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節
拆分與復設廣瓊三郡,霍峻不僅用于流放李嚴,也有出于開發雷州半島、海南島的打算。畢竟開發南方屬于是未來兩千年的趨勢,今為了后人,也必須治理這些蠻夷之地。 劉禪微微點頭,說道:“設廣海都督,專治廣州海濱之地,恢復兩漢之舊地,朕以為可行。然欲治廣海四郡者,非有文武之才不可為,不知何人可以出任此要職?” 馬良得有諸葛亮示意,拱手說道:“稟陛下,臣以為尚書令李君可擔此重任!” “嗯?” 正在看戲的李嚴,得聞馬良舉薦自己出任廣海都督,臉色多有驚愕。 不待李嚴反應過來,向朗趨步而出,拱手說道:“李令君治南中,民夷皆順,豪強臣服。協助丞相平南時,李令君多出奇計,用兵有法,多獲敗軍。以朗觀之,廣海都督之人選,唯李令君莫屬?!?/br> 聽著馬、向二人的舉薦,李嚴緩了過來,轉頭惡狠狠看向諸葛亮。在李嚴心目中,沒有諸葛亮的示意,馬、向二人絕不會舉薦自己。 劉禪保持儀態,問道:“不知李令君之意如何?” 李嚴離席而起身,硬著頭皮說道:“稟陛下,回大司馬。嚴身體有恙,患有腳疾,恐難以南下任職?!?/br> 潘浚冷不丁出來,開口說道:“陛下,李令君有腳疾,臣有良馬可以為其代步。且陛下可派良醫隨行,以保李令君身體健康?!?/br> “陛下~” “大司馬~”見眾人非要將自己趕出武漢,李嚴不由畏懼,遂看向霍峻,露出哀求之色。 霍峻眼皮不動,淡淡說道:“陛下,廣海都督四郡,其位當不亞漢中都督,兵財人可由都督自掌。今觀朝中諸卿,可任廣海都督者少,不如讓李令君暫遷廣海都督?!?/br> “大司馬!” 聞言,李嚴眼睛瞪大,在霍、葛二人臉上來回打量,露出不敢相信之色。他怎么也沒想到,霍、葛二人聯起手來,將他自己趕出中央。要知道他前些日子可是向霍峻表忠心??! 一時間,李嚴心如死灰,唯有接受廣海都督任命。 “多謝大司馬、丞相!” 李嚴朝著霍、葛二人拱手而謝,帶著幾分落寞,說道:“陛下,嚴身體不適,能否先行退朝!” 被兩名大佬聯合排擠,李嚴大概是沒臉留在朝廷上,不如整理下行李,為到南??ざ鞔蛩?。 “善!” 劉禪依是笑臉,說道:“卿可先行退朝,稍后朕當派遣御醫為卿診斷!” “謝陛下!” 待李嚴退下,諸葛亮持笏板,說道:“陛下,昔大司馬欲起大兵北伐中原,臣以為當授東方之事與大司馬。如設徐、揚、豫三州行臺,拜大司馬為行臺尚書令,而后別委尚書仆射、尚書、侍郎等?!?/br> “荊州刺史顧雍,憂深責重,濟威以仁,治楚以來達有十余年,政通人和,路不拾遺。今臣以為可拜三州行臺尚書仆射,以輔佐大司馬北伐?!?/br> 劉禪幾乎是傳聲筒,問道:“大司馬何如?” 霍峻起身而拜,說道:“謝陛下授臣行臺尚書令,顧君地位崇高,政績達于諸州,今委其為尚書仆射,雖人盡其職,但恐官爵有所薄之!” “善!” 劉禪從善如流,說道:“今拜荊州刺史顧雍為徐、豫、揚三州行臺尚書仆射,而后加授侍中,以輔大司馬北伐。行臺余者從吏,大司馬可自行選拔?!?/br> “諾!” 侍中者,屬于是宮廷內部官職,其具有行走宮闈之權,可出入宮廷,屬于是皇帝左右參謀,權利可高可低。 今顧雍以荊州刺史轉尚書仆射,從俸祿上看有所降低,加領侍中,勉強可以說上升官。 “當下尚書令、荊州刺史各有空缺,不知何人可以任之?”劉禪問道。 “稟陛下,荊州刺史之職,臣以為嚴君曼才(嚴畯)可任?!敝T葛亮推舉說道:“嚴曼才性情忠厚,待人以誠,理事嚴謹,今可遷之?!?/br> 嚴畯,昔與步騭、諸葛瑾同投劉備帳下,步騭因能力顯著,早已出任揚州刺史。諸葛瑾雖因諸葛亮之故,但也出任益州刺史。嚴畯能力不如步騭、諸葛瑾,故在官職升遷上,慢了半拍。 當下嚴畯的官職為南郡太守,論資質與官爵而言,嚴畯升任荊州刺史不成問題。且也是遵循以淮泗、江左人治楚的政治原則。 諸葛亮遲疑少許,說道:“至于尚書令,亮以為可由尚書陳震遷之。陳君孝起是為忠純之士,能合諸僚,政績出眾,今可遷任尚書令?!?/br> 尚書令離職,按正常而言,基本由尚書仆射升任。但當下的尚書仆射馬良,已兼領侍中,再領尚書令,則不太合適。 另外一名尚書仆射費觀,考慮到日后北伐,具有文武之能的費觀需要隨軍,自是無法再任尚書令。 陳震為南陽人,其品德淳樸,歷任諸郡太守,而后被諸葛亮提拔入尚書臺。在尚書臺任職期間,政績出眾,加上性格忠厚,不少人與陳震交好。 當下為了防止尚書令失去控制,諸葛亮與霍峻商討下來,選擇了老實人陳震上臺。有陳震在,尚書臺出不了亂子。 “大司馬,何如?”劉禪問道。 霍峻微微拱手,說道:“嚴君曼才、陳君孝起,皆為忠厚可信之才,臣并無異議!” “善!” “既然如此,便遷嚴畯為荊州刺史,陳震為尚書令。余者官職空缺,可由大司馬與丞相商議委任?!眲⒍U總結說道。 “陛下英明!” 第636章 急流勇退 公元226年,建興二年,二月。 在李嚴被‘流放’南??さ耐瑫r,劉禪頒布詔令,以堅定北伐決心為由,下令施行虛設四京制,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北京,武漢為南京,金陵為東京。 為了緩和荊楚人的不滿,在保留原職的同時,除了未設金陵尹外,劉禪將京兆尹、河南尹遙授與楊儀、郭攸之二人。 緊接著,劉禪下詔封霍峻為徐、豫、揚三州行臺尚書令,暫治金陵。而霍峻以尚書令的身份,向劉禪表張昭之子張承、虞翻、張溫、滕胤等江左、淮泗人出任行臺尚書令屬官。 在南漢施行的四都之下,荊楚士人被虛設的長安、洛陽分了不少注意力。針對金陵升格為東都,雖有非議或不滿,但見金陵未設尹守,僅設三州行臺,也能理解南漢之所為。 荊楚士人聲音不大,反而是那些江東士人因將金陵設為東都多有興奮,或有揣測中央之所為,或是打聽消息。 當荊州刺史顧雍任命為行臺尚書仆射時,江東士人似乎聞到什么氣味,有門路者寫信與顧雍,希望能入行臺任官。 顧雍得知自己從荊州刺史調任時,心態淡然,不喜不悲。與南郡太守嚴畯交接政務多日,確保沒有差錯,顧雍方在侍從的催促中,前往武漢,拜見霍峻。 大司馬府,堂內。 霍峻邀請顧雍入堂,笑道:“孤在武漢苦等多時,今終得見顧君!” “雍拜見大司馬,荊州事物繁多,一時難以輕離,還望大司馬恕罪?!鳖櫽赫f道。 “怎會怪罪?” 霍峻神情溫和,甚是敬重顧雍,說道:“顧君治楚,數年如一,持法公允,漢夷敬服。荊楚糧輜之所以能豐,是為君勤于案牘?!?/br> 顧雍年紀比霍峻大不少,他幼年時隨蔡邕學習,而后相繼出任合肥、婁、曲阿、上虞等縣長,所到之處皆有政績。 在為劉備效力之后,因顧雍不好飲酒,不好說話,威嚴有氣場??v是劉備見到顧雍,亦會使用敬語。 諸葛亮不用多說,每見到顧雍、張昭二人,諸葛亮都會行禮,以示尊敬。 然顧雍除了年紀大,性格沉穩外,霍峻之所以禮遇顧雍,亦是考慮到顧雍的身份。 顧雍之妻為陸康之女,顧氏與陸氏關系深厚。今欲糾合江左力量北伐,必須與顧雍統一意見。 “不敢!” 顧雍在霍峻的邀請下入座,說道:“今陛下以三州行臺授大司馬,雍為仆射,望請大司馬吩咐?!?/br> “不急!” 霍峻讓侍女為顧雍奉茶,問道:“君有蕭、曹之才,縱孔明亦多贊君之才學。君久治荊楚,可知陛下為何設行臺于金陵?” “雍略有耳聞,蓋是大司馬欲北伐中原,僅憑江淮尚不足以成事,故唯有發江東之力,以供大軍用武?!鳖櫽赫f道。 霍峻故作遲疑,問道:“今討中國,峻多有疑慮。冬時淮泗舟舸難通,唯夏時可以用武。故不少人曰,遣兵襲擾中原,而后徐徐而用兵為上。不知顧君有何高見?” 顧雍神色微正,嚴肅說道:“雍雖鮮少知兵,但卻聞兵法戒于小利。中原遼闊,城郭堅固,出少兵何以興漢室?此者之言,欲求私利而忘軍事,亦非為國也?!?/br> 說著,顧雍強調自己態度,說道:“中原則為漢室興復之關鍵,將少兵不足以興國。且夏冬之交,敵我形勢逆轉,當功虧一簣。方今之事,大司馬當率大軍北伐,而后令揚、徐、豫三州出糧?!?/br> “顧君忠體為國,峻深感敬佩!” 霍峻大喜不已,再問道:“深冬之時,舟舸日行十里,江淮之糧難達淮北,不知顧君可有妙計?” 顧雍向霍峻施禮,沉聲道:“水不可通,則通海。海不能達,縱發江左之民越千里而運糧,亦保大軍不缺糧輜?!?/br> “好!” 霍峻向顧雍回禮,笑道:“孤統兵北伐,再無后顧之憂矣!” 顧雍出任尚書仆射,霍峻在行臺時,顧雍為二把手協助霍峻?;艟x開行臺之后,顧雍實際為一把手?;艟⑷绱酥匾奈恢媒怀鋈?,不可能不試探顧雍對北伐的態度。 幸常年累計下來的勝果,讓顧雍對霍峻北伐中原的選項無疑是支持的。有了顧雍表明態度,霍峻才能放心地將行臺讓與顧雍負責。 “敢問大司馬,何時趕赴金陵籌辦行臺?”顧雍問道。 霍峻沉吟少許,笑道:“隴西之事未明,孤需暫留武漢。今顧君可持行臺尚書令印信東行,除重大之事外,一切交由顧君負責?!?/br> “這~”不曾想到霍峻會這般信任自己,顧雍不禁略有遲疑。 看出了顧雍心中顧慮,霍峻笑道:“先帝以誠信待我,故授予托孤之任。今峻效行伊、霍之事,與葛相代行朝政,何不能器信先生乎!” 顧雍神情有所觸動,肅聲說道:“請大司馬放心,雍必不負公之希冀?!?/br> 初穿越時,霍峻受后世記憶影響,認為霍光之所為得不到西漢朝廷認可。然等到他執政時,不少人以伊、霍之事稱贊他,漸漸改變了觀念。 霍光死后雖因家人之事被清算,但兩漢諸帝們依舊是認可霍光之所為。麒麟閣中,霍光位列第一,依舊被陪葬茂陵。甚至在東漢中興之后,更以中牢禮祭祀蕭何、霍光二人。 為何霍光名聲被破壞,實際是霍光背了太多不屬于他的鍋。 董卓廢立皇帝,學霍光之所為;司馬師廢曹芳,自效霍光之事。凡后世權臣擅立皇帝,無不自稱學伊尹、霍光。故而常年被篡位權臣們使用,霍光的名聲不臭也會變臭。 幸漢末時,霍光名聲依舊較好。劉備臨終前的詔書,將霍峻、諸葛亮比作伊尹、霍光。而不少人稱贊霍峻,亦有比為伊、霍。 不過為了避免霍光之舊事,霍峻常常用言語告誡諸子,讓步練師與諸妾撿點行為,以免遭惹非議。 又聊了半響,顧雍有些話想對霍峻說,但又不知該如何開口,神情間多有猶豫。 霍峻看出顧雍有難言之隱,主動問道:“顧君如有言語,但說無妨!” “嗯~” 顧雍遲疑少許,問道:“不知君知孫叔敖否?” “略有耳聞!” 霍峻正襟危坐,說道:“君如有賜教,峻洗耳恭聽!” 見霍峻態度誠懇,顧雍也不猶豫,說道:“我與殿下雖無深厚之交,但見殿下心為國事,志復中原,不忍見殿下有失,故雍斗膽進言。若殿下不悅,恕雍一時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