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節
費祎貪戀功名,常有流露出渴望相國之位的意思,故劉禪對費祎略有不滿。 見諸葛恪與眾人聯手彈劾,劉禪出于思念諸葛亮的感情下,遂罷黜費祎,命諸葛恪全權負責征討朔方鮮卑。 諸葛恪率步騎五萬出征,歷經半年之久,轉戰漠南千里,在文鴦的幫助下,遂平漠南鮮卑。 公元254年,大軍功勝歸朝,除文鴦被封為漠南都護外,諸葛恪被劉禪拜為左丞相,與右丞相滕胤聯合執政。 為了讓葛、滕二人能齊心協力,共同輔佐自己,劉禪以霍峻、諸葛亮之故事告誡二人。 諸葛恪初上位時,為收取民心,便廣施德政,放松對官吏的考核。 針對放松官吏管理考核,滕胤雖以葛公舊政反對,但卻被諸葛恪一言否決。 一時間,諸葛恪因松弛之治贏得人心,朝野為其的贊譽之聲不小。 兩年之后,諸葛恪為追求名聲,令姜維率西域諸國聯軍出征烏孫。姜維以西域已安為由,希望諸葛恪撤銷政令,但卻被諸葛恪拒絕。 無奈之下,姜維唯有遠征烏孫,雖有斬俘,但因糧草不濟而退軍。諸葛恪對此不滿,常下文訓斥姜維。 伐西域不成,諸葛恪上疏伐河湟。言羌人盤踞河湟,如若令其勢大,則恐會重蹈中漢之亂,故當發兵西征之。 雖有不少人反對,但諸葛恪卻得到劉禪的批準,于是率兵征討河湟。 得聞諸葛恪出兵,西平鞠氏擔憂諸葛恪對自己下手,被迫聯合諸羌反叛,殺害西平郡長吏。 諸葛恪雖一意孤行,但架不住漢軍驍勇,西平鞠氏被滅,生羌逃到西海(青海)。 為了建功績,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不惜冬季深入西海,搜撲羌人酋首。 搜山檢海月余,因諸葛恪手段殘酷,河湟諸羌齊叛,不斷劫掠漢軍糧道,遂引起了軍心動蕩。無奈之下,諸葛恪唯有暫時回師。 撤軍途中,羌人不斷進攻漢軍,加上河湟冷酷的天氣,對造成了漢軍不小的傷亡。 此役,漢軍有萬余人死傷,諸葛恪灰溜溜跑回關中。 得聞諸葛恪大敗,劉禪勃然大怒,令人問罪諸葛恪。諸葛恪為穩固自己權勢,故意謊報軍情,并將責任推到殿后的胡奮上。 然胡奮之父為胡遵,他作為大漢老將,又豈能見兒子受委屈,便找到黃權之黃崇,希望能向劉禪稟明經過。 黃權與胡遵關系甚密,加上黃崇性情剛直,遂將諸葛恪所為上報。 收到胡奮委屈的書信,劉禪憤怒不已,招諸葛恪、胡奮入朝問話,并令杜恕、劉番徹查此事。 經杜恕調查細情,劉禪得知諸葛恪欺瞞所為,格外惱怒,下令革除諸葛恪官爵,發配至寧州。 諸葛恪見自己被流放,不斷口出怨言,抱怨劉禪無能,終究引起了劉禪的殺心,被賜毒酒身亡。 諸葛恪去世之后,劉禪拜滕胤為左相,大膽選用陳祗為右相。 在滕胤、陳祗二人的治理下,南漢先后解決河湟的羌人叛亂問題,再次平定漠南鮮卑叛亂。 與此同時,樂浪國因滕胤縱容下,不斷向南發展,侵占三韓土地以及部民。 公元259年,副相陳祗率先在職去世,山濤被選為右相。 公元263年,左相滕胤病故,山濤被拔為左相,輔相由諸葛喬出任。 滕胤執政十三年間,勉強維持了諸葛亮時期的舊政,雖不復諸葛亮時期的政治清明,但卻解決了南漢開國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以及幫助大漢的疆域不斷向外擴張。 山濤執政期間,為了緩解南漢與河北大族的關系,不斷改良科舉制,提拔大量中原賢士。 山濤如此行為,引起了不少江楚士族的不滿,在劉禪面前多有詆毀山濤。太子劉璿因根基在江楚,也向劉禪勸諫改用他人。 劉禪為了平衡各方勢力,拒聽各方建議,繼續用山濤為相。 公元269年,隨著劉禪身體不適出現,太子劉璿登朝觀政,執政五年的山濤,在各方的彈劾下,最終被貶為冀州刺史。 公元270年,病情加重的劉禪,下詔拜劉番為右相,諸葛喬為左相。 公元271年,劉禪病逝大興宮,謚孝光皇帝,廟號高宗。太子劉璿登基,年近五旬。 同年,河西、朔方大旱,漢胡深受其害,數十萬人急需中央施救。 劉璿令習博為賑災使,救濟漢胡百姓。然習博收取賄賂,借賑災之名,實際販賣胡人為奴隸,且壓榨百姓口糧。面對漢胡的不滿,習博粗暴采取兵馬鎮壓。 十二月,禿發部的禿發樹機能斬殺賑災使習博,帶部反叛,從者數萬人。 得訊,劉璿大怒不已,將習博三族發配寧州,選大將胡奮出征。 胡奮率軍征討,與禿發樹機能戰于萬斛堆,本局勢利于漢軍,但突然黃風大起,吹倒胡奮大纛。漢軍士氣大降,胡奮當場被斬,鮮卑叛軍大獲全勝。 擊敗討伐軍,鮮卑聲勢大震,禿發樹機能南下占據靈武,撫聚鮮卑各部。 劉璿命黃崇率兵遠征,兵至半途,黃崇得惡疾而亡。 時漢朝已無宿將,劉璿命牽招之子牽弘出征,與禿發樹機能交手,牽弘于亂軍中陣亡,隨軍雍州刺史龐宏戰死。 得聞河西戰事糜爛,文鴦上表請率兵馬出征,劉璿募三萬漢胡精銳與文鴦。 文鴦率兵出關,在靈武大破禿發樹機能,諸胡二十萬口來降,禿發樹機能帳下勢力受損嚴重。 在次年,禿發樹機能再度復起,斬靈武太守。 劉璿欲請文鴦再次率兵出征,然文鴦突發疾病,難以遠征,唯有另選賢才出征。 時諸葛喬舉杜預為帥,杜預另舉周處、馬隆二人為將。 劉璿遂用三人出征,命杜預率精銳萬人,周處、馬隆二人為副將。 公元275年,杜預率軍在高闕斬殺禿發樹機能,周、馬二將降服漠南諸部。至此河西鮮卑數十年未叛,臣服于大漢統治。 公元276年,劉璿于長安病逝,僅在位五年,無廟號,謚號孝恭皇帝。 劉璿之后,太子劉虔繼位,生性崇佛,體格肥胖,難以走動,在位十年,以杜預為相。四海昌平,無亂國之事。 公元286年,杜預亡,劉虔崩,君臣同月而亡。劉虔謚號孝仁皇帝,無廟號功績。 公元287年,劉禎繼位,專統國事,不置丞相。 時柔然崛起漠北,瀚海都護府廢。因受柔然煽動,漠南鮮卑再叛,劉禎親征四次,二次無功,二次功成,再降漠南鮮卑。 然劉禎生性奢靡,好大喜功,為壯功績,于西域置高昌郡,在西海置天???,并封禪泰山,大興宮殿。 公元308年,劉禎猜忌太子私通妃妾,欲責問太子。太子怯弱,受左右親信煽動,起太zigong兵叛。 劉禎措手不及,逃至露臺避難。太子率重圍露臺,斷劉禎與外界聯絡,逼劉禎退位。劉禎假意同意,下詔讓位與太子。 退位間,劉禎暗招上郡兵入朝,反圍太子于大興宮,并將太子及其左右盡數誅之。唯太子幼子劉熜得親信護衛,遠逃至樂浪國避難。 公元318年,劉禎老邁昏聵,暴虐宮人,被宮人勒死于宮中。 時無太子,劉禎三子互相爭位,國中政斗頻繁,二皇子劉恂先是宮變繼位,但遭宮人刺殺。四皇子于是繼位,欲害左右兄弟。 五皇子劉鄢先下手為強,趁四皇子出城祭祀之際,招岳父庾亮率兵入京,圍殺四皇子于惠陵。 公元319年,劉鄢登基稱帝,岳父庾亮專權為相。后劉鄢又殺岳父庾亮,獨治天下。 公元330年,劉鄢無子而崩,時樂浪郡公霍熠聯合幽、平二州刺史上表,言可立舊太子之子劉熜為帝。諸臣以為可行,遂迎奉劉熜。 劉熜繼天子位,但因朝政被諸卿所制,難以施展拳腳,遂用術治天下。 且為追求長生不老,三十年不朝,致使朝野黨爭不休,政治腐敗加??;柔然崛起漠北,劫掠漠南鮮卑諸部;邊軍吞沒軍餉,軍備松弛不能戰。 劉篤繼位后,革除弊政,抑制豪強,提拔劉裕、謝玄、陸方、霍明等賢能之臣。 劉裕受命南征北伐,北敗柔然南下,重降漠南鮮卑;謝玄受命為相,革新吏制,重興朝政。漢得以一時中興。 劉篤在位二十年,因太子劉休之與劉裕有仇,且忌劉裕手中兵馬,借劉篤駕崩之名,招劉裕歸國,欲收其兵權。 因劉篤崩,劉裕受命謁長安。劉休之以劉裕擅兵無度為由,收其兵符。 劉裕聞之驚恐,遂出逃長安。劉休之疑劉裕有心反叛,遂派兵圍殺之。劉裕逃回雁門,與漠南都護姚興起兵反叛。 劉休之發國中兵馬征討,歷經八年方平之。然因朝政不穩之故,地方諸將多與中央離心,藩鎮漸起林立。南漢唯有依仗關隴、吳楚以制河北、西北諸軍鎮。 后百來年間,不乏有明主治國,但依舊難改弊政。百姓民生艱難,土地兼并,起義漸多。 公元543年,糖販王宿知因被官府欺壓,改姓為劉,自稱高祖劉邦之后,與鄉人起兵造反。 王宿知從番禺起兵,轉戰荊、江、揚、徐諸州,嚴重摧毀南漢的統治根基。且應和王宿知造反者,西至隴右,北達河北,其數眾多。 于是天下大亂,動亂爭斗三十年,天下藩鎮林立。 華陰楊氏楊忠戰功顯赫,子楊堅有文武之才,歷經二十年奮戰,楊堅創立隋朝。 樂浪霍氏(番外) 霍峻去世之后,霍弋在諸葛亮的幫扶下,封國遷于樂浪郡,全族五千多口遷居朝鮮。 初,樂浪郡有縣六,戶三千七百,口一萬八千人?;羰线w居樂浪之后,戶籍人口突破兩萬多人。 與此同時,劉禪因擔憂霍氏受半島上的蠻夷的襲擾,準許羆虺軍士卒攜家眷隨行。在丁奉的帶領下,羆虺軍千余戶甲士舉家追隨。 總計各項人口,樂浪郡在冊人口雖僅有三萬人左右,但在丁奉的領導下,組建起千人騎隊,專門保護樂浪郡縣,令三韓土著不敢輕犯。 在遷居初年,為了維持漢夷之間的和平,霍弋與三韓部落君長交好,簽訂貿易協議,雙方互利共贏。 隨著霍氏逐漸在樂浪郡扎穩腳跟,不少因戰亂逃到朝鮮南部的漢民,不斷在霍氏的感召下,逐漸至樂浪郡居住。 同時,因有大量中原人口遷入,樂浪郡農業、水利、紡織、冶煉技術大幅度上漲,加速了樂浪郡的繁榮。 水利上,在霍范親自的勘探下,霍弋帶郡國百姓開鑿河渠,引列水(大同江)灌溉朝鮮兩岸田畝數千頃。 農業上,樂浪郡看似處于遼東苦寒之地,但因有長白山的庇護,氣候較為適宜,可以種植水稻。故霍氏將稻、麥輪耕制推廣到樂浪郡中,以提高郡中農業產量。 紡織、冶煉上,因中原先進的技術被霍氏帶到樂浪,二者技術逐漸在樂浪郡傳播開來,提高了布匹、鐵器的產量。 有了技術的革新,樂浪諸縣得以大治,百姓漸漸富庶。 當蔣濟上位之后,霍范率兵遠征高句麗,犁庭掃xue,俘虜眾多,為樂浪郡帶回不少奴仆。 在此之下,霍弋順勢推行國兵制,免服士卒徭役、賦稅,奴隸為其耕作,國兵則專心征戰,軍備勢力大漲。 為了履行為漢鎮邊的職責,霍弋在劉禪的批準下,聯合帶方郡兵,由丁奉率兵南下,征討盤踞東海三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馬韓。 馬韓盤踞后世的漢江流域,其立國時間甚久,與最南端的弁韓有聯盟關系。 早期漢武帝在朝鮮半島上設漢四郡,但因土著反復叛亂,昭帝時期不得已罷二郡,并入樂浪、玄菟二郡。 之后在兩漢衰弱時期,馬韓常入漢郡劫掠百姓,侵占樂浪郡郡縣。 公孫氏、孫權治遼東時期,雖有收復部分郡縣,但樂浪郡早已不復昔日全盛時期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