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節
之前楚國人在美洲修建北美東西大鐵路的時候,就是這么搞的,一邊修一邊勘測……因為早期的時候楚國人對北美洲腹地,尤其是中部以及東部地區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因為移民的緣故,對鐵路的需求又非常急迫,所以只能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也是北美東西大鐵路,在地圖上看并不整齊,而是彎彎曲曲的緣故,因為修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大峽谷,懸崖,高山,河流等無法通行的地形后,就只能繞過去。 未來不出意外的話,西羅鐵路大概率也是這樣的…… 只不過現在的西羅鐵路剛剛在西海城那邊動工,距離修成還早著呢,但是楚軍的軍事行動卻是不能等著鐵路建成的。 第十八師的主力抵達阿斯特拉罕后,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發動了渡河作戰,隨后正式發動了對阿斯特拉罕城的強攻。 陸海軍密集的炮火襲擊之下,尤其是第十八師還帶了一個軍部下方的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營,龐大的一百五十毫米榴炮彈,用來攻擊泥土砂石磚木等原始材料構成的碉堡防御工事,那威力是杠杠的。 哪怕俄羅斯人提前挖掘了眾多的防炮戰壕,在炮擊的時候躲在戰壕里,但是戰壕里的士兵依舊被大量殺傷……不是被炮彈破片直接殺死的,很多都是在戰壕里被活生生震死的。 俄羅斯人哪里見過這種陣仗的戰爭啊……在他們眼里固若金湯的防線,在楚軍的火炮面前就跟紙糊的一樣。 而且在楚軍的遠程火炮以及熱氣球的配合下,城內的俄羅斯人根本就沒個安全的地方,他們城內一些顯眼的重要建筑,比如倉庫,官方機構建筑,軍營等第一時間就遭到了楚軍遠程炮火的炮擊。 俄羅斯人的多名高級將領甚至在第一天的炮擊里就被炸死炸傷。 連續三天炮擊下來,城內的俄羅斯人死傷慘重,士氣更是跌落到了極點……這根本不是一場他們能夠提起勇氣來進行抵抗的戰爭。 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甚至連楚國人長什么樣都還沒有看見過,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炮火當中。 因為楚國人的進攻部隊,在這三天時間里根本就沒有靠近過千米范圍內,都是在一千米外,甚至更遠的距離里動用火炮進行炮擊。 而楚軍的步兵? 楚軍的步兵們要么在睡覺,要么在看戲,根本就沒靠近千米之內的前線。 然而就是這樣,城內的俄羅斯人卻已經死傷慘重了,士氣跌落到了谷底。 隨后楚軍嘗試進行了勸降,這俄羅斯人早早投降的話,他們也能夠節省一些彈藥,避免后續攻城作戰的士兵傷亡。 這彈藥從兩河省的土耳城運輸過來,足足一千大幾公里呢,而且前期經過了鐵路運輸后,到了土耳城還得通過船只轉運,再通過船只運輸到阿斯特拉罕城來,麻煩的很,運輸成本也貴的很,能夠少消耗一些就得少消耗一些。 而士兵傷亡就更不用說了,楚軍打仗雖然不怕傷亡,但是也會極力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什么叫做不必要的傷亡,那就是和土著正面交戰的時候所發生的傷亡。 和土著軍隊正面對戰,楚軍占據如此龐大的武器優勢,這都還能被打出來比較大的傷亡,那么除了指揮官無能,不會有第二個可能性。 當然,遭到土著埋伏之類的情況另說……被埋伏的情況下,敵人的弓箭,火繩槍,燧發槍甚至冷兵器長矛,都是能夠對楚軍造成一定威脅的。 楚軍在全球范圍內,和眾多土著打仗那么多年,總會遇上一些倒霉情況,比如被土著伏擊然后損兵折將的,多的時候死傷數百上千人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但是在正面交戰的時候,楚軍的傷亡卻是極小的,往往能夠打出來非??鋸埖慕粨Q比。 自己死傷區區幾十人,就干掉對面幾千上萬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在裝備了后裝線膛槍炮后,這種情況就更夸張了,幾次歐洲的大規模正面交戰里,楚軍正規軍的傷亡甚至都只有個位數的情況。 倒是在一些小規模戰斗,零星巷戰里死傷的比較多。 這也是楚軍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執行日常巡邏,城區作戰等小規模零星戰斗的緣故,就是為了避免楚國人組成的正規軍的傷亡。 這一次打俄羅斯人,倒是沒有調用仆從軍,清一色的使用正規軍,如此情況下為了避免傷亡,楚軍將領打的還是比較謹慎的,甚至還多次勸降城內的俄軍。 不過俄軍還是選擇了頑抗到底,為此楚軍又炮擊了兩天后,才開始對城區發動正式的步兵進攻。 這個時候,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六十毫米迫擊炮所組成的步兵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七十毫米步兵炮,可以有效的殺傷兩千米范圍內的敵軍目標,不僅僅可以殺傷有生目標,還可以通過平射的模式摧毀敵人的碉堡等防御工事。 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雖然小巧,身管也短,但是不管怎么說,這都是一款后裝線膛炮,發射的七十毫米炮彈威力很不錯的,而且為了打擊敵人的工事,陸軍還特地為這玩意配屬一定數量的半穿甲彈……打起工事來效果杠杠的。 四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擊炮,這東西火力更強,因為其射速更快,可以短時間內爆發出來極為強悍的火力,一分鐘內輕輕松松打出去十多發炮彈。 而且極為輕便,畢竟只有二十多公斤的東西,一個人都能提著走,射程也不錯,足足有八百米的有效射程。 別覺得八百米射程不咋地,要知道這玩意在楚軍里的定位可是連排級武器,通常戰斗時候都是下放到步兵連,必要時候甚至都會直接支援步兵排的戰斗。 也就是說,在幾十個人規模的戰斗力,楚軍都能直接用這玩意……因為這射速有非???,在短短一分鐘內就可以打出去十多分炮彈直接給敵人來一個覆蓋炮擊糊臉。 這東西,在陸軍的評級里,除了耗彈量太大,用起來太貴外,幾乎沒有什么缺點。 當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四十一年式六十毫米迫擊炮組合起來,就讓楚軍的營連級部隊,也擁有了非常強大的炮兵火力。 這種炮兵火力,足以壓制的俄羅斯人連頭都抬不起來。 再加上楚軍步兵裝備的二五步槍,這種連發步槍的強大火力更是足以橫掃中近距離的任何敵人。 如此情況下,當楚軍的步兵部隊發起正式進攻后,幾乎用著碾壓式的戰斗向前推進,對面的俄羅斯人一旦露頭就會被消滅,一旦頑抗就會被炸的粉身碎骨,只能是不斷的退卻再退卻。 最后等到退無可退的時候,要么投降,要么被包圍殲滅。 城內的俄羅斯人只堅持了一個白天的時間,就宣告了徹底失敗,此城被楚軍完全占領。 就這,其實還是第十八師為了避免傷亡,收著慢慢打的緣故,如果楚軍指揮官打的稍微奔放一些,其實撐死了兩個小時就能夠拿下來。 雙方的武器裝備都不在一個層面上,再加上這又是正面交戰,俄羅斯人哪怕一個個都是不怕死的斯巴達勇士,都不可能堅持三個小時以上。 雖然說決定戰爭勝負的最大因素是人,但是當武器代差大到一定程度后,那么決定戰爭勝負的就是武器裝備了! 一群使用連發步槍,步兵炮,迫擊炮,架退后裝線膛炮,還有一百五十毫米大口徑火炮的楚軍,按照這武器裝備水平都勉強可以打第一次世界大戰了,但是卻用來打一群撐死了十八世紀水準,使用前裝滑膛炮,燧發槍的俄軍。 這要是還不能打成碾壓局,第十八師的高級將領有一個算一個都可以拔刀自刎以謝皇恩了! 所以楚軍毫無懸念的攻占了阿斯特拉罕,并且自身傷亡極小,只有區區數十人而已,戰死不過區區八人,受傷二十二人,這里頭還包括非戰斗傷亡……比如有個士兵追擊作戰的時候,追的太浪,一腳踩空不小心摔倒了,進而扭傷了腳! 這些傷亡大部分都是在進城作戰之后,因為城區建筑眾多,地形復雜,被俄軍的零星士兵打冷槍而導致的。 但是俄羅斯人死傷了多少?陣亡都有八九千……俘虜接近兩萬,俘虜里相當多一部分也是受傷的。 這種嚴重夸張地交換比,放在同時代的兩軍交戰里幾乎不可能出現,哪怕是楚軍的印度軍團這種仆從軍和土著軍隊交戰,都打不出來這么大的交換比。 但是在楚軍正規軍和土著的戰斗里,類似的夸張交換比卻是頻繁出現。 這安置好傷亡將士,留下少數人看押繳械的戰俘并讓他們修建港口設施后,第十八師主力部隊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一路沿著伏爾加河北上,直奔察里津,即后世的伏爾加格勒而去。 兩地距離不過三百多公里,而且楚軍還有海軍西海艦隊提供掩護以及后勤物資運輸,得以輕裝北上,因此不出意外的話,頂多半個月楚軍就能夠殺到察里津。 面對這一情況,察里津里的俄軍都直接傻眼了……這才多久,重兵駐防的阿斯特拉罕就完蛋了? 而且之前在阿斯特拉罕的楚國人都奔著察里津來了? 此外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一支大幾千人的俄軍沿著伏爾加河東岸一路北上了。 這兩者加起來,楚軍都兩萬多人去了。 如此情況下,他們這察里津怎么可能守得??! 守不住的! 第952章 奧斯曼帝國的恐慌 和俄羅斯人預料的一樣,他們根本就守不住察里津,當大楚帝國陸軍第十八師的主力,在海軍西海艦隊的掩護下,沿著伏爾加河一路北上殺到察里津的時候,盡管察里津里的俄羅斯人已經奮力抵抗。 但是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俄羅斯人的抵抗注定是徒勞,甚至他們都沒有辦法給楚軍造成多少實際上的殺傷。 就和之前的阿斯特拉罕戰役一樣,察里津戰役真正持續的時間并沒有多久,俄軍只堅持了五天后就徹底戰敗了。 察里津里的兩萬多俄軍除了五千多外圍的騎兵順利突圍撤退外,剩下的一萬五千多人都被楚軍圍殲,死傷慘重,那些沒死被俘虜的人也是被一股腦投入了戰俘營。 后續這些戰俘們,將會在用在修筑伏爾加河到頓河之間的陸地通道。 攻打察里津的時候,楚軍已經派遣了千余人的兵力西進抵達了頓河河畔,并詳細勘測了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這條四五十公里長的陸地通道。 得出結論是這片地方地形平坦,原有的道路也還勉強可以,可以大量通行楚軍里的主力輜重四輪運輸馬車。 同時也可以在這條陸地通道的基礎上,修建一條短途,大約五十公里長的軍用鐵路,充當臨時所用,以中轉運輸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的物資。 同時還提出來在未來可以利用當地原有的河道以及湖泊水庫修建一條運河,以直接連通伏爾加河和頓河的河運,只不過運河的修建施工難度太大,工程量也太大,因此也只是提出來這么一個構想而已。 真正想要修建運河,那么還要許多年以后……蘇聯時期為了修建這條運河,都花費了足足四五年時間呢,而這還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蘇聯,擁有強悍的技術以及施工能力,有大量工程機械的前期上。 如今的楚國人如果想要在這里修建運河,又沒什么工程機械可以使用,主要的施工都需要依靠人力的話,那么工程量就太大了,哪怕是不顧戰俘、免費勞工的性命強行修建,然而估計也得折騰個十幾年。 因此伏爾加河-頓河運河只是未來的建設構想,至于現在嗎,短期內先使用馬車進行應急的軍事運輸。 等局勢稍微穩定,后方的鐵路工程人員抵達后,那么楚軍打算先在這里修建一條短途的軍用鐵路,以連接伏爾加河-頓河。 對于大楚帝國而言,修鐵路可比修運河簡單多了。 鐵路建設,其實說簡單也很簡單的……如果是在平原地區修建鐵路的話,工程量并不算大,大概就是整理好平坦的地基,再鋪上碎石,然后放枕木,再把鐵軌鋪設在枕木之上……如此一段鐵路基本也就建成了。 哪怕是遇上河流,山谷,只要不是太夸張的那么問題也不大,因為大楚帝國的橋梁技術已經比較完善了,通常使用水泥鋼精構筑橋墩,上頭鋪設鋼鐵橋體,一般來說幾十米,百來米的橋梁都沒啥大問題……嗯,前提是不要求保持什么大噸位船只的通航能力,需要留出幾十米的通航凈高度。 這要是需要保持大噸位船只的通航能力的話,那么在河流上建設橋梁的難度一下子就會飆升好幾個數量級,成本也會堆到非??植赖某潭?。 大楚帝國橋梁界折騰了二三十年里,但是金陵長江大橋依舊還停留在口頭上,就是因為需要保持通航能力……同樣情況的還有黃浦江大橋。 不過根據橋梁界反饋的消息就是,設計師們提出來了新的黃浦江設計方案,所是想要采用懸索大橋的方式來修建黃浦江大橋,以此來滿足航運界提出來極為苛刻的通航凈高以及航道寬度問題。 但是新問題也來了,這玩意對橋梁設計以及鋼鐵材料技術要求也很高的……用直白的話來說,并不是你隨便弄一些鋼筋去就能吊住如此龐大沉重的橋身的。 結構設計以及鋼索材料等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橋梁界那邊也有不少人對這個方案本身也有一定的質疑。 只不過航運界對這一方案卻是表示了贊賞……反正他們其他的不管,只要留足通航高度以及航道寬度就行了,至于其他的你們愛咋地就咋地。 一旦黃浦江大橋弄出來的話,也意味著突破了大型鋼索橋的技術,后續金陵長江大橋等其他急迫的大橋也就能夠提上日程了。 從這一角度來看,其實大楚帝國的橋梁技術已經獲得了充足的發展,要不然也不敢折騰黃浦江大橋了。 這換成尋常普通的橋梁而言,對當代的大楚帝國基本沒什么技術難度,無非就是成本問題。 大楚帝國修了如此多的鐵路,這個過程里修的各種鐵路橋可多了去……可以說大楚帝國的橋梁技術,就是由鐵路建設推動而來的。 縱橫華夏大地的鐵路線,所需要的海量鐵路橋,直接催動了橋梁技術的迅速發展,這反過來又帶動了大楚帝國的鐵路建設技術發展,兩者可以說相輔相成。 如此一來,楚軍想要在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修建一條只有幾十公里長的軍用鐵路,難度自然也就不大了。 甚至都不用太過考慮投資之類的情況,因為這是一條純軍用鐵路,至少目前計劃的是這樣的,施工人員將會由工程兵為主,再加上戰俘組成的苦力進行,而鐵路總公司那邊將會抽調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準備枕木,鐵軌,火車頭這些裝備。 等到后續,這條軍用標準的臨時鐵路,將會進一步升級改造,然后變成西羅鐵路的一部分。 現在嘛,先以軍用鐵路為標準弄出來應應急。 要不然,一直用馬車運輸,雖然說也不是不行,但是總歸是效率太慢,而且成本也高。 楚軍對物資的消耗太大,在漫長的距離里,并且是持續長時間的物資運輸,如果一直使用馬車運輸的話,運輸成本會很高的。 因此能夠盡量使用河運就使用河運,能用鐵路就用鐵路。 楚軍的工兵修建軍用鐵路,而前線的楚軍則是繼續朝著俄羅斯發起攻勢,后方增援來的第六十五師朝著伏爾加河繼續北上,一路朝著喀山等地區而去,這一路北上也意味著楚軍繞過了難以通行的烏拉爾山脈地區,甚至有把在烏拉爾山脈地區里幾個戰略節點駐防的數萬俄羅斯軍隊背后包圍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