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節
至于單獨造反……那基本沒指望! 參務大臣雖然位高權重,但是只在自身的管轄范圍內擁有權力,對其他事務可沒指手畫腳的權力。 比如最重要的軍事問題……文官的參務大臣們連軍事問題都無法發表意見,除了年年喊削軍費外,基本沒其他的招數了。 而哪怕是軍方內部……也是有軍務院這個體系,軍務院的各大佬也是各自代表一大群利益,哪能說聯合就聯合啊。 參務院和軍務院這兩個體系,除了皇帝本身外,誰都無法掌控的……也不太可能出現一家獨大的權臣的。 人家羅志學搞出來這兩個機構,防的就是一家獨大的權臣…… 羅志學在防備造反上,除了在上層機構上進行防備外,自然也不會忘記在底層里進行預防……各種民生措施就是這么來的。 這民眾吃飽喝足了,自然不會閑著沒事搞造反……雖然說人的需求無止境,吃飽喝足后總會想要得到更多,但是在能吃飽喝足的情況下為了其他需求而敢造反的人,那還是極少數的…… 只要日子能過得去,其實普通人不太關心上層權力變動……只要能吃飽喝足,誰當皇帝都無所謂的。 但是……一群吃不飽的饑民,為了活命那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來的,造反那只是諸多選項之一。 對普通人,其實也是最好預防的,只要把民生措施做好了,讓民眾日子過得去就行了。 至于少數一些野心家,愚昧、膽大等亂七八的一小撮人……這些人光是讓他們吃飽喝足是不行的,還得有強烈的威懾以及彈壓力量才行。 所以就有了翰林院內務科……從一開始,乃至到現在,大楚帝國里的翰林院內務科,其唯一的職責就是預防叛亂! 為了預防叛亂,翰林院內務科幾乎監控了每一個高級文官以及將領,選擇性監控敏感崗位里的中層官員,軍官。 同時在各地方都設置了分支機構,用來干嘛?隨時搜集當地輿情,掌控當地民間的叛亂情況,提前打擊主要叛亂分子,避免局勢擴大。 至于反間諜,對付破壞分子之類那只是順帶的業務。 而反腐之類的更不在他們的工作范圍,只是日常工作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收集到大量官員的貪贓枉法的證據……但是除非極少數特殊情況由陛下親自下旨調集檔案,比如特殊吏治肅清,不然的話這種證據往往會深藏在檔案庫里不見天日。 這,其實也是翰林院內務科在過去幾十年里依舊順順利利,沒有遭到官員們極大的抵制乃至反抗的原因。 貪腐之類的內務科不管,而造反的話,大部分官員和將領自認為都不會……就算有極少數心里想造反但是也得嘴上說不想,既然不想造反,那么翰林院內務科對他們就沒威脅。 既然沒威脅,自然也就沒了反對的必要…… 畢竟你前腳提出反對,后腳人家內務科就得對你來一個挖地三尺的調查,查什么?,查你謀逆的證據…… 要不然,你干嘛要反對一個專職預防叛亂的機構? 除了想要造反,還能有什么理由? 除了翰林院外,軍隊也是預防叛亂的重要手段……這也是為什么大楚帝國的一百多萬正規軍,大部分都是部署在直轄領地,尤其是東亞地區里的緣故! 大楚帝國的正規軍,其實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來對付土著的……絕大部分裝備先進的正規軍,是用來防備內部叛亂的! 所以楚軍的軍事構架才會如此的復雜,有陸軍,有海軍,還有近衛軍,武裝稅警,海岸警衛隊,宮內廳侍衛室……此外還有各省守備部隊,民兵,武裝巡警等等。 同時楚軍的高層,也在羅志學的授意下準備把空中力量獨立成軍,把陸軍航空隊,海軍航空隊抽調出來,組建一種專門用于天空作戰的軍種,即空軍。 不過,近衛軍航空隊不在抽調范圍之內。 近衛軍不僅僅有航空隊,人家還有艦隊呢…… 大楚帝國的近衛軍,實際上就是一支直接由皇帝掌控,只聽命于皇帝個人的縮小版三軍,各種機構以及軍種設置都很齊全的。 第1146章 收音機 近衛軍的特殊性以及整個軍事體系的復雜性,都是為了避免某個軍種一家獨大,某個將領手握重兵乃至發動叛亂。 此外大楚帝國除了在制度以及人事上進行掌控外,還通過軍事裝備的更新換代來更好的掌控軍隊。 古代軍隊想要造反的話,很簡單的……帶著冷兵器就能造反。 而到了近代軍隊的話,想要造反就比較麻煩了,因為近代軍隊是用槍炮的,而槍炮這東西想要發揮出來作用,是需要大量持續的彈藥。 通常來說,一線部隊在和平時期里,自身所儲備的彈藥是有限的……并且一線部隊里的彈藥日常時候其實也是儲備在專門的彈藥庫了,士兵手中的彈藥其實不多的,炮彈也沒多少。 軍隊想要造反的話,還得先確保奪取該部隊所有的軍械庫,彈藥庫等,這樣才能夠獲得滿足基本作戰所需要的彈藥。 但是也只是基本彈藥而已……因為一線部隊里儲備的彈藥,只能滿足短時間的高強度作戰所用。 往后的話,就需要后方更高級別的彈藥補給。 而后方的彈藥,往往是存放在軍,乃至集團軍所管轄的戰略倉庫里。 而即便是獲得了軍乃集團軍級別的儲備彈藥倉庫,也遠遠無法滿足其彈藥所需……因為越是先進,戰斗力越強的軍隊,其彈藥消耗量也越大。 一戰前夕,各國戰前也儲備了大量彈藥,開戰后彈藥配發給前線各部隊后卻是發現,彈藥的消耗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估。 比如法軍,一戰之前按照法國將軍們的預估,戰爭爆發后一天預估消耗一萬多發炮彈……這個數字是不是聽上去已經很多了。 但實際上,開戰后法軍在戰況激烈的時候,多的時候一天消耗二三十萬發炮彈! 哪怕算平均,開戰前期一個月也得消耗近百萬發,開戰兩年左右月消耗激增到四五百萬發。 對面的德軍在1918年巔峰時期,月消耗炮彈八九百萬發。 特別的夸張! 原時空一戰里各國的戰前彈藥儲備,在戰爭爆發的頭幾個月里就相繼消耗完畢,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戰里的戰爭模式就變成了:一場大規模戰役結束后,軍隊停止行動,采取戰略防守的姿態,以等待后方生產采購彈藥并運輸到前線儲備-儲備一段時間后拿著這些彈藥去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由此可見,近代以后,尤其是裝備了速射炮,機槍后的近代軍隊彈藥消耗量是有多大。 同時近代軍隊使用的彈藥,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搞出來的,子彈和炮彈這些東西,看著似乎沒什么技術難度,但實際上是需要一整套的工業體系支撐的,得由專門的兵工廠進行生產,而兵工廠需要后方一大堆的上游供應商提供設備,原材料。 這意味著什么? 這意味著叛軍把手中的戰備彈藥消耗光之后,很難獲得補充……除非能夠控制大片地區,使用該地區里的兵工廠進行生產,并且這片地區里還能給兵工廠提供原材料以及設備。 這也是為什么大楚帝國里寧愿大老遠從東亞地區往全球運輸武器彈藥……也不愿意在美洲,非洲以及印度,歐洲等地區里建設兵工廠的緣故……哪怕是這些地方里的直轄領地也不建設兵工廠。 大楚帝國里的五大武器公司,其主要的生產基地清一色都是在東亞地區,準確的說是傳統華夏本土地區。 其他地方的雖然也會有兵工廠,但是主要是用來修理槍械的,普遍規模都很小不具備大規模戰時轉型生產槍炮彈藥的能力。 其中最為典型的應該屬于‘加的斯里的軍械所’‘,這家公司由歐洲武器貿易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兵工廠,是一家典型的修理,翻新槍炮的工廠,并且只具備修理返修十一毫米口徑的單發以及連發步槍的能力,甚至連八毫米無煙藥的二十七型步槍都無法修理。 為什么無法修理……因為政治上不允許。 楚軍寧愿在東亞生產出來槍炮彈藥,然后大老遠的通過船只運輸到歐洲去……也不愿意看見歐洲地區里的直轄領地具備槍炮彈藥的生產能力……哪怕是加的斯這樣的直轄領地上也不愿意看見。 大楚帝國對國防產業的控制,一向來都是非常嚴格的,數十年來除了早期的時候短暫的允許部分特許企業,如李氏制鐵進入過武器行業外,后來除了五大武器公司后,就沒有其他企業獲準進軍過武器行業了。 哪怕是在海外地區有著武器修理返修工廠的各地區武器貿易公司也是屬于五大武器公司序列。 如歐洲武器貿易公司,它是大楚帝國武器貿易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大楚帝國武器貿易公司,由五大武器公司聯合投資組建。 大楚帝國不僅僅不允許其他企業,包括其他的官方企業進軍武器行業,同時也嚴格限制武器主要生產基地的所在地。 基本上,除了傳統的華夏本土地區外,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看見大楚帝國的大規模武器生產基地的,哪怕是后來占領的中亞,東歐,西伯利亞,南洋半島等地區,也只有小規模的武器工廠而已,并且種類單一,并沒有大規模的綜合武器生產基地。 而其他地方,比如美洲這些地方,干脆是沒有! 這是因為,控制了國防工業,控制了這些兵工廠,就等于掐住了大楚帝國數百萬大軍的命脈…… 哪怕是海外部分地區里的楚軍叛變,占領了海外大片地區,他們也無法短時間內獲得足夠的武器彈藥……哪怕是他們利用當地的民用工業體系組建兵工廠進行生產,但是也需要一段時間。 而這段時間里,足夠讓金陵方面調遣大量的軍隊把叛軍圍剿好幾遍了…… 大楚帝國為了防止軍隊叛變可是設置出來了相當復雜的體系……而這也是任何一個成熟的近現代國家都會去做的事情。 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里都會有成熟完善的防備軍隊叛變的措施,可不是說某個軍官腦子一拍就能直接帶著兵力發動叛亂了。 尤其是在東亞本土地區里……當代和平時期里一線野戰部隊幾乎不可能成編制的私下調動,哪怕是一個排都不行。 在東亞地區的和平年代里,想要成編制的調動這些主力野戰部隊……除了需要軍務院批準外,還需要獲得圣旨許可。 基本上,在東亞地區里調動兵力,都需要電諭…… 軍務院下方的作戰命令,還需要一層層的上級將領批準簽名。 可不是說隨便來個上級軍官,今天腦子一暈,然后就能帶領軍隊叛亂的! 假設你的上級軍官,直接給你這個連排長下令,讓你去某某地方執行什么命令,但是又沒有軍務院電令以及電諭的話,你可以直接掏槍平叛了……不用說的話,對面妥妥的是要叛亂。 這也是為什么軍方大力推動有線電報以及無線電通訊的重要原因……除了指揮打仗方便外,也是為了讓金陵方面更好的掌控軍隊,避免外地的軍隊在個別將領的帶領下叛亂。 大楚帝國用各種方式預防限制軍隊的叛變,又讓軍隊來預防鎮壓民間或權貴等叛變。 又用各種經濟措施推動民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讓民眾生活的更好。 而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帝國的長治久安……嗯,羅氏王朝的長治久安。 這些邏輯是簡單而清晰的……但是,這只是對于帝國的高層大佬乃至太子這些皇室成員們而言,對羅志學來說卻不是這樣的。盡管他的所作所為很多時候,的確都有著這些作用,起到了維護帝國長治久安,羅氏皇權穩固的作用……但是,這并不是他的最初出發點。 因為他是一個開國皇帝,而且還是一個馬上奪權天下,又帶領華夏走向全球,最終稱霸全球,開創出來一個人類歷史里從來都沒有過,甚至未來也不可能出現的超級全球帝國! 再加上禮教部朝報司數十年如一日,每一天都在琢磨著向天下人宣傳羅志學的功績,鼓吹忠君思想……就算是一個傻子,禮教部朝報司的這些人都會想方設法讓他高喊陛下萬歲! 大楚帝國的教化工作,可從來不流于表面! 一個地方的教化工作,那可是地方官員的主要政績考核標準,一點也不比民生經濟方面差多少。 衡量一個帝國地方官員的兩大政績,一個是教化,一個是民生……而教化排在民生前頭。 如此經過數十年的教化工作,羅志學在帝國里的威望都不能用人來形容了,而是一尊活著的神! 羅志學本人就是大楚帝國的象征,乃至華夏民族的象征。 這樣的羅志學,哪怕是外頭有什么叛軍了,但是只要他站出來,都不需要走上大街,只是站在皇宮正門的城門樓上,甚至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出現在城門樓上…… 只要他的身影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哪怕無數人都會自覺的圍繞在他身邊,保護他,為他奮戰,為他平叛,甚至叛軍都會很自覺的放下武器甚至搖身一變為陛下而戰! 這樣的羅志學,其個人威望是極其夸張的。 他就是當代大楚帝國里活著的神,無數楚國人的信仰。 為他而戰,為他而死……這乃是無數楚國人覺得無比榮耀的事! 別覺得這夸張,具體可以參考希特勒以及其他幾個統治者……現實比小說可夸張多了。 這樣的羅志學,實際上是不太需要擔心有什么叛變的。 所以他的很多政策出發點,并不是為了維持統治,而是為了心中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比如滿足心中的一些理想,讓楚國人生活的更好一些。 還有就是個人的一些奢望,那就是把自己手動穿越回現代社會……哪怕無法穿越回二十一世紀的那種現代社會,好歹也要把自己穿越回類似二戰期間的那種社會水平。 而隨著年紀越大,這種想法也就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