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節
如果只看這個炮塔的話,那么從外觀上會發現,其實和后世戰艦的炮塔沒啥區別了 只不過炮臺裝甲很薄,只有區區三十毫米而已。 大楚帝國海軍之所以這么搞,純粹是因為目前技術還比較有限,但是又想要獲得更大的防護能力,并綜合考慮到土著的威脅后,特地搞出來的這么一種半敞開式的炮塔。 這種裝甲雖然只有三十毫米厚,但是采用的并不是熟鐵裝甲,而是一種熟鐵和鋼板結合的符合裝甲,防護能力可比純熟鐵鋼板或純鋼板裝甲還要好一些,乃是目前帝國比較好的裝甲。 可以有效抵抗大口徑滑膛炮的實心彈炮擊,嗯,只要不是被敵人的大口徑滑膛炮直接在百米內貼臉炮艦,不然都沒啥大問題……防榴彈的沖擊波更不在話下。 所以三十毫米雖然看似不高,都扛不住楚軍自家的新式七十五毫米艦炮的穿甲彈……但是對面土著又沒有后裝線膛炮。 通安級近海巡邏艦也好,三十二型淺水炮艦也好,都是用來對付土著的,可不是用來打內戰用的……打內戰的近海戰列艦,那是近衛軍艦隊以及海軍第二艦隊的那些幾千噸的近海戰列艦,裝甲厚實的很。 此外也不是不想搞更厚的炮臺裝甲,主要是技術還不太行,沒辦法搞太厚,太沉重的炮塔……想要推動一個幾十噸重的炮臺進行旋轉本來就不容易,你還往上頭搞幾十噸的裝甲,就以現在大楚帝國的技術能力還真不靠譜…… 所以最終就搞出來了這么一個折衷產物……說白了就是在常用的露天旋轉炮臺上加裝了一個三面半封閉式的薄裝甲板,用來抵抗土著的低烈度威脅。 不過即便如此,兩門一百毫米的艦炮再加上炮塔重量,還是造成了重心比較高,所以該型船只的船舷非常低,屬于典型的低干舷炮艦。 船體上也是純鋼鐵打造,水線以及甲板都是有鋪設裝甲的。 這是一種正兒八經的采取全面防護思路的淺水炮艦,防護能力非常出色,火力也很強悍,當然航速以及續航能力就差一些。 戰艦設計嘛,就是這樣,航速、防護、火力以及續航、居住空間這幾大要素里你要么搞個每樣都比較平庸的戰艦,要么就是對其中幾樣進行取舍,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能。 三十二型炮艦在承順三十四年的時候,首艦開始服役,并開始海外部署,雖然建造數量不多,但是在印度以及歐洲地區都有部署并參戰,表現非常出色。 因此海軍得知了西海伏爾加河入??诘陌⑺固乩崩锏慕琅谂_比較雞賊后,就通過鐵路運輸零部件,在西海造船廠就地組裝的方式臨時弄了一艘過來。 這也就是西甲六號炮艦,即西海艦隊甲等第六號炮艦。 去年年底才剛完成組裝服役,前幾個月里一直都在進行各種測試以及訓練,到目前也只能說勉強形成了初步戰斗力而已。 不過隨著戰爭爆發,這艘剛形成初步戰斗力的西甲六號炮艦也同樣奔赴戰場,準備和其他多艘炮艦一起殺入伏爾加河,摧毀俄羅斯的江防炮臺,掩護后續的陸軍搭橋過江作戰。 承順四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西海艦隊里的大小八艘巡邏艦以及內河炮艦闖入了伏爾加河下游,隨后三艘通安級巡邏艦沒有繼續往前,而是在距離俄羅斯人炮臺大約兩千多米的位置下錨并揚起炮臺對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方位所在進行遠程覆蓋炮擊。 盡管這種炮擊是沒辦法直接命中矮山背面的俄羅斯人炮臺的,但是依舊可以通過覆蓋炮擊進行戰場遮斷,攔截俄羅斯人可能存在的增援或炮兵部隊的機動等。 在三艘通安級巡邏艦的炮火掩護下,西甲六號炮艦帶領著四艘一百多噸,具備一定裝甲防護能力的內河炮艦繼續沿江而上。 不多時就越過了河灣,繞過了矮山,直接出現在俄羅斯江防炮臺的前方。 因為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就直接構筑在距離江邊數十米的位置,因此這個時候楚軍的炮艦,距離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只有三四百米的距離。 如此距離下,哪怕是滑膛炮也具備極大的威力,可以有效威脅到楚軍的一些戰艦。 而俄羅斯人也是早早觀察得知了楚軍的炮艦前來,提前就做好了各種準備,當楚軍的內河戰艦一出現,他們立即開火。 大口徑滑膛炮打出來的實心炮彈,直接從炮管飛出,然后奔向西甲六號炮艦,也許是因為俄羅斯人早就制定好了射擊諸元,火炮打的非常準,第一輪炮擊里,就有一枚炮彈直接打在了西甲六號炮艦上。 但是看似威力挺大的實心炮彈,在擊中西甲六號的裝甲帶后,卻只留下一個淺坑……根本就沒有造成有效擊穿。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俄羅斯人占據地利先行開火,西甲六號炮艦也沒有被動挨打不還手,很快就揚起了炮口,兩門一百毫米艦炮在間隔幾秒內相繼開火。 兩枚一百毫米的半穿甲彈直接飛過數百米的距離,擊中了俄羅斯的炮臺……三四百米的距離對于后裝線膛炮來說,和貼臉炮擊也沒啥區別,命中率高的嚇人,首輪首發就獲得了命中。 而半穿甲彈的強大威力,也直接穿透了俄羅斯炮臺的外層防護,深入其內部爆炸。 緊接著西甲六號炮艦繼續炮擊,后續幾艘內河炮艦也跟進使用七十五毫米艦炮或五十毫米,乃至三十五毫米艦炮進行壓制性炮擊。 隆隆炮聲中,俄羅斯人的炮臺不斷的騰起巨大的爆炸煙霧,掀起的泥土砂石橫飛,泥土砂石中偶爾還能看見飛起來的尸體。 僅僅二十分鐘后,這座被俄羅斯人寄予厚望的江防炮臺就徹底成為了廢墟,其內部署的數百米炮兵除了少數逃亡外,大多死傷于楚軍的猛烈炮擊之下。 俄羅斯人使用地理優勢,采用大口徑滑膛炮對抗楚軍戰艦的戰術構想,只堅持了二十分鐘就徹底化為泡影! 第951章 時代的差距 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的抵抗,某種程度上來是堅決而果斷的,并且也通過巧妙的利用地形,費盡心思從后方運來了大量的大口徑滑膛炮。 他們已經在阿斯特拉罕部署了在當代條件下最優秀的江防炮臺,甚至逼得楚軍的無防護戰艦不敢輕易的闖入伏爾加河,更避免了楚軍的戰艦在遙遠的幾千米距離上就發起單方面打擊。 同時在戰前也做好了各種準備,提前測定好了射擊諸元,儲備了充足的彈藥,有著充足訓練有素的炮組成員。 這些都導致了他們能夠迫使大楚帝國海軍的戰艦,不得不冒險靠近到三四百米內和他們的江防炮臺進行近距離對轟,并且在這個過程里,俄羅斯人的江防炮臺的炮手們表現的實際上非常出色。 在楚軍的炮艦剛出現在射界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進行了開火,并且命中率非常高,僅僅是第一輪炮擊就有炮彈擊中了西甲六號炮艦。 但是他們千算萬算,就是沒有想到大楚帝國的實力遠超了他們的想象,竟然還有鋪滿裝甲的淺水炮艦,能夠硬扛著他們的大口徑滑膛炮的近距離炮擊,然后從容的動用艦炮發射半穿甲彈進行猛烈反擊。 當楚軍的炮艦進行猛烈炮火反擊的時候,依托線膛炮的高精度,大威力,后裝火炮的高射速,楚軍的炮艦不僅僅有效的壓制了俄羅斯人的炮臺火力,而且在二十分鐘里通過密集迅速炮擊,把俄羅斯人的整個江防炮臺炸成了廢墟。 一百毫米的半穿甲彈甚至都穿透了炮臺的防護,深入到了炮臺掩體的內部進行爆炸,不僅僅對內部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大量的殺傷,更是把整個炮臺都給掀飛了。 一百毫米的線膛火炮所發射的火炮,雖然口徑比楚軍早期裝備的師屬主力野戰炮,也就是115毫米滑膛野戰炮還要小十五毫米,但是線膛火炮的炮彈其獨特的長圓柱形彈體,卻是讓這種炮彈的體積遠遠超過傳統圓球形炮彈……這帶來了更大的彈重以及裝藥量,而這種差距是數倍的差距! 這也導致了楚軍的一百毫米線膛炮所發射的炮彈,不管是彈重還是內部裝藥量,其實都要超過對面俄羅斯人江防炮臺里的主力大口徑滑膛炮……俄羅斯人的所謂大口徑滑膛炮,實際上也是三十二磅加農炮而已,口徑也才一百五十多毫米而已,彈重都還沒楚軍的線膛炮100毫米的炮彈重…… 所以認真算起來的話,其實俄羅斯人手頭上的所謂大口徑滑膛炮,按照口徑來說也就相當于楚軍里的中等口徑而已,而按照彈重來說的話,那么就相當于中小口徑了…… 不僅僅俄羅斯如此,實際上當代的其他各國土著的軍隊也差不多,基本上三十二磅,口徑在一百五十毫米到六十毫米左右的滑膛炮基本上就是絕對主力了,再大的極少見。 這玩意在滑膛炮時代里自然威力不錯,但是在楚軍的線膛炮面前就很不夠看了……楚軍的一百五十毫米的線膛炮炮彈,其彈重甚至超過了楚軍早期的兩百五十毫米臼炮發射的炮彈。 因此別看楚軍西海艦隊這一次殺過來的只有五艘內河炮艦,配屬的艦炮最大的也就是兩門一百毫米口徑的艦炮,還有三門七十五毫米艦炮,看似口徑不咋地,但實際上威力一點都不小。 比對面俄羅斯人的滑膛炮可強多了! 就這,只是單純的對比彈重而已,都還沒對比榴彈裝藥量,炮彈動能,精度以及射程這些關鍵數據呢。 這也是當西海艦隊的西甲六號炮艦,硬扛著俄羅斯人的炮火攻擊開始還擊的時候,俄羅斯人的炮臺迅速崩潰的原因。 對比火力,俄羅斯人真心比不過! 所以這一場西海艦隊和俄羅斯炮臺之間的對決,其勝負實際上在西海艦隊得到了西甲六號炮艦這種全面防護的淺水炮艦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二十分鐘的戰斗,只是雙方對決的尾聲而已! 隨著西甲六號炮艦帶著其他四艘百多噸,同樣有一定防護能力的內河炮艦殺入伏爾加河,并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就摧毀了阿斯特拉罕江防炮臺之后,這五艘內河炮艦繼續前進。 隨后后方的三艘通安級巡邏艦也進入伏爾加河,越過了江防炮臺位置繼續前進。 當天中午時分,西海艦隊殺入伏爾加河,抵近了阿斯特拉罕城,并對河邊的眾多軍事目標進行了精確的定點清除炮擊。 當天傍晚時分,西海艦隊司令宋翔飛準將上岸和東岸的第十八師副師長,前鋒部隊指揮官郭富文準將進行了會晤。 雙方就后續的渡江登陸作戰計劃進行了探討,其中的重點在于海軍為陸軍提供火力掩護。 這一戰其他問題都不大,阿斯特拉罕城看似堅固,但是對于大楚帝國陸軍而言也就是多打幾枚炮彈的事。 唯一的威脅就是渡江! 畢竟俄羅斯人在搞阿斯特拉罕要塞的時候,可沒有傻乎乎的在伏爾加河東岸修筑,而是都在西岸修的。這楚國陸軍想要打過去,還得先渡河才行。 但是俄羅斯人也是有火炮的,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想要在俄羅斯人的眼皮子底下搭建浮橋恐怕會遭到一定的損失……哪怕在楚軍的絕對火力優勢下也能夠搭建浮橋并渡江成功,但是多少會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因此海軍方面的火力還是非常必要的。 有海軍的西海艦隊提供火力支援,足以有效打擊或威脅俄羅斯人的炮兵部隊不敢輕舉妄動,至少不會明目張膽的跑到岸邊架設火炮開火,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傷亡。 這架設浮橋和渡江有了安全保障后,只要第十八師的主力部隊過河了,都不用多,哪怕只過河一個營,基本上也能夠牢牢的占據后續的作戰主動權。 而楚軍也的確是這么干的。 第二天的時候,第十八師的部分兵力陸續抵達。 第三天,工兵部隊和輜重等部隊也大多抵達,此時阿斯特拉罕的東岸,匯集了差不多一萬兩千多人的楚軍。 同時還有八千多人的楚軍分兵北上,沿著伏爾加河東岸朝著察里津而去,肅清沿途伏爾加河上的俄軍據點,為后續主力北上開辟前景通道。 從這其實也能夠看的出來楚軍在這一場戰役里的前期主要戰略目標,那就是沿著伏爾加河一路北上,占據沿途城市,控制伏爾加河中下游流域,并在控制這一區域后繼續往西抵達頓河流域,并占領頓河出???。 這是大楚帝國發起西征的前期戰略規劃,軍事行動主要集中在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圍繞著伏爾加河中下游,頓河流域,依托這兩條河流進行后續的軍事行動。 當然了也會順帶占領控制南部臨近高加索山脈的平原地區。 在這前期的戰略規劃里,其實烏拉爾山脈里的幾個重要戰略城市,比如葉卡捷琳堡等地區楚軍甚至暫時都沒計劃去攻打,甚至俄羅斯人的首都莫斯科并不是楚軍的前期主要目標, 楚軍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包括其中的幾個重要戰略節點,首當其沖的就是阿斯特拉罕,這地方為什么重要?因為這地方是伏爾加河的入???。 再過來就是察里津,也就是后世的伏爾加格勒,這里是伏爾加河距離頓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兩條河流的距離只有區區四五十公里而已,后世的俄羅斯人就是在這一段上修建了一條運河,連通了伏爾加河以及頓河,進而把里海和黑海給聯系起來。 楚軍要想順利抵達頓河流域,并且在運輸上節省麻煩,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占領這里,然后在這里通過陸地運輸,連接伏爾加河和頓河。 最后一個戰略節點,則是頓河出??诹_斯托夫,當然這地方目前還沒有什么城市,但是并不妨礙楚國人看上這里,理由很簡單,這里是頓河的出???,占領這里并修建一個港口的話,那么大楚帝國就能夠獲得一個黑海的港口,而且這個港口還有頓河連通伏爾加附近,通過一段四五十公里的陸地通道,就能夠連接到伏爾加河,伏爾加河再連通里海,然后再連接到里海港口城市西海城。 如此,就能夠通過連接上大楚帝國的西部戰略重鎮西海城,可以方便的獲得來自國內的大量人員以及物資。 而不用在陸地上一路通過馬車奔波上千公里的直線距離進行人員以及物資的運輸。 這對于后勤需求龐大的楚軍而言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至少在鐵路網繼續往西建設,一路修到黑海之前,這條通道的重要性不可取代。 而鐵路網的建設雖然速度很快,當大軍開始西進的時候,后方的陸軍工程兵們已經和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中亞鐵路分公司聯手,開始從西海城里往西修建鐵路,按照規劃是從西海城一路往西修建,先修到阿斯特拉罕,再繼續往西修到羅斯托夫,也就是一路修到黑海海邊去。 然而鐵路建設是需要時間的,哪怕目前修建的也只是一條單線,要求不算高的戰備鐵路,但這好歹也是一條一千多公里的鐵路線呢,修建所需要的時間依舊需要兩三年甚至更久一些。 畢竟在這地方修鐵路,各種物資都需要從本土腹地千里迢迢運輸過來,最近的物資供應地也是在距離西海城一千多公里外的兩河省土耳城呢。 整體的施工難度以及成本其實都非常高昂。 如果不是為了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這么一個事關未來國運的戰略計劃,鐵路總公司方面都不會在如今這個時候就在這里修建鐵路,成本昂貴,而運營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前期里除了軍方,估計都沒人用這條鐵路! 虧本修鐵路并運營,這事哪怕是對于鐵路總公司這種純政策性的鐵路公司而言,也是負擔很大的。 但是還不能不搞,畢竟有了鐵路才能夠談得上便捷的交通運輸,這才有大規模的移民以及物資運輸。 這有了移民和物資,才能夠在當地大規模建設開荒,并開發大面積的高規格農田,產出大量的糧食。 這有了鐵路,也才能夠把當地產出的大量糧食往東運輸,接任滿足帝國的龐大糧食需求。 所以,盡管目前來看這條鐵路成本昂貴,后續估計很多年里都還會運營虧本,但是依舊得修。 有意思的是,這條鐵路雖然有了起點,也擬定了終點站的大概方位,也有了大概的路線走向,但是沿途走向該怎么搞,沿途站點該怎么設置,甚至途中會遇到多少河流,高山,需要架設多少橋梁等等,這些東西鐵路總公司方面都是不知道的…… 因為制定這條西羅鐵路的時候,西海城以西的大片區域都還在俄羅斯人的控制中呢,楚國人也沒有對這些區域進行詳細的地理勘測,只是大概知道這片地方都是平原,土地很肥沃…… 因此后續的具體路線走向等細節問題,還需要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種情況在鐵路建設里也算得上是奇葩了……但是這么奇葩的事情大楚帝國也不是第一次搞了。