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節
走入堂內,霍峻頓感熱氣撲面,坐著數十人的大堂早已人聲鼎沸,文人將校分列兩側而座。張飛向王粲口吐飛沫,求教作賦的學問;關羽捋著長須,與徐庶交談;諸葛亮與潘浚談笑風生,聊著政務趣聞。 “呼!” 一股冷氣伴隨著霍峻、蔣濟、甘寧等人而入,眾人轉頭齊望而去。先是沉默下來,在大門關上后,眾人紛紛起身,向霍峻拱手問道。 “霍都督!” “諸位好!” 諸葛亮領頭歡迎,稱贊說道:“半歲不見都督,英氣依在,且更勝一籌。都督于皖水大戰,背水列陣,大破夏侯淵、于禁、孫瑜三人,虎步江淮。夏侯窺視廬江,得都督書信,卻不敢過雷池半步,迎敗兵退至合肥,令亮屬實驚嘆?!?/br> “不敢!” 諸葛亮如此高抬自己,霍峻亦是回敬,說道:“孔明軍師破周瑜妙計,又收降六萬戶山越,功勛卓著,令峻敬服?!?/br> 霍峻的行為處事簡單,你敬我一丈,我也讓你一丈。諸葛亮如此給面子,霍峻自然也給面子。 王粲與霍峻關系友好,握著霍峻的手,大笑說道:“昔我言仲邈有吳子之能,襄陽眾人不信。今背水列陣,豈無吳子之韜略?!?/br> 說著,王粲消息靈通,拍著霍峻的手背,當著眾人的面,佯裝低聲說道:“仲邈封侯表文,乃粲所寫,不知憑此可得驢rou食否?” “送仲宣兩頭驢,可否?” “豈能不可,諸君亦能同享食之?!?/br> “哈哈!” 張飛欲向霍峻道賀,見自家兄長關羽端坐側位高座上,獨自捋著長須不語,低聲問道:“兄長,怎不向仲邈道賀!” 關羽眼睛微瞇,淡淡說道:“為兄受天子命拜領漢壽亭侯,偏將軍,豈能向下官恭賀?!?/br> 關羽年歲四旬有余,身經百戰,兒子關平也有二十了。你讓關羽這個老干部向就比他兒子大幾歲的霍峻行禮恭賀,心里難過得了這門檻。 且關羽與這些小年輕沒什么共同話題,諸葛亮、霍峻、王粲、潘峻、徐庶全是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們能聊詩書禮樂,江南風雪。關羽與他們融不到一塊,自然也放不下臉面與湊熱鬧。 畢竟他不是張飛,喜歡結交士人,遇見才華過人的王粲,舔了好幾日,最終睡了一晚。 “這~” 張飛還未說什么,霍峻便走了上來,向張飛、關羽行禮。關羽見霍峻主動前來,也不擺架子,友好的寒暄一番。 在與眾人寒暄完后,霍峻坐到劉琦帳下文武的次位,與張飛相對而坐,居他之上乃偏將軍劉磐。 少頃,在侍從的高聲當中,劉琦、劉備二人齊步入內。不同上次大會,劉琦居主,劉備居次的位次。而是由諸葛亮創造性地弄了個左右分座的位子,不分上下,僅分年幼。 劉備年長,官職又高,由他率先發聲,說道:“今歲以來,霍鄱陽背水列陣,大破孫曹合兵,得克江北諸縣;關將軍兵入廬陵,降服孫氏二人,平廬陵一郡;某與劉揚州率兵深入黟山,大敗孫權,擴丹陽諸縣?!?/br> “經此三戰,孫權僅剩吳會之地,退守太湖,茍且存活。然能有此功,諸位文武皆功不可沒。今我與劉揚州會同劉荊州上表天子,蒙天子下詔,得以封賞諸位?!?/br> 天下大亂,除了天子這個門面,兵強馬壯者可用之。劉氏族人使用起來,最沒有心理負擔。將表文送到許昌,管你認不認,你都要認。 至于表封官職這件事,劉備、劉琦二人已經在前些天,送奏疏入襄陽,率先舉薦劉表為車騎將軍。然后劉備又舉劉琦為鎮南將軍,繼劉表之前的位置。 “孔明!” “諾!” 諸葛亮上前接過詔書,朗聲起讀,封賞立下戰功的文武將校。 廬陵太守糜竺,轉丹陽太守。 偏將軍關羽,出任會稽南部都尉。 偏將軍劉磐,出任廬陵太守。 靖北中郎將霍峻,升裨將軍,封關內侯,領鄱陽太守,都督兩軍水師。 蔣濟,遷鎮南參軍,參議鄱陽軍事。 …… 諸葛亮,任軍師校尉,將兵二百。 …… 諸葛瑾,任始新縣長。 衛旌,任新定縣長。 劉備、劉琦這種獨特的合作形式,極其少見。少見歸少見,但又不能獨自各表自己家將領,在自家圈子里玩,不受對方官吏的認可。因而在諸葛亮、王粲的建議下,二劉以揚州為核心,分表郡縣的官職,在眾人面前宣讀委任令,讓雙方得到認可,從而平衡兩方的官職體系。 “為天子正旦賀喜,愿嘉福永受?!?/br> “謝二公封奏?!?/br> 眾人先是恭賀遠在許昌的天子,后又向座位上的劉琦、劉備二人行禮。繼而侍女們捧著印綬,讓劉備、劉琦為屬下們更換印綬,象征二人對屬下的主導權。 霍峻也領到他人生中第一個侯印,關內侯印以黃金為材質,上有龜紐,下鐫有“關內侯印”四字。關內侯,不能世襲,亦無封地,僅食邑可領。少則數戶,多則三百戶。 劉表雖然摳,但不是傻,給了百戶作為霍峻的食邑。百戶對于霍峻而言,才達到目標進度的1%,即他的夢想乃食邑萬戶。 把玩著侯印,表彰封賞之事也漸入尾聲,到了今天的一議題——軍議滅孫。 第146章 滅孫軍議 劉備、劉琦兩叔侄搭配甚好,劉備負責開場白,活躍氣氛,表明兩家齊心協力滅孫。繼而入了正題,作為揚州刺史的劉琦需要發話,畢竟他屬于孫權的上級,具備對吳郡、會稽二郡開戰的正當性理由。 劉琦揮袖合手,環視眾人,說道:“孫氏割據江左,自命太守,殘害士族,殺戮百姓。琦奉天子之詔,車騎將軍之令,征討孫氏。時至今日,鏖戰數次,已克豫章、鄱陽、廬陵、丹陽等郡縣?!?/br> “丹陽之役,孫氏退縮吳會二郡,屯兵于笠澤,聚攏舟船水師,控扼險要。今我與劉豫州欲征討孫氏,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潘浚挺腰拱手,說道:“孫權繼父兄基業,今雖實力受挫,但帳下水陸兵馬仍有兩萬之眾,兼吳會富庶,非驟時可下。以浚之見,將軍不如緩緩圖之,尋機而勝之。且我軍初定諸縣,地方未穩,不可cao之過急?!?/br>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潘治中所言,頗有道理。然只見其利,不見其弊。孫權雖繼父兄基業,將校能效死力。但孫權喪師失土,屢敗我手。攻彭澤城,亡黃蓋、潘璋、宋謙等將;戰丹陽,又死韓當、董襲、周泰等將?!?/br> “今孫權雖有兩萬水陸兵馬,但為供養兵馬,橫征暴斂,士女生怨。二公素以仁孝著世,揮兵入吳會,百姓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潘君不見丹陽之役,尤校尉率山越之士,奔襲救主;金奇、毛甘二人獻民歸降乎?” 說著,諸葛亮持扇拱手,說道:“孫權難言服眾,以亮之見,今乃滅亡之機,可起水路兵馬攻取吳會二郡。至于潘治中所言,亮深以為然,但以為可先平江左,再安六郡士女?!?/br> “叔父?” 劉琦扭頭低聲,問道:“何如?” “伯瑋可以繼續讓官吏發言,我與你不用急于插手?!眲涮嵝颜f道。 “嗯!” 劉琦面浮笑容,問道:“不知諸位可有其他之見?” 已脫下大氅的霍峻,弓步起身,說道:“啟稟二公,孫曹合盟之事,素來已久。曹cao大敗二袁,攻克河北,袁譚臣服,袁熙奔走幽州。今不揮兵南下,乃是顧忌二袁殘存,并州未克,需征討北方諸郡?!?/br> “及曹cao克北方,孫氏盤踞吳會,我軍雖擁吳楚二地,卻無大江之險。南北相戰,孫權迎曹cao入江左,我軍豈能擋乎?” “欲擋曹cao北方之眾,非大江不可。舉吳楚舟船為馬,奔馳江湖之上;又以江水為城,據敵于江北,尋機將可勝之?!?/br> 揚聲高論,霍峻儒袍一甩,朗聲道:“今觀吳會局勢,孫氏猶如隆冬之長蟲,僵而不死。若得曹cao援救,舒展筋骨,必為我軍心腹之患,不可不驟除。宜將剩勇追窮寇,豈可效縱虎歸山之事?!?/br> 相較于諸葛亮談論孫劉兩軍內部形勢,霍峻的講述的內容更從宏觀戰略上去考慮。 歷史上,曹cao舉兵南下,飲馬長江,劉備敗于當陽,退守江夏。孫權深思之下,為自己的基業,與劉備聯手,于赤壁大敗曹cao,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在這個位面,孫權被劉表、劉備、劉琦三劉聯合,打得僅剩吳會二郡。曹cao如果揮兵南下,最開心的莫過于孫權。畢竟大腿來了,能救得了自己。孫權為了自己的未來,當帶路黨估計最積極了。 指望孫權與二劉聯合,共抗曹cao,倒不如指望孫權帶路,認曹cao當干爹來得靠譜。從天下戰略格局來看,江東六郡必須要全部掌握住,才能夠放心。 “彩!” 王粲率先鼓掌,隨后連同潘浚在那的眾人亦是鼓掌喝彩。眾人對于霍峻這個理由,他們非常認可。內部治理問題雖重要,但有曹cao這個巨大的威脅,內部問題需放到后面再解決。 畢竟臺灣光頭那種,攘外必先安內的腦回路,非常人所能有。 劉琦向劉備微微點頭,開口說道:“諸位所言皆是有理,但觀時局而言,當速下孫權。今孫權屯兵吳縣,不知諸位有何韜略勝敵?” 劉琦發完言,劉備補充說道:“諸位但說無妨?!?/br> 劉備與劉琦的搭配甚好,一人主持一部分的會議內容。劉備盡量不喧賓奪主,劉琦也盡量給予劉備相對的地位。 二劉心中都知道,現在的他們屬于是一個繩上的螞蚱,誰也離不開誰。若非劉備與劉琦是同姓之人,劉備都有將女兒嫁給劉琦之子的想法,以鞏固雙方的關系。 進入商討軍議的環節,文官集體靜默,倒是武將們躍躍欲試。 關羽捋著胡須,沒有說話。他這場仗的任務將是率五千兵馬入會稽,作為偏軍席卷會稽南部,攻略會稽,徹底斬斷孫權得到會稽的支援。 張飛嘿嘿一笑,說道:“我軍士氣正盛,不如從黟山出兵,率大軍繞過笠澤。直撲吳縣,一戰定勝負。兄長出兵會稽,平定會稽山越,這吳會二郡不就輕易拿下來了嗎?” 諸葛亮撫著羽扇,勸阻說道:“張將軍不可cao之過急,孫氏扎根吳郡多年,深得將校之心。今強攻吳縣,各地兵馬紛紛支援,我軍則容易腹背受敵,從而陷于危局當中?!?/br> 聞言,張飛面露不悅,說道:“軍師言今乃滅亡孫氏之際,怎又言不可cao之過急,言語矛盾,令人費解?!?/br> “這~”諸葛亮一時語塞,卻不知道怎么向張飛解釋。 面露思索的文聘,開口說道:“可攻歸可攻,但亦有分輕重緩急。諸葛軍師之意,乃孫權固守吳縣,今舉大兵攻之,諸縣恐舉兵支援。為解我軍后顧之憂,應先攻略宛陵、余杭、錢塘、烏程等縣,然后再進攻吳縣?!?/br> “文將軍所言,乃亮之本意也!”諸葛亮微微而笑,說道。 張飛冷笑一聲,說道:“若按文將軍與軍師所言,我等分兵去打略宛陵、余杭、錢塘,孫權就不會發兵救援了嗎?” 諸葛亮也不生氣,笑道:“孫權顧慮吳縣安危,豈敢分兵救之。且水陸兵馬匯集笠澤,若上岸入原野,江東兵馬又怎會是我軍對手,此孫周之所畏也!” 在旁看戲的霍峻心中暗笑,他總算明白諸葛亮為什么大冬天都要拿著羽扇了,和人溝通太累了,沒有羽扇風降火,怕是會發火。 往昔之時,關羽性傲,張飛凌下,為了兩軍關系,劉備常出面緩和退讓。如此前出現的戰功爭奪,便是雙方存在矛盾的證明,劉備以各計戰功的方式,消除了這一麻煩點。 兩軍矛盾不少,自諸葛亮入劉備帳下,在他長袖善舞之下,雙劉聯軍的友好度上升了幾分。 但諸葛亮也才二十三、四歲出頭,屬于年輕氣盛的小伙子,天天弄調解之事,又怎不會生氣。搖著羽扇或許是在提醒他,要冷靜下來,不可動怒。 看完戲的霍峻,趨步而出,拱手說道:“啟稟二公,諸葛軍師所言不無道理。笠澤遼闊,水網密布,我軍若是繞行,孫氏水師入河水,斷我軍之糧草。且亦有各縣派兵支援,易行夾擊之事?!?/br> “若我軍此戰不勝,孫氏喘息休養,得曹cao兵馬糧錢支援,遏守京口,屯兵笠澤,修繕黟山營壘,我軍若欲尋機勝之,將是難也!” “故峻以為可行‘剪除羽翼,會戰笠澤’之略,大軍從南北進發,峻率水師取京口,從丹徒水道入笠澤;劉豫州可兵出余杭、錢塘,從錢塘水入笠澤;關將軍率兵向會錢塘以南,席卷會稽,斷會稽援兵?!?/br> “峻率水師與二公大軍匯合于笠澤,與孫權大軍對峙,尋戰機破之,屆時可一戰定江東?!?/br> 笠澤,后世稱為太湖,周圍水網密布,屬于江左的富裕地區。在秦漢時期,江東已有運河水道,稱為丹徒水道,起于錢塘水,流經太湖,然后從京口注入長江。 之前孫瑜在兵敗之下為何要固守京口,核心在于京口卡住了丹徒水道的路口。而想在笠澤作戰,必須要有水師進入大澤之中,爭奪笠澤的控制權。若沒有水域的控制權,荊州軍將很容易敗給江東兵馬。 在五代十國之時,江東為什么會出現南唐與吳越并存的局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吳越國掌握了笠澤水域的控制權,并依托崎嶇的黃山山道構成工事,擋住了南唐的進攻。 二劉想要避免歷史上南唐與吳越的尷尬局面,必須奪取笠澤水域的控制權,在大澤中擊敗江東,進而徹底平定笠澤以東的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