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節
曹叡揉著太陽xue,顯得十分疲憊。 在之前的方案部署中,司馬懿與張郃合兵齊退諸葛亮。但令他所沒想到二將竟在用兵上有不同意見,張郃遵循他的意見,主動用兵。而司馬懿則以生病為借口,拒絕出兵進攻。 眾臣面面相覷,曹叡不好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他們也不好判斷誰對誰錯。 司馬孚出于相信自家兄長,說道:“稟陛下,驃騎將軍久治荊宛,宜當信器之。當下不如暫緩向諸葛亮用兵,讓前將軍率兵向東,與豫州刺史滿寵聯手,擊敗賊將龐統,而后連同孫車騎,先退霍峻?!?/br> “國之大事豈能輕易變動!” 辛毗開口反駁,說道:“舊時陛下有言,先破諸葛亮,再退霍峻。今大戰在即,豈能不遵舊令來回退讓。如讓前將軍率兵奔波至汝南,而那田豫州又言龐統不可擊,不知欲讓張將軍再往何方?” 辛毗與張郃同算是河北降人,蓋有些情誼,當下決意為張郃說些話。 當然,在辛毗眼里司馬懿臨時更改計策,讓張郃先去支援滿寵也非常離譜。如果讓張郃千辛萬苦至汝南,滿寵又說打不了龐統,張郃豈不又白走一趟。 “陛下,驃騎將軍之言不失為上策!” 楊暨沉吟少許,說道:“水賊兵出淮泗、江漢,其猶如蟹之兩鉗,鉗制河南之兵。我軍如能集精銳下擊龐統,則可斷霍峻之羽翼?!?/br> “如能擊破龐統,彼時中原形勢扭轉,張將軍將能率兵東進,或是西向江漢,凌晨則能斬斷賊之重鉗,大破其兵,以解今下水賊攻勢!” 楊暨,字休先,河南滎陽人,父為驍騎將軍楊恪。因有軍略之才,被曹叡拔為近臣。 “楊侍郎為儒生,焉知兵事!” 衛臻說道:“大戰在即,豈能輕變大計?殊不知龐統所部為偏軍,其本為庇佑江淮之軍。今如讓張郃將軍率兵東進,龐統聞訊而退,此將空勞將士?!?/br> “空勞將士事小,大草驚蛇,令霍、葛二部有所戒備事大。如諸葛亮更改舊法,擇險地下營,錯失勝敵良機,不知又將如何?” 楊暨臉色微正,說道:“仆雖出自儒生之末,但陛下拔臣于群萃之中,以為左右垂詢,仆有微心,不敢不盡言。臣之言或不足信,但驃騎將軍足智多謀,宜當信之?!?/br> “驃騎將軍雖有建樹,但比前將軍又能如何?”衛臻責問道:“今前將軍以為可戰,而驃騎將軍以為不可戰!” 聽著手下不能統一的聲音,曹叡格外頭疼。雙方論述的觀點,各有所堅持的理由。 龐統兵少,且作為單獨的一路軍,從難度上來說,最容易被擊破。魏軍如能擊敗龐統,雖達不到擊破諸葛亮之效果,但卻也能讓曹魏騰出不少兵力,用于投入到其他戰場。 不過又如衛臻、辛毗之語,如果龐統撤軍了,或是無法擊敗,豈不讓張郃白跑一趟?;蚴钦f張郃判斷正確,因張郃奔走東西,錯失擊敗諸葛亮良機,豈不大為可惜? 如今曹叡所面臨的問題棘手,他不知該相信張郃,還是說相信司馬懿,其中之深淺需由曹叡自我把握。 如信任司馬懿,將意味著重改方案,張郃判斷出錯;信任張郃,則意味著司馬懿不想承擔破敵重任,畏敵如虎,欲將皮球踢給滿寵。 曹叡難以決斷,問道:“諸卿還有高見乎?” 吳質從席上起身,說道:“驃騎將軍,忠貞機智,是為國之棟梁,陛下可信之?!?/br> 吳質這番沒營養的話,曹叡不予評價。 “稟陛下,昔武皇帝與袁本初戰于官渡,武皇帝用人精準,善料形勢。而本初好謀而無斷,屢失良機,終被武皇帝所敗。當今之勢焦灼,陛下欲解難局,唯有速決,萬不可錯失良機,以令賊寇有所戒備!” 孫放說了番場面話,建議曹叡盡快決斷,不能學袁本初優柔寡斷。 聞言,曹叡微嘆了口氣,說道:“朕以為兵惡離散,敵分而我專,料多能勝之?!?/br> “陛下可是欲從前將軍之言?”劉放聽出了曹叡言外之意,問道。 曹叡緊蹙眉頭,說道:“容朕三思一二,今日必有批復!” “諾!” 向手下眾臣尋找不統一答案,曹叡起身拂袖而出殿,決意至花圃廊間散心。 廊道蜿蜒而曲折,曹叡領著侍從緩步而行,深思應該相信何人之語! “陛下!” 得聞有人呼喚自己,曹叡尋聲望去,卻見是皇太妃那張嬌艷欲滴的臉龐?!澳稿?!” 孫瓔打扮雍容華貴,細步至曹叡跟前,說道:“陛下面露憂色,不知有何憂愁?” 蓋是遇見可以知心談話之人,曹叡將心中的疑惑一股腦傾訴出來。 孫瓔得聞事情經過,冷笑說道:“陛下與劉侍中制此破敵之策,露布與諸將。司馬懿若有疑惑,本應早早提出,豈能臨陣而擅改國令!” “今司馬懿借患疾之名,不僅據守不戰,且還欲令陛下重改國策,調前將軍率兵東出。以孤觀來,司馬懿若無畏敵之心,則有不軌之意?!?/br> 自曹丕繼位起,孫權與司馬懿的爭斗逐漸白熱化。尤其是進入到曹叡登基之后,孫權與司馬懿各引幫手,以來打擊對方。 孫瓔不出意外,自然要站在孫權這邊。畢竟在她眼中,凡能打擊司馬懿,則有益孫權上位。 “是??!” 在曹叡低谷時,孫瓔出現照亮了年幼曹叡的心靈。在曹叡心中,孫瓔不似母親甄宓,更像知心jiejie或是知心小姨。 今在曹叡抉擇兩難時,孫瓔這一番話雖不能讓他厭惡司馬懿,但卻讓曹叡有些質疑司馬懿的所為。 曹叡具有一定的軍事素養,在得見趙儼所呈的諸葛亮營壘布置后,他作出了與張郃相同的軍事判斷,發兵擊浮橋,則可引漢軍出營決戰。 “善!” 曹叡下定決心,吩咐說道:“遣使南下,令司馬懿與前將軍一齊出營擊賊,不可錯失良機?!?/br> “諾!” 見曹叡有了布置,孫瓔露出嫵媚之笑,拉著曹叡的手,說道:“孤在宮中煮有花茶,陛下前來品賞!” “勞煩母妃了!” 且不言孫瓔帶著曹叡去品茶,曹叡所頒布的詔令以日夜兼程形式送至淯陽魏軍大營。 一晝夜后,使者至大帳中,宣讀曹叡之詔令。 “……兵勢惡離遠,諸葛亮夾水立營,身置險地,卿部宜當用兵?!婒T將軍為國大將,帶疾案軍多有辛勞……” 曹叡在詔令中分析了諸葛亮用兵之弊,贊同了張郃的意見。且為了顧及司馬懿的面子,曹叡贊許了司馬懿帶兵出征的精神,繼而委婉提醒司馬懿需以詔令為主。 聽著曹叡頒布的詔令,司馬懿閉眼而嘆,他終究沒能說服曹叡。 “請驃騎將軍接詔!” “多謝陛下關切,懿謹遵詔令?!?/br> 司馬懿接過詔書,說道:“有勞天使連夜奔波辛勞!” “不敢!” 待天使退下,司馬師望向司馬懿,問道:“陛下勒令父親出戰,當下該如何是好?” 司馬懿臉色露出憂愁之色,說道:“諸葛亮夾潦水而立營,身置死地當中,安無長遠之圖。陛下遠在洛陽,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內,執意出大軍用武,恐遭敗績?!?/br> “父親不如再疏一封,言盡當下之利弊,讓陛下慎重考慮!”司馬師說道。 司馬懿搖了搖頭,說道:“陛下詔令下達,豈會輕易而改!” 說著,司馬懿語氣略有低沉,說道:“蓋或是為父多疑,諸葛亮用兵雖是謹慎,但卻初出茅廬,僅會紙上談兵,身處險地而不自知!” 見眾人一致認為諸葛亮用兵出現紕漏,司馬懿不禁自我懷疑起來。他在思考是否是他腦補過多,或是性情多疑而導致。 畢竟諸葛亮用兵至今,除上次率兵固守營壘外,別無什么傲人戰績。平南中、安五溪二役,因對陣蠻夷,含金量值得商榷。 “或有可能!” 司馬師思慮少許,說道:“不知父親欲如何用兵?” 司馬懿負手而踱步,深慮說道:“仍需謹慎用兵,以免遭致大敗,令京畿動蕩!” “諾!” 第675章 諸葛村夫不過如此! 四月,潦口。 有了曹叡勒令出擊之命,司馬懿無法再以生病為借口,唯有率兵出擊。 不過出于擔心諸葛亮有詐,司馬懿令兒子司馬師率兵留守大營,而后由他親自帶隊進攻北營,張郃率偏軍繞道擊南營。 因是役目標為浮橋,司馬懿自是不愿登山,與諸葛亮所設山營搏戰,故采用聲東擊西之策,先派人以火焚燒鹿角,自己佯率大軍進攻營壘,實則讓牛金、費耀、賈嗣三將率兩萬人前去搶占浮橋。 魏軍出兵之動作,難逃漢軍斥候之偵查。未過多久,斥候則將消息報與諸葛亮。 馬謖欣喜入帳,說道:“丞相,司馬懿終是出軍了。其聲勢浩大,料其主力盡出!” “善!” 得聞魏軍出動的消息,諸葛亮久懸的心放下。不過因尚未功成之故,諸葛亮并未在臉上表現出過分的喜悅,僅是撫扇頷首。 諸葛亮問道:“幼??芍很姴贾萌绾??” 馬謖整理思緒,說道:“如丞相所料般,司馬懿兵分二路,一路兵向浮橋,一路直取大營?!?/br> 諸葛亮沉穩踱步,說道:“幼常,命馮習、廖化、張梁三將統兵出擊,依照計策行事。余者諸將隨亮坐鎮大營,以觀趙將軍用武?!?/br> “諾!” 見魏軍出兵計劃,與自己早時之謀劃所料不差,諸葛亮毫不猶豫下令。 望著馬謖離去的背影,諸葛亮撫扇而笑,暗忖道:‘若非戰事緊急,非善戰者不能領軍,定要讓幼常歷練一番。且看日后戰事如何,如是順利無阻,可讓幼常將偏軍出陣?!?/br> 隨著時間流逝,張郃所率之兵率先出現在南岸,準備朝文聘所統的營寨發起進攻;為了牽制諸葛亮大軍,司馬懿所率之兵亦在朝北營用武。 牛金、費耀、賈嗣三將則率兩萬步騎擊浮橋,漢軍則以馮習、廖化、張梁三將率一萬五千人出御。 潦水流速平緩,上有浮橋九座,橋面下河水涓涓東流注入淯水。春日之陽柔和,縱使將至中午時分,太陽也僅有些熱意。 且不言張郃、司馬懿二部早已鼓聲齊鳴,催促將士登丘徐徐而上,以牽制固守二圍的漢軍。 潦水畔,漢魏兩軍不斷在逼近,游騎皆已出動,試圖散布出去,了解對方的布置。然雙方皆有防備,以游騎對陣游騎,捉對廝殺。 “停!” 因漢軍守備之故,在行至預定地點,馮習則就豎起停止進軍的軍旗,漢軍各部將士先后停止了步伐。 “弓弩手上前!” 廖化所部居中當前,其當即令手下將士列陣,弓弩手率先趨步出列,長矛、刀盾組成緊湊軍陣。 前列的弩手們用勁地將弩身拉開,在一陣令人牙酸的上弦聲中,將弩矢裝填上。長矛手肩依著肩,盡量將長矛伸出,形成令人生畏的矛林。 相較上弦、成陣的漢軍,魏軍將士則緩步而進,前列為盾兵,甚至為了抵御漢軍弓弩,有不少士卒推著盾車而進。 “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