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節
曹cao凝著眉毛,說道:“若行此策,此部佯軍豈不是難以走脫,將亡于劉霍二賊手上?!?/br> “嗯!” 賈詡神色淡然,說道:“有得必有失,丞相既欲保全將校及軍士,或許唯有此計可行。及丞相得走襄陽,觀局勢,再議江陵?!?/br> 曹cao已是傾向賈詡計策,說道:“北方軍士甚是驍勇,且將校多是孤心腹部眾,甚是不忍拋舍?!?/br> 賈詡領悟曹cao的意思,沉吟說道:“劉備所恨之人除丞相外,唯有蔡瑁、張允等眾,丞相不如讓人率軍為餌,夾雜其余將校軍旗,必能誘劉備出戰蔡、張二人?!?/br> “德珪?” 曹cao念叨幾聲,心有不忍,說道:“德珪為孤好友,為謀取荊州出力甚大。今卻……” 賈詡瞥了眼曹cao,便不再言語了。 他相信身為梟雄的曹cao,必然能做出決定?;蛉绮躢ao所言,蔡瑁為他謀取荊州過程中出力不少,若是拋棄蔡瑁,否則有對不起他的感覺。 但換而言之,為曹cao拿下荊北,蔡瑁已是失去了作用,今作為誘餌拋出去,亦不可惜。降服南方的話,今戰船被火燒,曹cao已無短期內得勝南方的希望。 至于襄陽士族的情感問題,今兵戈亂戰之下,有人身亡亦是正常的事。 過了些許,曹cao感慨說道:“文和之言,令孤頓悟?!?/br> “不知文和可有細致方略教我?” “丞相可如這般……” 橘黃色的火光中,賈詡低聲向曹cao講述計策細節,聽得曹cao頷首贊同。 第235章 手刃仇人 天色黯淡,黃昏籠罩大地。聯軍大營漸起篝火,斥候廣派而出,軍士巡邏不息。 大帳內,劉備、霍峻探討軍情,帳布上掛著簡略的荊州七郡地圖。 劉備指著荊南四郡,說道:“仲邈,伯瑋已命劉磐、黃忠、王威三將南平荊州武陵、零陵、桂陽三郡。今下若能大破曹cao殘部,即可聚兵圍取江陵,克復南郡。待形勢有變,襄樊或亦能圖?!?/br> 霍峻沉吟少許,說道:“曹cao止步于夏水南畔,有向江陵進軍之意,然所畏不過我軍精銳。今時天色已晚,恐曹cao會趁夜走脫,我軍當小心以待,防曹cao趁夜而逃?!?/br> 曹cao心心念念的曹仁,怎會不知曹cao在金口大敗的消息。他收到朱蓋、殷署從烏林傳來的消息,他即率精銳軍士近萬從華容道而入云夢澤,試圖接應曹cao。 然霍峻、劉備率三萬大軍屯于監利,早有防備曹仁的兵馬。即命文聘、魏延等將率七千軍士,搶占了華容縣,修筑營壘,阻曹仁向東救援曹cao。 頓了頓,霍峻說道:“及挫曹cao殘部,曹仁退居江陵,使君不如邀揚州合軍,征討江陵,且議荊揚二州之事?!?/br> 劉備領悟霍峻之意,笑道:“備已讓季常南赴長沙,邀伯瑋北上,齊破江陵城。時備近日也寫好表文,將表伯瑋為車騎將軍,荊州牧?!?/br> 戰事發展到這個階段,金口之役將進入尾聲,二劉將要瓜分戰后的果實。讓劉琦來江陵,也算是劉備為劉琦奉上的一份禮,表明他的態度。 接下來,二劉互表官職。劉備表劉琦為車騎將軍,領荊州牧;劉琦也將表劉備為衛將軍,揚州牧。衛將軍低車騎將軍一頭,也算是劉備謙讓劉琦,合兩家之好。 二人討論之際,侍從趨步入內,著急說道:“豫州、都督,斥候急報,曹cao殘部向北方而走,似乎向襄樊方向而行,為首之人乃是曹將樂進?!?/br> 劉備臉色微變,說道:“曹cao不走江陵,欲走襄樊,當迎兵追之,不可讓其輕易走脫?!?/br> 說著,劉備凝眉思索,說道:“仲邈,恐此策怕是曹cao的疑兵之計,誘我軍向北追擊,實則向西而行,奔走華容道?!?/br> 霍峻斟酌良久,說道:“樂進雖是曹cao心腹之將,然不識江漢地利,豈能為前鋒。且曹cao非無謀之輩,今不如命徐盛率兵二千阻擊,我軍大部暫且等等,觀曹軍大隊動靜如何?!?/br> “好!” 又過片刻,黃昏已轉星夜。 斥候乘馬入營,稟告說道:“啟稟二君,曹軍又有新的動向,樂進雖是前鋒,但身后寡有兵馬跟隨。我軍斥候又發現蔡瑁、張允二將向西而行,所部兵馬寡有燈火,欲借夜色掩護,從河流淺道偷渡夏水,向江陵而行?!?/br> 聞是蔡瑁、張允二人,劉備先是驚訝,又是心生憤氣,說道:“果如仲邈所料,樂進所部實乃疑兵。蔡瑁素為南郡太守,熟知江陵地形。今借夜色而行,當是曹軍前部,為曹cao開路?!?/br> 說著,劉備下意識握劍,說道:“故而不可放過蔡瑁及那曹cao殘部。某率大軍阻擊,當挫曹cao殘軍,擒殺曹、蔡二賊,不知仲邈欲隨備同往乎?” 霍峻望著華容道路線圖,沉吟說道:“蔡瑁、張允熟知地利,今趁夜色偷走,亦有可能。然營壘關鍵,峻需坐鎮營寨,有勞豫州率本部阻擊蔡曹,不可輕易讓曹cao走脫?!?/br> 賈詡所言不假,霍峻、劉備就怕曹cao率軍西進,與曹仁會合。今下無論如何,江左必須派兵破敵。 “好!” 劉備微微拱手,說道:“某率萬余人出帳,有勞仲邈率兵馬屯營,若有差錯,將勞仲邈出手,切莫輕放曹cao?!?/br> “豫州放心!” …… 及劉備率軍士出營,途中火把高燃,猶如火龍。在夏水南畔的曹軍斥候得見,迅速將消息報于曹cao。 曹cao翻身上馬,馬鞭指北,說道:“虎豹騎開道,諸軍伏倒旗幟,不可高舉大火,迅速跟上樂將軍?!?/br> 眾人面面相覷,為曹cao的舉動感到驚訝。 楊修望了眼蔡瑁方向,說道:“丞相,蔡瑁、張允二將率江漢兵馬,趁夜開道,今怎忽然奔走襄樊?” 此前曹cao忽悠蔡瑁等人,以樂進作為佯兵吸引劉、霍二人,讓蔡瑁、張允率軍中江漢殘軍開道,自己率剩余兵馬在后。今不曾想曹cao忽然改變主意,改走襄樊,將蔡、張二將及那江漢殘軍拋棄。 曹cao輕咳一聲,說道:“孤已遣人向蔡瑁、張允、殷署等將通報,若見事不妙,當趁機而走,隨我軍大部身后?!?/br> 蔡瑁、張允二人,曹cao沒通報消息,卻是提前給殷署通報消息了。讓殷署在前部交戰時,趁夜向北而走,自己在前方等他。 說完,曹cao輕踢馬腹,沉聲說道:“諸位跟上,切莫掉隊!” “諾!” 星夜間,曹cao殘軍借著月光,以及那稀稀拉拉的火把,勉強摸索而行。依照著樂進留下的引路的軍士,軍士們沿著河水于夜中艱難而行。 及遠離劉、霍大軍,又渡過淺淺的夏水,曹cao方敢命軍士點起火把,照亮前進的道路。 曹cao騎著馬上,抬頭得見璀璨星空,又見帳下軍士狼狽,早失去了往昔的威風。面對前方阻敵的劉、霍二人,自己竟然要落魄的舍棄軍隊,方才能保全自己,甚是令人羞愧。 幾月前自己有多么的威風,今日就多么的落魄! 曹cao不由悲從心來,嘆息說道:“若奉孝尚在,不使孤至此??!” 此語一出,左右的文武沉默不語,心中亦有他念。 而那寵辱不驚的賈詡卻是暗地里翻了個白眼,當初曹cao若用自己之策,即便不勝,也不至于敗成這樣。心中雖是在吐槽,但賈詡非是田豐、沮授那種人,深知其中利害,閉嘴不語,僅是跟隨在曹cao左右。 孫權策馬而行,安慰說道:“今丞相得脫劉、霍二人,將歸中原,又何愁不能勝吳楚乎?” 曹cao有了傾訴之人,感懷悲傷說道:“仲謀不知奉孝也,奉孝善奇謀,為孤謀劃以來,屢戰屢勝,寡有失手。若金口之戰,奉孝在孤身側,孤又豈能敗于霍峻小兒之手?!?/br> 曹cao心中亦生不忿,說道:“孤今被霍峻所辱,非是兵略不如他,實乃天意如此!水寨憑空生火,舟舸被燒,若非天意,豈能是霍峻所為!” 曹cao為驗證自己的話,嘴角的笑容逐漸放肆,繼而仰頭大笑。 “丞相,何故大笑?” 曹cao揮鞭遙指漆黑的曠野,笑道:“我笑那劉備無謀,霍峻少智,中孤聲東擊西之策。若孤用兵,即便在監利設營,但亦會在此處埋伏一軍,以防有失。今卻~” “哈哈!” “實如丞相……” 孫權還未吹捧完,忽然間深夜下幾條火龍蜿蜒而行,于曠野中高喊道:“勿要走脫曹cao,追殺曹cao?!?/br> “燕人張翼德在此!曹cao何在?” 緊接著,金鼓聲、喊殺聲響徹原野,疲勞的曹軍軍士倉皇而逃。 “不好!” 曹cao臉色大變,說道:“有敵軍埋伏!” 徐晃持槊而來,喊道:“丞相速走,晃率諸軍殿后?!?/br> “公明小心!” 曹cao喊上侍從保護文臣、謀士,在許褚、孫權的護衛下趁夜而走,哪敢停留作戰。 張飛、徐盛率數千精銳士卒殺出,將曹軍的火龍截成數段。曹軍殘兵蓋不能擋,紛紛敗逃而走。因在夜幕中作戰,張飛、徐盛率軍殺敗曹軍,追擊幾里,便鳴金收兵。 對于曹cao出逃襄樊的方向,霍峻怎無防備。他與劉備安排七千人守華容城,又命張飛率五千人埋伏西北小道,他與劉備率一萬八千人守監利。之前霍峻派徐盛率兩千兵馬阻擊樂進,張飛可沒冒頭出戰,不料今時真蹲到曹cao。 而那劉備那邊已是擊敗蔡瑁、張允等人,江漢士卒一觸即潰,非逃即降。 蔡瑁、張允不見曹cao大部,又見殷署逃竄,心中已知自己被賣,心中大罵曹cao。若非眼前之將乃是劉備,蔡瑁、張允早就歸降了。 趁著夜色,人群混亂之際,蔡瑁、張允帶著左右親信十幾人欲逃。卻被太史亨、劉封二人率五十騎追上,當場將蔡瑁、張允二將擒獲。 燈火通明,太史亨將蔡瑁、張允二人押到劉備面前。 “主公,蔡瑁、張允二賊被我騎士擒獲?!?/br> “嗯!” 在左右的護衛下,劉備趨馬而至。 劉備騎在馬背上,手中握著馬鞭,目光冷冷盯著跪在地上的蔡瑁、張允二人。 “啪!” 馬鞭一甩,抽到蔡瑁臉上,劉備冷聲說道:“蔡瑁,可記得檀溪之事否?” 蔡瑁感受著臉龐火辣辣的疼,渾身發顫,哀求說道:“使君素懷恩德于世,能否饒過在下?!?/br> 說著,蔡瑁連連叩首,說道:“瑁愿為使君奔走效力,盡忠竭力,不敢違諾!” “呵呵!” 劉備冷笑幾聲,說道:“我能饒過你二人,怕那景升兄難饒你二賊人。篡改景升兄遺命,勾結曹賊,獻江漢歸降。今被某擒獲,安有臉言降?” “饒命??!” 張允叩首乞求說道:“使君,允乃劉荊州親屬,能否饒過在下?!?/br> 策馬緩行至二人身側,劉備忽然抽出長劍,一劍刺死蔡瑁。 “噗嗤!” 蔡瑁guntang的鮮血飛濺到張允臉上,嚇得張允臉色都白了。 張允瞥著眼看,卻見蔡瑁抽搐了幾下,死在地上,心如死灰。 劉備劍指張允,見其如此膽小,譏諷說道:“你乃景升兄子侄,居然勾結外人作亂,備用此劍殺你,怕亦是玷污了此劍?!?/br> “來人,將張允交予劉荊州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