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節
護衛們跟著下地,他們不會種姜,學到了,以后跟別人聊天的時候可以用上。 其他村民布置水車引水渠,種姜對水要求多,離水邊遠的地方不適合種,能把人累死。 別村的人中午吃一頓飯,休息半個時辰,頂著日頭下地,晚上又被留下吃一頓飯,用馬車和騾車給送回家。 “姜種完,下一步還種什么?”里長白天被曬得迷糊了,吃完飯坐在祀堂里喝茶水。 “竹蓀,今年大規模種植,去年的成果,明年咱們就有很多竹蓀吃了?!?/br> 朱聞天提醒,今年還從其他村子收竹蓀,不考慮賣給貨郎什么的,自己吃。 去年種的竹蓀今年拿來當種子,培養菌種,明年端午節前,可以有幾十畝的竹蓀,給宮里送去一部分。 第153章 另有可種如竹蓀 “種好地也是能發家的??!不說需要大牲口的地,只竹蓀,第一年跟其他人買點,自己采點,做成菌種種上,第二年收獲一堆,再種,第三年……” 里長看著憨憨搖頭,誰能想到值錢的竹蓀能一畝一畝地種?不都是在竹林里慢慢找嗎? 收完水稻種苧麻和油菜籽,必須有大牲口,種竹蓀憑村子里的人足夠。 朱聞天想想后:“銀耳也能種,種不?掌握了竹蓀的種植方式,銀耳和木耳種起來就輕松多了,它們比竹蓀種植技術要求低?!?/br> “種,銀耳就比竹蓀便宜一點點,灰的木耳價不算太高,咱不為了賺錢,銀耳好吃,以前采到過,脆脆的,現在種來得及嗎?” 里長一聽還有好吃的能種,表示同意,如竹蓀一般,有錢不好買,有價無市。 銀耳與竹蓀差不多,白色的少,黑色的多,黑色的市場上能見到。 “來得及?!敝炻勌禳c下頭:“現在正是有銀耳的時候,高價買,給宮里寫信,讓他們幫忙。 要新鮮的銀耳和灰木耳,快點運過來,咱們用代料栽培方法種,椴木的不行,時間已錯過。 咱這附近找栓皮櫟,明年春天拿它,種,直接放到外面,無須坑道,咱這里的氣候合適?!?/br> 朱聞天知道本地就有銀耳,安徽省一大堆地方全有野生的,關鍵沒人專門去采,百姓都忙著。 幾乎安徽所有的市皆可獲得野生銀耳,包括宣城、蕪湖、當涂。 同時栓皮櫟也多,不少銀耳就從它們身上獲得的。 用栓皮櫟的段木方式種植,相當于野生的了,產量遠遠比不上代料栽培的。 代料栽培沒有塑料口袋,用薄的油紙代替,獲取種子需要新鮮的銀耳,村里有玻璃瓶子。 里長不停地點頭,對,找宮里,他說道:“咱與宮里說,給咱一斤鮮銀耳,明年?產量高嗎?” “今年冬天就行,種起來一片片、一層層的,給一斤還十斤?!?/br> 朱聞天其實想說還一百斤來著,又覺得不能這樣,十斤已經不錯了,當是種小麥和水稻了。 “好好,我寫?!崩镩L在旁邊拿來文房四寶,示意憨憨幫忙研墨。 他已經不為了錢而努力了,只想吃,不好買就自己種,等種出來后天天吃。 “立秋的時候記得買山楂,那時山楂正好下來,咱們做山楂罐頭和糖葫蘆用,還得做藥。 銀耳配山楂罐頭又簡單又好吃,酸甜清脆,說著我都饞了。 蜂箱冬天安排一下,別死太多,來年開春出蜂速度慢,大棚里要放一部分?!?/br> 朱聞天借機會把自己想到的說出來,怕忘記。 養殖的、種植的,各個時間與需要關注的加起來很多,想要清閑就別賺錢,也享受不到新東西。 勞心者有時比勞力者更累,干活的人只管出力氣,指揮的人需考慮不少事情。 “記得記得,我寫下來?!崩镩L回應。 …… 第二天在蒙蒙亮的時候,村民們去山神廟的兩畝竹蓀種植地收竹蓀,一畝收了七百多斤,鮮的。 當下的一斤重量將近六百克,因此比起朱聞天時候的種植沒減產,屬于正常,卻同樣未高產。 收完了繼續等著,還能收兩次,即兩年收三次,第一次最耗時間。 “種五十畝,剩下的留著吃,給宮里送去二十斤?!敝炻勌煲姏]有外人,就不裝傻了。 結果他的小伙伴們卻在旁邊非常默契地說:“種、吃,送,嘿嘿嘿嘿!”朱聞天:“……” “哈哈哈哈~~”村民們大笑。 然后起來晚的太子府的人尋過來,狗叫聲響起,村民帶上二十斤竹蓀迎過去。 太子府的人站在狗叫的地方不往前行,里長與他們講好的,故意這樣講,留個懸念。 太子府的人就以為高人在此,只是上回頭兒比較倒霉,掉坑里了。 他們的目的是保護村子,并非把高人找到抓起來,知道高人在此住即可。 “你們來得正好,這里有二十斤竹蓀,我有一封信要送到太子府?!?/br> 里長對朱太一說,意思是你趕緊吃飯,吃完了帶東西去送。 “我和朱太二去?!敝焯幻靼?,他也有東西要送,關于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和稅收方面的。 以后誰敢提天下物產有定量,不與民爭利的話,就能反駁了。 等他們吃了飯,乘船離開,兩個人坐在船上看兩個籃子里的竹蓀,籃子上面有蓋子,遮陽用。 “這么好的竹蓀,一個得十文錢吧?”朱太二瞅一眼后立即蓋上。 “十五文,在村子里收給七文,現在下丘村收,其他村子有竹蓀全賣過來?!敝焯恢纼r錢。 “那可賺錢了?!敝焯J為價錢太高。 “你一個人去找竹蓀,找一天也找不到幾個,拿回家等別人上門收,數量少,收貨的人必然狠狠壓價?!?/br> 朱太一不覺得找竹蓀比正常干活強,除非不忙,得數量多才好與別人談價錢。 他其實沒說錯,朱聞天跟小伙伴們一大群人找一天,找七十多個,品相不同的。 按照人工來計算,這些人的付出不劃算。 “頭一次聽說竹蓀論斤稱,不都是按照個頭大小買么!”朱太二掂量下筐。 “應該是種的,聽過誰聊天提過一嘴,看個頭差不多大?!?/br> “竹蓀怎么種?沒種子。里長給你的信沒有漆封,咱看看不?” “回去給完太子再看?!敝焯徊煌?,沒漆封代表內容不怕泄露。 他卻依舊不想看,萬一太子到時隨口問一句‘你看了沒?’咋回答? 下丘村的村民不去考慮送信的人什么心思,他們在忙著種竹蓀,按照之前的方法cao作。 他們高興,村子不缺錢,不代表不缺好東西,村子常年收竹蓀,有時到了兩個縣城還要打聽下有人賣沒。 種一回兩年收三次,五十畝種下,夠吃了,要不再開五十畝地出來,明年繼續種。 竹蓀跟蜂蜜一樣,平時多吃對身體好,補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 嗯!蜂蜜比糖好吃,還要多養蜜蜂才行。 村民一邊干活一邊想著好吃的,已不以吃飽為主了,開始講究品質,要養生。 第154章 再問中都事由尋 中午的時候太子府沒離開的人吃到了竹蓀燉雞,村子慶祝一下,竹蓀大豐收。 此時一天比一天熱,還未到小暑呢!即未入伏天,等著入伏…… 所以大家搭起來棚子,不進大食堂,食堂里面悶,外面是曬,有個棚子就好多了。 燉雞的主食用烙餅,基本上不放油,直接烙,發面的餅。 燉雞里面有點大棗、枸杞、豆腐,沒有山藥和荸薺,季節不對。 其實山藥有,藥鋪用,放在陰涼處,用冰局部降溫,關鍵是山藥斷開的地方要抹上灰和硫磺熏。 這個不是為了平時吃,關鍵時刻治病的,隨著保存期增加就隨時扔掉壞的。 等堅持到再過半個月,就有新鮮的山藥出現,不過很少,還是藥用,直到天冷時,才有大量山藥上市。 過來建大棚的人已經不在驚訝下丘村的飯菜了,他們只需要吃好,然后努力工作即可。 即便如此,他們見到竹蓀的時候依舊愣一下,根本不是自己應該吃的東西。 …… 同樣吃到竹蓀的朱元璋沒覺得自己不應該吃,他盯著新鮮的竹蓀看。 今天來不及了,朱標把兩籃竹蓀直接拎到坤寧宮,馬皇后給做了一點。 朱元璋在數,看有多少個,宮女太監拿來布鋪開,竹蓀放在上面。 “五百四十個,妹子你做了多少?”朱元璋數完,問馬皇后。 “十個,你和標兒一人三個,我與太子妃一人吃兩個,正好燉著雞,放里面了?!瘪R皇后回答。 朱元璋鼻子一酸:“妹子你何苦呢?放,多放,再燉一會兒,下丘村種的,看看大小,差不多?!?/br> 朱標更直接,摟起一堆就給娘親。 “用不了這么多,我再拿六個,一人四個?!瘪R皇后挑出來六個,太子妃幫忙。 就是說二十斤鮮的竹蓀五百五十頭,比起朱聞天時候更高產的差,人家用的東西好,一畝地能出一百二十多斤干竹蓀。 干的一斤竹蓀一百八十多個,新鮮的呢!差不多十八九個一斤。 換到明朝的斤,應該有二十三四個,二十斤四百七十個左右。 下丘村的多了八十頭左右,個頭小了,每斤比高產的多四頭。 “你娘??!總是把好東西給我和你們,以前的時候就是,你得多勸勸,下丘村送來的吃食,她有何舍不得? 看看,管咱要銀耳,給一斤,冬天拿回來十斤,這是啥?他們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