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節
第352章 籌備封王 自郫江大宴后,關羽率部分取蜀大軍先行歸楚,霍峻則是隨劉備參謀巴蜀布防。 從軍事的角度上,在金牛道增設劍閣關,從廣漢郡析出梓潼郡,以梓潼縣為郡治。梓潼郡太守,劉備越級提拔魏延出任,用于防備隴右敵寇。 同時劉備吸取江州之戰的教訓,采納霍峻的建議,在巴郡江州駐兵,設江州都督,以監視三巴、蜀地動向。 江州作為入蜀門戶,得江州得封閉巴蜀,故而江州都督,劉備欲讓張飛出任。 在成都的西部山區有羌人盤踞,劉備從蜀郡中析出漢嘉、汶山二郡,用于保衛蜀郡,委任賀齊出任汶山太守。 如此布置下,北有陸遜坐鎮,南有糜芳守土,中有張飛監視巴蜀動向??梢妱錇榱朔乐拱褪裼胁卉壷烁顡?,委任主官將校,大多是他的心腹人選。 即便是邊境掌兵之人,如梓潼、汶山二郡,也多是跟隨劉備多年的屬下。 然各督之間,兵馬統屬如何? 陸遜直轄漢中,督上庸、西城、房陵三郡。魏延梓潼太守有負責支援漢中的義務。 張飛總轄巴地兵馬,監視梁、益二州動向。擁有假節的張飛,具備支援漢中,平定巴蜀動亂的責任。 糜芳以南中都督,掌朱提郡軍政。 在劉備將軍事布置妥當后,諸葛亮也將益州的拆分工作完成,眾人齊從成都出發,乘大船順江水直下武漢。 “主公,亮以為梁州可轄漢中、巴西、巴、巴東、涪陵、房陵、上庸、西城等八郡,以江州或閬中為州治所?!?/br> 諸葛亮用羽扇指著輿圖,說道:“益州可轄梓潼、廣漢、汶山、漢嘉、蜀郡、犍為、江陽等七郡,以成都或雒縣為州治所?!?/br> 梁、益二州各有富庶之地,亦各有山蠻之所。然梁州以山地為主,負責軍事作戰,故而總體上梁州較益州更為貧瘠些。 “其間南中蠻夷叢生,寡有郡官可以上任,今以南中都督治之,不決之事報于武漢,由中樞處置?!?/br> 涪陵、汶山、漢嘉三郡前身屬于是屬國都尉,在諸葛亮得到劉備的許可后,決定撤銷屬國都尉,各自改為郡。除了這三郡外,唯有劉備拆分梓潼郡,劉璋拆分的江陽郡。 劉備手指梁州輿圖,說道:“江州處于梁州之南,水運雖是便捷,但難以照應漢中郡。孤以為可選閬中為州治所,兼治巴山南北各郡。至于益州,仍以成都為州治所,不更其地?!?/br> “諾!” 諸葛亮在梁、益二州輿圖上標記,繼而將輿圖收起來。 劉備透過船窗,欣賞江水景色,說道:“今益、梁二州刺史,需好生琢磨人選,方可出任?!?/br> 諸葛亮輕撫羽扇,說道:“主公,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阿諛為黨,不申法紀。今欲治二州,當以嚴法治之,擇公清善斷者為刺史,整肅風紀,申君臣之正,蜀土可服?!?/br> 法正捋著胡須,說道:“軍師之見,正以為不然。主公初下二州,當安撫人心,若以厲法治之,恐蜀人離心,巴蜀多生動蕩?!?/br> “不然!” 諸葛亮搖了搖頭,說道:“孝直所言多偏頗,巴蜀離吳楚有千里之遙,今不以嚴法治之,待二州人士恃驕而縱,再治以嚴法,多有怨言,此將大不利主公。今讓公清善斷者為刺史,梁蜀人士或會生怨,但從長久觀之,則是大利我國?!?/br> 當然諸葛亮還有一點沒說,得其上者得其中,如果治法過嚴,引起大的動蕩,亦可換上手段溫和的刺史。但若直接讓手段溫和的刺史上位,怕就難行嚴法。 “且如孔明所言!” 劉備捋著胡須,說道:“今治二州,當以公清善斷者為刺史。然孔明可有人選?” “徐君元直、顧君元嘆、潘君承明,此皆可為州刺史之人選?!敝T葛亮推薦道。 “元直、元嘆、承明?” 劉備斟酌幾許,說道:“元直隨孤征戰多年,盡力勞力,可任益州刺史;承明為荊楚上卿,執法公正,可為梁州刺史。元嘆,孤另有重用?!?/br> “二州治下郡守官吏,由孔明與諸卿多加斟酌一二?!?/br> “諾!” 順江直下,船至江陵,王粲所獻文書至。 龐統將文書遞上,說道:“主公,武漢來書,請主公擇選王國號?!?/br> “王國號?” 劉備將手中的封賞名單合上,拿過文書瀏覽。 龐統坐到榻上,說道:“主公,武漢中樞眾卿議有三國號,一曰武漢國,二曰楚國,三曰漢昌國。武漢國,取自武漢郡之名;楚國,來自楚地;漢昌國,取自漢室昌盛之意?!?/br> “漢昌國?” 劉備疑惑問道:“今無漢昌郡,何來漢昌國?” 龐統解釋說道:“眾人以為武漢之名,兵戈之意太重,不利主公文治人和;時又議楚國,或有人以為自前漢以來,楚王多有不祥,今不利國運?!?/br> “眾人爭論不休時,王君以為主公既以興復漢室為己念,何不如取漢室昌盛之名,改武漢郡為漢昌郡,國號漢昌?!?/br> 兩漢之時,雙字王與單字王并無區別,淮南王與齊王、楚王也無高下之分。故而看主君意愿,或是受封之地。除了以上三者之外,亦有吳、越、荊等國號,但皆被否決。 其中不乏有人竟敢建議劉備學劉邦,以漢王為國號。當然這個不切實際的做法,一經提出就遭到眾人反對。 劉備猶豫半響,選擇了個自己喜歡的國號,說道:“眾卿所言多是有理,漢昌之名,利國興漢,可以此名為國號?!?/br> “諾!” 龐統躬腰告退,說道:“統立即書信與武漢,讓眾人以漢昌為國名,草擬文書,更替郡名?!?/br> “且慢!” 劉備喊住龐統,說道:“讓孔明來趟!” “諾!” 半響,諸葛亮趨步入艙,行禮拜之。 “見過主公!” “孔明入座!” 劉備將封賞名單遞給諸葛亮,說道:“孔明,此為四方、四鎮、四征將軍封賞名單,卿可有見解?” 諸葛亮攤開名單,卻見四方將軍分別是前將軍霍峻,左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后將軍黃忠。 諸葛亮微微皺起眉頭,說道:“仲邈獻博望對,助主公下江東,大敗曹cao,入荊楚,收淮南,挫曹cao于漢中。以仲邈之戰功,出任前將軍眾望所歸,無人敢有質疑?!?/br> “關將軍隨主公于幽燕,南征北戰多年,降二孫,平會稽,斬樂進,退張遼,兵入巴蜀,破江州,克蜀地,任左將軍實至名歸。張將軍自是不說,與關將軍相同,今任右將軍,無人敢有異議?!?/br> 說著,諸葛亮點了點黃忠,憂慮說道:“黃將軍之名望,不可與霍、關二位將軍并論。今時令黃將軍與霍、關、張三位將軍同列,恐非議不少。仲邈知勢識進退,或能體諒?!?/br> “然關將軍性情,主公豈能不知?拜黃將軍為后將軍,必會不悅。以亮觀之,是否空閑后將軍之位,或是拜甘將軍為后將軍?!?/br> 劉備沉吟良久,說道:“漢升斬李典,誅夏侯,擒龐德,不論取淮南,亦或是救漢中,皆戰功卓著。況漢升年歲已長,難言時日多少,可拜其為后將軍。興霸則繼漢升之后?!?/br> “那關將軍那邊?” 劉備捋著胡須,說道:“孤自有方法解之?!?/br> “其余封賞,孔明以為如何?” 諸葛亮仔細瀏覽,說道:“主公賞罰分明,亮并無異議?!?/br> 劉備微微頷首,笑道:“尚書令之職,孔明欲任否?” 諸葛亮持扇推辭,說道:“亮已主大司馬府事,再領尚書令之職,恐有不妥。士元,自入蜀以來,多獻良策,說服李嚴,扭轉戰局;勸降劉璋,舉城歸降?!?/br> “以士元之功,亮竊以為龐君士元可任大王治下尚書令之職?!?/br> “善!” 第353章 晉位國王 《漢紀·昭武紀》:“十一月,群下上帝為漢昌王,表于漢帝曰:衛將軍臨淄侯臣劉溥、鎮西將軍閬中侯臣張魯、振武將軍竟陵侯臣劉璋、安遠將軍龍度亭侯臣士燮,平越將軍烏程侯臣孫紹、大司馬長史領鎮軍將軍臣張昭、鎮北將軍云陽鄉侯臣霍峻、軍師將軍臣諸葛亮……” 漢昌王勸進表十一位領銜,霍峻、諸葛亮分別位居七、八,九到十一分別為關羽、張飛、王粲三人。 除以上十一人領銜外,名單上還有各級南方要職官吏,人數合計一百三十六人。 劉備進位漢昌王的排面不可謂不大,前十一人之中有五人曾是割據一方的諸侯或是諸侯子嗣,歷史上的許靖、龐羲、李嚴等人今時都排到后面去了。 眾臣在武漢上疏合推劉備進位國王,劉備推辭了兩次,礙于眾人的盛情,不得已于蛇、龜二山開壇設祭,受封漢昌王。 二十六日,良辰吉時已至。 劉備乘五駟之王駕,著九章玄衣纁裳,頭插玉簪,親至祭壇。 劉溥、張魯、劉璋、霍峻等文武官吏,身襲赤玄禮服,頭戴進賢冠,緊跟在劉備身后。 至祭壇,漢軍甲士神情嚴肅,手持長戟分列道路兩側,直達祭壇階梯。 眾臣止步,劉備獨自上臺。 在劉備上臺的瞬間,樂官于左右奏九韶樂,歌者高誦禮言。鼓樂大作,笙歌聒地,鼓聲如雷,禮歌高亢,響徹長空,回蕩祭壇四周。 隨著劉備行至祭壇頂端,王粲代眾人宣讀勸進表。 “……伏惟陛下誕姿圣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cao階禍,竊執天衡;……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豫、荊、益、揚四州牧鄴城侯備,……cao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墻之?!??!?/br>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昌王,董齊六軍,糾合義士,掃滅兇逆。以漢昌、江夏、長沙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茍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br> 相較歷史上以五郡為漢中國,率先晉位漢昌王的劉備,則是不敢太明目張膽,僅以三郡為國土。然實際差別不大,過不了多久,待時機恰當,估摸劉備就會稱帝開國。 在王粲的禮唱下,劉備雙膝跪在蒲團上,雙手作揖,向象征天子的蒼天,行三拜九叩之禮,以謝劉協的恩典。 “大王!” 王粲低聲提醒。 劉備從蒲團上而起,拿過王粲遞過來的祭文。 吐了口濁氣,劉備高聲念道:“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于外,不得掃除寇難,靖難王室……?!?/br> 洋洋灑灑的幾百字,劉備高聲念讀。 待劉備念完后,劉溥捧著象征諸侯王的九旒冕冠上階,親自為劉備戴上。 旒珠在劉備眼前搖晃,他張開雙手,朝向階下群臣。 “拜見大王!” 此刻不論是祭壇上的劉溥、王粲,亦或是祭壇下的張魯、劉璋、霍峻等人,都在這一瞬間下跪,對劉備行王臣之禮。 “諸卿平身!” 劉備抬起雙手,示意眾人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