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節
“若是削了,你燕府兵權分散,諸藩皆以為是陛下想要削藩?!?/br> “若是不削,給了你一護衛兵馬,那你燕府便有四護衛,兵馬二萬有余?!?/br> “加之燕王深扎北平、遼東、大寧多年,北平及大寧遼東二十余萬兵馬皆歸他節制,一旦朝廷拿你燕府不下,燕王順勢便可號召二十余萬北地兵馬南下,東宮何能不懼?” 馮勝說罷,轉身繼續練劍:“短于人情者,難以在廟堂立足?!?/br> 馮勝似乎在說朱高煦,又像是說他自己。 朱高煦聽后也明白了馮勝的意思,眼下的自己最應該做的就是向朱允炆靠攏,哪怕朱允炆給了自己一張老虎椅,自己也得硬著頭皮坐下。 自己坐下不是為了讓朱允炆高興,而是為了讓朱元璋高興。 想到這里,朱高煦對著馮勝抬手作揖,而后繼續練武。 不過在練武的同時,他也在想到底怎么樣才能讓朱元璋和朱允炆同時高興,以此不會針對自己。 第72章 小鬼難纏 “鐺…鐺…鐺……”初二清晨,伴隨著晨鐘作響,朱高煦如昨日般身著盤領袍,騎著赤驩便向西華門趕去。 灰蒙蒙的街道上,來往的都是趕著上朝的臣工。 他們瞧著騎馬前往西華門的朱高煦,臉上不免露出幾分詫異。 朱高煦入武英殿協助理政的事情早已傳遍了朝野,但武英殿理政的時間是在早朝結束后,也就是辰時。 如今不過卯時,朱高煦起這么早前往皇宮,很難不讓人浮想。 不過,他本人并未在意這些人的目光,因為他清楚自己不會與這些人有什么瓜葛,最少在未來的幾年內是這樣。 他乘騎赤驩來到西華門,交出自己的令牌和赤驩后,便步行向著武英殿趕去。 由于沒有象輅可坐,這二三里路只能由他走著去。 他之所以來這么早,為的是確定一件事,那就是朱允炆是不是在嫉妒自己。 如果朱允炆嫉妒自己,那他肯定會一改往日作息,提前去武英殿表現自己。 “殿下……” 這么想著,朱高煦也花費一刻鐘走到了武英殿前,并得到了殿前班值兵卒的行禮。 “果然……” 入殿后,朱高煦第一眼便看到了已經點燃的香爐,而偏殿內也充斥著忙碌的身影。 他深吸一口氣走進偏殿,此時朱允炆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前的二百多份奏疏堆積如山。 “燕府二子煦,見過太孫……” 朱高煦開口作揖,隔著七八步和朱允炆打了一聲招呼。 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招呼聲,朱允炆也愣了愣,隨后抬頭看向了門口。 在那里,朱高煦躬身作揖,舉止得體。 望著他,朱允炆并沒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反而是露出笑容:“煦弟今日來的有些早啊,皇爺爺還在早朝?!?/br> “臣弟來與太孫學習理政,以便日后去了北邊為大明守土,為朝廷節省錢糧?!?/br> 朱高煦沒有一句話提到朱允炆,但卻字字都是朱允炆。 家天下的時代,不管是大明朝還是朝廷,這些都是老朱家的東西,也是朱允炆的東西。 “呵呵……煦弟過來坐下吧,一直站著像什么話?!?/br> 朱允炆笑著抬手示意朱高煦過去,臉上的笑容看上去很滿意,但實際上怎么想,除了他沒別人知道。 “遵命……”朱高煦應了一聲過后便走了過去,左右的東宮太監也搬來了椅子讓他坐下。 朱高煦就這樣坐在朱允炆的側邊,距離他手中處理的奏疏也不過二三尺距離,能看個清楚。 “煦弟在旁邊看就是,若有不懂的便問我?!?/br> 朱允炆笑了笑便低頭處理政務,朱高煦則是在旁邊觀摩,試圖從中看出朱允炆偏向的處理方式。 他簡單看朱允炆處理了一些政務,總的來說,朱允炆對于政務的處理方式還是比較聽從建議的,并不會胡亂指揮。 不過,在這其中朱高煦也會看到一些地方官員做錯后,朱允炆毫不留情的斥責對方。 “能聽意見,但接受不了對方無用功?!?/br> 朱高煦給出了自己對朱允炆的評價,而被觀察了一刻鐘的朱允炆似乎有些疲憊,放下筆后喝了一口茶。 這會兒他才從政務中走出,想到了自己身邊還坐著一個朱高煦。 他轉過頭去,臉上笑容和睦:“如何?煦弟可有什么不懂的東西?”“自然……”朱高煦也是連忙擺上笑臉,然后投其所好的說道: “我觀奏疏中,地方官員對朝廷政策多有陽奉陰違的現狀,就是不知道為何太孫只是斥責他們,而不是嚴厲的懲處他們?!?/br> “煦弟也這樣覺得嗎?”朱允炆眼前一亮,對朱高煦的討厭削弱一分的同時,他給出自己的回答: “我此前也覺得要嚴厲懲處他們,但皇爺爺說懲處無用,換個人來亦是如此?!?/br> “地方官員們沒有按照朝廷的旨意做,并不是他們不想做,而是地方上的鄉紳胥吏不想做?!?/br> 朱允炆拿著一份奏疏對朱高煦解釋道:“就拿四川移民不得成效,朝廷號召江南各縣移民來說……” “官員們若是能移民自然移民,畢竟這也是能錄入考功的成績?!?/br> “然而移民一事只能惠及官員和朝廷,卻不能惠及江南各縣的鄉紳胥吏?!?/br> 朱允炆放下奏疏,有幾分惆悵道:“這些鄉紳胥吏手中握有大量田地,但他們又不可能自己耕種?!?/br> “因此,他們只能吸納百姓為佃戶,以此來耕種手中土地,從而收取田租來養活家族?!?/br> “這江南的百姓是有限的,朝廷移民多了,江南的百姓數量便會減少,這百姓數量一少,雇傭他們種地的價格就貴了,地方上的鄉紳胥吏只能減少田租來雇傭他們?!?/br> “這么做,一年下來,原本能拿到四成的田租便只剩下三成,長此以往下去,虧損自然就大了?!?/br> “正因如此,江南鄉紳胥吏并不同意縣官移民,而且還會對從西南逃回的移民進行包庇?!?/br> “沒有鄉紳胥吏的支持,僅憑地方的幾個流官,自然難以管理地方?!?/br> 朱允炆道出了封建王朝的本質,那就是不管如何,王朝與地方始終是合作關系。 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想要在每一個縣都駐扎一隊兵卒,常駐大量屬于朝廷的官員書吏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秦依賴地方貴族,兩漢依賴世家與豪強。 只有從隋唐開始,才從依賴門閥轉向挖掘民間人才,宋代繼而發揚光大。 只是不管怎么變化,想要管理地方,依舊需要地方上的那群地頭蛇。 沒了貴族還會有世家豪強,沒了世家豪強還有門閥,沒了門閥又崛起士大夫,可謂殺之不絕,斬之不盡。 越是依賴土地稅收,就越要和地方打好關系,除非你能拉出一支和地方好奇毫無瓜葛的政務人才。 想到這里,朱高煦不禁想到了朱元璋培養的國子監門生。 “為何不派國子監門生前往地方治理地方?”朱高煦詢問。 “你說的,我也曾說過?!敝煸蕿裳矍耙涣?,對于朱高煦的厭惡又少一分: “我當初說了之后,皇爺爺只說國子監門生太少,兩三萬人若是丟在一地還好,若是丟到全國便不夠看了?!?/br> “把他們零散的派出去,只會讓士紳豪強有機會拉攏他們?!?/br> “相比較地方上的這些個士紳豪強,朝廷能給國子監門生的東西是少之又少的,一旦被拉攏便沒有回頭的機會?!?/br> 面對朱允炆的回答,朱高煦點了點頭。 他不得不承認朱元璋說的很對,相比較鄉紳能拿出來的東西,朝廷給國子監門生的俸祿簡直不值一提。 他們可以拿全年一半的收入來收買官員,但朝廷卻不可能把全年一半的歲入都拿來給官員發銀子。 朱高煦聽出了這一點便已經足夠,對于這些鄉紳胥吏,想要抗衡他們,除非有一個諸如后世小初高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行。 貪污不礙事,主要培養人才的速度夠快,培養出來的人才夠多就足夠。 在明初,只要識字,懂算術便是人才。 朱高煦眼中閃爍:“看樣子得在我的《練兵實錄》里填上幾筆了……” 第73章 平倭論 “遼東都司上奏調撥糧食,煦弟如何看?”武英殿門口,伴隨著朱元璋走入殿中,朱允炆詢問朱高煦的聲音同時傳來。 這樣的聲音讓朱元璋的腳步停頓,但呼吸間他便走入殿內,目光平淡的掃視殿里。 “孫兒拜見爺爺……” 朱允炆目光一直在門口,因此當朱元璋走入殿中的時候,他第一時間便起身作揖。 “爺爺”見朱允炆舉動,朱高煦也起身朝著門口作揖。 二人的情況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不由有幾分滿意的點頭:“剛才你們在討論遼東都司的奏疏?” “是”二人回應,朱元璋微微頜首,并未詢問二人何時到的武英殿,而是走上前來,將書桌上的奏疏拿起,簡單看了一下。 這本奏疏的內容和朱允炆詢問朱高煦的內容差不多,因此朱元璋看后便放下,走到龍椅的位置坐下后瞥了一眼自己案頭的五十余份待處理奏疏,隨后才抬頭詢問二人: “說說你二人看法?!?/br> “孫兒以為……”朱允炆似乎早有準備,第一時間抬手作揖回應: “遼東都司乃是防備朝鮮,女真、兀良哈諸部的前線,應當盡早起海運,將糧食運往遼東?!?/br> “嗯……”朱元璋波瀾不驚的回應,隨之看向朱高煦。 面對他的目光,朱高煦一如既往的擺上遼東情況來分析:“回爺爺,我知遼東有二十一衛,軍丁十一萬七千六百,口二十四萬有余?!?/br> “這樣的數額,若是一味啟用海運來滿足,每年江南需要運糧百萬,方能滿足遼東都司需求?!?/br> “因此,孫兒以為,不如讓遼東都司更為細化,將遼南、遼西除金州外的衛所調為二戰八屯,其余還是按照三戰七屯?!?/br> “如果是這樣的話,孫兒仔細算過,大約能節省六萬石糧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