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節
“峻身率諸軍攻齊魯,甲兵驍勇,戎陳整齊,破走孫權,旋下青、徐,兵震華夏,天下恐怖。遂詔封峻為齊王,峻辭謝王爵。于是授九旗、鑾駕與峻,出入如天子?!?/br> “是時,中原大江之北,悉聽峻命,總都督天下事。降人見之,以君禮跪拜之,號稱‘權皇帝’……” …… “建興九年,冬十月。峻率驍騎,自雁門出其不意,直趨敕勒川以逼之,一破胡庭。軻比能敗走白道,被延所擊,逃亡漠北,語在魏延傳。遂復定襄、朔方諸郡,斥土界自大河北至于陰山?!?/br> “時漠北深遠,離境三千里,諸將以為不可追。峻意畢其功于一役,遂曰:‘軻比能雖敗,人馬尚眾。若至漠北,重建王庭,道遙阻深,則死灰復燃。欲平北禍,當兵入虎口,擒殺軻比能?!?/br> “建興十年,春二月。軻比能至昭莫多立帳,峻督軍疾進,橫行大漠,師至余吾水,逼其牙帳十五里,虜始覺。軻比能聚眾死斗,兵大破之?!?/br> “自單于軻比能,小單于暾偉則以下,凡鮮卑貴族大人,被擒殺者二十八人,俘男女數萬口……峻登臨北海,去塞三千余里,鐫功刻石,紀漢威德,行亙古未有之事?!?/br> …… “及峻薨,追封楚王,謚為武成,不與諸卿同,葬于舊昌陵,殯禮同天子,墓制比及諸侯王。詔策曰……” “武成王著兵法,書以三卷成冊,一卷軍國,次卷論術,末卷治軍,共有篇目三十六,凡三十六萬五千六百七十一字?!?/br> “涉經略國策,天下地理,治軍兵術,天文水情,三軍建制。兵法玄妙,是謂平天下之術,當藏于臺閣,以為大漢國典?!?/br> “贊曰:武成王以英豪之姿,起于市井之間,確然秉志,會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千里下江東,背水破夏侯,笠澤降孫氏,是有開拓揚州之功?!?/br> “曹cao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舉百萬雄兵南下,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時人無不驚懼。王雄烈豪邁,膽略兼人,摧曹cao于金口,復楚人之業,定南北之基?!?/br> “觀王雄略內斷,英猷外決,兵動若神,威震華夏,乃折沖捍難之臣。時中祖半途而崩,王受漢室之寄,主國政,治軍事,擁幼君,破曹丕,匡扶朝事,北伐中國?!?/br> “百日殄孫權,旬月斬王凌,二度破胡庭,揚國威德,四海是震,蠢爾蠻夷,莫不賓服,論功績,韓、白不能及;言韜略,蓋勝孫、吳?!?/br> “王握六師,一語可亡天下,權重至此,然臨大節而不改舊志。厚禮二朝,輔弼漢室,實行開創。雖伊尹、周公,何以加此!” “昔霍光柄持朝政,然因家人亂政,遭致禍事。今王后賢惠,善進知退,齊治王宅。故傳國后嗣,世受恩典,治三韓之土,何其盛哉!” —— 南漢 劉禪:“仲父天降之人杰,生知王佐,訓師如子,料敵若神。昔漢室衰微,曹賊作亂,中原淪陷,漢失天命。父輔先帝,再造漢業。及朕繼位,三伐興漢,匡扶社稷,皆仲父之功?!?/br> 諸葛亮《論功臣》:“昔者韓信將兵,因河北分裂,故得以橫掃。今武成王帥軍獨拔勁敵,未嘗挫折,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下雒陽,天下布恐,其功乃難于信也?!?/br> 陸遜離長安惱怒之言:“葛君短于應變,諸將寡有知兵。今武王病薨,孤無懼天下?!?/br> 霍范滅高句麗,謂眾人語:“先君興復漢室,兩度破胡庭,兩漢無人可及。我今犁庭掃xue,難以稱道?!?/br> 諸葛恪《答復姜維書》:“武王以萬騎橫掃大漠,威震四海。今胡夷進犯西域,望君勉之,勿失我望?!?/br> 劉裕北討胡虜:“賊寇四起,蠻夷亂北。裕愿效武成王,為我朝興平天下?!?/br> 唐 李世民論霍、韓:“前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后漢伐北興業,皆因武成之功。觀二人功績,武成略勝之?!?/br> 評曹cao、霍峻:“中漢之末,用兵強者莫過曹、霍。曹cao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而萬乘之才不足?;艟钪O正奇,破敵無數,韜略勝cao?!崩顪Y贊李靖:“李靖是蕭銑、輔公祏膏肓,其功唯漢之霍峻可比?!?/br> 李世民策問衛公(李靖)。 太宗問曰:“古今用兵之勝者,莫過于武成王。其術何如,君可比乎?” 李靖答曰:“用兵之法莫乎正奇,霍峻以正奇之術將兵,變化無窮。且霍峻機敏,臨江湖治水師,行陣戰用步卒,襲敵陣以騎卒?!?/br> “昔孫武所謂‘形人而我無形’,霍峻深諳于此,故三軍相輔相成,謀略正奇變變幻,何愁不能威臨天下?” 太宗曰:“朕之正,使敵視以為奇;朕之奇,使敵視以為正。故有虎牢擒二王,洺水破武周?;艟⒈g,朕常以為然!” 李靖拜曰:“陛下神圣,迥出古人,非臣所及?!?/br> 太宗曰:“卿舅韓擒武嘗言,卿可與論孫、吳,然卿自料能與霍峻比乎?” 李靖曰:“臣雖平蕭銑,撫嶺南,安江淮,襲下虜庭,然若與霍峻比,靖愧有不如。峻為漢創業,猶如君上,靖輔唐安天下,不能及爾!” 杜牧:“古今用兵之強者,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白起,三漢有韓信、霍去病、衛青、霍峻、諸葛亮……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績等。如此人者,皆為一時之杰?!?/br> 唐立武廟,主祭姜子牙,副祭霍峻,另有八哲。左列分別為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右列張良、孫武、吳起、衛青、李勣。 宋元 趙匡胤:“南漢霍峻、諸葛亮、陸遜,習通儒學,立有大功,諸將當效之?!?/br> 趙光義:“昔霍峻以陣圖治軍,故我朝何不能以陣圖征討?!?/br> 司馬光:“世或以霍峻為首建大功,為中祖陰侍劉琦,定吳楚,分兵鎮淮,退曹cao,脅中原。受托遺命,伐河南而有之,掃鮮卑于大漢,故南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峻之功也?!?/br> “如以韓信比之,信既不能順高祖,亦不能聽蒯徹之說,行三分天下之事。然比高祖、中祖二帝,高祖有負于信,而中祖無負于峻?!?/br> “夫峻、亮之所以能輔政二十余載,未復呂、霍之故事,既有二人公心執一,亦因中祖、高宗二帝重情,君臣互信至此,亙古未有?!?/br> 蘇軾:“武成用兵,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以水破城,乘火敗敵。三軍應會,諸軍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 岳飛:“昔武成王率江楚之眾,三伐定天下,驅車出大漠,行亙古未有之事。飛不才,愿為官家赴湯蹈火,驅除胡虜?!?/br> 趙九:“朕如有武成王輔佐,天下必能歸一,胡虜無不賓服,四海將為臣妾,朕無憂矣!” 朱熹:“霍峻雖無背大義,但陰侍劉琦,實為其過也!” 文天祥:“中興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望能收復中原。然不識君上,反遭慘禍,終難效武成王之事?!?/br> 成吉思汗贊木華黎道:“昔霍峻以天子權經略中國,今太行以南予君,望君能效霍峻?!?/br> 忽必烈:“古今名將,唯白起、韓信、霍峻、李靖四人?!?/br> 明 朱元璋北伐謂諸將:“霍峻統帥六師,從江淮北伐,得以興平天下。今諸軍出江淮,當崇前人之舊功?!?/br> 朱元璋:“大將軍(徐達)謀勇絕倫,東征西討,削平群丑,克濟大勛,今之功績堪比霍峻?!?/br> 朱棣:“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燕然勒石,霍峻鐫刻北海,皆為漢室驅胡之績。朕五伐大漠,開拓疆域,永樂之盛,當邁三漢?!?/br> 嚴嵩:“明初徐達之勛德才望,不弱霍峻之右?!?/br> 王世貞:“南漢本應難興,然皆因武成王峻。其之難,在獨臨強敵;其之易,在秉持國政。如無英主當朝,諸葛亮輔佐左右,恐為岳飛之前事爾!” 史可法:“恨國朝無霍峻,難以行中興之事?!?/br> 南漢后續番外 諸葛亮離任前,舉蔣琬、顧雍、司馬芝三人繼承其位,三人如若病逝,可拔費祎、杜恕、滕胤三人接任。 劉禪從善如流,在諸葛亮離任后,封蔣琬為左丞相,顧雍為右丞相治理國,司馬芝輔佐二人。 在蔣琬執政的五年時間里,因自知才能不如諸葛亮,蔣琬未改舊策,依舊沿用諸葛亮的治國政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穩定朝政,減少向外用武,為大漢積蓄國力。 期間因司馬芝、顧雍先后病逝,劉禪拔潘浚為右丞相,杜恕接替司馬芝御史大夫之位,以為輔佐蔣琬。 因蔣、潘兩人年歲甚大,難以事事躬親,則將不少權利下放與費祎、滕胤。 潘浚任職一年后病故,劉禪拜蔣濟為右丞相,負責處理軍國之事。 時蔣琬執政已有七年,因身體飽受疾病困擾,朝權逐漸交由蔣濟,費、滕二人為輔佐。 蔣濟在上位之后,因得益于諸葛亮、蔣琬、顧雍三任執政者的休養生息,大漢國力充裕。于是蔣濟將注意力集中在遼東崛起的高句麗上,欲發兵打擊高句麗。 為了打擊高句麗,蔣濟先命黃權為帥,率軍三萬征討。黃權初勝高句麗王位宮,斬俘萬余人,欲乘勝追擊時。黃權不幸因疾病惡化,病逝在道中,漢軍不得已班師。 次年,蔣琬因病去世,劉禪擱置左丞相,蔣濟依舊任右丞相。 公元248年,為了解決高句麗,蔣濟任命霍范為帥,都督平、幽、冀三州及遼東鮮卑、烏桓二部兵馬,所統五萬人。 漢軍沿著黃權出征舊道,先后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軍,斬首高句麗軍一萬八千余人,逼高麗王敗逃東沃沮避難。 因東北孤遠,霍范未有追擊位宮,而是率兵高句麗國都丸都山城,欲瓦解高句麗王的統治基礎。 圍城三月,霍范聲東擊西,于黑夜遣軍士翻越城郭,遂破其國都,俘高句麗男女數萬。 霍范橫掃高句麗,因不知位宮的行蹤,加上大雪封山,遂率大軍回師。 公元249年,位宮在沃沮部民的幫助下,在遼東遷都復辟,招降納叛意圖再度反叛。 蔣濟唯有再令霍范率平、幽二州精銳,都督鮮卑、烏桓騎卒,合計萬余人遠征。 因霍氏封在樂浪,霍范頗知遼東地形,在得到扶余國的引導下,霍范率兵跋山涉水遠征位宮。 在竹嶺,霍范大破高句麗軍,俘虜高句麗百姓數萬,位宮僥幸突圍,再度攜妻女親信北逃,以避漢軍兵鋒。 霍范乘勝追擊,于東沃沮再敗高句麗仆從軍,并將收留的位宮邑落攻破、清算,斬首四千余級,俘男女萬余人,犁庭掃xue,以此來警告東胡各部。 因不見位宮蹤跡,霍范率兵三千追擊千里,直達肅慎國(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方斬位宮首級而歸。 歸軍途中,霍范至東海旁(今海參崴)刻石記功,以宣漢室國威。 追論功績,劉禪拜蔣濟為丞相,封霍范為驃騎將軍,另有戰功者不記。且為了治理遼東諸胡,南漢在高句麗舊城設東海都護府。 時南漢有四都護府,漠北為瀚海都督府,漠南為朔方都護府,西域為西域都護府,遼東有東海都護府。 公元250年,劉禪廢年號建興,改元景耀。 同年,蔣濟在任病故,劉禪拜費祎為左丞相,滕胤為右丞相。 費祎雖有才能,但因南漢朝野太平,二十年來無兵亂,其執政多有松懈,多沉溺于權貴交道中。 滕胤因生性謹慎,反而事事躬親,依靠霍氏的人脈,在政績上多有建樹。但因不愛與費祎爭斗,故而費、滕二人保持較為和睦的政治友誼。 在二人執政期間,在南漢解決遼東高句麗之后,東海都督府太史亨以遼東鮮卑勢大為由,請求將遼東鮮卑拆分。 劉禪垂詢諸人,霍范上疏言,可拆離鮮卑強大部落,將其遷至別地,當能避免遼東鮮卑強盛。 劉禪采用霍范建議,下令將逐漸強大的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拆分,以避免三部合一,從而威脅遼東。 時霍弋在長安,以樂浪受三韓蠻夷襲擾嚴重,請求遷鮮卑一部入樂浪,以為牽制三韓,劉禪遂準之。 宇文、段氏各有拆分二三部,以削弱各部的實力。而慕容部被霍范挑選中,其部萬余落遷入樂浪國?;暨疃踊羯饺⒛饺菔蠟槠?,慕容部至此被漢化不提。 除遼東外,因南漢在吳楚立基,費、滕二人著重開發荊、揚、江三州。 費祎執政期間,雖有不少功績,但沉溺權貴的行為,漸漸引起不少人的不滿。尤其那些位高而有壯志的上卿,有欲扳倒費祎,而后上位執政,其中以諸葛恪最有想法。 諸葛恪天資聰慧,又是諸葛亮之子侄,在政壇上混得開,且與滕胤關系良好,對費祎之位早有窺視。 公元253年,逢老將魏延病逝,朔方鮮卑復叛,費祎遣將黃然出征,但因征討不利,使得鮮卑坐大,令漠南動蕩。 諸葛恪抓住機會,聯合諸葛喬、滕胤等人,上疏彈劾費祎。并檢舉費祎執政以來的過錯,請求劉禪罷黜費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