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5節
這還不包括各類三輪車,卡車等機動車輛,其中的三輪車甚至更多……相當多一部分中產家庭都選擇了購入三輪車作為代步工具。 以前的私人馬車他們買得起用不起甚至停不起……四個輪子的汽車也買不起,但是三輪車卻是買得起用得起停的起。 因此在當代的松江城,又或是其他的一些城市里,專門為短途出行為打造的家用小型三輪車,已經成為了城市中產家庭最熱衷的大件消費品。 并且三十萬輛這個汽車保有量還在快速增加當中! 因為機動車輛迅速增加,曾經讓無數人擔心的松江城有一天會被馬糞淹沒的威脅,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里就徹底無人提及! 因為過去的十多年里,松江城里的馬車數量在經歷四十年代的高峰期后迅速回落,等到了五十五年的今天,實際上松江城里的馬車數量已經變得很少了。 人們出行已經廣泛采用各類小轎車,公共汽車以及家用三輪車,貨物運輸采用各種貨運三輪車和卡車。 各類機動車輛,徹底取代了馬車在城市運輸里的作用,以至于馬車迅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估計不用多少年,恐怕楚國人都得從歷史照片,文字記載里回憶那個道路上各種私人以及貨運馬車在街頭擁擠的場景了! 這,就是科技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第1206章 時代的巨大變遷 縱觀大楚帝國過去五十多年的發展,給華夏人乃至整個地球上的人類所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無比的,甚至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變化。 當然,這也不是什么特例,實際上在原時空人類進入近代工業化后,發展也是這么的迅速。 十九世紀初的時候,也拿破侖戰爭時期,人們都還在拿著滑膛槍打仗呢,但是等到了幾十年后,人類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建設鐵路,使用電報進行通訊,建造了無數的輪船,蒸汽機為動力的機械設備大規模應用后,讓人類進入了工業社會。 而進入工業社會后僅僅是幾十年的時間里,人類社會就發展到了相當大的高度。 十九世紀末,汽車已經出現并應用,上百米高的摩天大樓也開始出現,各類電器也都已經出現,無線電廣泛應用。 那個時候開始,人類就已經進入了電氣化時代。 而進入電氣化時代后,變化的就更快了……僅僅是幾年時間而已,汽車就已經成熟并開始進入千家萬戶,美國的汽車產業在福特t型車面世后,短短幾年時間了汽車保有量就達到了數百萬輛。 人類的頂級戰爭機器也進入了無畏艦時代。 人類的生活在短短幾十年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在部分地區里依舊還停留在農業時代甚至原始社會。 這一點,其實在當代的大楚帝國里也如此……甚至因為羅志學的推動,其工業進程更快,社會變遷的速度也更快速。 五十多年前,華夏大地還是農業社會,但是進入二十年代后就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等到進入四十年代后,大楚帝國就已經可以驕傲的宣稱了進入了電氣化社會。 等到了五十年代的現在,大楚帝國的科學技術以及人們的生活,對比五十年前是有著翻天幅度的變化。 五十年前的人們,哪怕想象力再豐富,他也不可能想象到五十年后的楚國人,出門竟然可以乘坐汽車。 還可以乘坐火車或者輪船,進行數千里甚至上萬里的旅行。 楚國人的足跡遍布了地球每一個角落! 帝國的軍隊控制了每一片大陸,讓所有土著國家都成為了自己的殖民地不說,而且還能把南洋,澳洲,美洲,中亞和以及東歐地區,永久性的變成了楚國人自古以來的領土! 只有楚國人,沒有土著的領地! 這種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是現在,楚國人卻是做到了,而且當代的楚國人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一些在前明時期出生,至今還活著的老人們,回想起自己年少時候的前明時代,那如同原始人一樣的生活,再看看當代的現代繁華生活,那感受是非常復雜的。 他們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親眼看見華夏從原始的農業社會迅速發展為當代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 這種感覺,就和原時空里一些四十年代一路走過來,然后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的華夏人一樣……看著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再回過頭去想象幾十年前的悲慘社會,那感覺是極為強烈的。 誰能夠想到,一個在四十年代還在抗擊外族侵略,內部也四分五裂,工業近乎于零的古老國度,在短短的幾年后就能夠在半島戰場上正面抗擊歐美聯軍?而且還是把他們從鴨綠江一路推回到了三八線。 誰又能想到,僅僅十多年后,這個古老而落后的國度就能引爆的原子彈,讓世界震驚。 誰又能想到又過了十幾二十年,這個一度被認為封閉而落后的國度經濟能迅速騰飛,一路踩著多個發達國家,躋身世界第二,成為了世界格局里重要的二極之一。 讓歐美人甚至喊起來了什么新冷戰時期……搞各種對抗。 而回歸到整個人類社會里,哪怕只是在三十年前,誰又能想到人類社會會引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革,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 人類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化之快,是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的! 而在大楚帝國里也同樣如此。 不僅僅是在大楚帝國,哪怕是在那些楚國人控制下的各藩屬國,同樣也在這十幾年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遷! 英倫群島上的英格蘭王國,在楚國人殺入歐洲之前,還是一個愚昧而落后的中世紀貴族分封制國家。 乃是在楚國人殺入歐洲,征服了英倫群島后,新生的英格蘭王國上下都掀起了改革和學習的浪潮。 他們效仿楚國人,建立了科舉制度以及完整的官僚制度,又用郡縣制度取代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度,建立起來了完整而高效的君主集權官僚制國家。 漢語取代了英語,成為了當下英格蘭王國的官方語言,不管是學校以及科舉乃至官方文書都采用,并且只采用漢語書寫。 人們拋棄了代表著愚昧和落后的傳統服飾,開始用來代表著文明和先進的楚國職業裝乃至漢服。 嗯,在當代的英格蘭社會里,當你看見一群英格蘭上流社會的人穿著漢服參加正式聚會,別驚訝……這已經是當代英格蘭社會的常態。 而普通人的穿著,尤其是體面的正式著裝也是全面轉向楚國的職業裝。 甚至就連建筑方面,都開始大規模的引用楚國建筑! 英格蘭王國,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幾乎是全方位的學習、模仿大楚帝國。 去年的時候,英格蘭王國方面開始喊出了脫歐入美的空號,認為英倫群島雖然在歐洲的邊上,但是依舊不屬于歐洲,而是屬于美洲……而美洲,那是大楚帝國的直轄領地,帝國的本土。 也就是說,英格蘭王國覺得自己不應該和一群歐洲土著蠻夷們繼續玩過家家了,而是應該和文明人大楚帝國一塊玩。 英格蘭王國的巨大變化,這種全面的學習以及模仿,乃至向帝國的全方位靠攏,是其精英統治階層以及中間社會階層一起推動的一場自救! 在當代的歐洲,印度,西亞等地,有些土著精英階層想要趕走楚國人,推翻楚國人扶持的代理人統治,完成獨立自主以進行自救……典型例子就是波黑,此外還有瑞典,中歐的普魯士王國等。 但是也有部分土著國家的精英階層,則是采取了更加開放的心態,來接納楚國人的到來乃至一切,最終目的是把自己也變成楚國人…… 打不過,就加入!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英格蘭王國,此外還有葡萄牙王國以及希臘王國等,都是采取全面靠攏,從內到外的全方面靠攏……而楚國方面對這些積極靠攏的土著國家,也是采取了一定的優待,主要是在貿易上,金融,教育扶持上進行一定的傾斜。 其中典型例子就是英格蘭王國,在進行了漫長的懇求和商談后,大楚帝國方面終于答應了英格蘭王國,準許他們派遣一定數量的官派留學生到行政領地里的若干學校就讀。 這些學校也不是什么大學,更不是大專,而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但僅僅是這樣也是變化極大……大楚帝國之前可從來沒有批準過任何土著學生來留學,哪怕是去行政領地里的中等學校進行留學。 更別說進入實用性非常強的中等技術學校這種理工類的學校留學了。 這是開創先河的一個例子。 同時帝國方面也默認準許了英格蘭王國在部分特定行業里,進行一定的工業化,比如一些輕工業上。 楚國人雖然依舊不準許出口各類機械設備給他們……但是你土著要是自己折騰,弄出來一些原始機械工具之類的,楚國人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管你了。 在這種默許下,英格蘭王國那邊也是有一些人才,然后直接弄出來一些比較原始的機械設備,比如水力機械這些進行生產。 而這對英格蘭王國自身的工業發展而言,這是至關重要的。 英格蘭王國的全面靠攏政策,獲得了楚國方面的一定優待,同時也大幅度促進了他們的社會經濟發展。過去十多年來,英格蘭王國的人口增長率是整個歐洲乃至西亞印度地區里最高的,人均收入的增長水平也是最高的。 其普通人們的生活對比十多年前已經有了極大的變化。 而反過來,一個經濟還不錯,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對于大楚帝國而言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經濟殖民地。 這些的地方有更高的資源產出效率,同時消費能力也更強……這意味著可以為帝國提供更多的各種資源,包括農業以及礦業等,同時也可以讓大楚帝國賣出去更多的工業商品賺更多的錢。 因此大楚帝國其實很樂意看見這些藩屬國們別瞎搞,努力發展經濟,把局勢穩定控制下來……這樣你也好我也好,大家都挺好的。 最討厭的就是那種動不動就高喊驅逐楚國,收復領地主權,收回關稅,要獨立自主這些口號的藩屬國了。 對于這些反賊屬性拉滿的藩屬國,楚國人一向來都是態度非常強硬,直接大量駐軍,三天兩頭沒啥事就對叛軍來一遍掃蕩。 就連最先進的各種坦克,裝甲車等武器裝備都直接拉過去試驗作戰。 年初的波黑叛亂戰爭里,楚軍就動用了十多輛坦克以及數十輛裝甲車,組成了一個裝甲團橫掃了波黑各地。 依靠著坦克以及裝甲車的強悍防護能力以及火力,強行殺入一個又一個叛軍占據的城市,殲滅當地叛軍,然后留下一片廢墟。 正規軍在前面打完后,外籍軍團的駐防兵力開始拉網式搜索……不管你是什么人,看見你拿著槍就直接一炮轟過去。 為了讓各藩屬國的局勢穩定,為了避免潛在叛軍的大規模持續的出現,大楚帝國在承順五十三年的時候,強行推動了治下各藩屬國全面施行槍械禁令。 禁止各藩屬國的普通民眾擁有槍械,弓箭,盔甲等武器裝備。 當然,各國執行的有嚴格有寬松,有的有能力執行,而有的則是沒有能力執行。 但是不管如何,楚軍的外籍軍團執行彈壓任務的時候,除了土著官方的軍警人員外,其他的遇上一律視為叛軍直接開打。 根本不會和你講什么道理。 如此局勢下,楚軍的外籍軍團執行彈壓任務的時候,一向來都非常高效…… 對靠攏的土著國家甜頭,讓他們生活的更好;對反抗的土著強行打壓,直接把他們消滅。 這也是帝國最近幾年針對土著國家治理政策上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變化。 隨著時間的轉移,時代的變化,經濟方面的需求等各種因素,帝國對土著國家的態度也是一直在調整。 早年的時候是要地不要人……強硬的很。 后來進入三十年代末后,覺得單純要那么多土地也沒啥用,還是留下一些土著人口進行生產創造勞動價值更好一些。 如此也就有了代理藩屬國模式。 等到了現在,為了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益,降低維持殖民統治的成本,帝國方面也是放棄了早年的一刀切,對所有土著藩屬國都一視同仁,不管是什么土著,都一律視為勞動奴工的態度。 轉而采取分化治理的政策。 對各土著國家,靠攏的則是給予一些優待,不靠攏的進行打壓,反抗的進行剿滅。 而針對土著個體上,則是陸續開放了海外領地的永居權以及臨時定居權,接納土著里的有錢人,有才華的人移民這些海外領地,為楚國效力。 諸多分化政策搞下來,整體上還是比較成功的,如今歐洲,西亞,印度等多個地方,已經出現了不少全面靠攏楚國的一些土著國家,英格蘭王國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 楚國人用極小的統治成本,少量駐軍就獲得了當地的龐大經濟收益,產出比極高。 也正是因為英格蘭王國的成功例子,讓楚國人持續不斷的推動分化治理政策,同時加大文化輸出。 以前楚國人不太搭理這些土著的文化之類的東西,你們土著愛學就學,不學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