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節
秣陵之名來源于秦始皇所改,昔秦始皇東巡,得聞金陵有天子氣,為消除金陵的王氣,將金陵改為秣陵。 秣陵者,即草料場。今不論是否遷都秣陵,其名已不符合陪都或首都的地位,先改城名,而后觀眾人的反應。 “善!” 諸葛亮微微頷首,說道:“不論遷都秣陵與否,當下必須為日后北伐而備。若耽擱時辰,恐會貽誤軍機?!?/br> 說著,諸葛亮問道:“大司馬廣造海船,莫非欲浮海運糧以濟北伐大軍?” “然也!” 霍峻微微頷首,說道:“秋冬之時,淮泗之水難通,糧草、冬裘難以供給。故別遣海船運糧至郁洲島,如能以郁洲島為糧寨,或可維系大軍用度?!?/br> 冬天時淮水會結冰,舟舸基本是用不了,為了防止糧草不足,霍峻必須想辦法解決。在多方面考慮之下,霍峻打算多造大船,通過海運將糧草送至郁洲島。 郁洲島北臨瑯琊,西近下邳。過冬的糧草、衣物送到郁洲,霍峻大軍就能在彭宋扎下根基。熬過冬天,淮泗舟舸可用,大軍就能繼續向北作戰。 當然了相比淮北作戰的困難,諸葛亮背靠漢水,幾乎不用為糧草而發愁。即便諸葛亮率兵挺過宛城,潁川為河南精華之所在,諸葛亮足以就食于敵。 了解霍峻大概的計劃,諸葛亮說道:“大司馬走泗水而用兵,看能否先取青徐,就食于地,兼得海運糧輜。兵糧充沛,更待春夏用兵,時揮兵向西,與亮呼應!” “孔明之語有理,且看日后謀劃!” 霍峻踱著步,微嘆說道:“接下來,容孤深思是否遷都金陵?!?/br> 第633章 封建朝鮮 在霍峻與諸葛亮商議下,先讓劉禪下詔改秣陵為金陵,而后拜周魴為丹陽太守,兼任橫海中郎將,與揚州刺史步騭負責督辦糧草,興建大艘海船。 自秣陵改金陵起,不知何人泄露消息,南漢朝野高官得知霍、葛二人有意東遷,不少江左士人上疏,夸贊金陵出色的山水地勢,以及與武漢進行對比,希望京師東遷。 江左士人的上疏,引起了連鎖反應。荊楚高官們不敢泄露戰略決戰的計劃,唯有駁斥首都東遷的謠言。不過荊楚士人們議論聲不小,表示武漢做不了首都,可以遷都江陵。 在幾日之內,武漢城中各種言論層出不窮,這讓不想將事情鬧大的霍峻頓感不滿。 他隱約察覺遷都金陵之言論,大概是列席的上卿之一,卻不知具體為何人?;艟儐栔T葛亮、徐庶二人,葛、徐亦是疑惑不解。 為了不將事情鬧大,霍峻對上疏者冷處理,并在深思是否僅將金陵設為陪都。 轉入建興二年,因正旦有人借著敬酒之故,力勸霍峻不可遷都秣陵,再次引起了爭議?;艟室庖匀蘸筮w都長安或洛陽為由,含糊敷衍過去。 傍晚,大司馬府。 霍峻微醺而歸,在侍女的服侍下,坐到榻上。而后在侍女的擦拭臉龐下,又喝幾口醒酒茶,霍峻精神抖擻些。 “大人!” 不知何時,霍弋從宮內回府,向榻上的霍峻行禮問好。 見霍弋似乎懷有心事,霍峻主動問道:“近日宮內有何變故?” 霍弋沉吟少許,說道:“稟大人,近日遷都之言四起,宮中侍從多有向陛下上疏,或有力諫遷都者,亦或有力阻遷都之言論。各種言論嘈雜,如……?!?/br> 說著,霍弋有些猶豫,不知該怎么說。 “有何言論,但說無妨!”霍峻放下手中茶樽,說道。 “陛下讓兒交予大人!” 霍弋從懷里取出奏疏,說道:“此疏力勸陛下不可遷都,其疏中言,昔先帝以武漢劃歸江州,而后以葛相領江州牧,當為鉗制大人之所為?!?/br> “今金陵臨近江淮,而江淮為大人長久經營之所。如陛下若遷往金陵,恐京師將會被大人所制。故周不疑力勸陛下不可遷都,以免如大人之意?!?/br> “周不疑!” 霍峻簡略瀏覽奏疏中的內容,而后瞥了眼上疏者姓名,神情雖是淡然,但語氣中卻有幾分冷意。 “是為周不疑所奏!” 霍弋如實向霍峻坦白,說道:“陛下得收周不疑所奏內容,特將奏疏交予弋,讓弋轉交與大人。而后陛下告訴大人,讓大人勿要以此為憂,遷都之事能定則定,不宜久托?!?/br> 周不疑之前被劉禪外放到宜都郡當太守,但因與中樞關系緊密,故而對朝中事務多有關注。為了更上一層樓,周不疑經常為劉禪出謀劃策。 當下周不疑得知霍峻欲遷都金陵,出于個人想法,也為劉禪而考慮,故將政治細節說清楚,上疏勸阻劉禪遷都。 收到奏疏后,劉禪得見疏中周不疑對霍峻的揣測,多有無奈。為了保證君臣一體,劉禪選擇放棄周不疑,將其奏疏交予霍弋,讓他轉交予霍峻,用另類的方式支持霍峻。 當霍峻看到這封周不疑所上的奏疏,實際上無奈之情多于氣憤。遷都金陵,根本不是為了他的權利,而是為了更好的北伐而已。 有時一心為公的想法,居然會被利欲熏心者,惡意腦補或揣測他之所為,真讓人無語。然這便是人性,任憑你將心中所想的講出,別人也會認為你在說假話。 當然霍峻亦能勉強理解周不疑這種想法,畢竟王莽的前車之鑒在前。有了周不疑的猜忌,或許方顯劉禪這舉動難得可貴。 “大人,當下該如何是好?”見霍峻久久不語,霍弋問道。 霍峻將奏疏擱下,問道:“伯先以為如何?” 霍弋沉吟少許,說道:“大人所為光明坦蕩,無需畏他人之所言,是謂人不知而不慍。今周不疑上疏猜忌大人,大人豈能因小事而與其計較!” 頓了頓,霍弋說道:“不如反舉周不疑至江淮任官,以明大人公體之心!” 霍峻搖頭而嘆,說道:“周不疑因其父叔劉先而幸進,被先帝舉為近侍。其與劉先相較,論品德而言,弗如遠甚!” 劉先,舊長沙郡太守。昔曹cao南征江漢,因曹cao帳下兵馬雄壯,觀望形勢者眾多,唯劉先不畏,反而看好二劉聯軍。而后劉琦去世,劉備入主荊州,劉先也未有搗亂。 周不疑雖年少聰明,但聰明的技能點反而點錯了,多點在政治拼斗上。南漢國內雖各派系復雜,但總體來說是穩定的,也遵循有才者居上,無才者居下原則。 霍峻考慮幾下,說道:“推舉周不疑至江淮任職不必,可將此信交予葛相。日后你與士載務必要多多注意周不疑,其心不正,不可深交?!?/br> “諾!” “大人,那遷都之事呢?”霍弋問道。 不待霍峻答話,侍從趨步來報,說道:“家主,尚書令李君求見!” “李嚴?” 霍峻思索少許,說道:“請李令君入堂!” “伯先可留下!” “諾!” 少頃,李嚴神情謙遜,趨步而入堂。 “嚴拜見大司馬,江陵公!” 李嚴見到高坐榻上的霍峻,行拜以大禮,說道。 霍峻憑空虛扶,笑道:“李令君客氣了,今正旦歡慶之時,君怎至登門拜訪?” “請坐!” “公子!”李嚴向霍弋施禮,而后笑道:“殿下受托王命,殫精竭慮,嚴深感敬佩。今不早至殿下府上,恐過些日殿下府上賓客成群,在下難以拜會殿下!” 王、公則可受稱殿下,今霍峻受封江陵公,按理來說可以受此稱謂。但霍峻為了保持臣子身份,免得讓人多想,不太喜歡有人直稱殿下。 霍峻保持儀態,笑道:“李令君玩笑了,君登門拜會,孤豈會不見!” 李嚴態度諂媚,問道:“殿下欲遷金陵為都,今國中不從者眾多,嚴深感余者不曉殿下之遠見而不忿。當下已至正月,不知殿下強遷都之意是?” 霍峻沉吟少許,反問道:“議論者眾多,或有言遷都金陵者,或有力勸留居武漢者。正方為尚書令,可知臺中侍郎、尚書之意是?” 李嚴朝著霍峻拱了拱手,說道:“稟大司馬,尚書、侍郎者不足以為憂,今下大司馬如欲遷都,不如發江左文武一并上疏?!?/br> 說著,李嚴故作憂慮,說道:“當下欲阻殿下遷都者,無非廷尉潘浚。今如能罷黜潘浚,殿下遷都金陵將無人可阻!” “罷黜潘浚?” 霍峻心中略有所得,說道:“承明無大過,今豈能因阻遷都而罷黜之!” 李嚴說道:“殿下雖威震海內,名聲赫赫,但卻難安朝野之異議。如能罷黜潘浚,朝野則畏殿下之勢,上下將無人敢非議遷都之事!” 霍峻試探說道:“今江左士人上疏力勸遷都,莫非出自正方之手?” 李嚴不愿隱瞞,如實說道:“殿下,列席者八君,如馬良、費觀、潘浚皆為荊楚人。遷都金陵,舍殿下外,楚中士人多有不愿。今若不引江左人入局,殿下遷都金陵,恐將難成!” 說著,李嚴向霍峻作揖,說道:“望殿下恕嚴斗膽,擅自告與江左士人。但歸咎根本,在于嚴欲助殿下一臂之力!” 見李嚴承認自己所作所為,霍峻不由心生厭惡。遷都之事,他根本沒有想以政斗的形勢展開,然被李嚴這一摻合,與政斗也離得不遠了。 霍峻強忍不滿,揶揄笑道:“看來孤要多謝正方了!” 李嚴似乎沒聽出霍峻話中的深意,反而神情熱烈,說道:“殿下屢破前敵,威服海內,為大漢立下卓著之功,是謂無殿下則無漢?!?/br> 說著,李嚴大著膽子,笑道:“今若追論殿下之功,以嚴觀之,殿下晉爵稱王,拜授九錫,亦是順理成章之事。惜嚴人微言輕,不足以令舉殿下受王,拜領九錫?!?/br> “晉爵稱王,拜授九錫,非孤所能受” 霍峻語氣堅定,沉聲說道:“孤受封縣公已是人臣之盛,足下之語不利國事,更有敗亂國體之意,今安能胡言?” 見霍峻語氣變冷,李嚴趕忙告罪,說道:“嚴僅為殿下而不平,望請殿下恕罪?!?/br> 事到如今,霍峻已漸明白李嚴的打算。李嚴欲借自己遷都之風波而取利,如絆倒潘浚,讓尚書臺重掌廷尉之權。 且同時,李嚴欲試探自己是否有不軌之心,然后拜入自己門下,攀附自己勢力,從而升官進爵。 “若無大事,君可自退矣!” 霍峻喝了口茶,淡淡說道:“孤酒力不支,恕難與君長聊?!?/br> “諾!” 見霍峻瞬間變臉,李嚴心中忐忑,他不知自己是否說錯話,唯有順從霍峻之意退下。 望著李嚴遠去的背影,霍峻無奈而嘆,深感精神疲憊。 周不疑、李嚴二人之所為,很難去追究什么,但從他們發表的言論而言,實際上就有分裂國家之傾向。 歷史上南朝為何持續分裂,無法齊心協力北伐,大概與內部爭斗有關。如果利欲熏心之輩,聽了李嚴之語,怕不是早與其狼狽為jian?;蚴蔷鞫嘁?,聽了周不疑之言,將會猜忌大將、權臣。 自淮南王一事之后,除非受形勢所迫,霍峻基本不會選擇那條錯誤的道路。 “伯先以為李嚴之語如何?”霍峻問道。 霍弋整理思緒,說道:“大人,我霍氏深受大漢之恩,豈能行不軌之事。今陛下不曾背我,我霍氏安能背之?” “弋隨陛下左右多年,陛下深感大人勞苦功高。昔大破曹休時,陛下笑語曰,如能平天下,當效姜公之事以待大人?;螂m受左右勸諫,但陛下卻暗語兒曰,雖不能授裂大國,卻能封鎮東夷?!?/br> 聽著霍弋所言密語,霍峻將信將疑,說道:“伯先莫不知韓信之事?” 霍弋搖了搖頭,說道:“稟大人,陛下曰:‘雖不可授齊,卻可授遼?!菹潞米x史學,素有開疆之志,其言商之所以征東夷而亡,而周之所以能平東夷,非周比商之興盛,而在周能委姜公治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