是減輕賦稅。 如后世財政轉移那樣的政策,如果用在明代,將江南的賦稅投入北方建設,那北方一定能在幾十年內恢復元氣。 不能說重回唐宋時期的景象,但起碼會比現在好得多得多。 不過這樣的政策如果真的要施展,那江南的淮西、浙東、江右三派肯定不會同意,畢竟他們的根子都在江南,不可能幫著朝廷從江南抽血給北方。 明面上的降低北方各省的賦稅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其它手段對南方加稅才行,而且加稅也得注意對象。 例如眼下占據天下兩層賦稅的江東六府,它們所繳的賦稅已然是天下最高,對它們必須減稅,而對其它地方應該加派其它稅收才行。 朱高煦記得,朱棣是用遷都北京,將龐大的在京官員送往北平,如此才讓北平這一省之地活躍起來。 可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得不對江南妥協,留下了南京這個削弱版的六部班子。 朱高煦如果想要不妥協,就得拉出足夠多的讀書人,并在地方保留屬于朝廷的武裝力量來威懾士紳富戶。 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將衛所制轉為募兵制,然后異地調兵駐守,每隔幾年輪換一次,讓地方鄉紳富戶拉攏他們的成本變高。 不過如果真的要這么做,朱高煦就不得不面對巨大的財政壓力。 哪怕他開采了云南的金銀銅礦,甚至把日本的銀銅礦也占據開采,卻也無法徹底解決財政壓力。 想要解決財政壓力,必須增加稅收,而增加稅收還想要百姓支持,就必須要讓百姓的收入變高。 面對一個農業社會的大明朝,想要讓百姓收入增加,那就只有從農業下手。 這點,朱元璋已經給朱高煦做出了表率,那就是派遣大量的讀書人和匠戶去參與地方上的農業水利建設。 正確的水利建設可以讓一個地方的糧食產量增長三成,這點已經被朱元璋做完了,那么留給朱高煦的就只有新作物這一條路了。 “美洲是一定要去的……” 吃著飯菜,朱高煦沒有遲疑的下了決心。 美洲有許多東西是他和大明朝需要的,其中最缺的就是番薯、花生,除了這兩者之外,土豆和玉米則是可有可無。 番薯的產量即便放在這個時代也是驚人的,花生則是榨油率高得離譜,是同時代大豆和芝麻的近兩倍之多。 在單位的時候,朱高煦看過一些民國時期的檔案,其中就有包括他們縣一些糧食作物畝產的記錄。 在二十一世紀的后世,玉米的產量能達到每畝千斤以上,土豆更是達到了三四千斤的水平,而這也是很多人眼中美洲作物高產的由來。 然而,這個數據是近現代經過科學育種后的產量,并不是這些作物原本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