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節
“楊展之父楊俅在二十二日與楊都督在寧波府的大馬鞍島全殲倭寇石堡,斬首六百余級,俘虜倭寇及其家眷三千四百余人,此戰楊俅先登碼頭,獲功后被都督府擢升千戶官,領宣武將軍銜?!?/br> 林五六羨慕的說出了楊展帶來的好消息,而朱高煦聽后也略微一愣。明初武官想要晉升的難度可不低,尤其是楊俅這種上半年還只是一個百戶官的人,按常理來說上次升為代千戶后,他就應該沉寂最少一兩年時間才能得到擢升。 只是沒想到,后來楊俅跟著楊文屢立戰功,所以才不得不讓他連跳兩級,當上了正千戶。 這次他得了先登的功勞,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這功勞足以讓他擢升為正四品的衛指揮僉事。 或許是都督府那邊估計考慮到他升遷太快,所以這次沒有給他擢升,但即便如此,他也得了一個從四品宣武將軍的虛銜,多拿了一份俸祿。 要知道衛所官制是世襲罔替的,只要本領足夠,子孫后代可以一直繼承上一代的官職和兵權。 楊展搭上了朱高煦后,直接從一個百戶二代,晉升到了如今的千戶二代。 萬一哪天楊俅百年,楊展立馬就能參加考校,然后繼承東海所千戶的官職,這也難怪楊展回來特意告喜。 不過相比較他們的告喜,朱高煦更在意被圍剿的倭寇上。 從楊文開始圍剿倭寇算起,前后也有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了。 朱高煦算了算,死在楊文手里的倭寇沒有五千也有三千了,恐怕浙江沿海的倭寇都得到了消息,跑的差不多了。 如今這條捷報傳出,估計剩下的倭寇也會退出浙江海界,轉而北上南下來尋找一個新的地方作為根據地。 要弄一個根據地可不簡單,倭寇不可能帶著所有東西進行遷移,所以一旦他們搜尋到滿意的島嶼,他們就一定會再次進犯沿海各府縣,以此來搜羅物資。 “林五六……”朱高煦抬頭看向林五六,特意交代道:“你叫個兄弟,給我去曹國公府傳句話,就說這段時間山東、遼東、福建及兩廣一帶可能會遭遇倭夷入寇?!?/br> “是!”林五六沒有質疑朱高煦,更沒有說什么他被禁足,不能向外傳話的話。 哪怕他答應過后要被都督府處罰,他也要傳出朱高煦的這條消息,況且他也相信朱高煦不會害自己,這條消息的傳出,一定不會對自己造成影響。 想到這里,林五六在作揖回禮后便走出了書房,派了一個兄弟往曹國公府傳話去了。 只是兩刻鐘左右,朱高煦的話就被甲字小旗的兄弟傳到了曹國公府。 話帶到后,那兄弟沒有停留,當即就馬不停蹄的往回走。 等李景隆從國公府掌事口中聽到朱高煦的提醒時,距離消息傳來已經過了一字時。 對于朱高煦的話,李景隆沒有太多懷疑,他讓掌事準備馬車,簡單換了套常服后便出了國公府,往宮里趕去。 同時,他在馬車上書寫了一份奏疏,準備以書面形式告訴皇帝情況。 “陛下,曹國公府求見……” 午后的武英殿里,只是過了半個時辰,李景隆便帶著奏疏出現在了武英殿門口,而班值太監也將他到來的消息帶給了朱元璋。 “傳他進來吧?!?/br> 朱元璋頭也不抬的開口,吸引了朱允炆等人的注意。 “繼續說蘇松二府以鈔抵稅的事情?!敝煸翱聪蚰弥鴳舨孔嗍璧闹煸蕿?,顯然剛才他們在討論蘇松二府以鈔抵稅的事情,并且還沒說完。 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提醒下回過神來,拿著奏疏繼續說道:“蘇松二府和南直隸的賦稅黃冊已經交上來了,冊上說二府收取賦稅折錢為一百四十六萬四千三百余二十七貫三錢,實收二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七貫五錢三分,其余皆為通行寶鈔?!?/br> “南直隸賦稅黃冊計秋稅六百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二十七石三分,其余課稅七十六萬四千九百一十六貫三錢四分二厘?!?/br> “以上折色后再減去‘以鈔抵稅’的寶鈔,實收稅額為三百五十九萬七千三百余貫,比以往少了一百一十七萬余貫?!?/br> 此刻,鄉紳豪強的貪婪展露無遺,原本交稅一百四十六萬余貫的蘇松二府,在他們的cao作下,實際只上交了不到三十萬貫,剩余盡數用寶鈔抵稅。 盡管寶鈔還有五成的實際價值,但朝廷還是損失了最少六十萬貫的歲入來源。 六十萬貫,這筆數目可不少,便是支持江南全境以鈔抵稅的朱允炆都不由手心發汗,朱高熾等人更是暗中咋舌。 不過比較他們,朱元璋就顯得平靜很多,因為他心里早就有了準備。 作為從放牛娃和乞丐成長起來的人,他比誰都知道那些鄉紳富戶有多么可惡,但凡他們能拿出更多的寶鈔,他們都不會選擇直接繳納賦稅。 那近三十萬貫稅錢,恐怕都是蘇松二府尋常百姓交上來的,與那些鄉紳富戶沒多大關系。 雖然這次的惠民政策沒有惠及太多平頭百姓,但不管怎么說,朱元璋想要的效果終究是達到了。 整個江南的寶鈔價格在秋稅過后,基本維持在了一貫值錢五百文的局面,其余諸省也基本回升到了四百文左右。 這還只是以鈔抵稅的第一次,如果后面繼續將政策范圍擴大,寶鈔的價值或許真的會如高煦所說的一般,回升到如面額一樣的價值。 不過,想要繼續擴大以鈔抵稅的范圍,就必須讓朝廷能緩緩。 在回收寶鈔不能發行的局面下,戶部每年都在虧損一百多萬貫的賦稅。 如果朱元璋愿意停下地方上的一些水利工程和基礎建設,那或許戶部不會在意這一百多萬貫,畢竟他們大多數人都得了實惠。 可問題在于,朱元璋不愿意放棄自己剩余生命的這些時間,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所以他要趁著自己還能活動,提早將大明朝的各項事情做好。 不停下這些工程建設,就只能從別處來尋找新的收入了,而這個‘別處’,自然就是朱高煦所看山點礦的金銀銅礦了。 “臣曹國公李景隆,參拜陛下,陛下萬福安康?!?/br> “起來吧,賜座……” 朱元璋心思一動,但此時李景隆也走進了武英殿,并對他五拜三叩。 對此,朱元璋頷首示意他起身,并命隨身太監端來了 “九華山的銅礦開采如何?” 朱元璋趁李景隆坐下之際看向朱允炆,詢問著他眼下最關心的事情。 “回爺爺的話……”朱允炆當著李景隆的面起身,毫不遮攔的說出九華山銅礦情況。 “工部的人回話,說那九華礦山或許在漢唐時期就已經有人開采,因此方便開采的地方都已經被開采完畢了?!?/br> “如今動用火藥開采后,雖然還能繼續開采,但每年能產出的銅錠卻不如之前估計的那般多了,而且成本也增加了不少?!?/br> “工部估計,九華山每年能交出一百二十余萬斤銅錠,可鑄錢三十萬貫?!?/br> 朱允炆說罷,剛坐下的李景隆也有些驚訝這九華山銅錠數目。 “不錯……”朱元璋很滿意九華山的出產,同時也將云南的問題提出:“云南礦山探查如何了?!?/br> 九華山只是開胃菜,真正的大頭在于朱高煦看山點礦所點出的云南礦山。 對此,朱允炆也如是回答:“歷經數月,大抵已經探查出二十三處銅礦,六處金銀礦?!?/br> “這二十九處礦山,主要集中于武定、楚雄、姚安、大理、麗江、永昌及臨安等府?!?/br> “三司奏疏之中書寫其規模,認為可開礦場二百余座,但云南百姓不足,只能維持大約四十座場?!?/br> “此外,二十九處礦山,有二十三處屬于地方土官、土司的管轄范圍內,朝廷探查出礦山后,許多土司都帶兵將礦山圍了起來,說是朝廷與他們定下過君子之約,不管他們轄內事物?!?/br> “他們還說,若是朝廷愿意將礦山交予他們,他們愿意將每年的差發翻一番……” 朱允炆如此說著,但包括他自己,武英殿內所有人都覺得云南的土司怕是失心瘋了。 這二十三處礦山代表什么,他們都十分清楚,只要這些地方能投入生產,那大明的錢荒問題就會在之后數年被解決,到時候即便不發行寶鈔,國庫也能十分充裕。 況且,如今以鈔抵稅需要額外的歲入來補貼國庫,云南的金銀銅礦就是國庫唯一的指望。 盡管朱元璋本人不希望在云南大動刀兵,可為了朱家和大明朝的利益,他不得不再動刀兵。 朱元璋看向了朱允炆:“魏國公出鎮云南的錢糧,讓戶部提早運送,最好提前一個月運輸,另外明年從江西、福建、南直隸、浙江等地選民戶兩萬編入軍戶,在臨安、永昌、元江等地增設衛所?!?/br> “孫兒知曉……”朱允炆作揖應下,同時看向了前來殿內的李景隆。 朱元璋順著他的目光看了過去,李景隆見狀也準備抬手作揖,將朱高煦所提及的倭寇事宜全盤托出。 只是不等他開口,殿外便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 今日殿門班值的太監亦失哈拿著一份加急的奏疏走進了武英殿內,并在入殿后跪下叩首,雙手呈出奏疏,聲音急切: “陛下,云南三司送來急報,越州衛土目阿資、寧遠刀拜爛、廣南儂貞佑等部叛亂,云南告急……” 第110章 布局成功 “四部叛亂,怕是西平侯爺一時之間無法盡數剿滅……”“魏國公應該提早啟程了……” “不止,看樣子還是得從四川及湖廣等處調兵平叛才行,云南軍戶三戰七屯,只有不到五萬的備邊兵?!?/br> “還是看看陛下怎么說吧……” 武英殿內,被緊急召來的六部、六科及都察院、五軍都督府等處幾十名文武官員在正殿里交頭接耳的討論著云南叛亂的事情。 他們的聲音不算大,可依舊能傳到偏殿里。 在那偏殿里,朱元璋剛剛從李景隆那聆聽了朱高煦對平倭事宜的建議。 在平倭這塊,朱元璋深知朱高煦那小子鬼點子多,心眼子更多,所以他沒有什么建議,只是對李景隆交代道: “等禮部那邊派遣的官員從朝鮮回來,你再做決定想想如何平倭?!?/br> “是……”李景隆應下,心里卻在為剛才云南叛亂的消息而擔心。 不止是他,諸如朱允炆、朱高熾、朱濟熺、朱尚炳等四子也在為云南叛亂的事情而心神不寧。 后者三人是沒有見過這樣的陣仗,前者的朱允炆則是擔心這次叛亂會持續很久,進而影響云南金銀銅礦的開采。 他沒忍住看向了自家爺爺,卻見朱元璋依舊如往日一樣平淡,并且與李景隆討論著平倭事宜。 有的時候朱允炆很佩服自家爺爺這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心態,因為他做不到,所以佩服。 在養氣功夫上,他還差著對方很大的距離。 “陛下,諸位臣工都到了……” 亦失哈從正殿走入偏殿,同時提醒著朱元璋。 聞言的朱元璋也緩緩起身,對朱允炆和李景隆招呼道:“你們二人隨我去,濟熺你們就在這里繼續處理奏疏吧?!?/br> 說罷,朱元璋走了出去,朱允炆與李景隆也先后跟上。 瞧著他們的背影,三子不同露出羨慕的神色。 自從來到了這武英殿,伴隨著他們奏疏處理的越來越多,他們自己也越來越受到影響。 那種朱筆一揮便能掌握數百上千人生死的感覺,是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 只可惜,他們終究只是嫡長,哪怕更進一步,也不過只是親王罷了,離著那大位太過遙遠了……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英正殿,伴隨著朱元璋帶著朱允炆、李景隆出場,前一秒還在交頭接耳的百官立馬變換了姿態,畢恭畢敬的跪下,行五拜三叩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