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
“不……”朱高煦在朱元璋說完后搖頭,否認了他的看法,而是打開奏本道: “我看了這奏疏內容,其中劉奉提到了‘縣內諸河’,也就是說這次的水患是滋陽縣內諸多河流一齊泛濫的緣故,那既然是這樣的話,眼下應當做的事情,不應該僅限于賑災和蠲免?!?/br> 朱高煦的話讓朱元璋上了幾分心,不過他也僅僅是想知道朱高煦能說出什么罷了,因此示意身旁太監將朱高煦手中奏疏接過來。 在太監接過奏疏遞給自己后,朱元璋大致閱覽了其中內容,心里已經有了想法,但他還是抬頭看向了朱高煦,想知道他能說出什么建議: “說說你的看法……” 第69章 爺孫和睦 武英殿內,朱高煦僅是處理第一本奏疏,便讓朱元璋詢問起了他的看法,這讓朱允炆無心處理奏疏,只得看看他們能說出些什么。面對詢問,朱高煦則是不假思索的脫口說道: “滋陽縣屬淮河水域,其境內有泗河、洸府河、白馬河、南泉河等河流,合計十八條?!?/br> “孫兒以為,僅是賑災和蠲免百姓秋糧,不過是治標不治本?!?/br> “若是不徹底根治當地水患,那日后水患泛濫一次,朝廷就要蠲免一次,賑災一次,長此以往,府庫空虛?!?/br> “因此,應當著當地官員以工代賑,同時工部派出水工,將滋陽縣境內河流徹底整治,避免當地日后水患再度爆發?!?/br> 朱高煦很輕松就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他很清楚“授人魚不如授人予漁”的道理。 這樣的看法,但凡是個干臣都能說出來,因此并不能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不過,那也僅限是干臣說出,而不是被他人視作武夫的朱高煦。 因此,當他說出這番話后,朱元璋便滿意點頭,將奏疏遞給旁邊司禮監太監,同時交代:“按照這小子說的做?!?/br> “奴婢領命……”司禮監太監接過奏疏回禮,隨后便當場派人去書寫回復。 只是,朱高煦的這番話,也僅限于此。 他的這番話,頂多為他爭取到了一個百里政才的印象,遠遠比不上朝中的那些大員。 因此在朱元璋交代完后,他便再度低頭處理起了奏疏,而旁邊的朱允炆見自家爺爺沒多說什么,心里也松了一口氣,同時笑著對朱高煦夸獎道: “煦弟初次理政便有如此看法,假以時日,恐怕能將北平城治理的井井有條?!?/br> 朱允炆這話聽著是夸獎,但實際上是在說朱高煦只有治理一城的能力。 對此,朱高煦即便聽出來了也不能說什么,只是笑著作揖回禮,好似受到了多大的鼓勵一般。 瞧著朱高煦的舉動,朱允炆也滿意的低頭,繼續處理起了奏疏。 見狀的朱高煦也跟著低頭,對著他剩下的十五本奏疏一一處理。 他先是簡單翻閱了十五本奏疏,這其中內容基本涉及五軍都督府、兵部、地方府縣。 總結來說,就是涉及軍事、后勤、地方政治和經濟。 不過,這些涉及的范圍并不大,軍事和后勤都保證在千戶及以下的事情,地方事宜也是在府及以下的事情。 這種待遇,不難看出,老朱是準備一點點的試探出自己眼下的能力極限到底在哪。 說實話,朱高煦在治理民生這塊,前世確實沒有太多經驗,但架不住這廝玩過的策略戰棋游戲多。 他雖然不知道怎么治理地方民生,但思前想后也就那幾樣。 古代畢竟是農業為主的社會,主要把農業搞好,就等同于將當地經濟搞好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只有農民手上有錢了,農民才會去消費。 有錢的農民多了,那地方上的消費力就上來了,消費力一旦上來,自然而然會有商賈慕名而來。 不過這其中包含的問題還有很多,例如糧食如何轉運,如何保存,如何…… 總之有太多的問題,而且明初本質上并不缺糧食,甚至糧食多到了明初不斷進行大規模的基建。 后世能看到的所有城池,幾乎九成都是明代時期興建的,如此時朱高煦手中就有一本關于地方城池竣工和開建的奏疏。 【乙亥、廈門城竣工,東莞南頭守御千戶所開建,東莞大鵬守御千戶所開建,都勻城始建?!?/br> 瞧著這些奏疏,朱高煦放下了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轉頭開始研究以工代賑。 不過,他手上的奏疏僅有滋陽縣那一本受了災害的奏疏,其它奏疏基本是普通的軍事防備、城池修建等內容。 有前世的工作經驗在前,他很快處理完了所有奏疏。 “爺爺,我弄完了?!敝旄哽惆l現了一件事,他每每叫朱元璋爺爺,對方都會給自己好臉色,所以他這次試探性的喊著。 “嗯?”果然,聽到爺爺兩個字,朱元璋抬頭看了一眼朱高煦,然后擺擺手,示意太監將朱高煦批閱完的奏疏拿過來。 只是幾步路的距離,朱高煦所處理的奏疏便被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他處理政務的速度比朱高煦還要快,因此僅花費一刻鐘的時間便把十五本奏疏看了個遍。 “字寫的不錯,辦法還算中庸?!?/br> 朱元璋眼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很滿意的看著朱高煦的字,對他提出的辦法也點頭表示還算可以。 “以后把都督府千……衛指揮使及衛以下的奏疏交給燕府二子煦處理?!?/br> 朱元璋對身旁的太監交代,同時也對朱高煦教導:“你在指揮后勤調度和備邊的回復還算可以,但政務就差了些?!?/br> “你先好好學學如何調度后勤,回應地方武官奏疏,等過段日子再閱覽處理地方衙門的奏疏?!?/br> “好”朱高煦點了點頭,而此刻朱允炆身側的太監也開始從他桌上那一堆奏疏中挑選出衛及以下的都督府、兵部奏疏。 瞧著太監們從自己桌上取走一本本奏疏,朱允炆波瀾不驚,似乎他并不在意這些備邊、調度之事。 不多時,朱高煦的桌上就擺上了六十余本奏疏,可見洪武年間軍事之繁忙。 有了朱元璋的提醒,朱高煦變得更為謹慎了些。 他翻閱一本本奏疏,其中大部分都是衛所指揮使的奏疏,內容不是請求撥發棉花,就是請求賞賜過冬的布匹。 對于這些奏疏,朱高煦則是按照對方報上來的衛所人數來計算發放。 這樣做看上去有些無聊,但卻很有必要。 朱高煦一一計算后批復,而他所批復的奏疏也會被朱元璋閱覽一遍后批紅。 如此處理了三十余本關于后勤調度這一塊的奏疏后,朱高煦才終于迎來了第一本事關備邊的奏疏。 【西平侯沐春謹奏:甲申,臣置建昌前衛,然層臺衛地多山林、少平衍,難于耕稼,軍餉不給,至是請置衛于建昌徙層臺衛,來年官軍可實之】 西平侯沐春,這個名字朱高煦早早便聽說,只是他沒想到沐春不僅打仗厲害,治理軍隊后勤也那么厲害。 不過對于沐春的奏疏,朱高煦還是發揮了自己前世去云南所看過的一些東西回復。 他先是建議沐春走訪滇南、滇西等地,參考當地人的梯田來吩咐一些地勢險要的衛所開墾,然后又交代了云南當地容易出現的一些病蟲害,以及如何防護。 除此之外,朱高煦又提起了云南的氣候,并列舉了諸如甘蔗、胡椒、核桃、半夏、云木香、杜仲等實用的經濟作物,以此來讓當地百姓富裕。 這些東西,有的可以榨糖,有的可以曬干運送,很容易保存,十分適合云南。 寫完這些東西,朱高煦讓太監將這本奏疏遞給了朱元璋。 期間,朱高煦一直等著朱元璋說自己,然而他僅僅是看了一眼內容,便滿意點頭: “你這些建議還是不錯,不過你是怎么知道云南的氣候適合這些作物?” “是王瑄告訴孫兒的?!敝旄哽闶∪チ撕芏嗑凑Z,讓他和朱元璋更像一戶普通老百姓的爺孫。 “嗯……”朱元璋沒有多說什么,只是將奏疏遞給了太監,交代對方讓驛站的人給沐春提醒,顯然是讓沐春把朱高煦的這些建議重視起來。 做完這些事情后,朱元璋也與朱高煦先后低頭處理奏疏。 只是他們二人的這舉動在朱允炆眼里,卻是怎么都看不習慣。 他隱晦的看了一眼朱高煦,而后迅速低下頭,執筆之手不由攥的更緊了些…… 第70章 何不燒煤 “傳膳!”武英殿內,當朱高煦忙碌了一上午后,他總算等到了今天的第一頓飯。 在朱元璋起身的同時,司禮監太監開始傳膳,而朱允炆也起身跟隨。 瞧見這模樣,朱高煦立馬放下了毛筆,起身跟著朱元璋、朱允炆一起走出偏殿,去到了另一處偏殿。 在這里,十余名太監宮女正在等候,并且已經做好了一切飯前事宜。 朱元璋入主位,朱允炆坐在左側,而朱高煦見狀則是坐到了右邊。 三人入座后,武英殿外等候許久的太監宮女開始端著一盤盤菜肴入殿內,而首先放下的便是一碗湯,三杯茶。 在這些東西放下的同時,旁邊的一名太監也在高聲報著菜名。 “豆湯、泡茶、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rou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盤……綠豆棋子面,香米飯,禮畢~” 十余道菜名被報出,最后以兩份主食宣布結束。 桌上,雞鴨魚rou蝦、豬馬牛羊驢等各式菜肴應有盡有,看得人眼花繚亂。 以朱高煦在大明朝生活了這半年多的經驗來說,如果在外要吃上這么一頓,那費用恐怕不會低于三貫,差不多是一個普通農民四個月的收入。 這樣的飯菜,如果不貪污,那別說是朝中三品以上大臣,便是諸如朱高煦這樣的未來郡王,也不一定敢說能頓頓如此的吃上一年。 在他的記憶中,哪怕是在燕王府里,他們一家九口人,也不敢說吃的如此奢侈,頂多也就是三湯五葷四素,費個四五百錢罷了。 相比較僅吃飯一年就能耗費上萬兩的皇帝,所謂親王和郡王,實際也就是稍微富裕的平民罷了。 “吃飯吧?!?/br> 朱元璋抬手動筷,朱允炆隨后,朱高煦見狀最后才動筷。 朱允炆吃飯的速度一般,好似一個謙謙君子。 朱高煦吃的很快,但是不會發出什么聲音。 相比較他們二人,旁邊的朱元璋吃飯就粗俗了許多,尤其是他吃著那碗綠豆棋子面的時候,那呼嚕呼嚕的吸面聲,與民間蹲在家門口吃面的百姓無二異。 朱高煦見朱元璋都這么吃,他也干脆放開了吃。 對于生物來說,攝入和消耗是成正比,朱高煦力氣大,自然也就比一般人消耗得多,吃的也多。 那邊朱允炆才小口的吃完一碗飯,朱高煦這邊已經摞起來了三個碗,菜肴更是吃了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