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節
“重八,說是有好的東西?”馬皇后向里長和憨憨點下頭,一臉期待地看向朱元璋。 “電話咱們有了,隨時能夠說話,就是……嗯……行吧!能說話就行,但需要鋪電話線。 妹子你看看這玩意兒,不用電話線,把要說的話變成了滴答的聲音,按照不同的滴答次序給轉化成數字。 然后咱們不是有文字嘛!用四個數字代表一個文字,就是慢一點,不過真管用??! 再慢,難道還有騎著馬跑來送消息慢,這要是放在戰場上,咱估計可以坐鎮此地指揮戰斗?!?/br> 在等待馬皇后過來的時間中,朱元璋了解到了電報的情況,用數字來對應文字。 他漸漸地相信了,確實是這么個道理,把數字記好了,或者拿著本書,受到數字后對著比,就看到了字。 現在讓婆娘過來,再驗證一下,這東西才是戰爭神器?!盀槭裁床皇瞧匆?,咱們的字典上有拼音??!” 馬皇后也覺得神奇,但她想到了用字母代替數字,那個就拼而已。 “皇后,因為有音調,有同音字,用拼音字母的話,會出問題,為了避免那種可能在關鍵時刻影響整個戰局的失誤,才采用數字,一組數字對應一個字?!?/br> 里長給出解釋,拼音那個他最開始也想到,發現確實不行,關鍵的時刻,有的通訊就一個詞。 那么這個詞錯了可就完了,電報上無法校正這個。 “對對對,是這么個道理?!瘪R皇后還未出聲,朱元璋在那里點頭。 “照這般說,一旦發現敵人,如果身邊帶著這個東西,那么自己就可以躲起來,斥候。 然后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把敵人的行進路線、數量、輜重情況,發給別處的人。 大家就向著敵人的路線必經之處前進,每次都能打出來以多戰少的局面,而且還是突襲?!?/br> 馬皇后沒有急著去驗證是不是假的,先說這個工具在戰爭用的作用。 戰斗的時候敵我雙方都是在移動的,哪怕是有的城池要守,外面也有軍隊。 在同樣的武器、士氣的情況下,誰能集中優勢兵力,誰便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朱元璋繼續點頭:“至少和林的烽火臺又多了一個保障,妹子你去那邊,發個消息給咱?!?/br> “你要發啥呀?”馬皇后問。 “咱倆之間你好不知道要發啥?”朱元璋回應。 “你真的想把咱倆的事情讓別人知道?”馬皇后再問。 “你要發啥?”朱元璋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咱讓你正常發點東西,你…… “等著!有什么不敢信的,咱村子出品的東西。對表?!?/br> 馬皇后白朱元璋一眼,說給里長等村民聽。 她到了那邊,距離這里有一里地,坐小火車去的。 兩個人對了表,同時也沒有其他人靠近,就是電報收發人員,旁邊放著個對照的‘書’。 朱元璋看著表,然后滴答聲音響起,有人在抄錄數字,之后又查書。 “陛下,皇后問你,燒餅好吃不?”下丘村負責這個的少年納悶地跟朱元璋說。 朱元璋一愣,眼圈瞬間紅了:“回消息,咱這輩子再不讓妹子被燙?!?/br> 里長露出笑容,這種事情正常渠道了解不到的,不過他曉得。 隨后馬皇后又乘車回來,用指頭點點朱元璋的腦門:“滿意了?” “咱好歹是一國之君,讓別人瞧……沒事了?!敝煸跋胝f讓別人瞧見不好,結果發現周圍的人都轉身。 第872章 發報人群面向誰 電報的出現,讓很多人再次忙碌起來,留在應天府的軍隊開始挑選人,跟著學習電報收發。 這個難度可比電話大多了,電話難的是人工交換的位置,電報則是準確發送信號。 好在沒有人能夠弄出來同樣的電報機,學習的時候只有明碼,不需要加密。 但一邊讀電碼,一邊寫下數字,還是挺考驗人的,需要聽節奏,倒是不需要把所有的文字全背下來。 大臣們知道后,在吃驚之余,得把大明各州府進行編碼,到時候每個縣要有電報機,地方或者朝廷有什么事情的話,通過電報傳遞消息。 徐達、湯和、藍玉等將領考慮的則是軍事方面,拿電報來指揮調度軍隊,敵人就等著進一個個包圍圈吧! 即便是武器都一樣,雙方斥候一遇到,敵人的斥候往回跑匯報消息,自己一方的就地發報。 等敵人的將領得到斥候的消息時,己方的陣形都展開了。 大家忙著電報機的安排,加上人手學習,文官們希望地方州府縣的電報員由吏員來當,不然都是軍隊的人手參與進去。 軍隊的自然就是軍隊選人,另外百貨商店也要有自己的電報機,一般要準備兩個,一個使用,一個備用。 到時候就不能一村一個了,只能一縣一個,或者劃分出來片區,幾個村子的百貨商店一個。 要看村子大小,大的自然就安排個百貨商店,太小的找不到那么多的人手,東西放在商店里沒有人買。 “咱想到個事情,這電報機拿出來,是不是百姓也能用?像過來干活的人,他們家中有急事,就在那邊發報,這邊接到后把內容傳遞給他,他再回電?!?/br> 還是那個箭樓,朱元璋又帶著馬皇后坐在這里透過玻璃窗看下面的集市,順便吃烤rou串。 他想到了電報的用途,讓百姓互相傳遞消息。 陪同的里長接過話:“陛下,想來商人使用得更多,某個地方只要商人留下人手,某種東西的需求多了,或者產量高價格低了,就可以發電報提前知道,然后立即組織貨源賣過去,要么從那邊低價購買。 咱們應該會最先知道,只要有負責百貨商店的人關注地方的物價即可。 加上一些不是很大的水災、地震、干旱等災情,朝廷都能快速反應,有人煽動造反更不用說。 凡是需要消息傳遞的地方,電報皆能用上,而且非常好用,可以收費?!?/br> 里長最后強調下賺錢,按照字數算錢,如何定價還不清楚。 要看百姓用得多不多,一般得是直系親屬在外地,才會發電報說事情,否則受路引影響,基本上都出不了百里。 許多人家一生都沒有人出過縣,他們自然不需要找誰發電報玩。 “一個字多少錢合適?”朱元璋同樣考慮這個,他喜歡賺錢。 馬皇后與他一樣:“最好把商人發報和尋常百姓發報的錢分開算,低了商人占的便宜大,高了百姓遇到急事錢不夠?!?/br> “標兒怎么說?”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好大兒。 “父皇,孩兒認為百姓很少發報,商人通過電報獲得利潤,故此電報價格定高。 百姓真有距離遠的需要電報,看什么事情。 家中有人病重、去世、成親等,可給予補貼。 通過電報的內容就能知曉,然后先發報,再核查,確實如此的話,幾個字一文錢,甚至不要錢。若是說謊了,就要求對方補二倍的價錢,沒錢抓起來干活抵?!?/br> 朱標想到了一個辦法,百姓使用情況少,地方官員都不可能總發報,若事事都要向上匯報,天天匯報,就應該撤職了。 商人也是百姓,要一視同仁,商人遇到同樣的事情,也給補貼,如此才能一碗水端平。 老二秦王朱樉跟著說:“父皇,孩兒覺得可以給銀行用,商人帶著大額寶鈔路上怕被搶,那么就開匯票。 等著人拿著匯票到外面的哪個分行取錢或轉給別人,發個電報核對下,就能確認了。 如此匯票丟了也不怕,別人拿著取不出來,商人帶著走,有歹人搶的話,什么都搶不到?!?/br> 朱樉覺得要用在銀行這個重要地方,匯票是收費服務。 等以后有了異地存取的時候,也要收費,基本上能用的百姓少,百姓只在一個地方生活,縣城的銀行就夠他們存取錢了。 故此異地存取不急著上馬,匯票為商人服務,按照時間的不同來收取不一樣的手續費。 包括最高的比例,還有最低的收費多少。 朱元璋頷首:“不錯,即便商人會把這個錢轉嫁到購買的人身上,咱也不能賠錢,想來一個字十文錢很便宜。 比如浙江府的麥子貴了,一石要四百文,咱南京的則是三百文,由于有運河,運費則不高。 發電報可以寫:麥四百,缺五萬。 意味著需要五萬石,誰先得到消息誰就先組織麥子往那邊送。 一石一百文的差價,五萬石就是五千貫,僅僅需要六十文的,再加雙方的稱呼啥的,想是二百文夠用。 若是浙江府麥子賣六百文呢?那么……是不可能的。 跟南京差一倍,他是慢慢漲上去的,咱早看出來情況不對,那邊匯報后就調動麥子過去平價了?!?/br> 朱元璋舉的例子基本不可能,用不著商人先動手,又不是其他的商品,糧食價格差那么多,必然要平抑。 只要包含了運費之后還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價格差都不行,必須給壓住,順便賺錢,常平倉一個調度就行了。 浙江府看種不種麥子,不種就運,種就用常平倉。 若是絲綢的價格漲起來了,那個不用管,商人處理。 而鹽價太高還是要朝廷出手,涉及到的是生存,兩文錢一斤的鹽價出現四文的情況,那還了得? 可不是貴兩文的問題,屬于翻一倍了,不吃還不行。 “父皇,那樣一百文一個字都沒問題的。商人買賣一次,必然賺至少幾十貫,拿出來一兩貫發電報還不成?咱是給了他們額外的賺錢機會?!?/br> 老五朱橚眼珠子轉轉,他給漲了十倍的價錢。 在他看沒有電報商人就無法快速得到消息,電報屬于用錢來還更多的錢。 第873章 價錢高昂試商用 “這個……”朱元璋想著一個字一百文,看向里長。 “陛下,吳王殿下,這里面有個事情,商人派人手到其他地方,不是一個商人派,是許多商人都有人?!崩镩L提醒。 朱橚露出茫然的神色,沒明白,許多商人難道就不發電報了? 朱元璋恍然:“商人多了,當一個地方出現缺東西的時候,他們的人手會紛紛向他們傳遞消息。 那樣就不是一個商人組織貨物運過去,大家一起運,若是判斷不好,不但賺不到錢,甚至會賠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