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節
機槍聲在斷斷續續的響起,裝甲團的車輛緩緩進入,而后方則是跟著一群攜帶輕機槍,二十七型步槍,以及一些霰彈槍以及大量手榴彈的步兵們。 這些步兵們在后方跟著進入,然后開始占據兩側的建筑,并進行逐步的肅清。 而這些步兵們在作戰的時候,也和外籍軍團大開大合不太一樣,楚軍的正規軍步兵們在進入城區尤其是進入建筑作戰的時候,很少直接沖上去用槍械開火,而是大量投擲手榴彈。 而這些步兵們,使用的還是楚軍最近兩年剛服役的新型進攻性手榴彈,不是傳統的木柄外形,而是瓜形外形,內部裝藥也不是傳統的黑火藥,而是新使用的黃色炸藥。 步兵們遇到情況,往往先扔一枚手榴彈進去,然后又拿著霰彈槍隔著門,或者直接手舉著霰彈槍,但是不露身子,從窗戶口朝著房間里打幾噴子。 這種不瞄準,甚至都不看,直接舉著槍朝著里面射擊的模式,也被稱之為霰彈盲射,陸軍甚至專門開發了一種在中近距離就大規模散布的霰彈彈種,專門用于這種中近距離的霰彈盲射。 一開始被好多人噴陸軍一線將士們搞出來的霰彈盲射,說是純粹瞎胡鬧,浪費彈藥,但是當軍方把幾個對此很有意見,長期脫離一線的將領送到前線戰場后,他們往后就不噴了……反而大力贊揚這種射擊模式。 說什么子彈有的是,但是命只有一條…… 如今的楚軍士兵就是這么干的,先扔幾顆手榴彈進去,爆炸后再用霰彈槍,從窗戶或門角等隱蔽位置上,以不露身為前提,朝著不同角度打一陣的霰彈盲射。 里頭躲著的幾個土著叛軍士兵,連楚軍步兵的人影都沒看見,就已經倒在了血泊當中。 第1201章 什么都要的前線將士 隨著戰斗的持續,楚軍的裝甲團逐步推進,機槍聲持續響起,同時兩隊783坦克和556裝甲車組成的混合車隊,直接頂著城內叛軍的零星反擊火力,強行穿過了城區的主干道,然后把整個城區一分為二進行了分割! 車載機槍火力直接封鎖了整個主干道,任何人想要穿過這條主干道,都會遭到機槍火力的掃射。 隨后步兵在裝甲車的火力掩護下,進行更細節的分割包圍,然后逐步清理建筑。 在清理建筑中,還大量使用了七十毫米步兵炮。 楚軍的正規軍步兵們,直接把七十毫米步兵炮拉進城,然后采用平射模式轟擊各種建筑。 這些普通的木制,石頭建筑在七十毫米步兵炮的轟擊下根本就沒什么抵抗能力。 當代歐洲的城市,和大楚帝國的城市可不一樣。 當代的歐洲城市其實極少有混凝土建筑,大部分建筑都是木頭建筑,少數是石頭建筑,而這些建筑可都扛不住楚軍的火炮乃至機槍掃射。 十一毫米車載重機槍的穿透能力,可是非常強悍的,普通建筑根本擋不??! 而極少數的混凝土建筑,大多是楚國人修建的,比如火車站,楚國人投資建設的倉庫飯店這些,再有就是少數一些土著官方的建筑了。 整體來說,當代歐洲的城市其實還停留在中世紀范疇,和近代以后的歐洲城市遍布石頭以及混凝土建筑是兩碼事……換句話說,其實不太符合后世的巷戰環境,因為缺乏足夠的堅固建筑充當戰術支撐點。 真正適合打巷戰的城市,其實都是楚國人的城市。不說本土的城市,哪怕是海外領地一些租界的城市也是擁有大量混凝土建筑,這就給了展開巷戰的基礎。 很可惜,土著的城市不具備這個能力。 所以當楚軍真的拉著機槍火炮殺進城,展開無差別攻擊的時候,這些土著叛軍就發現自己以往所設想,同時偶爾也成功過的一些巷戰經驗根本就用不上。 人家楚軍在大規模巷戰的時候,根本不會和以往治安作戰的時候,只是一隊步兵傻乎乎的走在大街上,然后給潛伏在暗處的叛軍士兵打黑槍的機會。 現在的楚軍打巷戰,正式進城之前就拉出來了數十門甚至更多的各種火炮,朝著城市發射大量炮彈,同時還有飛機以及飛艇,熱氣球進行空中偵查,校對,炮擊的精度非常高。 城內叛軍在城內的一些指揮部,倉庫,兵營都是重點打擊目標,此外還有熱氣球長期升空,有瞭望兵拿著高倍數的望遠鏡進行觀察,一旦發現土著士兵有集結的跡象,立馬就招呼炮兵進行遠程炮擊。 光是這炮擊,就已經讓城內的土著承受不了。 而當楚軍開著刀槍不入,甚至用他們手中僅有第一挺走私來的十一毫米黑火藥43式重機槍進行掃射,都打不穿的783坦克入城后,他們都絕望了! 叛軍手中僅有的一挺43式重機槍,只發射了不到百米子彈,嘗試掃射攻擊了一番楚軍的783坦克后,就被反應過來的這輛783坦克調轉方向,直接一陣密集的機槍掃射后,土著叛軍的機槍小組全員成了碎片。 隨后這挺被打壞的機槍還被隨后趕到的楚軍步兵所繳獲。 十多輛783坦克以及十多輛556裝甲車,看似數量不多,但是在這一個小城里作戰卻是分布密度極大。 在這幾十輛坦克裝甲車橫沖直撞下,城內的叛軍死傷慘重,根本就無法阻止起來有效的抵抗,最后被分割然后包圍殲滅。 至于楚軍的步兵們,其實也沒怎么打,大多時候都是散開兩翼給坦克和裝甲車們打掩護,進行火力引導,少數親自上陣那也是手榴彈,噴子開路。 甚至那些叛軍士兵們,都沒怎么和楚軍的步兵面對面過,然后就稀里糊涂的傷亡了。 這一場戰斗,對于楚軍而言,是一場采用裝甲車輛在復雜城市環境下作戰的試驗作戰,戰果多少無所謂,重要的是試驗一系列的新武器裝備和戰術。 但是對于城內的波黑叛軍的兩千多精銳士兵而言,卻是一場無比慘烈,甚至算得上是憋屈的戰斗……他們大部分人都還沒看到過楚國人呢,就死在了楚軍的子彈和炮彈之下。 大部分看到楚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后,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反抗……不是被嚇傻了,而是真的找不到有效反抗的辦法,他們手中的所有武器都無效。 最后甚至逼得他們拿著手榴彈炸藥包,人工沖上去試圖炸毀這些坦克裝甲車,但是一個個都死在了沖鋒的路上。 人家楚軍早防著你這一手,要不然也不會專門給783坦克研發一款搭配使用的556裝甲車。 783坦克視野有限,機動不太靈活,但是556裝甲車可不一樣,這玩意只有五噸重,而且還是論述裝甲車,機動性非常好,轉動靈活,同時車長以及機槍手的視野都非常開闊。 有556裝甲車給783坦克打掩護,前方的783坦克根本不用顧及這種近身突擊的威脅,可以放心大膽的前出,依靠自身的強悍裝甲防護對任何可疑的敵人實施定點清除。 這種在實戰中大獲成功的作戰模式,通過無線電報傳輸到了金陵城的陸軍總部后,引起了軍方將領的極大重視。 實戰已經證明,采用全面防護思路的坦克以及裝甲車進行有效配合后,作戰效率極高,安全性極高。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作為主要火力輸出的783坦克,上面搭載的11毫米車載重機槍,面對一些建筑物的時候還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很多時候度一些建筑的攻擊還需要步兵從后方拉上來七十毫米步兵炮。 因此,前線的一些坦克兵強烈建議,光靠車載11毫米重機槍不夠,還是得給坦克裝配火炮,哪怕只是四十毫米的榴彈炮,在對付土木工事,建筑物的時候也比11毫米機槍好使。 此外一線將士還反饋,實戰中曾經遭到過叛軍的早期重機槍掃射,也遭到過土著叛軍使用早期的70毫米步兵炮攻擊。 雖然都沒有遭到實際損傷,但是一線將士們覺得這是他們自己額外加裝的鋼板以及沙包的效果……覺得如果沒有額外加裝的鋼板和沙包,說不準就得打穿,然后直接得壯烈殉國了。 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坦克再增加防御能力,現在的側后位置十五毫米的裝甲板,太單薄了,看著都沒安全感,最后弄個二三十米毫米的裝甲板來。 最后,一線將士還強烈建議,增加機動能力,現在的坦克動力太差了,機動性太弱,只是加了點鋼板和沙包而已,但是跑起來就跟烏龜爬一樣,所以要求后方得弄個好點的發動機,把機動性提起來。 一線將士的直接反饋,讓后方的將領們很重視……但是有人一琢磨,尼瑪,這些一線將士哪里是建議啊,這是什么都要! 要更強的火力,更好的防護,更強的機動! 但是受限于技術限制,坦克的設計根本就有一個傾向性火力強了,你就沒辦法搞那么多裝甲,發動機的動力也受限于技術不是說能提升就能提升的。 但是一線將士的建議也不能置之不理,然后就簡單的整理匯總之后,給陜甘武器公司那邊提出來了改進型的要求。陜甘武器公司那邊看到新的設計要求后,也是頭大的很。 受限于技術水平,尤其是發動機水平以及車體的改進潛力,783坦克可以說已經是盡可能的平衡了機動,火力以及防護了。 比如火力,其實也有安裝四十毫米坦克炮的方案,那就是781坦克,但是相對于的機動性更差,防護也更差。 但是很顯然,軍方無法接受防護和機動性不足的方案。 如此情況下怎么改? 陜甘武器公司琢磨了一番后,覺得現有的四十毫米口徑的火炮還是太大量,得弄個小口徑火炮出來,這樣才能夠滿足軍方提出的火力要求,同時又不用大幅度增重,導致防護以及機動性下降太多。 不過當代里的大楚帝國,也沒什么小口徑火炮……受限于技術問題,尤其是炮彈裝藥問題,導致黑火藥時代里的小口徑火炮沒什么太大價值。 為了保障威力,早期楚軍的軍工研發人員制定下來的標準是四十毫米,因此四十毫米火炮也成為了楚軍軍艦上的主要速射炮口徑。 口徑再小的話,裝藥太少,黑火藥威力又不行,沒太大意義。 這種情況從早期一直延續到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了。 但是現在,陜甘武器公司的研發人員接到了軍方的苛刻需求后,這才琢磨著搞一個小口徑火炮來作為坦克炮使用。 他們之所以有信心搞,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技術,尤其是爆炸裝藥技術有了極大的突破。 黃色炸藥的出現,讓哪怕是小口徑炮彈也具備足夠的威力。 同時成熟的無煙火藥發射藥,也足以讓小口徑短管火炮也具備足夠的射程。 兩者結合起來,那么就具備了研發小口徑火炮的基礎。 陜甘武器公司旗下的蘭州兵工廠,很快就拿出來相應的三十毫米機炮方案,而且還是一款專門為了坦克而打造的短管機炮,并且為了增加其對土木工事的打擊能力,還專門開發了一種半穿甲彈。 很快,這種火炮就被制造出來了第一門樣炮,然后進行了實彈測試! 樣炮進行測試的時候,對土木工事,建筑物的毀傷能力相當出色,成功的獲得了陸軍方面的認可。 這玩意口徑小,重量輕,殺傷能力也不錯。 那還等什么,先弄十幾二十門出來裝備在改進型的78坦克上,然后送去歐洲戰場測試??! 于是乎,不用多久,陜甘武器公司就在783坦克的基礎上,弄出來了784坦克……其他不變,就是把11毫米的機槍,換成了一門30毫米的短管速射機炮。 當然,想要完成生產以及測試,然后再送到歐洲戰場去實戰測試,估計怎么也要半年以上時間。 武器裝備的研發和生產,都是需要時間的。 于此同時,剛在歐洲戰場上出了風頭的783坦克,只在試制了區區四十多輛后就正式停產,并且也被納入了改裝計劃…這些783坦克將會被安裝新式的55式30毫米機炮,成為784坦克。 這不僅僅是783坦克的命運,實際上同樣出了不小風頭的556裝甲車也不例外,前面戰斗剛打完,暴露出來了各種優點缺點后,軍方打算對這玩意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改進型號為557。 而原有的556裝甲車也會進行升級改進。 楚軍里的各種裝甲車乃至其他機動車輛,其實都經過了這么一個流程。 后方設計出來,先試生產一批送到戰場上去測試,再根據戰場反饋進行改進。 然后改進到一定程度后,覺得差不多了才會進行大批量生產。 其中典型例子就是目前服役數量最多的320裝甲車,這種大型裝甲車要說起來其實已經服役了好久,但其實一直都是修修改改,直到去年才正式定型進行大規模的批量量產。 而持續改進多次后的320裝甲車,實際上和一開始的320裝甲車已經有極大的區別。 目前的320裝甲車,是一種搭載11毫米重機槍之余,還能運輸八名全副武裝士兵的運兵裝甲車,只需要兩輛320裝甲車,就能夠把一個攜帶輕機槍的步兵班投送到戰場。 并且320裝甲車的11毫米重機槍能夠為步兵提供充足的機槍火力支援。 至于防護性能嘛,這個就一般般了,正面還行,但是側后位置比較薄弱,在中遠距離抵抗步槍子彈還行,但是擋不住機槍掃射。 但是盡管防護能力有所不足,但是320裝甲車也是楚軍目前服役里綜合性能最好的運兵裝甲車了,去年開始已經進入大規模量產,預計產能會達到一兩千輛之多,成為陸軍乃至海軍陸戰隊,武裝稅警的主力運兵裝甲車。 而320運兵裝甲車大規模量產服役后,其他同期競爭的一大堆亂七八糟的運兵裝甲車也徹底成為了歷史,沒有了后續發展的可行性。 當然現役裝備的少量各種亂七八糟的試驗型號也會繼續使用,廢物利用嘛…… 除了320運兵裝甲車外,在裝甲車領域里目前楚軍最為重視的裝甲車,就是556這種火力裝甲車了。 這種火力裝甲車也不僅僅只有556一款,還有其他幾款也在少量生產并測試,最后進行同臺競爭,經過多輪測試,改進后,優勝者將會獲得陸軍的龐大訂單! 具體到坦克方面也如此,大楚帝國里的全履帶式坦克項目,可不僅僅只有陜甘武器公司的78系列坦克。 湖廣武器公司主導研發的150坦克項目,其樣車卻是已經進入了測試階段! 只不過這玩意和陜甘武器公司的78系列輕型坦克也構不成競爭關系,因為150系列項目,是十五噸級中型坦克項目,兩者不是一個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