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節
“哈哈!” 諸葛亮輕撫羽扇,笑道:“季常勿憂,亮已有方法對之?!?/br> 說著,諸葛亮將案幾上的巾帛遞給馬良,說道:“季常,將此文抄錄五份,送于霍督、龐令君、劉尚書、法漢昌、顧治中等君,請他們至此,商討推廣稻麥輪耕之法?!?/br> “諾!” 霍峻收到巾帛后,將軍務交給屬下,便前往赴會。 諸葛亮于門口親迎眾人,互相寒暄之后,眾人紛紛落座。 六人于左右席地而坐,手里翻閱著推廣稻麥輪耕的疑難問題。 諸葛亮清清嗓子,說道:“南人墾水田,有上中下三田,較均產來說,每畝可越收三石稻米,此春耕秋收之時也。若于秋耕宿麥,越春而收,以亮之所見,勤勉耕作,縱無三石之糧,亦有兩石麥糧?!?/br> “一年二收,勝中原二載三收。故稻麥輪耕之法,能于各州郡中推廣,不敢言家家戶戶耕行稻麥之法,但若能讓十萬頃良田行耕宿麥,每歲至少可增千萬石之糧?!?/br> “軍士月食二石,年食二十四石。千萬石之糧,足可讓我國軍士食近三年。稻麥輪耕之法,乃國之大策,若是能成則國庫充實,大軍將不被糧草所困?!?/br> 十萬頃良田多嗎? 漢代一頃田為五十畝,十萬頃田約為五百萬畝田。 那漢代一個郡能有多少田? 以徐州的東??槔?,約有五十余萬頃熟田。也就是說將東??さ奈宸种环N上宿麥,則基本能完成諸葛亮的目標。 那種植五百萬畝田,需要多少勞動力? 按每戶耕五十畝田為單位,則要十萬戶百姓。也就是說至少要發動十萬戶百姓,集體種植宿麥,施行糧食大增產的計劃。 諸葛亮所說的這些東西,在場眾人皆知。 諸葛亮指向巾帛,說道:“然宿麥之物,南方百姓多不喜之,又不得耕作之要。今欲讓南人百姓耕作,非利誘不可。亮于準稻、麥互換,田租八升,百姓可繳稻米,亦可繳麥米。諸君以為如何?” “稻麥互換?” 龐統沉吟幾許,說道:“稻米,吳楚百姓多喜;宿麥,不得吳楚百姓所喜。今留稻自食,百姓必愿種植宿麥,出宿麥以為繳納賦稅之用?!?/br> 諸葛亮試圖利用政府收取宿麥為行政手段,刺激民間廣泛在秋冬種植冬小麥,待春季成熟后,留至夏秋之時,向官府繳納賦稅。 如此下來,之前繳納田租的稻米,百姓可以留下自用。這樣cao作,種植宿麥有利可圖,必然能刺激百姓種植冬小麥。 頓了頓,龐統拋出了與馬良相同的問題,說道:“官府收宿麥,豈不讓我軍士卒食宿麥?” “孔明!” 龐統看向諸葛亮,認真說道:“孔明欲推廣宿麥之心,統多能理解,然今下當以軍士為重。以統觀之,稻麥互換可行,然因限制每戶上繳宿麥數額,以保證軍士正常供給?!?/br> 諸葛亮沒有回答,而是詢問法正,說道:“孝直來自關中,多食宿麥,有何見解?” 法正捋著胡須,笑道:“麥飯難食,如若能研磨成粉,制成面餅,軍士攜帶而食。入沸水而煮,與今下蒸飯有異曲同工之妙?!?/br> 蒸飯,稻米的食用方式之一??梢詴窀?,出遠門時攜帶,煮上熱水,就能食用,與后世的自熱米飯有相似之處,故而南人作戰常以此為軍糧。 胡餅,用小麥制作而成。也是可以遠行食用,餅太過堅硬,泡點水就能吃。 “正是!” 諸葛亮輕撫羽扇,說道:“主公于中原征戰時,手下軍士常以胡餅為食。昔漢靈帝時,其喜食胡餅,京師之人多從之?;舳叫熊娬鲬鸲嗄?,不知有何見解?” 霍峻思量許久,說道:“以胡餅更替蒸飯,或是不可行。然以峻之見,可循序漸進,胡餅與稻飯更替,以觀軍士言語變化。即便不能取代蒸飯,軍士于休整時亦可食胡餅?!?/br> 頓了頓,霍峻提醒說道:“然以麥制成胡餅,石磨必不可少。官府收宿麥,當廣置石磨,研磨小麥。以峻之見,可于各郡水流湍急之處,以水驅石,以為研磨小麥?!?/br> 后世人或許很難理解,石磨之物為什么能被反復提及。 無它,沒有石磨,小麥難以制作而成面餅。 同時,石磨制作的工藝不低,其中含有工匠技術,若磨面制作不好,嚴重影響口感。 漢唐時期,在中原地區,掌握石磨已是成為士族、豪強的必要品。很難想象,唐代著名的太平公主富貴至極,居然會向寺廟搶奪石磨。 太平公主搶奪石磨之案,由時任雍州司戶李元纮判罰,李元纮不畏權勢,判罰石磨歸由寺廟所有,此案則稱為‘南山鐵案’,而李元纮在日后也成為盛唐名相。 石磨雖小,但卻是小麥成為漢人主食的重要推手。 關西士族的衰弱,關東士族的崛起,經濟重心的南移,中華歷史的改變往往是由一件件小事拼湊而成,最終讓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那種認為提出某種理論,革新某種制度,就能憑借一己之力,從而改變人類的進展,將是何其之難! 諸葛亮微微頷首,贊同說道:“霍督所言極是,石磨雖小,但卻是制餅的重中之重。如青徐士族之中,凡能掌握石磨之家,常是顯赫之族。今收宿麥為賦,當官置石磨,以為研磨小麥?!?/br> 寡有言論的顧雍,開口說道:“興建石磨,頗耗人力;研磨宿麥,亦需人手。以雍之見,畝收八升稻,可讓百姓納麥一斗。四升稻,可讓百姓繳麥五升?!?/br> “此當另類漲稅!”諸葛亮皺眉說道。 顧雍笑了笑,說道:“如按軍師言,春收宿麥,夏收稻米,百姓畝產大增,至少可增數十石糧。僅增租二升麥,于百姓而言,亦是裨益之事。若是不以宿麥上交,而以稻繳租,又何言漲稅?” “嗯!” 諸葛亮輕撫羽扇,思量顧雍的建議。 法正換了舒服的姿勢,說道:“元嘆之言,不無道理。若推廣宿麥,其麥種何來?” “唯有地方郡縣向百姓借出麥種,讓其耕種。若是士族借種,怕是有高利,此反而苦了百姓。推廣宿麥,人力物力,損耗頗多,又豈能不增漲田租?!?/br> “也罷!” 諸葛亮停止手中的動作,說道:“既然如此,當讓大王補發賦稅詔,言以麥者繳稅,一升當多收四分之一,四升稻,繳五升麥;八升稻,繳一斗麥?!?/br> “可!” 諸葛亮環顧眾人,問道:“今推種宿麥,可有紕漏乎?” “有紕漏!” 坐在末尾的劉巴,開口說道:“巴居武漢以來,近日發現市井之中宿麥價格漲價,此必有商賈、士族見官府勸種宿麥,故欲趁機收購,以便高價賣與底層百姓,從中取利?!?/br> “孔明,為不及傷農夫,便于宿麥推廣,當讓地方郡縣出借宿麥?!狈ㄕf道:“出借宿麥,或許還能收取息差,以增府庫之用?!?/br> “不可,出借宿麥,當讓郡縣免息,豈能收取息差?” 龐統果斷出聲否決,說道:“孝直,官吏貪鄙,僅知上級之令,而寡有愛惜百姓。收取息差,官吏逼百姓強借,又當是如何?豈不有害大王之名聲,亦損我仁政之本意?!?/br> 頂級政治家互相的查漏補缺,看得霍峻頗是驚嘆。 出借宿麥息差看似能為官府取利,然而落實到地方,有了考核指標,必然會成為強制出借宿麥。如王安石的青苗法,也是這般本意。然而到了地方,官吏強行讓百姓出借青苗,最終成為惡政。 “子初,可言自見!”諸葛亮點名讓劉巴說話。 劉巴沉吟少許,說道:“為便推廣宿麥耕作,當免息出借麥種,如此一來士族、豪強,則難以取利。然巴思中樞府庫,當多稻米,而寡有宿麥?!?/br> “以巴之見,近日便可下達稻麥互換交租之令。今上計收取各地宿麥,好生保管不動。明歲春,宿麥豐收,可讓百姓提前收稅。至夏秋時,將府庫之中宿麥,盡數清出,免息租與各地百姓?!?/br> 頓了頓,劉巴說道:“若市井缺麥,可讓商賈向中原購買小麥,以備來年為種?!?/br> 如今南方有種宿麥的人,大多是北方南逃的難民,他們有種植宿麥的經驗,也會以宿麥為食。這般的規模雖是不多,但是收取冬小麥種子也并非難事。 這般cao作下,若有商賈想哄抬小麥價格,與武漢中樞作對,基本是扛不住的。畢竟一個為官,一個為民,豈能抗衡! “彩!” 諸葛亮持扇鼓掌,笑道:“子初善運籌帷幄之能,果是名不虛傳。今已多收百姓宿麥,又以息出借百姓,怕不易推廣,當從子初之言?!?/br> “繳麥為稅,大興水磨,以麥制餅,免息租種。以上四政推及于民,稻麥輪耕,國家必能大興?!?/br> “孔明,前漢孝成皇帝時,帝命議郎汜勝之為勸農使者,于三輔教民種田,精耕細作。今欲讓南方大興宿麥,需仿舊例,置勸農使者,下至吳楚,教民耕作宿麥?!饼嫿y建議道。 “善!” 諸葛亮考慮少許,說道:“可有人選,以便于亮上書與主公?!?/br> “峻治下徐州別駕司馬芝,字子華,河內人士。自天下大亂,攜母逃至荊楚,于鄉野耕讀。今于合肥開墾荒田大成,又疏通肥水河渠,多有功績?!?/br> 霍峻摸著小胡須,說道:“司馬子華,為人勤勉,憐愛百姓,忠于公事。昔稻麥輪耕之法,由他親自實驗而成。今令其為勸農使者,不消數年,宿麥當能大興?!?/br> 之前答應司馬芝疏通肥水河渠,以及恢復合肥生產,霍峻便向中樞舉薦。如今司馬芝做到了,霍峻自然要履行承諾。畢竟讓司馬芝出任徐州別駕已久,別駕之職當限制司馬芝的發揮。 且司馬芝精通農務,讓他出任勸農使者,非常合適。待勸農工作完成,司馬芝不是入中央任職,便是會調到富庶的郡出任太守。 “好!” 諸葛亮笑道:“子華之名,亮多有耳聞。今有子華為勸農使者,宿麥輪耕又豈能不成!” 說著,諸葛亮欽佩說道:“仲邈為將出鎮,不忘農事,當為將帥之榜樣。稻麥輪耕若是能成,南人將世受此恩?!?/br> 霍峻揮手否認,笑道:“子華親力親為,大王下達王令,孔明與諸卿施政推行。今若能成,又豈是峻一人之功?” “孔明過譽了!” 第365章 談華夏農業變遷 自我讀史以來,從早期研究王侯將相,到探討經濟制度,深究山川地理,再到了解華夏農業史。 我深感歷史的脈絡,實際與農作物的變遷有非常大的關系。 如早期我不理解為什么東漢時期,關西開始衰弱,關東開始崛起。 后來當我了解了農業史,我才知道宿麥在關東的廣泛種植,或許是核心關鍵之一。 關東兩年三熟,關西一年一熟,這種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無疑是巨大。有了優渥的經濟基礎,反饋于上層建筑,關東士族才能在東漢有巨大的話語權。 石磨這個看似小小的工具,獨家獨戶的百姓難以使用,然唯有氏族、豪強可以掌握。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氏族、豪強手握經書,蛻變成為士族、門閥。那邊關東大地上,崔、荀、范、桓等大量關東士族,或許在數百年前,僅是普通氏族,但隨著經濟的積累,擁有時間讀經習文,掌握話語權,才逐漸成為令人生畏的門閥。 當宿麥傳到南方,與水稻輪耕,形成恐怖的一年兩熟。至明清開始雙季稻的傳播,甚至形成雙季稻+小麥的三熟農業。 如此恐怖的經濟代差,明清時期的南方壓倒北方,也非偶然之事。 甚至府兵制的崩潰,與小麥在關中的大量種植也有關系。 歷史的脈絡,或許藏于我們今日的糧食當中! 個人學識淺薄,也僅是歷史愛好者。 如果稻麥輪耕的內容,能給喜歡讀歷史的書友帶去思考,這將是我之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