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節
曹魏之前,皇帝嗣子與諸王嗣子皆可稱為太子,從曹魏開始則將太子改為世子。今曹魏未建,王嗣子稱太子。 “以權觀之,太子之位非屬公子不可。楊修為三公子謀劃,獻軍國策論,以為應答魏王。若讓魏王得知此事,必然大怒,三公子、楊修皆難逃懲罰?!?/br> 孫權真的不慌,對于他來說曹丕奪嫡真就處于優勢局。曹cao雖然喜愛曹植,但并非失去理智,而是有限度的喜愛。 當然不能說曹cao沒有立曹植之念,但曹植的性格對于為君者而言乃是大忌,而曹丕性格內斂有城府,這比曹植更有優勢。 至于曹cao為什么有另立太子的念頭,實際上也不難理解。 若按孫權來說,則是曹丕能力太次了。優柔寡斷,見事不能決,心胸狹隘。然值得稱道的是重感情,文采亦是出眾。 曹丕深思良久,說道:“仲謀之言,不無道理。然楊修為子建謀劃,我等雖知,但無證據??湛跓o憑,父王豈能相信?” 孫權撫須而笑,說道:“公子為五官中郎將,得魏王寵幸,今憂慮之人,非是公子,當屬楊修。權不料多時,楊修當自投羅網?!?/br> “至于公子,當以結交大臣為上。今荀公(荀攸)身患重病,公子當向魏王請命,代魏王探望荀公,以顯公子愛賢敬老之心?!?/br> “當從仲謀之言!” “飲酒!” 司馬懿暗自打量孫權,心中忌憚不已。 第363章 稻麥輪耕乃是國策! 武陵郡,零陽。 夏末時節,零水河畔。 上任不久的零陽長張翼,身襲官服,佩劍戴印,坐于席上。雖是年輕,但神情嚴肅,令人不由生畏。 在左右兩邊,各鄉亭的薔夫、亭長向張翼拱手問好后,按照位次依席而坐。 “縣君,零陽治下鄉亭,薔夫、亭長共十八人皆已到齊?!惫Σ芮G攀拱手說道。 張翼,字伯恭,益州犍為人,出自武陽張氏之后。高祖父張皓曾任司空,曾祖父張綱任廣陵郡太守,祖父兩代皆有出仕。 自劉備取蜀以來,對于地方上的巴蜀豪強、大族多有拉攏。張翼初為書佐,李嚴治犍為郡,為得到武陽張氏的支持,舉張翼為孝廉。 在平蜀戰事后,為了齊治益、梁二州,從吳楚抽調大量官吏入蜀治理。吳楚的空缺的官職,則是選巴蜀賢才出任。在此背景下,張翼被分配到武陵郡下的零陽縣出任縣長。 張翼挺直腰背,環顧眾人,問道:“今夏收將止,不知收成如何?” “啟稟縣君,得大王洪福,今歲風調雨順,又無戰事,各戶人手充沛,料今歲可言豐收?!卑坠l薔夫熊航,咳嗽幾聲,答道。 熊航,出生桓帝時期,今歲已有六旬有余,將至七旬。年長之人于零陽縣中頗有聲望,多受鄉人推崇。 見是熊航答話,張翼語氣溫和下來,說道:“豐收便好,大王下詔劃分民戶九等,郡守下令核查民貲,以備今歲賦稅收取。當下各縣皆在統計,不知諸位核查如何?” “因馬縣君改任,此事無人主持。但請張縣君放心,攀已命人著手核查各戶民貲。不消多時,各鄉亭必能上交與縣君,不會耽擱秋賦收取?!鼻G攀配合說道。 “對!” 在場的薔夫、亭長似乎皆想了這件事,保證說道:“請張縣君放心,劃分民貲之事,我等不敢忘?!?/br> 張翼臉色微沉,告誡說道:“此番上任前,蔣府君謂本官言,核查民戶貧富,乃是國稅大事。今歲上計前,民戶貧富數目,及秋稅收取,務必要籌備完畢。否則府君怪罪,必會派遣督郵下巡,望諸君謹記?!?/br> “諾!” 在張翼的言語威脅下,在場鄉亭薔夫、亭長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紛紛立下包票。 見眾人如此,張翼語氣再次放緩,說道:“平貲、賦稅的詳情公文,荊功曹將會分發與諸位。然今喚諸君至此,有一事需要諸君配合?!?/br> “請縣君細言,我等當鼎力相助?!毙芎铰氏日f話。 張翼示意將公文分發與在場眾人,說道:“大王于下詔改稅之時,再次下達推廣宿麥耕作之令,行稻麥輪耕之法,諸君可知此事否?” “稻麥輪耕?”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竊竊私語。 不消多時,三旬有余的亭長冉省,開口說道:“縣君,稻麥輪耕之令,三年前下達此令,我等也向百姓傳達過此令,勸農于秋季耕作宿麥?!?/br> 頓了頓,冉省露出尷尬神情,說道:“然宿麥之物,荊楚寡有,多有鄉人不識宿麥。后馬縣君從武漢買批宿麥至零陽,試圖勸農勞作,然因戰事四起,抽調人丁,故而耽擱下來?!?/br> “僅此而已?”張翼質疑道。 “咳咳!” 熊航咳嗽兩聲,插嘴說道:“不僅如此,那宿麥口感粗糙,不比稻米。如馬縣君初食麥谷后,直嘆麥飯難食。即便貧苦鄉人食之,亦多言苦澀,疑有微毒,故輪耕宿麥之事,遂不了了之?!?/br> 三年下來,稻麥輪耕技術的推廣,除了首都漢昌、鄱陽、廬江等郡有緩慢推廣外,絕大部分的吳楚地區或是了解過這項政策,或是不了解這項政策。 由于南方食用稻米,宿麥幾乎在南方并不流行,大部分的百姓不用說了解小麥的種植技巧,甚至不知道宿麥這種作物。然這便是農業時代的真實寫照,科技傳播速度之緩慢,令人難以想象。 小麥在春秋戰國時便出現在中原大地,然至漢武帝時期,小麥依舊不是大漢朝的主要作物。關西之地,不喜食宿麥,關東之地,有種植宿麥的地區。 時間推至漢成帝時期,天下人口激增,關東黃河泛濫,糧草大量減產。西漢中央政府頒布文件,令關東黃泛區的地區大力推廣宿麥種植,故而推廣成功。 然南方不同,南方長期以稻米為耕作產物,南方人喜食稻米,對于宿麥并不感冒。 至于為何對小麥不感冒,而是缺少種植小麥的動力,在古代蒸谷為飯,烹谷為粥的技術下。小麥煮成的麥飯,由于麩皮很厚,使得它粒食的適口感很差,完全比不上稻、粟。在北方農業社會,麥飯屬于貧寒百姓所食。 直到轉磨的出現,將小麥的磨成面粉,可以制作成面餅,逐漸才成為主食。然轉磨研磨小麥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比稻米吃的方便,自然難以融入南方農業社會。 至于南方之后為什么會出現稻麥輪耕技術? 核心在于北人南下,北方帶來了喜食面餅的習慣,加上人口激增,故而稻麥輪耕才在南方推廣開來。 霍峻雖在皖城推廣開稻麥輪耕技術,并上呈至武漢中樞。但幾年間,想讓稻麥輪耕技術在南方各州郡縣處處開花,又何其難也! 張翼眉頭緊皺,問道:“宿麥雖是難食,但若耕種下去,卻能增加,百姓又為何不種?” 熊航見張翼年輕,估摸也是出自世家大族之人,解釋說道:“不僅是宿麥難食,百姓種植宿麥,寡有人能收,儲存又是不易。故百姓多愿種植大、小蒜,或捕魚為生,亦或紡織絹麻?!?/br> 宿麥的難吃,耕種技巧的缺乏,經濟驅動力的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南漢推廣稻麥輪耕的困難點。 畢竟西漢推廣宿麥的成功,離開以下兩個重要的原因。如宿麥在關東種植數百年的歷史,多有百姓接受;關東遭遇黃河泛濫,糧食減產,出現大面積饑荒。 張翼沉默不語,他初為縣長,欲行良策,卻是困難重重。 冉省小心翼翼,說道:“縣君,稻麥輪耕,大王并無令郡縣強行推行,今不如暫時擱置,全力核查民戶家貲,以免耽擱十月上計?!?/br> “不可!” 張翼從席上起身,質疑道:“稻麥輪耕乃是國策,上利國家,下利百姓。我就不明白了,這天大的好事怎么就推行不下去?” 說著,張翼環視眾人,沉聲說道:“大王不讓各級郡縣強行種植宿麥,多因擔憂官吏橫行,踩毀百姓稻禾。今諸君豈能因大王無此詔,而懈怠瀆職?” “從今日開始,稻麥輪耕、平貲民戶,收取賦稅,此三件事必須要推進。凡有不盡力者,某親自懲處?!?/br> 言語間,張翼見在場吏員不以為然,發誓說道:“本官親耕麥田,必讓百姓知利而后為!” “諾!” 見張翼不似作假之人,眾吏員不敢敷衍,拱手而拜,說道:“我等必盡心為之!” 待亭長、薔夫走后,會場上僅剩張翼與縣吏幾人。 荊攀將巾帛奉上,說道:“縣君,有關稻麥輪耕推行難點,攀盡數記于此上?!?/br> 說著,趁著張翼在瀏覽巾帛時,荊攀說道:“宿麥難食,口感苦澀,眾所皆知。然攀聽郡中上官言,以石磨磨之,可將宿麥磨碎,然后制成面餅,北人多喜食之。以攀之見,若能得石磨制餅之法,或許有利宿麥推廣?!?/br> 張翼微微頷首,說道:“北人食面餅,以麥而制。然石磨之物,非等閑之家能用,多是豪強、大族珍藏之物。但君所言甚是,欲推行宿麥,不可無石磨?!?/br> “待本官梳理一番,將以上疑難向郡守匯報?!?/br> “諾!” 稻麥輪耕之法,初在武昌推廣,一年兩熟的畝產,歷經三年下來,武昌農業已能自產自足。增產的糧食,得以富饒的武昌,讓劉備、諸葛亮愈發意識到稻麥輪耕的重要性。 經過三年的時間檢驗,在劉備稱王的這一年,除了革新稅法外,還將稻麥輪耕確定了南漢的國策,下詔讓各郡縣盡力推廣輪耕之法。但政策需要謹慎的推行,特別是涉及農業上。 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讓郡守、縣官盡力推行,但不涉及考核指標。讓郡縣官吏,將推行過程中的困難點,匯報到中央,再根據之前在武昌種植的經驗,制定細致的政策,幫助稻麥輪耕之法的推廣。 像張翼這般,受上級指派,力求推廣稻麥輪耕的縣長,不在少數。 第364章 推行四政 武漢,宮府。 各州郡匯報的內容,靜靜的擺放在案幾上,諸葛亮持筆在巾帛上書寫。 “石磨?” “不產宿麥?” “南人無食麥飯之習?” “百姓不知宿麥耕作技法?” 諸葛亮根據各州刺史匯報上來的公文,自我整合問題,將其抄錄在文書上。 “季常?” “仆在!”馬良應道。 諸葛亮擱筆于案,問道:“季常出巡荊楚郡縣,訪地方吏民,可有何不同之見?” 馬良沉吟少許,說道:“此國策上利國家,下利百姓。今難以推行,并非宿麥不能食,而在百姓不識宿麥之利。以良之見,欲勸百姓廣行稻麥耕作,當讓百姓曉宿麥之利?!?/br> “古人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若有實利可圖,百姓必欣然耕作?!?/br> 諸葛亮頷首而笑,問道:“季??捎杏嫴邔ψ??” 馬良搖了搖頭,說道:“恕良才疏學淺,并無詳略對之?!?/br> 諸葛亮持扇起身,說道:“若改賦稅,將田租收米八升,更替為收麥米八升如何?” 馬良微微皺眉,說道:“改稻為麥,怕是官府吃虧。官府收麥,供給軍士。軍士多為南人,豈能愿食麥飯?” 當兵吃糧,吃的豈能是麥飯這種粗糧? 大部分吃的是吃稻飯,這般才能保證軍士的戰斗力。強行讓軍士吃麥飯,心中積怨,士氣不振,怎會盡心作戰。 如齊梁大戰,南朝的梁軍因以麥屑為飯,士氣低沉。蕭衍急調大米,軍心大振,才打敗了齊軍。 故而收麥飯為賦稅,馬良就怕軍士不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