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這小子看的還挺入迷……” 穎國公府內,傅友德在耳房偷看朱高煦的反應,瞧著他一會拍案叫絕、一會不斷搖頭,心里不由的升起一種自豪感。 瞧吧,我傅友德寫的兵書也不差。 這也得虧朱高煦聽不見傅友德的心聲,不然他恐怕會有些木然。 畢竟在他看來,傅友德口中的兵書,實際上就是一本中長篇的日記罷了。 “我去瞧瞧這小子看得如何了?!?/br> 傅友德心里驕傲之余,不免想看看朱高煦從兵書里學到了什么。 他對傅忠交代一句,便走出耳房來到前院,倒座房門前的兩名兵卒似乎也見過他,因此慌忙作揖:“國公!” “嗯……”傅友德應了一聲走進屋內,而朱高煦也早早聽到了腳步聲,因此放下書起身,為傅友德端來了一把椅子。 見傅忠進來,他又自己動手端了一把椅子。 他的舉動讓傅友德和傅忠都十分滿意,二人坐下后,傅友德便看了一眼自己的“兵書”,頗為自滿的詢問: “如何?這書中內容還算可以吧?” “自然不錯!”朱高煦坐下后興高采烈的回答: “這本《游記》之中的許多內容對小子幫助很大,尤其是關于北邊、西南的風俗地理?!?/br> “游記……”傅忠只覺得自己似乎聽到了自家父親心碎的聲音,側頭看去,卻沒想到傅友德還能鎮定。 強壓著脾氣,傅友德勉強擠出一個笑臉:“你說它是游記,那其中的軍情記載呢?能否算作兵類的叢書?” “這個……”朱高煦看出了傅友德的勉強,連忙改口道: “雖然不能稱作兵書,但確實算是兵類叢書,可以供南方將領了解北方和西南?!?/br> “嗯……”傅友德得到了一個不算完滿的答案,也算有了幾分安慰。 “不過書中有些東西小子不甚了解,所以想請國公賜教?!?/br> 朱高煦開門見山的詢問,引得傅友德好奇:“不解,是什么?” “您看,小子不解的地方就是這個軍戶逃亡的問題?!敝旄哽隳闷鹆藭?,指著其中內容詢問傅友德。 傅友德低頭查看,這才看到本頁書寫的是洪武三年底,大都督府給內廷的報告。 【丙子,大都督府言:“自吳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終,軍士逃亡者計四萬七千九百八十六人?!痹t天下諸司追捕之?!?/br> 在這段簡短的記載中,明軍從朱元璋受封吳王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的時間里,全國軍士逃亡數量已經達到了四萬七千九百余人。 這種逃兵現象讓大都督府警惕,傅友德也認為要嚴加治軍,而在后續的記載中,朱元璋下達了制度化清查逃兵與缺員的行動。 先是制訂連坐的條例,軍士逃亡軍官負責,接著派出專人領導“清軍“工作,后來又在全軍編造“清勾冊”,清查軍士員額,形成明代“清軍”制度的雛形。 如“小旗逃所隸三人,降為軍。上至總旗、百戶、千戶,皆視逃軍多寡,奪俸降革。其從征在外者,罰尤嚴”。 此外,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命五軍府檄外衛所,速逮缺伍士卒,給事中潘庸等分行清理之。 十七年,兵部尚書俞綸也上疏,稱“京衛軍戶絕者,毋冒取同姓及同姓之親,令有司核實發補,府衛毋特遣人”。 二十一年,朱元璋又詔衛所核實軍伍。 可以說,從吳王元年到眼下,這二十幾年的時間中,明軍軍戶的逃亡是一直持續的。 如果在不懂明代軍戶制度的人看來,這恐怕是朱元璋苛虐軍士后,軍士們集體反應的體現。 畢竟洪武三年正是大明朝高歌猛進,實施第二次北伐的一年。 這一年左路徐達大破王保保,讓王保保木板渡黃河而逃。右路李文忠攻破應昌擒獲元昭宗之子,元昭宗僅領數十騎遁逃。 五月,明軍又發兵攻占河州打開吐蕃門戶。 整場戰役下來,北伐明軍大獲全勝。 可就是在這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背景下,明軍軍士竟然不斷逃跑,三年時間逃了四萬七千之多。 這樣的現象,在朱高煦看來實在是難以置信。 不過面對朱高煦的驚訝,傅友德倒是表現得十分淡定。 他接過這書,指著上面的內容說道:“三年逃兵卒四萬七雖然多,但比起歷朝歷代,我們已經算是治軍甚嚴的了?!?/br> “你看秦國變法,獎勵耕戰,秦國農民也是變著法逃亡?!?/br> “唐朝的太宗、高宗開疆拓土,但是府兵也是出現寧愿自殘也不去打仗?!?/br> “更近些就不必多說,兩宋廂軍逃亡,北虜治下的蒙古人也是爭先逃亡?!?/br> “比起前朝,我們的逃亡數量算是很少的了?!?/br> “況且,這些逃兵逃了也好,最少讓隊伍的不穩定變得鞏固,再往后的逃卒也越來越少了,都是些不愿意服役的軍戶子弟?!?/br> 傅友德給朱高煦上了一課,不過這也是和朱高煦不了解古代和近代軍事史所導致的。 如果他但凡前世上點心,那他就知道哪怕到了近現代,在開國之初的逃兵數量也不在少數,甚至在報告中出現過一個地區逃亡兩萬有余的記錄。 不過對此,大部分將領都是從擔心變得逐漸放心。 近現代都如此,更別提明初軍戶了。 雖然明初軍戶待遇不錯,往往能在駐地得到二十畝至一百畝的屯田,還擁有包括“月糧”和“行糧”的軍餉,但同樣他們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一戶軍戶中,除了擔任軍士的父外,其余諸子也會被授予余田。 一戶軍戶要先耕種衛所的軍屯田,然后才能種自家的余田。 前者的五十畝軍屯田所產糧食,僅有十二石屬于軍戶,而后者的余田不論多寡,都要承擔每畝一斗二升的征糧,接近民戶征糧的四倍。 除此之外,一年下來雖然還有二十四斤鹽的福利,但要命的是他們還得做好隨時被移民的準備。 這樣的條件下,洪武年間一百八十萬軍戶中逃亡數萬戶也能接受。 不過以朱高煦過往查閱的府軍制度來看,軍戶子弟往往大多三代而滿,四代則逃。 如今的洪武朝軍戶大多還在第二代,第三代還沒有成長起來。 一旦這第三代子弟成長起來,那衛所制的崩壞也就要開始了。 不管怎么樣,日后大明都得像大唐一樣轉為募兵制。 想到這里,朱高煦也對傅友德作揖:“小子受教了?!?/br> “好了,你還有甚不解的東西,都一一道來,我給你解釋?!?/br> 傅友德見朱高煦聽得進去,當即也來了興致,毫無保留的詢問起了他。 朱高煦見狀也高興,連忙將自己不解的問題一一拋出,并在傅友德的解釋下逐漸明了。 即便時間一點點逝去,太陽一點點西斜,卻也無法打斷朱高煦如海綿般吸取知識的舉動…… 第52章 街頭斗嘴 “明日你若是無事想來,知會一聲門房,他會讓你進來的?!薄爸x謝姑父?!?/br> 黃昏,伴隨著暮鼓作響,朱高煦的班值任務也結束了。 他站在門口等待丙字百戶換班的同時,也與關系拉近不少的傅忠閑聊。 不得不說,穎國公府內的藏書很多,許多藏書都詳細記載了傅友德南上北下、西進東出的詳細情況。 結合朱高煦前世出差的記憶,二者可以保證朱高煦最大程度了解那些他目前無法到達的偏遠地區。 有了傅忠的這句話,朱高煦日后也不用擔心自己班值休息時沒有去處,只能在家里練武了。 談話間,裙甲作響,一名三十來歲的百戶官走到了朱高煦和傅忠面前作揖: “駙馬,殿下,班值檢查過了,沒什么紕漏,可以換班了?!?/br> “好?!甭牭娇梢該Q班,朱高煦爽快交出了班值令牌,同時轉身對傅忠作揖: “姑父,侄兒先走了,請姑父替侄兒問候國公?!?/br> “回去吧,早點休息?!备抵覍χv禮貌知禮儀的朱高煦印象很好,擺擺手示意他快點回去休息。 見狀,朱高煦再三作揖,隨后走下穎國公府臺階,翻身上馬。 他回頭看了一眼傅忠,與他四目相對,相視一笑,而后便吹響木哨,帶著戌字百戶的兄弟們返回羽林左衛坊。 瞧著朱高煦在馬背上的背影,傅忠當著丙字百戶的面毫不吝嗇的對其夸獎:“這燕府二殿下,恐怕是諸殿下之最?!?/br> “駙馬這話,卑職深以為然……”丙字百戶附和了傅忠,但并不是看在他的面子上,而是看在朱高煦這么多天的作為上。 畢竟時常接觸換班,在丙字百戶和其它百戶兵卒的視角看來,朱高煦確實沒有點兒貴胄脾氣。 每日換班基本都能看到他著甲,即便散班也陪同兵卒回到羽林左衛坊。 這樣的舉動放在這個時代那是不敢想象的,畢竟許多武官子弟都偷懶?;?,以朱高煦的身份,他即便不來班值也不會有人說他,但他依舊每日準時到達,從不做職責之外的事情。 在有才干的武官眼中,朱高煦身為一個未來的郡王殿下卻能做到如此,那實屬不易。 只是他們的夸獎對于朱高煦來說,似乎并沒有什么值得稱贊的點。 前世的他天天九九六,面對的基本都是一群關系戶和懶人,他早就習慣了在做自己分內事的時候,還要經常幫那群懶人關系戶擦屁股。 相比較之下,如今他只需要承擔自己的分內事,這種滋味簡直不要太舒服。 因此在回羽林左衛坊的路上,朱高煦還自掏腰包讓王儉買二十斤牛rou,并準備分給羽林左衛兄弟,以此慶祝他得到了傅友德的教導。 對于朱高煦的舉動,戌字百戶的兄弟自然高呼殿下千歲。 不過也正是此舉,卻引來了一些看不慣朱高煦的人。 “朱高煦!你這么喜歡和一群大頭兵混在一起???” 大通街上,當一道不合時宜的聲音頂著戌字百戶兵卒的歡呼聲傳出,戌字百戶的兵卒們紛紛不悅看向聲音發出處。 只是當他們看到發出聲音的那人后,便紛紛低下了頭。無他,只因為發出這聲音的人正坐在一輛華貴的馬車內,而他自己身穿郡王常服,馬車左右還有二十名王府護衛。 這人年紀十三四歲,長相雖然不錯,但臉上表情卻帶著一絲譏諷,看上去十分瞧不起朱高煦一行人。 對于這人,朱高煦認識,他是晉王府嫡三子朱濟熿,因行為不端而不受父親朱和爺爺朱元璋的喜愛。 面這個小自己一歲的堂弟,朱高煦卻是一點不慣著,直接騎著赤驩走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