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節
宴上,霍峻見到患病的張飛,與兩年前相比,張飛身形削瘦,白發花白,由兒子張紹在左右服侍?!翱瓤?!” 張飛主動向霍峻拱手,說道:“仲邈兵略超群,今能得復舊都,皆君之功矣!” “翼德身體如何?” 霍峻拱手回禮,關心問道。 “什么?” 蓋是張飛耳朵不好使,張紹貼近耳朵,大聲將霍峻的話重復了一遍。 “不行了!” 張飛搖著頭,說道:“耳朵難聽外人言語,需大聲言語,我才能聽著清楚。且因早年飲酒太多,身體欠安,常被疾病所困,腿腳也不方便了?!?/br> 見張飛老態如此,霍峻略有傷感,說道:“翼德當好生保養,天下不日將平,或可回歸鄉梓?!?/br> “好!” “好!” 在張紹的重復下,張飛樂得拍著大腿,口中叫著好。 因張飛耳背嚴重,身體不太好,聊天需要通過張紹,故霍峻未有多聊,而是讓張紹好生服侍張飛。 除了張飛外,霍峻還與趙云見面聊天。 經兩年隨軍從征,趙云飽受征戰之勞,精神狀態不及以往,氣色憔悴了許多。然幸兩都光復,趙云心情不錯,還與霍峻聊起北伐河北之事。 趙云作為老臣,經歷漢末亂世,又經歷劉備起家,曹劉對峙,以及北伐大業,以其資歷來看,屬于是老臣中的老臣。 今趙云大漢光復舊都,天下不日一統,百姓漸得安樂,算是完成了趙云的大心愿。隨著大心愿的基本完成,趙云則生出了小心愿,即準備回常山老家居住,祭奠父兄的墳墓。 以張、趙二人的身體狀態來看,趙云完成心愿不成問題,張飛就不知道能支撐多久了。 相比趙、張二人的老邁,四十七歲的陸遜意氣風發,與殿中武將交談,受眾人尊重。然即便這樣,陸遜見到霍峻,依舊要持樽敬酒,主動問好。 “今漢室之所以能興,皆賴霍公威服華夏。若無公旋下河南,遜安能下關中?”陸遜尊敬地說道。 陸遜能在兩個月內,解決關中郡縣,除了他的軍事才能外,更是靠關東戰事劇變,以及諸葛亮分兵取長安,捅曹真的菊花。否則陸遜大概率會被曹真擊退,無功而返。 過程雖是這般艱難,但從結果上來看,陸遜確實是打下了關中諸郡,光復了長安。 霍峻神情如常,笑道:“伯言善識兵勢,能尋機破敵,今關西能安,實君之功矣!” 說著,霍峻問道:“今勸郭淮歸降進展如何?” 陸遜沉吟少許,說道:“稟霍公,遜命郭淮友人魯芝出使河西,料腳程而言,若進展順利,年底之前,當會歸降大漢?!?/br> “善!” “靜候捷報!” “嗯?” 陸遜遲疑少許,問道:“霍公,今河南初安,二都光復,但未下詔點明以何為都?” “伯言有何見解?”霍峻問道。 “遜不敢妄言,僅欲將關中見聞告訴霍公!” 陸遜整理了下思緒,說道:“前漢亂世,赤眉破關,西都荒毀,百姓流亡。中漢復之,為實人口,遷羌入關,與華人雜處。積數年之后,族類蕃息,奔赴而反,禍亂關隴?!?/br> “中漢與羌征戰,歲耗億錢,令關隴為之半白。及郭李亂關中,關中殘滅,民眾稀少,戎狄強盛。后曹cao遷武都之種入關中,本欲弱我而強關中,然羌、氐聚集而居,今將為一害矣!” “遜觀關隴百余萬口,漢民人少,羌胡居半。古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羌胡習俗,不與華同。如漢多而戎少,或能行以教化;今漢戎居半,安能行以教化?” 陸遜認真說道:“恕遜斗膽而言,如若不尋法治之。更待數十年,羌胡不更舊俗,漢胡互侵,日后之禍不下羌亂,或更勝一籌,危及中原,望霍公深曉其害!” 東漢開國早期,因關中缺乏人口,劉秀將羌人內遷。在這之后,東漢陸續遷徙匈奴、氐、烏桓等部落。如羌、氐人分布在關隴地區,匈奴人分布在陜北、河套,少部分烏桓安置在邊疆。 這種大規模遷徙,東漢未進行妥善管理,反而因處理有誤,激起了羌亂。羌人在關中掀起叛亂,繼而影響到南匈奴,南匈奴在陜北、河套也發生幾次叛亂。 叛亂雖被東漢陸續解決,但漢人人口減少,反而加劇了關隴地區胡化。 “伯言之意,孤已知之!” 第731章 襄陽郡公 關隴地區的胡化問題,霍峻一直有所關注。 作為知曉歷史進程的霍峻非常清楚,關隴地區的胡化問題在西晉時期,將因八王之亂而爆發出五胡亂華這一歷史事件,繼而產生分裂上百年的南北朝。 在那動蕩的數百年間,關隴地區飽受戰火蹂躪,漢胡互相廝殺共存,以至于出現了漢人胡化,胡人漢化之現象。 在這期間,北魏孝文帝為治中原選擇漢化改革,北魏雖說滅亡,但其北魏拆分出的西魏,因勢力弱小之故,繼續執行漢化措施。 以宇文泰推行府兵制為標志性事件,西魏鮮卑人為與東魏抗衡,將關隴豪強、大族納入軍事體系,因其階級利益關系,形成了關隴集團。 那時期漢人為與統治階級一致,被宇文家賜予胡姓;鮮卑人為融入漢人社會,也選擇了改姓認祖。 西魏、北周的漢胡合流政策,不僅解決了關隴胡化問題,更因內部民族矛盾減少,助周滅齊;在楊堅的領導下,漢胡進一步合流,并助隋統一了華夏;唐朝時期,關隴胡化問題,大體上得到解決。 有了西魏、北周的鋪墊,隋唐雖大體解決了關隴胡化,并建立起以漢人為主,雜糅胡風的王朝。但在局部地區,因時間問題,并未徹底漢化,如在陜北、河套地區,依舊有半漢化胡人聚集的存在。 正因如此,北宋初期因趙官家的saocao作,以黨項人為主體的定難軍割據成功,并為了與北宋抗衡,定難軍逼迫治下百姓胡化,從而建立起西夏,陜北、河套遂是再度胡化。 蒙元滅西夏,大肆屠戮西夏黨項人,導致黨項人融入蒙、漢二族中。至于陜北、河套漢化問題,需要等幾百年后的大明。 簡而言之,關西胡化問題從東漢產生,在魏晉時期惡化,隋唐大體解決,宋夏再度惡化,蒙古大屠殺,明清復土。 影響如此之深的關隴胡化問題,霍峻自是記不得那么多。以他當下的記憶,以及對政治多年的理解,他僅能知道漢與鮮卑構成的關隴軍功集團,大體解決了胡化問題。 漢如何解決關隴胡化問題,值得讓霍峻深思。 因基本盤不同,南漢注定無法復刻北周cao作,用階級利益捆綁,形成關隴集團。 至于學習漢武帝遷大批百姓實邊的cao作,對當今大漢人口來說,根本是不可能之事。 陸遜之所以向霍峻提出關隴胡化問題,則是希望霍峻能因此慎重考慮都城位置。 都雒陽,可能會類似東漢般,關西的政治地位進一步下滑,導致關隴胡化進一步惡化;都長安,因都城位置之故,或許能緩解或解決胡化性問題。 如以魏晉時期來看,鄧艾提出分化、漢化蠻夷,令其外遷守邊之策;江統cao作粗暴,直接希望將胡人外遷。 令人尷尬的是,鄧艾為了伐蜀,違背了他早年的主張,主動遷三萬戶鮮卑入河西。傅玄因此而抨擊鄧艾,轉而向晉朝提議恢復北地郡,但因各種問題,未能長期推行下去。 在霍峻角度來看,不管怎么說,三人的建議不足以系統性解決關隴胡化問題。尤其是當下鮮卑人盤踞河套,一旦強遷關隴胡人,將會導致內叛外亂,關隴又將亂成一團。 大漢必須在邊境穩固的環境下,并行多種政策,徐徐解決關隴胡化問題。故因問題復雜,霍峻暫時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思路。 考慮少許,霍峻問道:“不知伯言有何高見?” 陸遜沉吟片刻,說道:“以遜之見,或可遷都長安,并將關東諸族遷入關中,以豐關中人口戶籍,漢人盛則胡風衰。陸續恢復邊郡,徐徐而治夷?!?/br> 說著,陸遜又搖了搖頭,說道:“然以當下形勢觀之,陸續恢復邊郡,恐是不易?!?/br> “不急!” 霍峻笑了笑,說道:“十年難成,則行二十年之功。二十年不成,則更行諸代,終能成矣!” 關隴胡化問題,不是憑一兩代人就可以解決,大概是以數十年,近百年為時間單位。 霍峻的任務無非是制定下靠譜的政策,完成該完成的事,讓后任者有跡可循。 “霍公所言有理!” 陸遜拱手而拜,說道:“倒是遜心急了!” “太多事要忙活了!” 霍峻眨了眨眼睛,說道:“幣制、律制、冗官、水利、官制、邊事、胡事等以上十余種國政,今后需由孔明、伯言cao勞了?!?/br> 聞言,陸遜有些懵圈,問道:“霍公此為何意?” 霍峻準備半隱退,將權利交與諸葛亮一事,僅限于劉禪、諸葛亮、蔣濟等寥寥幾人知曉。陸遜作為外鎮大將,且非霍峻的政治合作伙伴,自然是無權知道?!安陨院蟊阒?!”霍峻故弄玄虛,笑道。 見霍峻不答,陸遜唯有帶著疑惑回到席位上。 當宴席過半,眾賓歡愉之時。 劉禪抓住時機,讓在堂眾人安靜下來,笑道:“諸公統兵北伐,恢復二都,中興漢室,功勛卓著,不可不賞?!?/br> “來人,宣讀封賞詔令!” “諾!” 神情嚴肅的董允,趨步出列,宣讀封賞詔令。 “制詔大司馬峻:公謀勇絕倫,謀謨帷幄,決勝千里,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受命北伐,成功而旋,不矜不伐,百姓無所凌,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星漢,功崇韓、白,望重伊、周,輔政中興,功貫古今第一人?!?/br> “以蕭何為故事,免舊時之職,公作相國,封為郡公,以襄陽為藩,食邑三萬六千戶,金石勒績,世襲罔替,與漢同壽,敬之哉!” 霍峻在眾人的目光中,出列跪拜,沉聲說道:“臣峻叩謝陛下,漢恩高深,唯世代報之!” 兩漢時期,最高官職不是大司馬與丞相,而是相國,亦稱為相邦,丞相為相國副手。劉邦平天下,因邦字沖突,故更名為相國。 西漢初年有相國官職,首任為韓信,次任蕭何,其次為曹參,末為呂產。呂產之后,相國遂是被廢,東漢未置。直到董卓專權時期,因其權勢之故,兼有篡位之念,故就任相國。 霍峻為首輔大臣,丞相諸葛亮輔之,實際上已是相國。但考慮到諸多原因,霍峻未領相國。當下霍峻打算退休,放棄了許多政治權利,大漢能給霍峻唯有相國官職。 至于食邑的話,霍峻從江陵縣公,升為襄陽郡公,并確保世襲罔替的地位。 霍峻受領官職后,董允宣讀冊封諸葛亮、陸遜二人詔書。 諸葛亮,免江州牧,領冀州刺史,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事,總理朝事。陽都縣公,食邑五千戶。 陸遜,免雍州牧,都督關西軍事,平尚書事,加車騎大將軍。陳倉縣公,食邑八千戶。 陸、葛二人為何食邑有差距,因為在陸遜的率領下,先平隴右,又下關中,不日將安河西。諸葛亮在所攻克的領土上,遜于陸遜,故食邑少之。 二人與霍峻的差距,更多是霍峻以前積累的食邑,以及霍峻半退休狀態,故以高官厚爵榮待。 之后,又冊封了張飛、關平二人為縣公。 趙云資歷足夠,但身份、功績弱了些。在是否授封縣公上,劉禪征求霍峻的意見?;艟J為不如延后封賞,畢竟河北未復。故趙云排到第二梯隊封縣公,而與之同列者還有文聘。 文聘活得久,北伐戰功突出,加上開國便是縣侯,如若不封縣公,實在說不過去。 縣公之后,全琮、龐統、高翔、霍篤、徐盛、王平、魏延、吳懿等大小將領,或封縣侯,或加食邑;徐庶、呂岱、霍范等十余名文武封為都鄉侯。 爵位大規模賞賜下,宴上諸將為之歡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